文章吧手机版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17 01:38: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的读后感大全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一本由[美] 罗威廉 / William T. Rowe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一):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清朝作为中国两千年帝制的最后一个朝代,是一个兼有成功和失败尝试的王朝,它是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最终成型阶段,对于现代“中国”政体与社会设定了基本条件。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二):读《哈佛中国史》第六册

  《哈佛中国史06》也读完了。整套书就全读完了。

  本册中最好的是第五章

  73、P158关于中国小说的知识点是不准确的。关于盛清最伟大的小说作者说“无疑是”,我怀疑作者难道真得不知道《红楼梦》?

  136 翻译有问题

  232杰克伦敦说中国的段落很精彩,没想到杰克伦敦还写过这样关于中国的论述。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三):读史

  历史其实是没有正解的,有的只是局部的事实,每个史家都会从这些局部的事实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史观。读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情最后面会发生,可能无解,但是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同于我们读过的历史教科书,清朝并非一个停滞的社会,到底也不可能会有一个如此长期的停滞社会,因为事出必有因,在清朝的屈辱史上,我们往往强调了外国的侵略行为,而没有反思清朝内部社会的发展,而内部的发展,不管是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等,都是相互塑造着彼此。每个人,以及由每个人组成的社会只是在历史中活着以及呈现而已。还是推荐看看。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四):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个朝代

  哈佛中国史的最后一部,终于快看完了,给自己个赞,第一次看这样的的历史大部头,非常有意思。

  大清的建立非常的巧合,满族的崛起,明朝的没落,明朝末代皇帝的错误,恶劣的气候,李自成突袭都城,吴三桂的反叛,种种历史事件的“合作”,使得中国再次被异族统治。中国在明和清分别被异族统治,元朝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文化的破坏是最严重的,清朝则在文化上破坏较大。

  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勤快的皇帝成就了大清早期的成就与辉煌。但迅速增加的人口逐渐让帝国不堪重负。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五):读了一半

  最近几年,读书越发不求甚解了。花了几天功夫,这本书也只读了一半,越往后,读得越粗粗不堪。

  作为一本通史下的朝代史,本书的写法确实有独到之处,与国内的政治史模式差异颇大。怎么看,都觉得是社会史融入了政治史,对清朝整个社会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其行文、其翻译却有极大的缺陷,读之无味。这大概也是社会史通史的最大弊端吧。

  读的时候,有个特别的想法,一个国家可以写社会史,那么一个人的传记是否可以这样写呢?不知道有人尝试过没有,写人物的每一个方面,家庭、村落、饮食、服饰、阅读等等之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愿有空尝试之。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六):清朝,最后的帝国

  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

  从社会史转向、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个当今西方汉学界研究清史的新角度出发,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清朝形象。

  清朝的成就:版图历史最大,人口显著提高,经济新的高度,文化繁荣发展,政府制度创新。

  灭亡的原因:

  内部:人口过剩,出路单一;腐败形成系统,既得利益集团强大;民族、宗教、人口过剩带来内部叛乱频发;全球白银供给短缺造成经济萧条;改革思想出现和漕运盐症改革不成功。

  外部:中国朝贡体系与西方自由贸易的冲突导致战争;对西方外交规则的无知导致不平等条约损害中国商业;西方和日本的侵略以及随之而来的革命思想。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七):人生如戏莫如史,一坡黄土显空阁

  本套系列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止于清朝公元1912年,横跨2133年,治乱更替,分分合合,各色枭雄如流星般璀璨登场,闪耀一时一方,遮饰累累白骨万千,留下迷离的专属印记,更多则溶于悠远绵长的中华血脉。

  历史事件有很多藏于永不可解的迷雾,历史观因人因事也在世代轮转,不变的似乎只有人性,可期的似乎唯有科技。个人、民族、国家、人类、甚至整个宇宙,都在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外力影响而运转,除时间、空间跨度依次无限递增外殊无二致。

  在本宇宙熵增法则下,人们期望的长治久安可能永远仅属于运气较好的几代人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则是在苦难中挣扎求索。我仰望星空,宇宙你有意义么?是什么?我回望历史,你呢?我扪心自问,我呢?或许如题:人生如戏莫如史,一坡黄土显空阁。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八):值得一读的大清史

  说到清朝很多人会想到两个极端:一为清政府的无能;另外一边想到的可能是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位皇帝的能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切入点上选择的是:清朝是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全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清代历史的重要意义。全书十个章节,章节之间按照其发展的大方向进行分类,不是我们平时看见的按照时间记录体系。书中介绍清朝的兴盛及其衰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等。封面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九):简洁有力、充满细节, 启发我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清史

  这套通史购于2017年,买来的时候读完了前6章,完全没有印象。今年5月开始重读前半部分,上个月终于读完了太平天国以前的部分。总而言之,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简洁有力地勾勒出清这段历史的社会图景,除了政治与制度,其他的各种细节也很有启发。是我理想中的通史图书。

  其中,我特别喜欢第4章、第5章,以话题的方式,探讨了社会和商贸,各种生活的细节大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第4章简要地勾勒出社会各个阶层、族群的图景,探讨了粮食与人口、复杂的良民贱民之间的界限,还有更加模糊的族群,如疍民、客家、棚民。第5章商介绍了各种产业,不仅讨论了纺织与相关的种植业、手工业(造纸、染织等),还有我之前不太了解的矿业、林业,商贸相关人员中,我对“牙行”十分感兴趣。

  此外、第1、3、7章也补充了不少有趣的知识点。第1章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满洲弓与骑兵每人饲养三头马。第3章作者在“帝国扩张”这10页左右的篇幅里,探讨了新疆、西藏、台湾、云贵地区边疆统治,在脑海里铺出了清帝国的边域基本状况。第7章里,作者还给出了关于盗贼、秘密会社的分类,让我了解到了不同“反叛”团体(作者称之为偏差团体)的差异、类同。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读后感(十):换一种视角看清史

  整体上是一本海外汉学家关于清朝的综述,对于熟稔清史的人来说可能没有新意,但是对我收获很多。

  写作视角上弱化政治军事,侧重从社会生活入手。其中还不乏和现在传统史观相比“颠覆”的观点,从经济,官僚选任角度分析清朝治理偏向“小政府”,中央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下放一部分权力,让中央政府用小成本获得地方治理大收益。

  写叛乱方面,除了常见的白莲教问题,还少见的加入了盗匪和秘密社会的意识形态来源的研究。就像盗匪来一般认同忠孝,贞洁,爱民,禁欲等信条,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一层虚伪的守序邪恶的外衣。

  贸易方面,到了清中叶甚至被作者成为最商业化的国家,利用各区域优势资源进行跨区域贸易到达优势互补。此外还批判了对朝贡贸易的偏见,用作者的话来说,“这种模式暗示了中国是孤立,排外的无法接受基于对等主权互相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暗示了中国顽固而鄙视自由贸易与利益动机,更恶意隐含的是,这种停滞僵固的文化不仅存在于清代,更包含在整个中国”。朝贡贸易除了充当礼仪性的面子工具外,其实早已失去了作用。

  全书的第二章到第七章基本上干货满满,信息量巨大。本来看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休闲的态度,结果看起来就没完,在书上写了不知道多少字的笔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哈佛中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