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英]阿道司·赫胥黎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冷战意识形态下的科幻小说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正直美苏冷战之际。
作者以当时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为基础,综合冷战对峙的经济政治状况,构想出了未来的世界。在未来,少数精英将通过基因控制、药物诱导、自由性交、心理行为训练等等方式,控制和奴役多数人。随着技术和科学的进展,统治者的手段也更加高明,被奴役的人往往心甘情愿接受奴役,还自以为身在自由进步之中。
在书中,作者高度神话了自由的价值理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由丧失充满恐惧,他幻想的未来是一个由少数精英控制的种姓等级制社会。这与当时美苏冷战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自由总是对应于西方,专制集权总是东方的特征,赫胥黎生活在对苏联及其代表的意识形态总要攻占西欧的自我幻想与恐惧中。
今天看来,这是一本充满了冷战思维的科技幻想读物。虽然在技术层面上,书中的一些预言并未实现,但其探讨的主旨却与当下热门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人工智能等话题遥相呼应,即科技的进步将会把人类影响何方,作为整体的人类的进步是否会带来个体福祉的增加?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读《重返美丽新世界》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对反乌托邦文学与艺术就产生了极浓的兴趣。反乌托邦三部曲看下来大概只花了一个星期,之后又找来各类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再追溯到《大都市》。最近高三作文中不少人都对《美丽新世界》情有独钟,kindle上普及率最高的大约也是这本名著,以至于语文老师上课恰巧提到最近出版的《重返美丽新世界》全译本,昏昏欲睡的我在听到这句后突然精神大振,下了课便迫不及待买来一读。《重返》很厚,起初我以为这是由于赫胥黎在重谈《美丽新世界》时有感而发,坐在咖啡馆里两个小时忐忑翻完一百来页后我才发现:后附《美丽新世界》。有些小小的被骗之感,些许唏嘘,私以为赫胥黎想要说的绝对不止这一百来页,尤其是将《美丽新世界》与之后出版的《1984》比较及战后重置的世界秩序所体现的不少预言成真。不过这些更多体现在后人对之加以更多思考而写的著作,如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等。作为一介小小高中生,不敢加以高谈阔论,只写写自己看后思考最深的几处。《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现世嘈杂,令世人忱于享乐
赫胥黎时隔二十多年重审旧作,而作《重返》。
四年前读《1984》与《美丽新世界》,我是绝对推崇前者,后者我甚至都没读完,只认为是部脑洞颇大的反乌托邦名作。
四年后重拾《美丽新世界》,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借用《娱乐至死》的一段话。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现世嘈杂,令世人忱于享乐。
《美丽新世界》没有《1984》式的高压,没有老大哥,没有禁欲。反而会提供精神药品让人逃避现实,并令人发自内心庆幸自己的现状。
当幸福被定义,你以为的幸福还是幸福么?
“我没吃过糖,以为盐就是糖;我没穿过高跟鞋,以为踮起脚有路就是高跟鞋;我没被安抚过,我以为打和骂就是爱抚;我没有选择的权利,以为别人给的就是我想要的。”(《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
而《重返》可以说是一篇沉痛的呼吁,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无力阻止现况持续发酵的绝望。
对于文中提到的娱乐、群体和精神瘾品。可以分别对应阅读《娱乐至死》、《乌合之众》和《上瘾五百年》,进一步了解。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乌托邦的入口永远是美丽的
乌托邦是什么,是一个空想的国度,一个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形态。从托马斯·莫尔的那本《乌托邦》开始,这个名词似乎已经成了空想和梦的代名词,虽然人们都期望着乌托邦式的美好,甚至很多现实的乌托邦都在尝试中,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可以实现的梦,而且在我看来乌托邦的入口永远是美丽的,但一旦滚动起来就没有那么美了。因为乌托邦只是一个完美的体制而已,但体制内都是不完美的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反乌托邦的声音了,就像经典的反乌托邦三部曲。
作为三部曲之一的《美丽新世界》构建了一个未来世界。虽然没有《1984》里面那么复杂和跌宕起伏,但相对阅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脑洞比起1984来说有过之而不及。这是一个科技感更强的世界,人的一生都都能在受精卵的时候就能被设计,似乎能实现你的一切梦想。但其实这只是乌托邦的入口而已,让一切开始滚动的时候设计好的完美就开始慢慢的发酵了。或者说这个小说就是在讨论无选择的幸福与有选择的不幸之间的关系。因为这都是人的欲望,自由、幸福都是欲望的一种。而且一旦组织膨胀、人口过剩必将带来邪恶,这是因为邪恶的方法都是捷径,看上去更能便于管理者或独裁者管理,而这时一切为了完美而建立的社会体制就将变成虚假的外衣,因为这件衣服包裹的都是人性。
而后面半部《重返美丽新世界》感觉没有小说来的轻松易读,或者说那么爽快了。着重在于论述诱导术以及虚假宣传对民主力量的破坏。其实这些因果关系也很难去界定。什么是民主,在每个人看来都会不一样,而且上升到组织层面民主就是另一种意思了。这时所有的统治手段哪怕是诱导术、虚假宣传其本质也是为了维持或者实现更大的民主所必需实施的一些手段。至于手段是否合适或者乃至于会不会太恶劣,都是看具体个体或少数人的决策了。而且往往是越是要更大范围更快的实现民主,其手段会更恶劣。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这个世界。
所以无论乌托邦是否存在,人类对于美好环境的期望永远存在着,但如何能实现我们的愿望,这条路会异常的坎坷。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肯定是美丽的,但一定有其丑恶的一面。完美这个词本来就不存在,如果完美了,你就错了,你就不完美了。
2016-3-1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如今人人都快乐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美丽新世界构建了与1984截然相反的社会,但其中的内核却都是相似。精英极权统治社会,而与之不同的是一个靠惩罚,一个却靠娱乐和驯养。《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六):无法拒绝的幸福与快乐,可怕的乌托邦!
如果说《1984》是一部围绕“表面的”反集权政治的高水平小说,那么《美丽新世界》才真正是将“反乌托邦”赋予了终极人文关怀的伟大作品。前者的乌托邦冰冷恐怖甚至浅薄,人类对它有恐惧;后者的乌托邦幸福快乐,人类无法拒绝。
在《1984》里,权力欲的满足通过暴力、控制、恐惧,是一种承载痛苦的方式,斯大林、希特勒们短暂实现过。但很显然,从人性本质上来说,天生对其是极度害怕的,它终究不会长久。这就好比一个没有源动力的机器,只依靠外部的施压,是没有办法维持长久运转的。
而在《美丽新世界》里,却是一种可以给予人们无限寻欢作乐的方式,娱乐至死,没有痛苦,更没有思考。这跟我们平常谈到的“政治”关系不大,因为它已经渗入了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最可怕的还不是对思考方式的毒害,可怕的是:根本就没有思考了。
如果说《1984》的乌托邦让人恐怖的是:有那么一个强权,禁止大家思考,强行烧掉你的书籍,消灭异类。那么,《美丽新世界》的乌托邦更让人恐怖的是:我们自己欢乐的烧掉自己的书籍,不知耻的尽情享受着没有质感的快乐,并且集体嘲笑着那些还在思考着的人们。
乔治.奥威尔在《1984》描述的乌托邦曾经短暂出现了,然后很快就消失了。而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描述的乌托邦却在一天一天的实现,甚至比他在书中预言的还要早,我们的今天不就是在一点一点的实现吗?
值得特别标注的是:本书提到现代医学的发达,使得婴儿存活率大幅度提高,这致使的主要结果还不是人口膨胀,而是使得本该被自然界淘汰的基因存活下来,从而丧失了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这与赫胥黎的祖父坚持的进化论相悖。这个思考听起来特别的政治不正确,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一段,也是因为我自己持完全相同的观点。其他的也无法改变,作为一个思考素材,是很有意思的。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七):青蛙乐呱呱
这本1958年的问世的书稿在两年前终于出版了中译版本,足足晚了五十七年。虽然我读的是英文版的,但也不会把没有中译的书记录在帖子里。 与《美丽新世界》类似,《重返》也是一本对于未来世界秩序的预言,但更加贴近现实,且不少已经成真。赫胥黎逻辑之清晰令人佩服,每一章节均与前一章产生因果联系——高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了婴儿潮,人口过剩会导致道德观的退化与组织膨胀,过多的人口只会削弱单个人对集体的影响,不论“民主”还是“独裁”最后都会走向集权——很多东西太深,作为一个普通人,实在不敢高谈阔论,只敢略作分享。 现代社会没有集中营,没有希特勒,没有大清醒,没有斯大林,但是我们却面临着更可怕的敌人——高度发达的娱乐媒体,炮轰般的宣传,巧言令色的政客,我们还能否保持清醒?科技发达所降低的死亡率,真的利大于弊吗?马克思说过,宗教是人类的鸦片,可是当鸦片变成人类的宗教之后结果一定会更好吗?一个好的政客一定是个好的娱乐家,善于利用诱导术与虚假宣传。优秀的政客一定意识得到比起暴力带来的委曲求全,磨灭意识的幸福显然更能控制大众。因为人可以抵御痛苦,但无法抵御幸福。 美丽新世界之所以恐怖,在于所有预言皆在以一种不极端的方法变为现实,而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一切。大众不知耻的享受着无边的娱乐,并且嘲笑那些还在思考的人,最后娱乐至死。或许这也是人最终所期待的? 温水煮青蛙,青蛙乐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