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英] 奥尔德斯·赫胥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可怕的美丽
很厉害很有洞察力的作家,很有想象力的高手,将不存在的故事以高解析度的画面呈现在你面前,让人始终在真实与幻象之间不安,到底在担心什么呢,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能够敏锐地察觉人类社会可能走向的一种集权体制的极端,用疯狂的想象力来构建和嘲讽所谓完美、稳定和秩序,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同化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我们都要苏摩
现在看来美丽新世界是大多数的向往,不用开动大脑,什么都会有。没有血缘牵绊,也就没有相互的责任。想玩就玩,想乐就乐。来点苏摩还可以乐到极乐,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思想,那是不必要的。自由意志纯粹扯蛋!就这么活着吧,弄点苏摩,找个乐子,把自己交给统一的程序来安排吧!另:有感于此书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预言了试管婴儿的规模化生产!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稳稳的幸福的代价
这本反乌托邦的书,故事性一般,但是想象的未来社会确实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问题,而是真真切切在社会上开始蔓延的一种认识。那总对幸福和自由的描述、争论,让人充满了痛苦,似乎最终战胜的一方就是“稳稳的幸福”,而不是真理和美。人不再为人,但是祥和稳定,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呢?本来是每一个人的问题,但是,好像又没有人关心。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小小感想
突然觉得很巧妙的一个名字,主宰者是吾主福特,虽然不知道此福特是不是彼福特,但是按照我的理解,福特象征着汽车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下,每一个工艺流程都有轻重之分,就相当于阿尔法贝塔这些阶级上的概念。再者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趋于同化的,缺少自我,丧失自由。可怕的是不是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是你已经没有自由选择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在别人定义的幸福框架下生活而不自知。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给予我警示
实在是很喜欢,9月初开始看这本书,每天只看一章,除了时间问题外更多的是需要消化。每当我感到荒谬的时候,下一秒就会联想到现实,有时甚至会分不清书里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书里发生的事到底有没有在现实中发生呢?感到很惶恐,同时也想到这大概就是某种警示作用吧……说到底我们所处的现实也蛮魔幻的()如果不是看完之后心很累我大概会多读几本反乌托邦小说(笑),现在还是放慢步调吧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六):评《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的寓言应该配合《1984》的寓言一起阅读,两相对比,让我们思考并提高警惕。
即便赫胥黎先生的论述观点体现了很多他个人立场、时代文化烙印的局限性,他的担忧和他提出的问题都具有长远的意义。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多少是朝着“美丽新世界”的方向飞速前进的,个体的思想是否在正常积极活跃地运转呢? 这个时代仿佛是无比自由的,但是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理性缺失下的“自由”呢? 是无知狂欢状态下的虚假想象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七):《美丽新世界》
反乌托邦著作,仔细读下去发现比《1984》还可怕,乔治奥威尔的《1984》可怕在人们被扼住喉咙无法表达,那《美丽新世界》就是对你进行洗脑,让你放弃思考。 整部书的背景被设计到几百年之后,科技发达,人们仿佛生活在没有悲伤痛苦的世界,人人都很幸福。但细想之下你就会发现,人们的命运从没出生开始就被安排好了,社会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人。人们就像机器一样,没有不该有的欲望,没有不该有的想法……这本书真的是让人背后一凉。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八):短评------《美丽新世界》
在世界国,人类通过批量生产出生,人群被划分为α、β、γ、δ、ε等不同规格。家庭被看作黑暗、疾病的滋生地,诸如父母子女的社会关系被视为不耻,苏摩可以治愈不良的情绪和心情。在这里一切井然有序,人人无忧无虑,感到和谐而幸福。
我们都向往生活在一个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世界,但与失去自我相比,我还是希望做一个有真实的喜乐哀乐、对于身边的人来说具有存在的意义、平庸而真实的自己。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九):评《美丽新世界》
看完竟然觉得“新世界”不错,乌合之众是无法驾驭过多的智慧、自由与闲暇时间的。如果快乐与幸福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那什么是呢?不如说人性本质就是永不满足,批判一切,对抗一切。在九分之一水平线线上做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观主义者,还是做九分之一水平线下做未开化却少忧少虑的大多数,从来都不是个人选择,而是宇宙随机分配。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也没有完全的自由,只不过是人类自己纠结拧巴钻牛角尖。文学艺术也不必时刻展现优越感,在不理解不感兴趣的人面前,都是一文不值的废纸杂音。阳春白雪并不比下里巴人高贵,甚至时常表现出一种小众对大众的自吹自擂,散发着酸腐气。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十):世界更像美丽新世界了吗?
美丽新世界算是未来世界的一个绝佳隐喻,跟1984不一样方向的对未来乌托邦的幻想。美丽新世界写于1931年,1984写于1948年,现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世界更像美丽新世界而不是1984,这是赫胥黎的厉害之处。 20年后,1951年前后,赫胥黎回顾自己的小说,发现世界已经更像美丽新世界了,而发展到21世纪,世界却越来越好,我们人类还是有希望的。 而赫胥黎显然没有那么乐观。他在随后的《重返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自己对政治、自由、经济的看法,充满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和偏见,许多问题显然就是错误的了。 所以,作为小说和隐喻,赫胥黎是无比成功的,但作为现实中的评论家和预言家,赫胥黎没有超出时代,也没有超出阶层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