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注意力商人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12 02:1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注意力商人的读后感大全

  《注意力商人》是一本由吳修銘著作,天下雜誌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650,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意力商人》精选点评:

  ●对于每个人来说,注意力是你的稀缺资源,假如一个商品或服务是免费,那你可能就是商品,买的就是你的注意力,而在互联网时代,除了注意力,你还卖了你的隐私

  ●罗辑思维

  ●讲美国历史那段还不错

  ●喜欢=熟悉+意外。好传播=夺得TA的时间。

  ●媒体史广告史杂烩,用“注意力产业&商人”的新颖视角分析了一番。信息泛滥的当今类似该书形式的批判有其必要,只是个人感觉批判得略乏味

  ●无聊……大概是内容无新意吧

  ●ok

  ●如果你享受到的商品是免费的,那么你可能就是商品。虽然免费但是贡献了你的注意力、数据隐私,为商家创造了利益机会。

  ●这类书读的少,不过很有意思

  ●广告与媒体发展简史

  《注意力商人》读后感(一):《注意力商人》——吴修铭

  可以说,人们的注意力是就是人们的时间,因为人们的注意力放到哪时间就会花到哪,而争夺人们的注意力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而本书作者则将商人对注意力的争夺分为三个阶段: 1.报纸阶段:此阶段,媚俗是争夺注意力的有力武器——媒体其实一出生就很媚俗,历史上第一次依靠报纸卖广告赚钱的是1833年小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当时他的理念就是“读者是产品,商家是顾客”,然后在1860年巴黎开始出现大幅街上海报。但是,不管表现形式如何改变,媒体都在不断地借用媚俗来吸引注意力。

  2.电视阶段:此阶段,经历了媒体、广告主和用户三方博弈的过程——先是广告主主导媒体和用户,再是媒体开始生产优质内容掌握收视率而主导广告商和用户,后是用户觉醒而开始排斥广告并通过遥控器的静音和换台来主导媒体和广告主,最后就是三方博弈相互制衡的结果。

  3.互联网阶段:此阶段,商人对注意力的争夺开始升级——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媒介,个人变得越来越重要,往往一个人的影响力会大于主流媒体,因此人们的注意力表现在更多的不同形式,竞争也就更加激烈。 最后,其实商人对注意力的争夺都是跟随着技术进步和变革的——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变革,每一次技术变革,注意力商人就要开采新的方式。

  《注意力商人》读后感(二):我们的生活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物

  

一天一本书#6(2021/4/11)用时1:05

本来我想看的是注意力商人收割注意力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但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说收割(收割这个词实在太形象传神了:注意力商人大刀阔斧,身为注意力仆人的我们简直手无寸铁之力。)注意力这个产业的发展,所以只是略读。

书最后说,“我们的生活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物”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大概是以前素食的经验,我慢慢意识到自己是非常讨厌日本的【放题】这个概念的,食べ放題、飲み放題、漫画読み放題等等,不一而足。无论是饮食还是观剧,放题意味着不受限制,也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在网络上则表现为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的拱手让人。

所以把注意力这个概念在推而广之的话,我们不仅仅是要警惕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被收割,也要警惕自己的身体欲望,感官欲望是不是也正在被无限的满足:比如食欲,低俗乐趣(我们总是很容易被暴力,低俗,八卦吸引目光),迎合想法的海量内容(毫无疑问,现在的互联网可能比我们还要了解我们,所以各种节目会迎合我们,连被推送的内容也很“合心意”,这是不知不觉的,也是最需要被警惕的,它已经不仅仅是收割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在随心所需地塑造我们的三观)。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从现在开始,拒绝自助餐,拒绝无限量唾手可得的免费的快乐/八卦,跳出自己的认知圈/经常接触不同的观点和事实。

  《注意力商人》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一、媚俗是争夺注意力的起点,媒体一出生就很媚俗

  1.最早的报纸很昂贵,属于小众市场,大部分人买不起。直到1833年,23岁的本杰明·戴创办一份自己的报纸《纽约太阳报》。这份报纸只卖1美分,这连印刷成本都不够。但他不打算赚读者的钱,他要靠低价把发行量做上去,然后靠广告赚钱。靠这种商业模式,本杰明·戴成为现代传媒业的鼻祖。

  2.人的注意力有两个特点:

  第一,你任何时候都在花费注意力,不用在这里就用在那里,随时产生随时花掉,既不能关闭也不能攒起来。所以商家要争夺你的注意力,是有充分机会的。

  第二,人的大脑还非常善于忽略信息。实际接收到的信息中绝大部分都被忽略掉了,越常见的,越容易忽略。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仅仅拿信息轰炸读者,是争夺不来注意力的。

  3.注意力生意不好做,你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加大剂量给读者新的刺激。最直接的策略,就是往越来越低俗的方向走,比如自杀新闻或者家庭风波。到了更后来,就开始出现藐视读者智商的假新闻。比如《纽约太阳报》曾刊登过这么一则新闻,说天文学家发明了一种先进的望远镜,观测到月球上存在一种比人还厉害的高级生物。

  4.后来出现了海报,用海报做广告成为新的方式,而且海报也是在往低俗的方向走。人们发现,不能让海报中的人物老老实实待在那里,必须营造一种人物马上就要跑出画面的动感场景。艺术家们很快就找到了能吸引注意力的各种元素:动感、彩色。画面中一定要有人或者动物,比如穿着裸露的女人、可爱的小婴儿,以及怪兽。

  二、为了掌控注意力,媒体、广告主和观众陷入三方博弈

  1.注意力商人走低俗路线,很快就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反感。一旦人们发现这些媒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为了剥削他们身上的注意力价值,就会产生一种感情被玩弄的感觉。这对广告商、媒体都不利。在此之后,观众、广告商和媒体展开了一场注意力大战。这是一部收割、反抗和改良的历史。

  2.看电视最早是个高雅的活动,人们在家里看电视会全神贯注,而且通常还要关灯。观众如此轻易地就奉献出优质的注意力,广告商就冲上去收割了!当时的电视新闻栏目,完全被香烟等广告商主导,新闻内容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禁烟的标志。1952年科学家就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吸烟与癌症有关,但这个新闻绝不会出现在“骆驼新闻”中的。

  3.再往后媒体逐渐拥有了主动权。新闻栏目开始不接受广告商主导,一门心思做独立的好新闻,把观众吸引来再说。电视台也开始推出电视剧,再往后又开拓了晨间节目和深夜节目,换时间段收割观众的注意力。有家电视台还发明了“大场面直播”,尤其美式足球比赛的直播效果特别好。这些措施让媒体逐渐脱离广告商的控制。

  4.到五十年代末,美国观众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接近五个小时,人们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反击。这时候恰好有个高科技公司,推出了遥控器,插广告就换台,这打响了观众反击电视台的第一战,电视台节节败退。有了遥控器,广告也不得不更加精彩。现在广告商的唯一选择就是把电视广告拍得足够吸引人,把观众留住不换台。

  三、互联网兴起之后,注意力争夺战升级,我们进入了最坏的时代

  1.2005年以前,每个人都开始写博客,人们寄希望于用博客改变世界。后来甚至出现了赫芬顿邮报这种靠组织大家写博客获得注意力的媒体。但去中心、无组织的东西好是好,就是不赚钱。想要赚钱就得有个什么中心把力量组织起来,写博客赚不到钱,把写博客的人组织起来的赫芬顿邮报,也长期不盈利。

  2.2010年以前,真正能通过互联网广告赚钱的公司只有Google。而Google是站着就把钱挣了。只有当某个广告正好和你的搜索关键词相匹配,Google才会显示它。只有当你点击了这条广告,Google才会向商家收钱。这种做广告的方法作风正派,效率奇高。而且用户搜索这个词,就是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他不会反感看到相关的广告。

  3.注意力商人的历史有一个规律非常明显: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变革。每次出现新的技术,注意力商人就要探索新的开采注意力的手段。对报纸和电视,注意力商人都是很快就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而对互联网,注意力商人探索了很多年。这大概是因为所谓“互联网”其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要等到各项技术都成熟了,才能让男女老幼都把注意力花在网上。

  4.互联网时代,低俗内容也被做到极致。比如新闻网站BuzzFeed,就代表了用低俗内容取悦读者的最高境界。BuzzFeed研究的是怎么吸引用户分享,发现宠物吸引大家分享,就全给你推送这类内容。这种内容恰恰就是新时期的“低俗”。很多人认为,BuzzFeed这类新闻是互联网的堕落,是对真新闻的最大威胁。

  金句

  1.作为注意力商人,第一,你要用低俗去争夺注意力;第二,你还要用更低俗去保有注意力。

  2.纵观注意力商人的历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变革。

  3.在Instagram上,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手机的正面摄像头和自拍杆,用个人形象参与注意力的争夺,普通人也可以做注意力商人。

  4.所有注意力商人的工作模式都是收割观众的注意力,向观众投放广告。

  《注意力商人》读后感(四):你参与其中,却从不问为什么

  

这本书阐述美国近百年来“注意力经济”的发展脉络:报纸杂志——收音机(政府宣传与掌控)——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互联网(各大网站、APP之争)——名人产业链,对于一个注意力被极度碎片化的现代人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现如今,一台手机上几十个app的背后,站着由无数人组成的无数团队,费尽心思,只为博得注意力,更有深入民间数不胜数的主播们,每天花样百出,卖丑弄乖,也只为吸粉,吸取注意力。“我这一代中最为出色的人才在思考的是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这太令人失望了。”这句话说的真好。

而在这所有人都不得不参与的注意力大战中,人的主动性显得格外重要。为什么有的人天天玩着游戏抱着抖音追着主播,又为什么有的人能天天学习新东西?最终还是看个体,懂得界限、懂得下线,懂得主动筛选信息,懂得利用新科技让自己越变越好的人,才是强壮的,智慧的。

你参与其中,还是应该知道为什么。

摘录:

每一个时代的人们使用注意力的方式,都是主导这个时代的媒体技术决定的 —— 几乎每次都是人在适应技术,而不是技术适应人。

google 曾经号称“不做恶”, facebook 曾经那么不愿意发广告,今天他们都变了。作为上市公司,每个季度的财报都必须好看,两家公司都在滥用广告。用她的话说,一个苏联间谍看到它们盗用用户隐私信息发广告的手段,都会感到脸红。

用户在 google 会输入搜索关键词,等于是直接告诉 google 他想看什么的广告,facebook 没有搜索关键词,facebook 只能从用户的主页、发的状态、在网上的一举一动的大数据去推测他喜欢什么东西。这个定向投放广告的技术被称为“纳米定位”( nanotargeting )。

一个人所消费的任何东西和所有信息 —— 或所注意到的信息 —— 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使只是被迫做出某种反应也是如此。这种想法会产生最为根本的影响,因为这意味着有时我们过高估计了自己拥有真正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生活的大部分领域,我们必须依靠他人才能表达事实,然后在制造出的种种替代“事实”中做出选择,无论它是对某种产品的评价,还是某种政治主张。如果这是事实,在我们争夺注意力的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谁能夺得先机或者总是可以抢先一步。唯一真正不受影响的是那些学会了忽视或根本不去听替代“事实”的人。这也是为什么雅克 · 埃吕尔主张,只有与世隔绝的人 —— 乡村居民或都市穷人 —— 才能真正对政治宣传免疫,而博览群书、坚持己见、认为自己不受政治宣传影响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容易受到操纵。

我们必须反思的是,当我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生的经历就相当于我们所关注的那些事物,那么这究竟是出于自我选择,还是随波逐流?我们很有可能在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情况下,无法完全按照我们所想象的样子去生活。

“我的经历是由我同意去关注的事物组成的。”

即使你认为自己对名人并不是格外感兴趣,也很可能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新闻形式而认识了几百个陌生人,他们就是名人,甚至你可能还会详述他们的基本情况。他们是如何找到途径进入你脑中的,你也许并不知道;有时你会感觉到就像无意识的精神灌输的受害者。你可能不是非要作为粉丝才能认出马特 · 达蒙、安吉莉娜 · 朱莉、李奥纳多 · 迪卡普里奥这些人,同样地,你也会知道一个根本没游览过的城市的名字。这就能用来描述注意力经济中的普通参与者。

“我这一代中最为出色的人才在思考的是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这太令人失望了。”

在这个跟踪与个人资料搜集的游戏中,谷歌和脸谱网像其他公司一样,实际上就是登上王位的在线注意力商人二人组。两家公司与生俱来就有目的性地去获取世界上每个消费者的最佳数据,并且拥有着最佳工具来搜集更多的数据。 2015 年前后,两家公司已经准备好尽可能多地去发掘其中的价值。尽管两家公司原本对于是否允许广告污染自己的页面或者干扰用户体验感到犹豫,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奈飞公司重新发现了人类注意力所丢失的宝物,不是被网络和有线电视所掠夺走的碎片化的、转瞬即逝的那种注意力,而是更深层的、持续性的注意力。它的确是一条储量丰富的“矿脉”,充满了对更具吸引力、更引人入胜内容的明显渴望。奈飞并不是唯一一家提供这种服务的公司,却是其中唯一一家网络公司。

实际上,我们可以先从个人做出渐进式改变来开始行动,做些留出整块时间这样简单的事,比如留出周末的时间,远离注意力商人来度过这段时光。从当前的“拔去电源插头”“数字安息日”等做法中可以看到人们首次做出的行动。这样的推动力也可以为人们改造更多的庇护所,不仅有作家的后院小屋,还有教室、办公室和家 —— 任何我们想要与其他人接触、需要高度集中才能完成一些事的地方,这样的实践行动开始为集体以及个人带来益处。

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被消费者和名人文化麻痹,我们首先必须要认识到我们自身注意力的宝贵,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像我们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接下来我们必须行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注意力商人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