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注意力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2 21: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注意力的读后感10篇

  《注意力》是一本由让-菲利普·拉夏 (Jean-Philippe Lachaux)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意力》读后感(一):不推荐

  我当前的主题阅读是“学习方法”,其中包括认知科学方面,所以读本书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人学习工作效率控制自我注意力。从这个目标出发,阅读本书纯属浪费时间。如果你是以研究认知行为心理为目标,可能(仅仅是可能)会不赞同我对本书的评价

  本书的95%的内容都在用繁复的语言讲述历史心理学家对注意力的实验探索过程,不断的假设,验证,推论,实验,然后得出一些人人皆知常识。一直到第12章(本书一共13章)终于对个人改善注意力提出建议

  1. 设定目标

  2. 排除干扰

  3. 分解任务,加以练习

  4. 重新合并成整体培养意识行动

  5. 设定完成时间

  6. 观察自己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简化之后的:

  设定目标->设定时间->专注实践

  这12个字不就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么?

  《注意力》读后感(二):注意=自控

  几年前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人去找一位老僧开导人生意义结果老僧说,如果在家洗碗的时候不能体悟意义,则无处寻之。 我向来觉得僧人说话喜欢故作高深,本来已不作深究。不曾料到在一本讲注意力的科普书中被作者带了一波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执行系统活动仅限于稍稍监视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心理及情绪背景。这是一种注意当下的状态,一种意识清醒的察觉,也就是正念。"在无聊的碗、手、水之间,是迷离眼神,还是对当下的察觉?

  在经历了半年多焦虑、注意力涣散的困扰后,深知自我掌控如同空气,当你失去才懂得它的意义。但这意义,不是绝对控制一言一行,一念一想。本书的作者在最后,用"无为"来总结理想的状态。无独有偶,在《自控力》中也有这样一句:最好的自控是没有自控。在我看来,自控能力表象,注意力管理框架,两者实质互为表里。

  "无"是表象,"为"是接纳。接纳不可控的前向反馈,将反抗精力用于观察,提高陷阱的侦查能力,及早挣脱,才有助于后向反馈保持对注意力的主导权。

  但并不是说单靠"无为"的冥想就能驯服注意力,干扰是无时不在的。将目标细化至具体步骤,把时间气泡化,不仅有生理学上的优势(行为图像敏感性),而且在短暂分心后能快速回归,减少损失

  这"为"与"不为"耗费了这整本书的周折。但我想是值得的。

  那位老僧想说的,大概不是碗的意义,也不是洗碗的意义,而是在洗碗的那几分钟里,在人生的任意时刻,是否有真切地体察着当下?

  《注意力》读后感(三):笔记

  管理注意在于如何规划注意的能力

  内容:

  事情强度:行动前评估任务难度和需付出多少注意

  放在正确目标:

  整体水平

  好处

  更高效

  可腾出精力做别的

  免受周围复杂性的困扰,

  特点

  随着熟练

  局部水平:

  好处:

  严谨正确

  正确的时机

  什么时候注意

  有时间限定

  注意多长

  两件事不要求一直注意和同时注意可以来回关注。只留下这个目标,放下别的目标,不会带来危险。。通过环境设定时间,时间要短以说服放下其他目标

  原则

  轻微的控制,在过于控制导致的瘫痪和任由环境主宰中间,吸引会把注意力弄到局部水平上。

  对注意力失控前的迹象敏感并提早做出反应,以记起关注注意

  在任务和工作记忆来回切换,以确认自己精力集中

  学习控制注意,是学避开吸引,并处于超聚焦和分心的状态

  好处:

  精力放在一件事上

  执行系统不控制自动化过程,成功的话就可以把这技能用到别的方面

  注意:

  学习集中注意力要让注意固定在无聊的事情上

  做不到总是专注的

  要坚持训练

  《注意力》读后感(四):全书笔记

  每件事都可用来改善注意力,同时不会干扰到这件事

  管理注意在于如何规划注意的能力

  内容:

  1.事情强度:行动前评估任务难度和需付出多少注意,以及剩下的用元观察

  注意:

  在任务和工作记忆来回切换,以确认自己精力集中

  对注意力失控前的迹象敏感并提早做出反应,以记起关注注意

  2.放在正确目标:

  整体水平

  好处:

  更高效

  可腾出精力做别的

  免受周围复杂性的困扰,

  特点:

  随着熟练有

  局部水平:

  好处:

  严谨正确

  注意:轻微的控制,在过于控制导致的瘫痪和任由环境主宰中间,吸引会把注意力弄到局部水平上。

  3.正确的时机

  什么时候注意

  有时间限定

  注意多长

  两件事不要求一直注意和同时注意可以来回关注。只留下这个目标,放下别的目标,不会带来危险。。通过环境设定时间,时间要短以说服放下其他目标

  原则:

  学习控制注意,是学避开吸引,并处于超聚焦和分心的状态

  好处:

  精力放在一件事上

  执行系统不控制自动化过程,成功的话就可以把这技能用到别的方面

  注意:

  学习集中注意力要让注意固定在无聊的事情上

  做不到总是专注的

  要坚持训练

  更多内容(专攻赚钱方法和学习方法)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yigerendeyuzhou

  《注意力》读后感(五):你今天走了几次神?—掌控自己从驯服注意力开始

  切列巴霍夫在《和青年谈读书》中说,天才——首先是不知疲劳的、目标明确的劳动,在一定事物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注意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想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的时候,总会大人吼一句,你集中点注意力!不小心打破了杯子,我们会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当时没注意。 注意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日常表现——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往常一天的工作半天左右就能做完,但同时它又是个稀罕东西广告新闻都在想尽办法追逐着一个人的注意,哪怕只能得到它片刻的垂青。 很多人想获得对自己注意力的控制权,却对分心、走神无计可施、懊恼不已。 每一天我们都在和注意一起生活,似乎大脑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多个目标因为争夺注意力而引发的紧张气氛。我们想要驯服注意这条小狗,但我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总被我们挂在嘴边上的“注意”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集中注意行动普遍产生符合期待的结果?我们应该怎样集中注意力到重要的事情上呢? 这些问题都会在让-菲利普·拉夏写的《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一书中得到解答。 让-菲利普•拉夏(Jean-Philippe Lachaux)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神经认知科学研究员,“大脑认知动力”研究小组带头人,从20多年前开始就不断寻找一本还原注意真实面目的书,后来这本书被他自己写就。 他在《注意力》中将有趣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告诉我们,对待注意这只小狗,要了解它的生物规律、进而学习怎样照料、驯服它,让它成为我们忠实朋友。 《注意力》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注意,注意在什么情况下被捕获; 2、 注意被短暂捕获后为什么会入迷和以及思想为什么会漫游; 3、 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引导注意,让注意更多地关注更重要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你会惊叹于大脑结构的精秒,市场上那些教人管理注意力、管理情绪繁杂多样的方法论也在这里找到了科学依据。 管理注意首先就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注意的主人。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就是注意了什么。 一、控制不是限制,有时候,控制需要通过理解放手实现。 禅宗大师铃木俊隆说:“如果你想控制一只羊或一头牛,你就要给它足够的空间。 好的注意模式在于达到精妙的平衡,不过分控制,也不无为而治。就像手里拿着一把扫帚,要使它在垂直方向上保持平衡。这时候我们不需要使用蛮力,只需要专心、轻度而持续地监视扫帚是不是垂直就可以。想到去年自己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赛前过分关注表现结果,结果说到一半忘了词,磕磕绊绊结尾。想来只要将注意轻轻附在表达自己思想的逻辑文字上,到时候在台上便不会那么紧张。 二、你有训练注意的能力,所以别逃避说自己无能为力。 走神、分心无处不在,但我们可以慢慢学会关注自己的注意,引导它到眼前重要的事情上来,不让它迷失纷乱的思想里。冥想便是很好的关注注意的方法。在冥想时,我们通过关注最规律无聊的呼吸来尽可能频繁地监视自己的注意,再自然地扩展到生活的时时刻刻,如开车、工作、看比赛或看电视。正如18世纪的日本禅宗大师白隐慧鹤说:“在欲念和动荡的世界中冥思得到的精神力量就像火中盛开的莲花,不可摧毁。 所以就别再推脱“我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不高”了,从冥想开始,去触碰注意。 “就像水鸟的翅膀在入水时也不会湿,一个人的头脑应该保持真正的冥想(心印),不会被打断,既不应该依附也不应该舍弃任何感觉物体。” 3、管理之前,要先了解。 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总是喊着要改变自己却没头没脑地寻找方法论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结果方法一箩筐,跟别人说也头头是道,自己真正实践的却是寥寥。 相比较而言,在改变自己之前,认识、了解自己,关注自己,再慢慢从认知层次改变自己才是更稳固的自我更新途径。当你知道注意如何被捕获以及注意受到奖赏回路响应后便会入迷的特点,就会学习避开吸引的陷阱,让注意在需要时做出反应,并始终处于超聚焦和注意涣散之间的平衡状态。重要的是,你知道这样做是有用的,并且是自发去做。而不是照着方法论小册子生搬硬套。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也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注意就在人大脑亿万神经元间衍生,关注它、引导它、驯服它,静观思想的演化,注意的波动,你就是自己那一方精神世界统治者

  《注意力》读后感(六):和注意力共处

  “注意”二字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从上学开始,就被老师提醒要注意听讲,不要开小差。如果盯着黑板脑子里还想着昨天晚上的电视剧情节,这个学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听讲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被注意力左右,这本《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就是专门介绍注意力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在前言里说,想要写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来介绍注意力研究的进展。然而书里还是有很多心理学实验介绍,于是我就快速略过了。

专注:选择性注意

  人的大脑虽然有无数的神经元,却不能同时处理很多信息,同一时间人对某些信息的感知更强,也能更好的做出反应。比如,你读这篇文章时,可能坐在沙发上,旁边有人走过的声音天气有点闷热,但如果你还在看文字,那么这些文字才是吸引你大脑的主要信息。大脑优先选择处理一部分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恰恰是你需要产出结果的,就像上课听讲一样,那么这种选择性的注意就更有效率,也就是专注。

  注意力会自发的过滤一部分内容,有个著名的实验,由Daniel Simons设计:让观众观看一个视频,视频是两组人传球,分别身穿白色上衣黑色上衣,要求观众回答白色上衣的一组人传球的次数。如果没有听说过这个实验,你会回答传球次数,然而,不会注意到视频中两组人中间会出现一只大猩猩。这个选择性注意的例子设计的很精妙,于是我到youtube上找来看了一遍,结果是我一下子就发现大猩猩了!很高兴不是吗?然而作者在新的视频里加入又一个元素场地的背景颜色发生变化,而我在没有预知的情况下,没有注意到。

如何集中注意力

  目前并没有锻炼肌肉那样,可以提升注意力的锻炼方法。冥想可以察觉到注意力的集中和游离,是一种注意力的练习,很多禅师都认为生活的时时刻刻、各种活动都可以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做。

  不过,无时无刻的专注显然也有问题,比如我们刷盘子、擦地这些行为,重复过千百次,人自然的降低了专注程度,同时也能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人的大脑更倾向短时间带来刺激的信息,因此在短期任务上注意力更好。

多任务

  多任务(multi-tasking)如果能提升效率,就必须避免任务过多影响注意力。人在处理某些行动时,有一段时间可以停止注意也不会影响表现,这段时间就是“注意平均自由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插入其他事情,但时间不能超过。相对而言,一时一事更有效。

  任务管理方面,可以看一些GTD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比如分解任务、番茄工作法等等。

正念和心流

  一旦注意观察自己的注意力,你就会感觉到即不过于涣散、又不太聚焦的状态,会让你更舒适。这种对当下的察觉,就是正念。而如果把任务分解,在某个时间段保持注意力水平,会出现“心流”,也就是大脑舒适、内心满足的状态。

结语

  就像作者说的,注意力就像小狗,要是想让这只狗招之即来,安静的蹲在脚下,一会又能按照主人的指示跑出去,很难。更好的方式是,理解注意力这件事,与之相处,而不是驯服它。

  20170809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注意力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