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重访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8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重访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10篇

  《重访美丽世界》是一本由[英] 阿道斯·赫胥黎著作,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自由不仅是权利,更是一种能力

  如果说《1984》是极权对个人自由的剥夺,那么《美丽新世界》则是人们为了娱乐自愿放弃自由的权利。前者所构建的社会往往容易崩塌(赫胥黎给奥威尔的信上也是这么说的),苏联就是个好例子。而后者,似乎就是在描绘这我们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引用知乎上的一段话:在《1984》这个世界里,《1984》这本书会被禁。而在《美丽新世界》描绘的世界里,《美丽新世界》这本书可能躺在书架上也没人会去看。

  当人放弃了对美与真理追求,放弃了理性思考的权利,完全沦为“多巴胺”的奴隶时,他就也失去了为人精神自由。《1984》让我们警惕极权政治,而《美丽新世界》则告诉我们不要成为只会享乐的机器。赫胥黎的这本书对当代的我们也许更有现实意义强烈推荐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写于1931,比《1984》还要早18年,赫胥黎的预见能力实在太强!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美丽新世界》:为什么会有人对幸福不屑一顾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被并成为“反乌托邦三部曲”,老实说这部作品论文笔来说,并不突出(雨果奖《三体》和《北京折叠》都是,思想性大于文学性),也比不上《一九八四》的影响力,因为《一九八四》的预言已经被苏联应验,但是,这部写于1932年的作品,去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未来做出高度的预见。

  遇见未来,欢迎来到美丽新世界

  这里没有没悲伤痛苦,只有无穷无尽快乐,性、毒品、娱乐消费是这里主要的生活方式,这里不存在家庭情感,因为这些都是不稳定因素,这里稳定高于一切。美丽新世界是与《一九八四》暴力极权相反的怀柔极权统治,奴役人们的不再是暴力而是幸福,这是一座天鹅监狱。赫胥黎说“从长远来看,通过惩罚不当行为控制人的行为远不如通过奖励期望行为有效,运用恐怖手段政府也远不如通过非暴力手段操纵环境和个人思想情感的政府更有成效。”

  自我觉醒的三种途径

  相比《一九八四》里面的老大哥和秘密警察,美丽新世界的统治用了更多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统治技巧,比如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当人类还是婴儿时候,当他们触碰花朵书籍时,就会被电击,使他们对美和知识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反感同时,里面两位主角的觉醒,最开始都是因为孤独,脱离在群体中淹没的幸福。审美、知识、孤独,是人自己觉醒的三条途径。

  被围殴的清醒

  地球“原住民”约翰来到美丽新世界,发现了新世界的假象,他试图告知大家真相,却被围攻,人们一直都讨厌说出真相的人。让我想起《危楼愚夫》里那个试图叫醒大家离开危楼的好心人,最后被群众围殴的情景麻木让人沉醉不自知,不管是沉醉在幸福还是痛苦。

  清醒的统治官

  最后三个觉醒的人都面见了新世界的统治官,统治官出乎意料的并非什么暴君独裁者,他曾也是个觉醒者,他和野蛮人约翰一样,都读莎士比亚(《西部世界》里也大量引用莎士比亚),他清楚选择这个世界的统治方式和布局谎言,只是在稳定和真相之间,他选择了前者,牺牲艺术科学宗教,这是人类赖以存在的三大支柱。最后,统治官告诉了约翰世界的真相和原由,最后这次对话如同很多科幻片里面,最后与大boss的终极对白

  三人行,悲剧收尾

  新世界里有三个人的觉醒,才与新世界产生了冲突

  伯纳,伯纳的觉醒是因为被迫的孤独,作为一个loser,他在孤独中自我觉醒,但是又在成功后陷入虚荣,打败英雄常常不是苦难而是糖衣炮弹

  赫姆霍尔,因为智力优越格格不入。并在诗歌感受到美与孤独,感知到觉醒。

  约翰,作为外来的野蛮人,试图带来改变,但终归成为大众的娱乐消遣,最终,在绝望中自我了断。

  维稳与幸福

  新时代的极权主义变换嘴脸,用幸福来维稳,刘瑜曾说过中国维稳的三大件:麻将、淘宝和非诚勿扰,核心是娱乐、消费和性。《新周刊》总结当今中国三大毒:成功学、消费主义和性自由。我都可以看到与美丽新世界的相似之处,至今,美丽新世界仍是预言,我希望它永远不要应验。

  但不管什么时代,总有些人对于我们追求和沉浸的幸福不屑一顾,他们最求真理,探寻真相,是这个时代的异类、孤独者、觉醒者,他们妄图叫醒身边装睡的人,试图带领人们逃离天鹅绒监狱,我们可以自我沉溺,但对他们我希望人们能给予尊重而不是阻碍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庸俗文化”

  ——《娱乐至死》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如果幸福是一个怪兽,你是它口中的残渣,还是它背上的骑士

  公元2532年,地球上已经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新世界了,新世界没有战争与杀戮,没有宗教与艺术,没有文学与科学,没有衰老绝大多数疾病,没有失恋婚姻,没有生育与死亡,没有物质匮乏贫穷……这个美丽新世界在经济和政治上是高度组织化和集权制的,管理手段主要有三:洗脑教育、种姓制度需求满足

  洗脑教育从婴儿开始,通过无意识的睡眠教育、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进行教育,以及成长过程中日以继夜的反复宣贯实现洗脑,达成民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政权稳固集中的目的

  种姓制度是从胚胎开始对人进行分类,并科学生产。通过波坎诺夫斯基程序人工孵化受精卵,用人工的代血剂、胎盘制剂、甲状腺制剂、妊娠素精等使其发育,然后通过含氧量控制其智力水平,种姓越低,供氧越少。用强X射线、冷热隧道、旋转器来锻炼胚胎的承受力,辅以各种疫苗,就能按设定生产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婴儿,成长过程中再不停的洗脑教育和反射实验,就能令人既能胜任角色又能安分守己

  人分成五个种姓(等级):Alpha、Beta、Gamma、Delta、Epsilon。Alpha聪明漂亮,从事智力劳动,可以享有特权,比如去保留地旅行等;Gamma及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批量生产,多人一样的长相、一样的思想、一样的语言,甚至只会重复被宣贯的内容。但他们彼此间不会因等级的差异而感到羡慕嫉妒恨,因为无论哪个等级,其接受的睡眠教育都会告诉他,他所在的等级最美好、最幸运。于是,他们满足于其固定角色,不会有非分之想或越轨行为。

  需求满足就是所有人,不管什么种姓、哪个等级,都能获得全方位的需求满足。这些满足包括了:衣食无忧,物质上的一切下达指令即可获得,鼓励消费,衣服旧了破了,即扔;性需求,提供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感官电影提供性刺激,可以而且鼓励和尽可能多的异性交配,没有家庭、婚姻、配偶爱情子女观念,和同一对象交往时间较长会令人侧目,甚至为公众不齿;形形色色的娱乐消费,有香味颜色音乐障碍高尔夫、离心汪汪狗游戏,最重要的是还提供并鼓励服用索麻,一种类似大麻的“快乐药品”。索麻让美丽新世界的人们匆匆忙忙地追逐年轻的快乐。到了60岁精力趣味还和17岁时一模一样。以前的老人喜欢遁世逃避,皈依宗教,读书和思考度日,新世界的老人照样工作,照样性交,照样寻欢作乐,无暇思考。这些能让人着迷、能使人满足的低俗娱乐使得大众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能力,着迷其中、无心奋进。新世界提供的轻飘飘的幸福工程和物质文化已经代替了基于宗教、法律道德观的社会秩序

在第十二章中,穆斯塔法努德总统看到《一条生物学的新理论》的感想是:”是一篇杰作。但这一类思想极容易破坏上层种姓中思想不坚定分子已设置的条件——让他们对体现最高的“善”的幸福失去信心,转而相信幸福之外还有着存在于当前人类社会以外的目的,从而相信生活的目的不是维护福利,而是深入意识及扩大知识。这话很可能不错,总统想道,但在目前的环境里决不能容许。“第十六章,总统对野蛮人说:”我们的世界跟《奥塞罗》的世界不同。没有钢你就造不出汽车,没有社会的动荡你就造不出悲剧。现在的世界是稳定的;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得不到的东西他们绝不会要。他们富裕,他们安全,他们从不生病,也不怕死;他们快快活活,不知道激情和衰老;没有什么爸爸妈妈来给他们添麻烦;也没有妻室儿女情人叫他们产生激情;他们的条件设置使他们实际上不能不按条件为他们设置的路子行动。万一出了事还有唆麻——那就是你以自由的名义扔到窗外去的东西,野蛮人先生,自由!想叫德尔塔们懂得什么叫自由!而现在又希望他们懂得《奥塞罗》!你不能不在幸福和人们所谓的高雅艺术之间进行选择。我们就用感官电影和馨香乐器代替了艺术。”

  僵尸社会是社会中人的自由被剥夺的结果。社会僵尸化越普遍越彻底,极权统治就越成功越稳定。僵尸社会里人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思想懒惰。人的思想懒惰是没有止境的。一方面,一个人思想越是懒惰,就越是容易接受暗示,受幸福工程的宣传影响,觉得心满意足。另一方面,一个人越是觉得心满意足,也就越是会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失去寻求变化意愿。随着求变动力和意愿的丧失,行动能力最终也会减退和丧失。

  幸福不再是美好的桃花源,而是独立思考的牢笼,是吞噬灵魂的怪兽,是当权者维护政权的武器

第十七章中,总统说:“男人女人的肾上腺素每过一些时候都需要受到点刺激。代猛烈情素。每月固定接受一次。我们让肾上腺素弥漫了整个生理系统。从生理上说它完全和恐怖与狂怒相等。它所能产生的滋补效果跟杀死苔斯德蒙娜和被奥塞罗杀死相同,却丝毫没有它的不方便。” “可是我却喜欢那种不方便。” “可是我们不喜欢,”总统说,“我们喜欢舒舒服服地办事。”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你还没有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良久的沉默。   “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

  美丽的新世界几乎完美,除了——

  人们的幸福是被幸福的。

  新世界的幸福是静态的。

  幸福是可预见的。

  幸福是一种结果,没有过程。

  饭来张口的幸福和汗滴禾下土的幸福能一样吗?

  生命是用来发现和实现的,你是走程序的,还是写程序的?

  如果幸福是一个怪兽,你是它口中的残渣,还是它背上的骑士?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世界需要传统另类

  美丽的新世界中有什么?幸福。

  这幸福来得太容易了。那是设定而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为设定创造了条件。

  改变人类的思想从改变人体基因开始,改变人的行为从设置胎儿的条件反射开始,减少不确定性从致幻药物开始,不知不觉中,人类会感觉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美丽的新世界没有什么?自由。

  自由是有代价的,那是物质的贫乏,那是精神的磨难,那是思想的挣扎

  如果希望接受这些不完美,世界就不能一切都是新的美的,颠覆这个美丽新世界需要有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传承,对另类的包容,有一点怀疑,有一点叛逆,有一点孤独,有一点特立独行

  《一九八四》中大洋国的座右铭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力量”,奥威尔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压抑困顿、局促、迷惘、悲伤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我们都不喜欢,而且这个世界在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中已似乎越来越远了。

  《美丽新世界》中地球国的座右铭是:“集体至上、行动一致、社会稳定”,赫胥黎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明亮欢快团结有序青春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特别的符合我们心中对未来的期许吗?我们不是都在盼望的这样的新世界尽快的降临吗?

  走向大洋国,我们能知道我们会失去什么,走向地球国,我们能知道我们能得到什么。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得问自己,走向地球国,我们将会失去什么?我们还要问的是,大洋国和地球国共同缺少的是什么?

  由此看来,《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指向的是其实同一个未来。他们只是一个有着华丽的外表一个却披了件褴褛的衣衫。

  《重访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短评写不下了:)

  Revisited+Brave 合出一辑这个策划特别好,让作者有机会以自己多年后的重新思考解读自己的小说,何况还是那么诚恳的忧虑,比芸芸大师学者书评人匆匆翻一遍的妄议意义重大得多。

  读完全部正文才看导读,提到赫胥黎是一位用字很精确的作家,想起世人对他那位伊顿的学生奥威尔的评价也是语言大师,所以很有必要找原版重读。

  除了受益,也有感喟,英国可能拥有这个星球上最清醒以致最忧虑的极少数人,从很久以前直到现在恐怕并没有改变过,如今精英这个词的语义已经被猥琐或者说被毁掉了,那就不说精英。理性的清醒,高贵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重访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