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生涯》是一本由[英] 罗伯特·加尔布雷思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4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恶生涯》读后感(一):随便想想……
刚读完。三部连着读的。我只想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希望从下一部(如果有的话)起,能把斯特莱克的助手(女主)给换了。。。真心觉得,既然是一个推理系列,其实没有女主也可以的。其实,给斯特莱克安排一个J.J.& Garcia(犯罪心理)的合体当助手就可以了……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罪恶生涯》读后感(二):开始新的系列吧
罗琳的这个系列不算侦探小说,应该归位感情、世情类。主角的心理活动、回忆占了太多的篇幅。罗琳对她创造的角色太不自信,所以在各个方面都在提醒读者角色的真实性,不仅仅活在文字里,这样反而让角色没那么真实。罗琳的长处在对话、想象力、人物塑造,但她在这个系列追求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无情讽刺,素材与《偶发空缺》有太多雷同。开始看第三部的时候,几乎忘了前两部的内容。希望能够开创新的系列!
《罪恶生涯》读后感(三):焦点是“小秘书”
不出意外的又是爱不释卷的读完了。刚刚看完很惆怅,一是,斯特赖克和罗宾什么时候再办案呢?二是,罗宾真结婚了,那她和科莫兰往后该怎么办?
这是看罗琳阿姨的书中至今最棒的一部,沉稳又刺激,紧张也很有节奏。比较眼前一亮的是,这本明显比前两部少了些剧本的感觉,虽然画面感依然很TV,不知为什么觉得这部更像小说而非剧本。
本书的侦探故事一如既往有为弱势女性呐喊的意味,没有女权那么强烈,只是大概会站在女性的角度表达些感概,有时候性别间的不公就像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社会脱离母系氏族时代后的与生俱来。而对光鲜亮丽的伦敦,罗琳阿姨更愿意呈现丑恶/腐烂的一角,无论哪本书,似乎对低阶层或边缘人群更有细致的描写。他们的生活/外貌/口音,夹杂在曲折的案件侦破过程中,使复杂的故事多了份鲜活的质感。
《罪恶生涯》读后感(四):變身加尔布雷思的J.K依舊誠意滿滿。
拿到這本《罪惡生涯》的時候仿佛有重新拿起哈利波特的感覺,開本差不多,厚度也和哈利波特後面基本差不多。我看過的推理小說少的很,如此厚度的推理小說我是沒見過的。當下心裡感歎,果然還是J.K.罗琳的做派,一向的寫東西不吝筆墨和時間,內裡必定誠意滿滿。
這書我前後用了挺長時間才看完。前面五十多頁用了兩三天斷斷續續,實在是事兒多看不了幾頁就得擱下。而後面的幾百頁是隔了一周再度拿起,一個下午連著看下來的。
每章對藍牡蠣崇拜樂隊歌詞的引用,讓推理小說有了種不一樣的框架格調。簡直了。
相信看過哈利波特的人,對於J.K.罗琳的腦洞開展、細節處理、人物情緒、以及情感牽連的文字表述能力不用我再多誇獎。
就像哈利波特後期,J.K對於自我的世界觀價值觀越來越多的體現。這本《罪惡生涯》更加的J.K.罗琳。或者該說以罗伯特·加尔布雷思之名更加的J.K.罗琳。細膩、冷靜、毫不矯揉造作。斯特莱克和羅賓都是個人性格鮮明、卻沒在進行完美處理的人設,反而通過一些很細小的部分,讓人讀起來,覺得“啊,是兩個很不錯的人啊”。
當然,作為推理小說,看重的還是疑點的鋪設、解謎的關卡、透露和遮掩。因為不好進行劇透,我只能說對於三個嫌疑人調查的各個支線以及支線中出現的每一個輔助NPC,加尔布雷思都沒在省力的,你可以感受到書里出現的每一個人物的情緒,都在對你的判斷和觀察進行著真實的影響。
毫不吹捧的說,這本書已經不僅僅只是推理小說了,你可以給它冠上其他不同的title,當然肯定沒有[魔幻]。它完全是現實的,又或者說是現實中的不現實,這麼說也不貼切,應該是現實中的更現實。
總之,罗伯特·加尔布雷思,真有你的!
《罪恶生涯》读后感(五):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
一般说来看人,首先要看这个人的面相,再听其言、观其行,自然可以判断此人的性格特点,但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有些是刻意隐藏的罪恶,有些是不愿提及的伤害,人是最不容易被看透的,这一点在《罪恶生涯》这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罪恶生涯》的作者名叫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大多数读者对这个作者名字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如果提到罗琳,大家便立即想到了哈利波特。而加尔布雷思其实就是罗琳本人,是罗琳专门用来写作科莫兰·斯特莱克推理系列小说的化名,即便是罗琳想抛开先前哈利波特的影响,重起炉灶进行创作,评论界和读者们却一点也没有买账,提到斯特莱克推理还是会提这就是写作哈利波特的罗琳写的啊,甚至与其哈利波特的作品进行比较,罗琳想抛开过去的做法是完全失败了,那她笔下的人物呢?自然也和自己的过去正纠葛、羁绊中呢。
《罪恶生涯》已经是斯特莱克推理系列小说的第三部,不过就算没有看过之前的《布谷鸟的呼唤》和《蚕》,也并不影响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感官。在这部小说中,依旧延续了跛脚侦探斯特莱克和女助理罗宾这对搭档探案的故事,但两人并不是调查别人家的案件,而是自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罗宾收到一个女人断腿的包裹,由此开始了对断腿来源的追查,主要调查对象是曾经与斯特莱克有过过节的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有着暴力、邪恶的罪恶生涯,用伪善的面孔和行为隐藏自己的过去。同时,随着对案件的深入调查,斯特莱克和罗宾的过去也渐渐呈现在读者面前,两个主人公性格、情感更加丰富,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也变得微妙。于是,读者也更理解解了斯特莱克的冷峻、罗宾的敏感。对于被怀疑的三个犯罪嫌疑人,谁是凶手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罗琳用了大量的笔墨讲述这三个嫌疑人的罪恶过去,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小说采用正反两个视角交叉叙述,一方面是斯特莱克和罗宾的调查,一方面是隐藏在背后的凶手对罗宾的跟踪和猜想,交相呼应,制造了紧张的氛围,引人入胜。罗琳在《罪恶生涯》中并不注重推理的过程,而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物故事王国,挖掘那些人物曾经的过往,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文学叙述能力,绝非逻辑推理。所以,如果你只把这本书当做推理小说读,也许会有所失望,因为罗琳写的是人,是贯穿于过去的现在。
《罪恶生涯》读后感(六):边看边忘的尴尬
终于看完了,超厚的一本,本打算平时做实验的空隙是看,没曾想翻开就停不下来,大概两天前借来的吧,还是因为有趣吧,所以才会手不释卷。
前两本都看过,布古鸟看得最粗略,因为真的觉得冗长,但是看过蚕之后,就开始惦记第三本,尤其好奇私人侦探界的美女与野兽间是否会擦出别致的火花~~现在看完了,觉得作者的态度有点模糊,仿佛她自己还不太肯定要让他们如何相处。罗宾跟马修闹矛盾那段日子里罗宾对科莫兰的心理活动其实作为一个妹子我可以理解为女性情感暂时没有寄托时很容易会迷失方向,请原谅我又拿性别说事,尽管我很喜爱很敬佩罗宾坚韧善良的性格,但毕竟还是女人,和马修和好后罗宾方面那种暧昧的心理描写少了很多不是吗~~至于科莫兰,面对这么。。好的罗宾怎么会不动心,连警察朋友沃德尔和老朋友尚克尔都夸赞罗宾,尤其是知道罗宾可能取消婚约后,那些心理描写都可以理解的,关键是第三部后期,科莫兰仿佛又变回那个理智的公私分明的家伙,,还有就是最后了,罗宾看到科莫兰后笑逐颜开,是因为知道自己可以回去工作了还是为了其他的,这又是吊人胃口的,作者的态度太模糊了,虽然我希望下一本不会出现类似抢婚的狗血情节,但我还是希望俩人的关系会有一点实质性的进步,或者出现清晰的界线。
推理,唉,边看边忘说的就是推理这块,讲真如果没有到处穿插的旁线,例如男女主,例如女主和马修,例如男主和艾琳等,这书我真的没法看,各种陌生的名字,还有功力有限帮不上啥忙的的翻译,,,看到后来只记得罪犯可能是三个人,对惠特克印象还深一点,毕竟是前继父嘛,然而当我终于分清莱达和莱恩时,却彻底忘了布罗和莱恩分别跟科莫兰结了什么梁子。。。也懒得翻回去重看。
记得看蚕时,我在中途就对凶手有了自己的猜想,结果也证明我是对的。然而这第三部我都忘记了去猜凶手是谁,就是因为搞不清楚复杂的人物关系,看到最后我也不清楚科莫兰的整个推理过程是怎样的,他凭什么认定凶手是有双重身份的他?
听说BBC在改编电视剧了,希望看剧时能条理清晰一点。
嗯,话虽如此,第三部里对尚克尔印象颇深。
哇哦!又看完一本,好开心!兴奋得睡不着!期待以后的故事!
罗琳阿姨加油!
《罪恶生涯》读后感(七):我认识你吗,英雄?
《罪恶生涯》是罗琳阿姨化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出版的第三部小说,也是这个系列中最血腥的一部。虽为推理小说,但作者充分展现了她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由环境烘托气氛的实力,诡计本身倒显得弱了。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罗宾一通直捣蜂窝的电话。原以为逼近真相,却因一秒的犹豫露出破绽,电话那头恶狠狠地说,“我认识你吗,小姑娘?”旋即挂断。阴森如芒刺在背,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抛给小说中任何一个角色,他们都有鲜明的特点,亦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许,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被误导,得出偏颇的结论,这让小说变得精彩,也让主人公变得危险,推理是个识人的过程。
斯特莱克心中的嫌犯主要有三人,随主人公的追索,他们的真实面目浮出水面。旁人眼里的退伍军人、歌手、好丈夫形象崩塌,偷盗、家暴、侵犯幼女一样样浮出水面。别说陪审团有时会被他们巧言令色、推诿装弱蒙蔽,朝夕相处的女伴都可能拒绝承认他们的另一面(有的是出于恐惧,有的是为盲目的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很现实的问题是:纵使逃离魔爪,也不能真正回到从前,她们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动摇。坚强如罗宾,依然时常梦魇,她格外排斥成为男性的附庸,又不得不接受自己已不再是那个走在正统精英轨道上的强者了。
作者也一定知道,我们更想认识的是斯特莱克这位横空出世、让警察嫉妒的英雄。不满足于小说推理性的读者会质疑:作者用了几乎相同的篇幅描写三位嫌疑人。从识人的角度看,他们都是斯特莱克挥之不去的过往,与他们的斗争造就了斯特莱特。斯特莱克是个英雄,但他内心柔软得像个孩子。他想保护身边的人,藏着对自己力所不及的恐慌,当罗宾自作主张以身涉险时,他的反应如此过激,因为童年无法保护母亲、说服母亲终究在心底留下伤痕。他要亲手卸下恶人的伪装,无惧深入虎穴,因为他曾不被信任,眼睁睁看着凶手逍遥法外。他在感情上优柔寡断,因为上一段感情的情旧伤,也因为母亲的阴影,不想前进又不忍后退,对罗宾也始终不能正视自己的直觉。
所以独立来看,《罪恶生涯》未尽出彩,但在这个系列中,它是英雄生涯的真实写照,我们由此认识真正的斯特莱克。他可以走出炮火的阴影,接受身体的残缺(在《罪恶生涯》中,斯特莱克的残疾甚至成为了近身肉搏的武器),却反而无法克服心理的弱点,难怪凶手想要以此击垮他。也正因为斯特莱克心理的弱点,这个英雄显得更可亲近,他拒不承认的儿女情长,他时常面对的缺钱的困窘,他为私怨撩拨的蠢蠢欲动。认识你真好,斯特莱克;认识你真好,加尔布雷思。
——丙申年读罗伯特·加尔布雷思《罪恶生涯》
《罪恶生涯》读后感(八):这个结尾真是让我抓狂啊!到底好没有好啊!
算是最近看的比较吸引人的小说了,基本上是连续看完的。没有看过前两本,直接看这本也没问题。(但是看了这本就不太想退回去看第一二本了。单腿的斯特莱克和可爱的罗宾都还算塑造得成功,看见过最好笑的评论是说他们是杨过和小龙女哈哈哈。罗宾中间段蛮讨厌的,但是最后就还好。
罗琳阿姨这次的感情戏写得有点别扭啊,一开始我以为是《基本演绎法》里福尔摩斯和华生那种,我是非常喜欢美剧里那种感情的,非恋情,但是比恋情更为深入的牵绊,一种人与人之间伟大的友谊。本来以为斯特莱克和罗宾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看有些伏笔,中间各种烘托两个人有男女之情。就还是说两个人明明相爱又不要在一起,有点别扭啊。尤其是中间出现了斯特莱克的心里话:“我就是出路!”这应该还算是挑明了吧。(中间有一整章都是斯特莱克承认在心中对罗宾有情),而且罗宾也明显不爱马修啊,结婚很勉强。
但是结尾那里又很讨厌,出发前他说”忘了和女友分手“,但又向尚克儿表明自己不是去婚礼砸场子。最后,他终于出现在了婚礼现场,撞到了花瓶。牧师问罗宾愿意嫁给马修吗,看到了斯特莱克的罗宾——从婚礼开始就没笑过的漂亮新娘突然笑逐颜开。”我愿意。“罗宾嗓音清脆地说,没看脸色铁青的丈夫,而是凝望着门口那个衣冠不整、鼻青脸肿,刚刚撞倒她摆花的男人。
然后就结束了!!!!!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不过我还是理解的就是两个人好上了!不知道有没有下一本?
抛开阿姨写的矛盾重重玩弄读者的感情戏。主线剧情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本身就比较喜欢氛围性的侦探小说,不是以推理为主,而是以社会小说为主,或者准确地说是犯罪小说。这个故事里有好多个嫌疑犯,每个人都犯下了重重的罪恶,非常黑暗和残忍。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写这些和欧洲社会真实案件对应的,主角也一度让我想起“白银案”。但是因为书太厚了,看到后面我也有点忘记前面的人干了什么,还是会出现往前翻的情况。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猜了一下,结果最后猜错了……不过案件结局不能算写得很精致。故事里有一段是关于慕残的。里面有个假装残疾人的“暴风雨”。我一向觉得阿姨写这些人物是写的最好的,那些冠冕堂皇、假模假式的普通人,最令人恶心的人,像是波特系列里的乌姆里奇。这样的恶有时候比纯粹的恶更难写,他们让我更感到生活的无力。
《罪恶生涯》读后感(九):真希望男主和女主在一起
题目是标题党,总比xxxx碎碎念让人有点进来的欲望,当然,特别是看这个第三册的过程中,我心情是相当不好的,因为真的希望两个人可以在一起。
结尾的时候马修的所作所为似乎又是个暗线,罗琳阿姨在玩弄读者感情上着实有一套,欲拒还迎,欲说还休,暧昧不满,友谊又甚。
哪怕是hp里也相当明显,哈利,罗恩,赫敏,两男一女。不过hp毕竟是披着儿童文学外衣的奇幻文学,没那么直接,世界观和人物才是卖点。
说实话三本书看下来,我总觉得罗琳阿姨的野心就是要拍美剧,电影让她赚了大钱,所以再创作那肯定要保证可改编性,或者直接出剧本。所以三本书的内容,包含了凶杀,破案,感情,家庭和社会热点问题,三本之间就是简单的线性时间线,角色在成长,人物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元素太多,自然就容易理不清。罗琳阿姨的写作能力很强,但是这些杂乱的信息本来就不是给小说准备的,你不能一边写着凶手把姑娘切碎了,一边又写着女主在妈妈怀里哭泣,那是电视剧才做的到的事情。
再说说关于社会现实这个话题,罗琳是个典型的女权主义者,但事实就是这句话相当于没说,因为这年头但凡有名气的,有学识的欧美女性基本都是女权主义者,其实没人反对他们搞女权,别跟中华田园女权学就可以了。
但是罗琳把太多社会问题都揉到了小说里面,太散了,这样无论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比案情,还是和宫部美雪比批判社会,都显得弱爆了。
重点是还有三角恋!!!
当然当然,骂了这么多,我还是看的津津有味,可能这就是人性的虚伪。
比如我还是希望罗宾和马修分手,管他狗血不狗血呢,但是从罗琳写hp的风格来看这是不可能的,罗琳还是个有深度的作家,不会为了读者出卖灵魂,每个人物在她那里肯定是一开始看到了结尾,三角恋可能只是为了赚钱吧。
如果第一本没有三角恋我基本就不会看第二本了,现在我用两天刷完了三本,还想看第四本。
因为看了无数遍hp,可能本人对罗琳的文笔已经适应并习惯了,罗琳比较擅长的一点就是不需要大量刻意的描写就可以把人物和气氛烘托的很饱满,这点在这三本书里也比较明显。
所以虽然案情平平,但人物真的很好看,而且我相信任何一个伦敦人都抵挡不了这本小说(所以说真的是便于拍电视剧)。
当然,作为女作家,罗琳描写的男性总是差点味道,比如哈利的性别问题,比如本书男主同样缺乏一些与他身份相配的雄性的东西(无论如何,他是个大兵,见惯了生死)。罗琳已经很懂男人,但是毕竟是个女人。
整本书刻画最饱满的其实还是罗宾,个人认为罗宾有点像成熟的赫敏,赫敏最开始遇到事情会慌乱和畏惧,但一直很体贴,脾气看起来火爆,但其实很柔软,同时又很坚强,这些和罗宾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罗宾更成熟,知道要收敛,不会慌乱,也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罪恶生涯》读后感(十):恶魔就在身边
“罗伯特·加尔布雷斯一直是我的私人游乐场”,J.K.罗琳提到自己的科莫兰·斯特莱克推理系列时这样说。她刻意隐匿的身份公开后,私人游乐场敞开了与读者同乐的怀抱,从奇幻世界跨越到推理领域,J.K.罗琳做得相当不错。
《罪恶生涯》是科莫兰·斯特莱克推理系列的第三部,精彩和凶险程度都有增无减,并且从前作《布谷鸟的呼唤》和《蚕》中对名人生活的关注转向对社会中特定群体苦难的关注,更加贴近现实。
大块头瘸腿侦探科莫兰·斯特莱克离开特别调查局后,生活与感情都一塌糊涂,他在为案情走访与苦思的同时还要烦恼各种账单,被平民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很像另一个李安镜头下的比利·林恩。虽然行动不便,但斯特莱克对于诡异和邪恶,有着千锤百炼的灵感,其助手罗宾踏实善良、思维敏锐,因为中介公司的一次失误,误打误撞地实现了被迫中断的侦探梦。
J.K.罗琳在全系列创作前早已构思好了斯特莱克和罗宾的人物性格走向,前两部中对两人过往经历埋下的线索,在《罪恶生涯》中更加明朗化了,还以此将几个主要嫌疑人引入读者视线。推理小说中主角本人的遭遇有时比突如其来的陌生受害者更令人揪心。斯特莱克和罗宾被迫直面内心最想逃避的旧伤——继父的欺凌与一次不堪回首的经历,这些也成为凶手企图击溃他们的砝码。《罪恶生涯》将罪恶发挥到极致,不单是精神伤害,还有比《蚕》中挖内脏更令人发指的罪行——鲜血淋淋的割腿割指分尸,这不是祭奠,仅仅是连环凶手享受其乐的一场又一场游戏,他称之为“一门精心打磨的艺术”。
J.K.罗琳借助斯特莱克莱的想法对现实生活提出控诉:“在他小时候,‘现实生活’指沉闷的成人生活,与孩童在其中玩耍时的幻想世界相对应,如今这个词的意思是互联网以外的一切。”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从某种层面上印证了这一现象: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缺乏对亲人的关注与关怀恰恰给潜伏的罪恶提供了见缝插针的沃土。
生活中最可怕的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日复一日的折磨。“妈妈的男友”是斯特莱克最排斥的的角色,童年与母亲流离失所,他们饱受继父的凌辱,他至今难忘妹妹露西眼中的惊恐。如果说斯特莱克的伤痕是从儿童的角度来揭示人们身边近在咫尺的罪恶,那么罗宾的遭遇就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那些恶魔般的男人,一面在社会上扮演着正常人的角色,一面以丈夫、继父、哥哥等身份在家庭中横行,对继子继女进行长期的暴力或猥亵,甚至连自己的姐妹都不放过。受害者身边最亲近的人往往很难察觉,要么就是迫于社会和经济压力极力掩饰或缄口不言,大量的罪犯因此轻易脱罪,而受害女性又得不到公众温柔而又正确的对待,她们心理及生理的残缺正是J.K.罗琳着笔的焦点。
斯特莱克和罗宾都想冲破被往事强加的桎梏,迈向更自由的人生,两人在爱情上克制的紧绷感像案情的悬念一样扣人心弦。这一系列已趋于完整,此后,罗宾的结婚戒指能否剪断她和斯特莱克日趋靠近的情愫,已然是作者埋下的最大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