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疲劳》读后感(一):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自莫言201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至今五个年头了。(此文写自2017年)如今才开始读他的第一本书。那句话怎么说来的?在最合适的时候做最合适的事!也许这个时候是最合适的吧!在之前几年,洒家还不够成熟,不够稳重。缺乏耐心和沉稳。而如今接触了他的作品,洒家瞬间对他路转粉了。不得了不得了!以后他的全集也要收藏在洒家的大书柜当中了。
莫言曾说过,他的其他书都可以不看,但一定要看《丰乳肥硕》。可我确认为,看莫言的书,一定要看他的《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读后感(二):皆是疲劳
生之疲劳啊,如影随形!
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一切终归于平静,静默如尘土般。活着虽然疲劳倦怠,却又有着些许的希望支撑。故事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没有人是幸福的,我就在想他们到最后究竟都得到什么了呢?好像什么都没得到。西门闹的数次轮回使感到我尤为震撼,没想到还能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叙述。我感受到为驴时的倔强;为牛时的坚忍;为猪时的活泼;为狗时的通透。生也疲劳呵,死也疲劳。如影随形。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让我的思绪飘忽不定,就如梦境一般。梦醒了,好像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变。那就让一切来自于土地的都回归于土地。
《生死疲劳》读后感(三):书评
读完这本书,越到结尾越发现这个故事好像和百年孤独有点类似,都是通过一个家族的几代人向我们展示那些特殊时代的历史印记,结尾处也有些许的相同。不过对于百年孤独我更能看懂生死疲劳的内容,估计这个和文化背景有关。作为一名中国人历史虽然不好,但是文革,大跃进,改革开放也是稍微了解一点的。也是在读完生死疲劳以后才明白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是什么鬼。整体来说就是觉得莫言这本作品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挺大的,不过他也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像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到二十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故事,通过他的视角给我们重现了当时人们所处于的环境。想看这本书是看到介绍说所谓的六道轮回,挺好奇他究竟是怎么通过轮回转世来讲故事的。构思很熟奇特,不过那为何轮回,最终西门闹内心不在仇恨愤怒,其中的一些深意还得回头再看看书评什么参考感悟感悟了
《生死疲劳》读后感(四):结尾即是开端
莫言是几年前我最喜欢的作家,从自己接触长篇小说开始,就避不开这个有着诺贝尔奖光环的男人。后来长大了,懂得的稍微多了点,知道文学艺术这些不是光靠奖项去证明。
最让我喜欢的是《丰乳肥臀》,现在还记得三姐化身为鸟跳下悬崖的画面,当时觉得这个莫言简直神了,文字就可以调动人紧张的情绪,占满人的大脑神经。但是后来,开始有点失望了。
主要是题材方面,大多是东北的高密乡发生的故事,也大多都是经历“文g“的故事,我发现同一代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是这样,避不开这段事情,可能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但如果小说一直是这样,会让人审文疲劳。
莫言的文字没得说,细腻又真实,寥寥几笔构建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但剧情上收好尾和开好头同等重要,这部小说在后一章几乎死了所有的人,可能也是时间到了,但总会让人觉得仓促,在某些情节上又有拖沓的嫌疑,这对小说的影响是致命的。
这篇小说的最后把小说定义成了对话式小说,结尾即是开端,这很有意思,不过之后可能不会再刻意去找莫言的书看了。
《生死疲劳》读后感(五):精华在狗精神一编而已
因为算法的推荐看了几段作者获奖前的访谈,感觉非常有趣,和“莫言”这个名字以及小时候看的红高粱电视剧土气的阴森给我先入为主的印象大不相同。 再读这本书感觉和诺贝尔奖带来的不说人话、阳春白雪、看不懂的印象又大不一样。可能反而还有一点不够凝练,语言有些松散的感觉。 改革开放前面部分的内容都和我距离甚远了,读着感觉隔靴搔痒,还是感觉在看电视剧。而不像双雪涛讲下岗,无论是书还是访谈,寥寥几句就能让我感同深受,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事和它们厚重的情感负担就这样被召唤起来了。最有意思的还是金龙吧,一个与自己命运搏斗的人,拼命挣扎,但在旁观者眼里只能显得粗鄙近于狰狞。 从狗那一编就突然觉得熟悉了起来,也就更有代入感了。不知道是之前的历史太过荒诞,写成小说也显得轻浮,还是作者也是听的传闻,二手故事失去了生命力,还是我自己缺乏经历无法代入。 (感觉颇为鸡贼,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大幅省略,跳跃着叙事了,而且内容政治化程度也大幅缩小,关注的都是婚外情什么的。虽然从我个人阅读的角度来说,后面一种更切近生活经验,读起来也更顺畅,但还是不得不说有些狡猾。) 其实高潮在迎春出殡,那一章有红楼梦的风味。后面的就十分潦草不足观了,有旧小说八仙归位执念的感觉。
《生死疲劳》读后感(六):笔记。
生死疲劳
莫言
127个笔记
◆ 引言
>> 佛说: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 第一章 受酷刑喊冤阎罗殿 遭欺瞒转世白蹄驴
自己说自己哈哈哈哈哈
>> 莫言在他的小说《苦胆记》里写过这座小石桥,写过这些吃死人吃疯了的狗。他还写了一个孝顺的儿子,从刚被枪毙的人身上挖出苦胆,拿回家去给母亲治疗眼睛。用熊胆治病的事很多,但用人胆治病的事从没听说,这又是那小子胆大妄为的编造。他小说里描写的那些事,基本上都是胡诌,千万不要信以为真。
◆ 第二章 西门闹行善救蓝脸 白迎春多情抚驴孤
这本书是莫言写《蛙》的时候写的 他那时候是想放松心情吗?这本书里他老是自己说自己
《生死疲劳》读后感(七):人畜其实同理,轮回何须六道
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
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
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摘自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故事的人》
《生死疲劳》读后感(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断断续续看了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从刚开始的西门闹被冤,后转世为驴、为牛,这是最情深义重的部分,真的有戳到我,很感动。后来转世为猪的部分感觉有些油腻,有些地方的描写还是可以商榷,但也勉强可以接受。但西门闹转世为狗小四时,西门屯的时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爱恨情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也十分过瘾! 昨晚还在和室友讨论,莫言的这种写作方式如何,我说对于其中一些描写我觉得不可接受,比如蓝解放出轨庞春苗,虽然说对他来说是真爱,可我也依然不赞同。可能是我自己个人比较保守传统吧……最后,死去的人都埋在了蓝脸那一亩六分地,都归了那块土里,正如书中所说:“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曾经的无限风光、金钱权利、情情爱爱都化为了一抔黄土,不得不让人掩面叹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大概我们都是如此的罢。后面蓝开放对庞凤凰的执着,以及他的突然死亡,那种崩溃绝望,让我的心也跟着纠在一起。那种努力了很久,好不容易要得到了又失去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吧…… 怎么说呢,后面这几章简直看得我热泪涟涟……再知道这是莫言花了43天用手笔写出来的长篇小说,将近五十万字,一千多页……让我对他更加敬佩了。他说:“我成了一个不习惯用笔的人,但我总是怀念用笔写作的日子。”想起来昨晚的讨论似乎对他存在偏见,看来还是要多读书,多了解,才能对一位伟大作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生死疲劳》读后感(九):初识莫言
初读莫言的作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跟读余华的作品感觉很相似,什么脏话都能写,什么词儿都敢用。后来一搜,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同学…同窗啊?!那我没有疑惑了,哈哈哈哈!
《生死疲劳》主要以西门闹的主视角展开叙述,中后期加入蓝解放(文中角色不一一介绍,避免剧透)的视角,尾章则由莫言亲自叙述。小说以西门闹的冤死为引子,围绕西门闹的畜道轮回,描写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特别是中国农村和农民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经历的种种疯狂的事情,莫言用一种平静又略带幽默的语调,更加突出那个年代的血腥气味。感受文中人物在遭受了各种悲惨之后,更加体会出人的顽强和生命的生生不息。
莫言以他独到的语言和细致的观察力,把畜道轮回各个阶段描写的极为生动。驴的潇洒,牛的倔强,猪的聪慧,狗的忠诚和猴的灵动,都被莫言描写的活灵活现。以至于一段时间我读此书总有一种迪斯尼式的动物世界的感觉,脑洞大开,清奇得很。个人最喜欢写猪的那一章,在莫言笔下,一头具有冤魂的猪的形象一反常态,直立、爬树、称王、暗中观察,甚至能解读《参考消息》。最后,这样一头有领导能力的猪以英雄般的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小说中也以本名客串了一个角色,对他自己用尽各种讥讽的词藻,什么烂词都往自己身上用,自嘲得不遗余力…
引自原文:“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豆瓣评分:8.1
个人评分:8.5
《生死疲劳》读后感(十):十年生死两茫茫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哭出声来。之前,我一直把这部小说当喜剧来读的。从一句:“毛主席死了,这不是胡扯嘛,这不是造谣嘛,这不是恶毒攻击嘛,说毛主席死了你不是自己找死吗?毛主席怎么可能死?不是说毛主席最少也能活到一百五十八岁吗?”我是笑着看完的。莫言笔下的讽刺成了装模作样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样子,可是却句句是真话。直到蓝解放和庞春苗结下孽缘,那新萌发的黑暗中的爱情的苗和宁静婚姻的长河,遇在一起竟造就了惊涛骇浪!我的心也是颇不宁静。于道德有违,于感情有背,连读者都不忍卒读,当局者又何德何能成全二人呢!看那爱情,何足的伟大!“是浪漫的旅程也是苦难的历程;这是无耻的行径也是高尚的行为;这是退却也是进攻;这是投降也是抵抗;这是示弱也是示威;这是挑战也是妥协。”
在一种极其矛盾的心情下,我继续看。看那生活不易,看那命运弄人,看那物是人非。看这一段段感情由欲起,同欲亡。看那生命之帆扬起又落下。
看到阎王说的那句话,我突然哑语,泪流满面。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仿佛西门闹转了几世的光阴就是刹那间的事情。多少的恩怨仇恨,多少的血,多少的泪,多少个畜生的夜晚,多少个想变成人的白昼,终究是在孟婆熬的汤里慢慢淡去。这大概就是转世的意义吧:把仇恨熬成汤,大家伙一喝,僧多恨少,散得快,忘得也快,好开始下一辈子命运安排给你做的事情。
我感谢命运所有的安排,也在暗中默默告诉自己:“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