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12 01:52: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的读后感大全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是一本由吴修铭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446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18-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精选点评:

  ●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这样的旧媒体,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博客、社交网络、网络视频、直播、网红等等新媒体、自媒体,这些注意力商人无一例外通过高效手段获取人们注意力,然后贩卖给广告商,从中赚取利润,这一核心逻辑贯穿始终。作者梳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注意力商人的演变史,关键人物、时代风潮、内容形态与媒体技术被巧妙串联,形成一幅大图景,大历史与小故事在其中相得益彰。历史主线叙述一气呵成,评论反思部分发人深省,整体读来酣畅淋漓,堪称商业史典范之作。

  ●翻译腔太浓了,感觉翻得很一般。

  ●注意力经济发展史:注意力收割是怎么变疯狂的?

  ●电视观众不再通过开小差来忘掉他们的辛劳,他们正在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进入另一个世界。 当已经建立起来的注意力环境变得冷淡无序的时候,寻找现实环境的替代品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然反应。 很多人看电视剧看书追求的是一种体验价值,而不单单是免费电视剧带来的愚蠢的娱乐效果。

  ●娱乐至死的后续,互联网时代,从谷歌到ins到buzzfeed到网飞,甚至到我下载的电子书最后一页的广告,广告商总是在变着法的想要侵入私人领域,占据你的大脑,控制你的行为。甚至于他们被改写成为你自身的需求:通过朋友圈塑造自身形象,通过网剧学习语言,通过清单体学习技能,因此越发地模糊了娱乐与其他生活的界限。 甚至于网瘾这个词都被以时代的名义抛弃了,试看当下哪个不是悲哀的网虫。作者只能做到让读者明了相关专业术语。 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已经起步,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更不要提实际应用了。在媒介与资本的合谋下,我们恐怕看不到什么曙光,最多骂骂腾讯无耻行径,然后我们继续坐下来沉迷于观看。

  ●更多讲的是美国媒体与广告的历史,对于如何保护自己的注意力着墨不多。有几段话翻译得不知所云。

  ●羊毛出在狗身上

  ●看这本书前想到之前读过的一句话,当你用着免费的商品,你以为你是客户,其实你才是真正的商品。应该是注意力经济史吧,大部分是广告经济的变迁。

  ●以后好好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了要

  ●注意力的限制 消费从物质变得虚拟,娱乐,刺激,内容,社交,游戏。时间是有限的,休闲时间更短,对娱乐、刺激更疯狂,以至于休息时间很短,长期睡眠不足。睡眠不足的问题不能简单从睡眠方法论上解决。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一):翻译水平是《注意力经济》的瑕疵

  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被消费者和名人文化麻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自身注意力的宝贵,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像我们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接下来我们必须行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 书的后五分之二部分翻译质量明显下降,有不是同一本书的错觉,翻译腔严重到需要停下来通过中文猜英文原版是怎么写的去理解意思。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二):你的注意力,成就了谁?|读《注意力经济》

  商业和经济原本不在我的兴趣之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封皮所吸引了。谁是鱼?谁是钩?谁是钓鱼人?

  这和注意力经济有什么关系?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翻开了这本书,感觉有点不一样。

  这本书可以说是广告业的史诗。从最古老最正统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到只发行一美元的《纽约太阳报》,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将人们的注意力当做一种商品,从而产生了注意力经济。“通过显而易见的免费事物来吸引注意力,然后加以转售”——成了注意力商人基本的赚钱方式,也成就了“注意力商人”这个词。

  当有了注意力商人,我们每一个个体就成了封面里的那些鱼,一不小心就会被鱼钩上的诱饵所吸引。岂不知,受益的永远是背后的那些设置诱饵的商人。

  各色的诱饵,成了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工具,也成为了商人挣钱的方式。

  直到这个时候,是不是理解了“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个道理?因为商人正是从“免费”的过程中收割你的注意力,然后自己挣大钱,是不是有一种“被别人卖了还在帮他数钱的”罪恶感?

  是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不过是现在的“鱼饵”让人眼花缭乱。

  如果说最初的报纸没有诱惑力,那变成五颜六色的海报呢?如果还没有,变成惊心设计的广告呢?

  如果你是一个病人,会不会对包装出来的“特效药”所诱惑?如果你肥胖,你是否能抵挡得住各种“立得瘦”的承诺?

  “万物与广告的脉搏一起跳动,鸟儿艳丽的羽毛就像是广告为情感赋予的色彩”,这样的时代你能确保独善其身,不被收割?

  当仅有的文字和图画对你的诱惑不够,没关系,收音机的发明让听觉也可以成为一种可供销售的产品。

  如果光收割听觉还不够,那么电视的发明将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电视剧收割了多少人的注意力?!从而让多少行业获了利?

  更不用说到现在的海陆空三位一体全方位的包围了。

  不离手的“智能手机”,让你专心走路都成为了奢望。

  搞笑的抖音视频,让你恨不得双眼陷进去。

  随处可见的免费入群,让你收获了多少垃圾信息?

  科技的发展,让“鱼饵”越来越精致。从最初的批量生产,到现在的专门定制。

  你的注意力,哪还是自己的资源?早都成为商人眼里的金钱。

  看了本书后,对“自我”拥有的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深思。

  注意力就如时间一样,是上帝赐予每个人都公平拥有的资源,不可存储,转瞬即逝,永不返还。

  你能善待它,它就能成就你。

  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有人用心在利用注意力成就自己的事业,有人在消耗注意力浪费生命,成就他人。

  这都是每一个人的选择,无法去抱怨,没必要去埋怨。

  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不让孩子玩手机,不让孩子看电视,仔细想想,只不过是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进行外部干预,这样的效果只会是“压迫越厉害,反抗越激烈”。所谓的治标不治本,就是这样的后果。

  聪明的父母,应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给孩子讲清楚注意力商人的险恶,让孩子有了对抗被收割的能力,才会让自己的成长充满活力。

  如果你想经商,那就设法运用娴熟的技巧,精致的鱼饵,让自己成为注意力商人;如果不是,那就让你避免成为注意力商人眼中的鱼。

  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三):《注意力商人》| 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尽管困难,但是值得

  2008年7月,奇虎360发布360杀毒软件并宣布永远免费,一石激起千层浪,360席卷市场,彻底颠覆了杀毒软件行业的游戏规则。过去的十几年里,免费成为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利器,甚至「免费」成为互联网精神的代表之一。

  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似乎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生活成本越来越低。但与技术和免费同时发展的,是商业开始全面侵入生活的各个缝隙,我们这是被广告裹挟的一代。早上起床,手机里的闹钟App有广告,电梯里有广告,地铁里有广告,刷的社交软件有广告,用的网盘、云笔记有广告,看视频有广告。从早到晚,什么都可能会缺席,但广告一定不会。

  消费者以为自己是上帝,殊不知自己不过是媒体以瞬时快乐为养料圈养的羊群,养肥了就被卖给广告商。这本《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讲述了我们一直忽视的,媒体对于我们注意力的收割和转让。这本书虽有「经济」字眼,但若当做一本经济学书籍去读,大概率会失望。本书原版标题是《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直译是《注意力商人:进入我们头脑的史诗级斗争》,梳理了媒体、广告商和大众的博弈史。

  本书作者吴修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著名华裔教授,曾担任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高级顾问,媒体改革组织Free Press主席。2006年入选《科学美国人》杂志「50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一、真的有免费的午餐么?

  十年前有本书《免费:商业的未来中》,提出免费是商业的未来,通「交叉补贴」,即以付费商品补贴免费产品,能把成本压低到零,实现真正的共赢。当时正值「免费」开始大刀阔斧改造传统商业逻辑的年代,看到这本书真是惊为天人。十年后的今天,免费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再来看看我们生活是如何受影响的,才发现千百年累积的智慧「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真不是那么好推翻的。

  消费者能支付的对价不只是金钱。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且具有稀缺性的物品都可以看做商品。注意力的本质是时间,罗振宇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国民总时间」。互联网的内容可以永远存储,还可以无限新增。理论上互联网是一个空间无限、内容无限的世界。但是,内容只有与其使用者互动才有价值。而内容使用者是有限的,内容使用者与内容的互动需要时间,时间也是有限的。大众将注意力投射到某一内容上的时间,成了线上线下各大平台、厂商、广告商争夺的一种宝贵资源。

  如果把注意力作为一种商品,加入到免费的经济模型中,看似双赢的局面下其实是亘古不变的等价交换。注意力商人通过免费的商品吸引大众注意力,然后转售给广告商。消费者以注意力换免费商品,广告商以广告费换注意力。

二、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

  2018年沉寂已久的选秀浪潮卷土重来,一波接着一波,粉丝狂欢,众人看戏。我却在想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新秀层出不穷,粉丝够不够分。一个选秀节目百十来号人,如果每年十个选秀节目就是一千人,最受欢迎的,粉丝上百万,排名最差的按几千算,除去同时喜欢多人的,当年新增加转化为这些新秀的粉丝不说上亿,上千万还是要的。

  明星毕竟还是少数,此外还有更大群体的电视、网红、网文、自媒体界、内容平台都在瓜分着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以喜马拉雅、得到为代表的音频产品,甚至开辟了注意力之争的第二战场——听觉。现在,甚至还有看网页、看视频赚钱的APP。可想而知注意力之战已激烈到什么地步。

  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注意力这么重要么?我觉得注意力花在刷手机上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说到成本,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思维,考虑机会成本,某样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不知不觉玩了两个小时的手机,你可能没有付出一分钱,但是如果关掉手机,你可以利用这两小时去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可以去跟亲人增进亲密关系、可以去锻炼身体,可以高效率地工作。这些才是你真正付出的成本。假设你现在最迫切的渴望是多看书提升自己,那么如果每天节省看视频的两个小时,一周节省十四个小时,够看一本书,那么一年下来,每天玩了两个小时手机的成本,就是看52本书的收获。这还不算手机导致的时间碎片化的影响。

  这样一想,是不是免费还挺贵的?如果你认为看这52本书的价值,超过了730个小时(2小时*365天)刷手机或其他娱乐活动的效用,那么每天放下手机两小时,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三、做回注意力的主人

  某天,我突然发现自己一周的ipad屏幕使用时间,娱乐就占了三十几个小时,真的是被惊呆了。我还天天嚷嚷说没时间,这样看下来,哪里是没有时间,明明是自己虚耗了注意力而不自知。

  21世纪,是一个空前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可以享受各种以前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注意力被赋予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恰恰是这自主选择的生活,让我们生活的不那么自我,我们似乎变成各种媒体和设备的奴隶。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人们通过苏摩(类似没有副作用的毒品)追求一时的快感,现实中我们在商业的诱惑下,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感,主动出卖了注意力。

  我们的未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现在和过去专注做的事情的总和,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丝丝的期待和渴望,那么保护我们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让我们做回注意力的主人吧,尽管困难,但是值得。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四):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

注意力经济

  看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了。

  注意力就像时间一样,不可以存储到未来使用,只要你是清醒的,你就在产生注意力并且消耗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甚至比时间更加重要,你的注意力关注的东西组成了你的生活经历。

  时间不因人为控制而流逝,而注意力是可以自我控制的,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想关注什么。但注意力又是不完全可控制的,每当打开信息流资讯或者视频软件,便很容易沉浸在其中,而当你察觉到时间已经过去的时候,也只能摇晃脑袋,产生一种浪费了时间的感觉。

  这本书是一本“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史,讲述的是美国该行业从传统的报纸开始,再到如今的互联网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广告是主角,它将注意力转换为一种商品以供出售。媒体,大众,广告商组成了一道新的生意模式,大众常常会以为自己是唯一的服务对象,而真正的上帝却是广告商,而不是大众。大众只是一只羊,媒体是牧羊人,媒体通过收割大众的注意力并转售给广告商来盈利。

  从美国的第一份《纽约太阳报》开始,便开启了“注意力经济”的新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意模式。廉价的报纸本身并不能赚钱,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才是真正的收入来源。此后野蛮生长的电视和互联网都采用这种模式发展,换句话说,流量开始变成了最重要的经济入口。

  随之发展的是海报行业,在巴黎曾经每面墙上都是妩媚女郎的广告海报,巴黎还诞生过多为海报设计师。但过多的张贴海报也曾遭到过民众的反抗,过多的海报被认为掩盖了真正的景色。更严重的是当地的居民也对这种曾经令人印象深刻的海报熟视无睹,这一张张海报就好像变得透明了一样。而巴黎当局也采取法律措施增加张贴海报的课税,禁止在火车站等地方树立广告牌。至今这些限令仍然有效,这也使得这座城市才能保持往日的美丽。

  广播和电视节目采用免费的娱乐内容加广告,广泛的进入了家庭。在高度商业化的公共领域,家庭一直没有受到商业广告的轰炸,而这一现实就在技术的发展下被改变了。作为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手段,一家人常常会在吃完晚饭后,聚集在一起观看娱乐节目,也因此诞生了电视的黄金时间这样的概念。电视作为当时注意力的霸主,播放令观众感兴趣的节目,通过插播广告来获取大量收益,这一生意模式仍然在如今的互联网视频服务中能够看到。

  与此同时,名气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名气能吸引注意力,名人产业链也越来越发达,导致脱口秀节目也是各大电视台的重要节目。对宗教来说,神灵就是他们的名人。而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名人就是人人都认识的陌生人,你和他并不是朋友,但你却热忱地关注他。“名人崇拜”的效应也在广告领域广泛使用,你喜欢一个明星,你也有很大概率可能喜欢他推荐的产品。

  电视虽然曾经是注意力经济的霸主,但我们都知道,这也是电视行业的最后一次狂欢。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人人可参与的网络信息时代,内容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人可创作的博客,社交巨人Facebook,搜索引擎巨人Google,都能很大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利用大量数据和智能技术手段,这些互联网公司也特别擅长于给你推荐精准的广告,只给用户看想看的内容和广告。

  一直以来,用户对广告的反击也从未停止过,过多的广告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毒物。由于注意力过度碎片化,人们也开始愿意花钱买一份安静。在传统时代,对广告海报的限令,用遥控器来切换电视频道。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网站弹窗广告的频繁骚扰,浏览器的广告屏蔽软件也成为最受欢迎的程序之一。

  而如今还存在着一种直接由用户付费、没有广告的媒体,比如美国的HBO,奈飞Netflix,中国的得到,极客时间等知识付费产品。这里的注意力与广告收益是不一样的逻辑,没有广告商的参与,用户真正成为媒体的衣食父母。

  在这个反击力量中,广告商的商业经济和民众的可接受水平一直在寻找某种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每当出现危机,注意力商人和它们的广告合伙人总要重新修改约定的条款,来重新获取民众的注意力。

  我们正在这样一个时代,至少”远离手机“、“远离朋友圈”、“剪断电源线“这样的口号也常常能够听到。而对于刷朋友圈的心理机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心理, 而刷信息流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这个过程大概率是浪费时间,并随后会产生些微失落感。

  在这样碎片化的大环境下,产生了一类”分心人“。”分心人“指的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并不由自主地查看各种媒体和设备的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注意力商人的”陷阱“之中。

  我们完全了解自己关注的是什么,但却被没完没了的分散注意力,我们变成了各种媒体和设备的奴隶,被动地让自己暴露在随时随地的注意力商业的炒作之中。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来生活,而不是被广告商改变观念,夺走意识。

  因此,我们作为个人,有必要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例如留出整块的时间来专心致志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改造自己的注意力,防止过度的碎片化认知。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也给我们关于保护注意力的建议,我认为很有必要去实践。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被消费者和名人文化麻痹,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注意力的宝贵,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像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接下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读后感(五):“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贩卖的产品

  “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贩卖的产品

  “未来的品牌没有粉丝迟早会死。”正如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所言,在资讯时代,谁能引起更多的关注,谁就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商机。从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到马薇薇的《好好说话》,哪个不是以庞大的粉丝量为基础来实现流量和知识的双重变现?在某种程度上,粉丝的关注度已然成为比实际货币更重要的货币,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关系到企业或个人的收益成败。在新著《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下简称《注意力经济》)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前高级顾问、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吴修铭(Tim Wu)梳理了从20世纪初的报纸媒介到21世纪的手机媒介吸引及转售“粉丝”注意力(或商业模式)的动态过程:“制胜之道从始至终就在于找到过去的商业开发无法侵入的时间和空间,继而向我们收集尚未‘被收割’的意识,先从大块大块的意识开始,再到一条一条的意识片段”,各种便携设备不断地寻找各种方法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商业化,“令我们的生活状态在商业逻辑的面前节节败退”,甚至成为“常态”。

  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贩卖的产品——媒体的本性就是收割你的注意力,全世界的媒体都一样。著名技术活动家克莱·约翰逊(Clay Johnson)在《信息食谱》(The Information Diet)中谈到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 Fox News (福克斯新闻)批量生产新闻的方法——他们的核心是BlogSmith系统,用来监控搜索、分析关键词、找到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并生成“好题目”(机器“标题党”)。在修改新闻标题上,Fox News (福克斯新闻)、(赫芬顿邮报)并不孤独,(当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及自媒体都曾经恶意篡改过新闻标题炒作或正在蓄意地制造舆论“热点”。互联网时代,“标题党”把低俗发挥到了极致,已然引起了各国政府互联网管理机构的重视。譬如,中国国家网信办在“标题党”专项整治行动通报中称,有多家网站存在“正题歪做违反正确导向”“侮辱调侃突破道德底线”“无中生有违背新闻真实”“断章取义歪曲报道原意”“夸大事实引发社会恐慌”“格调低俗败坏社会风俗”等六大乱象。在客观上,国家对这些触碰法律底线的互联网机构给予了整顿及行政处罚。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或者承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主要受众的年轻化,“收割注意力,再卖给广告商”的做法非但会长期有效,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猖獗。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信息的丰沛代表着另一种事物的匮乏:一种被巨量信息吞噬的东西。而这个牺牲在信息时代里的东西,其实不难猜到,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巨大的信息量淹没了大家的注意力,我们需要在过多的信息来源里有效地汇聚注意力。”正如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诺、著名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教授所言,信息时代,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我们的注意力。英特尔集成电子公司前总裁安迪·葛鲁夫(Andy Grove)甚至认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珠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纪的主宰。”《注意力经济》延续了《总开关: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的精准表述:通过一种“阀门机制”,我们的大脑可以随意地选择“关注”或是“忽略”某种信息流,或者仅仅“关注(其中)一条独立的信息流”,就像我们“陷入沉思一样”,“专注于内心的对话”。这种“屏蔽几乎任何事情并且保持关注的能力——被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称为‘集中注意力’”。吴修铭教授在《注意力经济》中追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当作一种资源,或者一种可以随意“消费”的货币或商品,我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什么上?

  几乎所有商业模式诞生伊始总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乌托邦式的憧憬,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免俗地纷纷“向钱看”。尤其在资讯时代,谁能引起更多的关注,谁就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商机——“注意力的稀缺性、流动性和广泛使用价值,使其越来越像货币”。专利药品广告是最早证明注意力可以转化成金钱的经典案例,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证明克拉克·斯坦利(Clark Stanley)和他的“蛇油擦剂”里隐藏了多少“蛇油的秘密”,但人为制造的噱头就像是一种炼金术,用显而易见的魔力将几乎无用的物质转化成商业黄金。“这些药物广告的秘决不仅仅在于引人注目,还在于厚颜无耻的承诺能让治愈病痛的愿望成为现实。”正如吴修铭教授所言,还有什么愿望能比治愈个人病痛更加“吸睛”、更具诱惑力呢?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哪个“神药”不是打着“宫廷御方”的招牌?那些让俊男靓女趋之若鹜的乳液、护肤霜哪个不是信誓旦旦地吹嘘具有焕发青春的功效?还有那些永不灭绝的“神医”几乎个个都是御医之后或者关门弟子?事实上,不但我们这些底层的普罗大众很吃这一套,政坛才俊、商贾巨富、明星大腕等上流人也纷纷缴纳“智商税”。这就是现实,不论经济社会及科学如何发展,人类的心智往往臣服于奇幻思维的魅力,心甘情愿地被广告里的“表演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忽悠瘸”。

  “人类的眼睛盯住哪里,哪里就会有商业接踵而至”,“争夺注意力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在《注意力经济》中,吴修铭教授以翔实的史料讲述了《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的发迹史,并给我们进入的大众传媒时代“埋下了一粒种子”。他认为,“便士报运动”掀起并奠定了近代报业的基础,首次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使报纸成真正的新闻纸。从《纽约太阳报》的发迹史看,正是通过转售有价值的新闻及读者普遍关注的各种凶杀案、强奸案,《纽约太阳报》圈了大量的“粉”,“一举将发行量提升到了非常精确的193600份,不仅将纽约市其他日报远远甩到了身后,甚至超越了几十年之前就在伦敦成立的多家日报,取而代之成为世界上读者群体最广泛的报纸”。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注意力经济”。《纽约太阳报》取得了成功,创始人本杰明·戴(Benjamin Day)所构思的商业模式催生了后世无数的模仿者,从广播网络、电视广播到谷歌和脸谱网都在其中之列。“它扩大人们的想象”(罗素《论历史》),却又因为竞争或利益,不断地突破商业道德和法律底线。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你如何强大,大概都很难完全抵御被“收割”的宿命。

  当地铁驶入漆黑一片的隧道时,在隧道的一边或者两边出现了一组连续的彩色动画画面,这种生动的广告形式,吸引了不少乘客的眼球,这就是具体的“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的逻辑就是:首先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然后将大众注意力转售变现。从户外广告到社交平台到知识付费再到视频APP的崛起,大众的注意力始终是一种可以变现的商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吴修铭教授认为,“注意力商人总是试图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在观众全面反抗之前,用尽可能多的广告轰炸他们的脑神经”,我们的注意力也因此逐渐涣散。“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像我们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一是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二是要有所实际行动来解决改造自身注意力的不适感,以充分体验内心深藏的强烈情感 。透过《注意力经济》我们不但清楚地看到人类注意力逐渐涣散的全过程,吴修铭教授还详细描述了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正如吴修铭教授所言,“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注意力商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向、人类的未来……”

  发表于2018年9月19日《中国审计报》第8版:读书, 9月29日《中国证券报》A8版:读书空间,2019年3月8日《中国保险报》阅读

  http://www.cs.com.cn/xwzx/hg/201809/t20180929_5877926.html

  http://shh.sinoins.com/2019-03/08/content_285547.htm

  7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