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11 03:2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精选

  《妈妈教的数学》是一本由孙路弘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90,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一):悼念在非典&冠状肺炎中离世的初中&高中数学老师

  

#book2-2#《妈妈教的数学》第二次读,跟第一次比较孩子年龄相差三岁。3、6、9、12岁…每三年是孩子数学思维成长的一个阶段。我没有他妈妈的思维,从一年级开始妈妈说,如果你期末语文数学都考100分,就送你一部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二):中国教育早就该反省思考了

  读了这本《妈妈教的数学》,给我的触动和启发都很大。觉得人的一生哪怕只遇到一个像孙路弘这样,真正的老师,真的是足够幸运了。如今学校的根本目的早就不是启发思维,而是便于管理,便于控制了。仔细想想,我们的老师都是什么样的水平,当学生遇到难题他们有用心去解决吗,他们真的有资格去做老师吗?有时候,真的在想,不如我自己教孩子去学习,可能真的会比在学校的效果要好。但现实,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足够的耐心。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三):生活处处皆数学

  这本书对父母来说意义深远,能让父母意识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并将这些影子清晰地呈现给孩子。

  对孩子来说,这本书能帮助他们养成一种意识习惯:数学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就是一种在我们身边的,随手可得的知识。

  每个人都会经历小学的阶段,都会在妈妈的呵护、教育下慢慢长大。这本书写出了一位聪明的母亲对孩子数学思想的启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回忆一下小时候从母亲那里所感悟到的、影响你一生的东西,把它写下来,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四):生活处处皆数学,了解细节,掌握全局。

  《妈妈教的数学》,孙路弘,湛庐 数学老师的经验总结,重点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妈妈作为引导者的价值。看到用手指算9的乘法时,惊喜,马上教给闺女,她一下就学会了,开心。另有几点心得,总结如下: 1. 在日常小事件中引发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eg,发现nm与mn的差值,永远是9倍数之趣味);,辅导,以孩子为主。 2. 以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抽象数学词汇(eg. 同向,公元前),鼓励孩子反复阅读题目,寻找线索(了解已知条件),正确切入(以目标为核心),说出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思维; 3. 在错中学,与孩子讨论,是粗心吗?还是规则不熟?并有针对性地练习; “生活处处皆数学”,观察生活,从现象到分析/归纳,引入数学意识,有条理/逻辑严谨地分析,从而形成认识/判断,并指导决策。原来,曾经以为的遥不可及,其实来源于对身边事物的点滴用心。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五):将数学启蒙渗透日常,让数学思维引领生活

  本书引言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两个民族的竞争其实就是两位母亲的竞争。妈妈的细致周到成就了孩子的健康,妈妈的三言两语塑造了孩子的信念,妈妈的一点一滴启发了孩子一生的追求。”

  我觉得其实不说上升到民族层面,纯粹做一个有心的妈妈,将数学启蒙渗透日常,激发更多的数学思维,提供给孩子多一点的可能性,足矣。

  我在学生时代时,在数学学习上跌过跟头。后来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里我知道了,其实我就是典型的“瑞士奶酪式学习”的受害者。因为在一个问题上,没有做到“精熟”,导致后面的问题重重,也其实就是奶酪里的空洞。

  而我在《妈妈教的数学》里,其实得到最大的启示,不在于数学启蒙,而在于数学思维。

  生活处处皆数学,而思维比数字本身,更重要。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即:“妈妈教的数学不是招数、技巧,也不是口诀、宝典,而是让心智开启的钥匙,让兴趣迸发的力量。 ”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六):买的时候以为是“妈妈应该这样教数学”,翻开看了以后才知道是“我妈妈这样教我学数学”。

  买的时候以为是“妈妈应该这样教数学”,翻开看了以后才知道是“我妈妈这样教我学数学”。这不是一本讲如何教孩子数学的书,至少涉及学前数学的学科本质和教学法的部分并不多,更多的是经验介绍和有趣思索。

  如果把它当做一本“数学学霸的成长反思”的话,还挺好看,建议和思考都很中肯,书中提到的数学学习小技巧也都很实用,反正我自己看的时候也不是都跟上了,感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数学。

  跟孩子一起玩数学的思路特别好,书中有不少小故事跟以前看《别闹了费曼先生》中费曼玩数学暗合,在生活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哪怕是比别人算得快呢!这种成就感都会带来进一步的探索。反正吧,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倒是成功经验会引领我们重复、深化和反思。

  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具体的数,从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是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的很关键的一步,还有就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呢,里面所讲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确实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奥数了,毕竟这可能是作者本人比较熟悉的角色。

  最后分享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就是书中作者妈妈教给他的一些小技巧,后来作者学了数学专业,当了数学老师,发现是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方法,这种不动声色但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内容,让我特别感动。大概也是这本书想说的吧,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七):阅读本书,千万不要困于书中的技巧

  这本书看完,很多人感触、自责“自己数学不行,耽误孩子了”,作者的妈妈真是教得好,我们可没别人专业的水平。这本书中作者举很多例子,展示很多少见的数学技巧。但作为家长仅仅将书中的方法教予孩子,感到根本没有那样的神奇效果。 不用将眼光困于此处,其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学习数学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与孩子兴趣相接的地方,妈妈给一些数学上的引导。在这本书基础上,我们可以思考,作为妈妈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在读本书时发现几个点,我们家长可以借鉴。比如,对孩子量感培养。作者妈妈买了一杆秤,长期都收操作过程中,作者形成惊人的量感。比如,对孩子数感的培养。作者妈妈在包饺子等生活场景中渗透。任何能力都不是做几张试卷就形成的,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的。 基于我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很多孩子刚学习重量单位时,会说一头猪50克。而这样的笑话还发生在学习长度,面积,体积等知识上。原因在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给每个孩子多次操作机会,但考试却要求孩子有量感。作者妈妈正是在家庭中给孩子提供了充分操作的环境,才形成了作者的数学自信。 我将小学数学中较难掌握几个知识点总结出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在生活设计了几个小游戏,引导孩子多玩,多操作。他完全不会觉得在学数学,他觉得就是在玩。我又把这几个游戏方法发给家长们,他们也在生活中运用起来。虽然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孩子们对这几个难点知识一点也不惧怕,还有些跃跃欲试。在我们班,对估计长度、重量等这样的题目都是抢着回答。 我想这就是我理解到的本书精华。如果对你也有帮助,记得给我点赞。如果你也想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数学能力,我总结的这几个难点培养也许对你也有用,可以给我留言。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八):《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不平凡的妈妈和她的爱思考的儿子

  全书金句:重视起跑的时间不如重视起跑的姿势。(p129) 1.说感慨 这本书非理论书籍,而是讲孙路弘在儿童时期母亲如何引导他学习数学。通过日记的形式回忆自己在数学学习之路上的小挫折和小确幸。母亲将刻板的数学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并有效利用一次次问题时刻启发孙路弘数学脑的成长时刻,引导他学会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开篇孙路弘说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然而这个妇女一点也不简单,指尖算法、九九乘法表、表格算法计算多位数乘法,有些无从考证的计算方法,然而却很有效。 父母是孩子的脚手架,提供支撑,然而这个楼要盖多高,还是需要依靠孩子的自己思考,自己探索。 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数学启蒙阶段的家长用书,更适合小学阶段的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数学。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数学启蒙阶段的畅销书? 2.谈内容 ①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全面激发孩子的数学脑。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看见感受到才能更清晰的理解这些概念。 测量类的概念特别适用(比如:温度、长度、容积、时间等) ②开动手指一起来算算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做家教一个二年级小男孩计算的时候手指飞速变换嘴里嘟嘟囔囔就可以迅速写出答案,然而家长却总是说他不要嘟囔、不要动手指,要直接列出竖式,看完这本书才发现手指计算在大脑发育中竟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在计算时通过手指使大脑感受到数量变化,而十进制的计数方式非常适合于用手指计算,手指计算不仅适合加减法,还适用于乘法,真的很神奇。 手指数数进阶流程:正着数→倒着数→偶数跳着数Ⅰ奇数跳着数→隔3/4数→转圈数。 ③说出你的想法 对于求解数学问题锻炼说出思考过程,自己讲给别人讲都可以。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同时还要倾听孩子的想法。 ④理解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很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是孩子接触数学初期的一个槛儿。在生活中将抽象数学语言具体化、形象化。 设计一些家庭活动:清点自己物品(定期统计玩具车的数量) 记录孩子一天喝了多少水,吃了多少饭 帮妈妈做家务增加数字活动等等。 3.总结 值得每一个妈妈看,这本书不是提供理论依据的,也没有大量的可执行案例,但却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妈妈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给孩子提供思考空间,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九):读后感

  这是我接触育儿书籍以来,看的第二本关于具体学科的书籍,上一本是前不久看的盖兆泉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作为一位英语专业的数学老师,以及不久之后的妈妈,还是收获良多的。

  对于题意得理解

  在我一年的教学过程中,确实遇到很多学生提出不理解题意的情况,而我会简单地理解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过关,或者说语文学的不够扎实吧,所以我的做法是建议他们多阅读课外书。看完孙路弘老师的这本书后,我才了解到数学题中出现的词汇是比较抽象、有点数学术语的,即使加强阅读理解,可能还是治标不治本,而我会在我接下来的教学中,去重视对这些抽象词汇的着重讲解。

  对解题思路的分析

  五六年级的数学解决问题相对来说有点难度了,所以一些孩子除了对题意不是很理解之外,对解题也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而是先下笔再说好了。这样的结果是几道题目下来,对的很少。目前我一般只用最常规,或者说是课本上呈现的教学思路,偶尔孩子有其他的学习思路,我都是鼓励他们说出来的。孙老师提到,多给孩子讲出自己思路的机会,并且尽可能多地提供几种思路,我非常认同。

  学习数学的思路

  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思维能力没有被开发的很好吧。书中提到,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发现数学的美好,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一些抽象的概念,我想说的是,作者的家长是非常了不起的家长,既能督促孩子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能用自己的方法启迪孩子的思维。看完这本书,我是完全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及格地在课外去培养自己孩子的数学热情的,因为觉得自己的智慧有限。但我还是会尽力去借鉴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的理念。

  本书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而我教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所以老师在他们的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会更重要一些。回想自己一年的教书过程,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好在自己还在不断的学习反省,希望下学期能和孩子们一起进步吧~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十):数学概念和思维很重要

  记得自己上学那会儿,老师老跟我们说,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理解了就容易了。在这本书中,也鼓励孩子通过不断地实验、体验、探索、思考来理解数学的奥妙,这样可以让孩子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数学。

  1、孩子小的时候不太具备接受抽象事物的基础,需要多示范,多让孩子感知到具体的东西,充分调动触觉、视觉、听觉。

  比如,用卷尺测量家里桌子的长宽高,让孩子帮忙记录,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很好的了解长、宽、高的概念,还有计量单位米的概念,当测量值出现小数点的时候,孩子心中就有了小数的印象了。

  记得第一次尝试让孩子自己在家(6岁),我准备快速出门倒个垃圾。出门时忘记带楼下的门禁卡,只好在一楼大门外按门铃,以前也教过孩子怎么应答开锁,那时孩子可能是着急吧,只在频幕上看到妈妈就是开不了锁,他以为妈妈就在家门口,打开自家的门却总是看不到妈妈,大概1分钟后,有人出来,我就进去了,孩子已经哭的不像样子了,说我的妈妈不见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大人常常想当然的认为多么简单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后来全家一齐上阵,先讲了开锁开门的过程,然后又让孩子亲自体验了几次在家里开锁应答和在一楼按门铃开锁,孩子就马上会操作了。孙路弘老师说18岁以下 的孩子,都不擅长抽象,需要多引导孩子多亲身体验参与。

  2、书中也鼓励孩子多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比如37-13=24,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37先减去10,就是27,然后27再减去3,就是24。说出思考过各是一个重要的启发智力的方法。能够说出来的思考,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利用说话推动思考。

  其实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能够说出来的人有优先权,当然也一定能够写出来;而能够写出来的人却不一定能够说出来,通常也会丧失机会。

  3、老师给的是知识、是理性、是系统,而妈妈给的是兴趣、是动力、是喜悦。妈妈,不是要成为家里的老师,而是成为一个启蒙孩子智力发育的朋友。人需要被自己的兴趣所驱动,而这就需要自妈妈的细心引导。

  整体来说不错的一本书,有收获,综合有三个方面的启发:

  一是对于孩子来说抽象的太难理解,平时多利用生活常见的事物启发引导孩子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思维;二是多鼓励孩子说出思考过程,利用说话推动思考;三是,妈妈的作用是启发孩子的学习的兴趣,而不要成为孩子的严师。

  嗯,看了这本书,还终于知道了鸡兔同笼的问题了,书中很多巧妙的解题方法,都是第一次接触,很有意思,老母亲也当活跃了一下脑细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