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佐·法拉利》是一本由[美]布洛克·耶茨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5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恩佐·法拉利》读后感(一):为速度而疯狂,因梦想而传奇首部 全面呈现法拉利帝国的创始历程 首部 深度解读恩佐·法拉利的真实人生
恩佐·法拉利是汽车工业历史上的传奇,他一生中赢得了14次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和9次F1总冠军,名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声望的一个高性能赛车品牌。
他傲视群雄,缔造了庞大的法拉利帝国;他性情乖张,追求着极致的速度;他风流倜傥,享受着人人艳羡的生活。他将赛车变成了奢华与艺术,他用一抹“法拉利红”惊艳了世界。 好莱坞同名电影《恩佐·法拉利》原作。
首部 全面呈现法拉利帝国的创始历程
首部 深度解读恩佐·法拉利的真实人生
《恩佐·法拉利》读后感(二):独裁者的胜利
法拉利,一个速度,冒险,金钱的代名词。可以说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着关于速度与激情的梦想,恩佐 法拉利,法拉利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事业,更是他的一切。
通过这本人物传记我们可以大概的描绘出他的一生。他对于家庭的态度,他作为一个赛车手的表现,创立公司到确立自己的经营理念,他与合作伙伴的的谈判以及对员工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了理想放弃一切的男人。
文中最为经典的画面就是一个老头独自驾驶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飞翔在人生的终点。他至死都在自己最爱的事业之中。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美国作家安兰德的《理想》,最后一个坚持住自己理想的人只是因为他一无所有,可以抛弃不存在的一切,但恩佐 法拉利不同,他放弃一切是难以想象的,从他对于家庭的态度,在痛失爱子之后,可以一直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公司之中,妻子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敌人,一个男人为了事业会放弃诸多,但做到暴君这样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则是其对待合作伙伴和公司员工的态度。本来合作应该是双方共赢,而且他作为供货商,买车的商人应该是大爷,但是恩佐法拉利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他竟然随意拿捏伙伴,这是何种的自信,何种的自负。对于员工的态度更是完全的符合暴君的行为,他像一个独裁者,高高在上,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死。最为关键的是人才的不断流失并没有让公司陷入困境,反而一步步扩大。这就令所有人诧异啦。其实所有成功的公司领导者必然是一位霸道总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一言既出,法令即达,整个网络的速度才可以最快。例如格力老总董明珠,虽然是一位女性,但是她在公司事务上绝对是说一不二,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她的权威。我感觉这是法拉利成功的最大因素,已经成为他骨子里的特质。
对于一个人物传记应当将人物剖析来看,这本书恰恰如此,值得一读。
《恩佐·法拉利》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燃情岁月
速度与梦想,总归是牵动心底激情的词汇,这本《恩佐·法拉利》不仅展现了恩佐·法拉利的真实人生,而且全面呈现法拉利帝国的创始历程,让我们得以一窥法拉利创业伊始的故事。
恩佐·法拉利用自己的名字创立了全球闻名的法拉利汽车品牌,人称“赛车之父”。曾在70多年的岁月里,统治着全球最高性能的跑车,本人更成为速度、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作者布洛克·耶茨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被誉为美国汽车界记者教父,对汽车业很熟悉,曾任《名车志》专栏作家。此次作者为了还原更真实的恩佐·法拉利,采访了100多位和曾与法拉利一同工作过的人,用生活细节和历史事件,融入自己对汽车行业的感悟,还原法拉利、布加迪、玛莎拉蒂以及保时捷等世界跑车最初的故事。
恩佐·法拉利,在很多了解他的人眼里,应该是一位神一样存在的人物吧。追求极致,冲破束缚,甚至想要突破感官的极限。他的人生也是几经波折,毁誉参半,但其贡献让他不愧“赛车之父”之名。
本书从恩佐·法拉利辞世开篇,从恩佐·法拉利童年时光初遇赛车的缘起开始讲起,期间也讲了许多他初为人父、初尝成功的情感心路历程,也有赛车场上激情澎湃的时刻。力图在时隔多年后还原这位“赛车之父”。比如恩佐·法拉利的性格很强势,也有很强大的掌控能力,对蜂拥而至的虔诚的消费者、热切的供应商、时不时挑衅的记者或是好奇的粉丝,他可以一一得体应对。他是一个孤僻的人,却能够激励周围每一个人,让他们为了他的目标而各显其能。种种细节和事例好像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恩佐·法拉利。
恩佐·法拉利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在辛苦的工作之外是个标准赛车迷,常带年幼的儿子观看跑车赛事。自此耳濡目染,就恩佐·法拉利踏入汽车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书中珍贵的照片很吸人眼球,法拉利的经典车型及恩佐·法拉利的私人照片都有涉及,为读者展现法拉利背后的故事。处于欧洲屡次受到战争的波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给恩佐·法拉利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
传奇的人物不知是否都需要不一样的时代作为背景,恩佐·法拉利就是这样一个传奇。
《恩佐·法拉利》读后感(四):速度之王法拉利
法拉利作为速度的代名词,已经征服了无数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为他疯狂,法拉利是以速度而闻名,但是它的设计更是叫人惊奇。不拘一格的设计,隆隆的发动机之声,即使你不是一位车子的爱好者你也会喜欢上它。
法拉利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说:“他最中意的赛车是他还没有造出来的赛车,他最大的成功是他还没有达到的成功。”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任何好的东西都是没有出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恩佐·法拉利于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摩德纳(Modena)的一个小钣金工厂主的家中。我们可以发现 任何伟大的人物,他的成功都要经历磨炼,令人意外的是法拉利起初对汽车并没有什么兴趣,后来阴差阳错的开起了赛车。而且是越战越勇,与那些欧洲豪车之间的恩恩怨怨更是值得一看。
任何公司都需要面临竞争,也只有竞争才可以使得自己更加强大。在1966年左右,法拉利也遇到了竞争对手保时捷和玛莎拉蒂以及兰博基尼。他们在豪华车市场上不断侵蚀着法拉利的市场份额。但是通过法拉利不断的努力,它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任何成功的男人都有一个在背后支持他的女人,恩佐·法拉利也不例外。但是在1978年对于恩佐·法拉利来说,是死亡和重生的一年。实力不凡的吉尔斯维纶纽夫加入了车队,而他的妻子在2月27日与世长辞了。他们结婚55年,尽管有些摩擦但还是生活在一起了。他们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到社会上最著名的人物,他们是爱人,朋友和盟友,同时也是对手和敌人,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关于法拉利的传记其实并不多,而且深入的调查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本由美国作家布洛克耶茨所写,他被誉为“汽车界记者教父”。可以说他毕生都在研究汽车相关的事情。这本书可以说是权威。正如作者所说:“恩佐·法拉利,汽车界最后一个伟大的巨人走了,但永远无可替代。”
《恩佐·法拉利》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速度与激情之《恩佐·法拉利》有感
提到车这个话题可以说,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被吸引住的。例如男人们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就是香车美女的话题,而反观女人们呢,在谈到物质方面的时候也会听到一些这样的形容语句,例如: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笑。可以说‘车’这个词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交通工具了,还被人们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的其他含义。而跑车在骑车这个家族里面无疑就是其中的贵族,里面的天之骄子了。赛车手与跑车之间的故事可以说得上是吸引我们普通观众的眼球了。可以说每一次的方程式赛车里面那些选手所体现出的速度与激情,不管是现场的观众还是通过电视等媒介来观看的观众都是热血澎湃的。记得前些年一直追得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里面所讲述的赛车手与赛车,犯罪与反犯罪等话题都是非常吸引我们眼球的。
前面谈了这么多,那么问题也就来了。现在的赛车手想要成功,以良好的赛车,跑车那是必备的。但是那些好的跑车,赛车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这些全球屈指可数的那些跑车品牌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可以说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是很难一口气回答的上来的。提到跑车就不得不提到法拉利这个品牌,对于这样的知名跑车品牌的创建者恩佐·法拉利那则更是有必要进行了解了。这本《恩佐·法拉利》的作者布洛克·耶茨,被誉为“汽车界记者教父”,可以说在这本书中就为我们解开了法拉利这个品牌的创始人是如何打造出这样一个全世界家喻户晓的跑车品牌。
本书的编排和其他的人物传记基本一致,都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穿插了一些传记人物的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在本书中则是与恩佐·法拉利有密切联系的一些照片,例如法拉利跑车的一些经典车型,恩佐·法拉利出席的一些活动照片等等。通过这些身为读者的我们可以对传记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随后在正文的这十八个章节里面,作者就全方位的介绍恩佐·法拉利的一生。
可以说读人物传记与单纯去看车展相比可能比较无聊,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本书了解去创始人建立法拉利跑车的理念,对于赛车事业的热爱的来龙去脉,相信这比单纯一昧的看多场法拉利车展更有用处。因为之后知道了法拉利背后的故事,你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法拉利跑车基本都是经典的红色。
在本书中虽然我们支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去了解这位跑车领域里的伟人的成长历程,也能够通过本书了解到成立法拉利公司之后所遇到的那些异常险峻的考验。我也是通过本书看到了恩佐·法拉利非常坚韧的性格,在痛失爱子之后虽然还是非常痛苦但是还是能够一直走下去。当然本书也不仅仅只是一本人物传记,因为透过本书我们还能够看到红色的法拉利跑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全世界,也能够看到在赛车场上车和车手在恩佐·法拉利以及法拉利公司中的地位,可以说本书基本上就算得上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介绍法拉利跑车品牌如何崛起的教材,因为有恩佐·法拉利这位教父级别的人物的出现,法拉利品牌才有可能这么早的出现。相信也正因为恩佐·法拉利对于赛车的这种热爱,这种专注,才能够使得法拉利这样的品牌能够建立起来。速度与激情可以说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恩佐·法拉利》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法拉利帝国
说起汽车,谈起法拉利,自然会对它的汽车无比喜爱,跑车真太出名。时至今日,它的老爷车仍是身价不菲,在拍卖会上常常能创出高昂的价格。当然法拉利帝国也太神秘,对法拉第本人也是无比的崇拜,要不然怎能创造出如此出色的赛车。
这部厚厚的图书,述说着着法拉利的一生。并不高贵的家族,也不穷困的家庭,凭借对赛车的热爱,参与比赛,建立车队,慢慢打造出法拉利帝国。在法拉利汽车慢慢发展中,法拉利所形成的高傲姿态,对购买者的漠视,始终保持着商人的风范。
在谈判桌上对金钱的重视,法拉利即便到了晚年,和销售商交谈时仍是如此。对于商业合作者,也是非常的苛刻。当面对开拓美国市场、占有法拉利50%销售额的销售商上门提货之时,法拉利也是没有任何的好颜色,要求对方全额付款方能提货,即便差点点,也是直接关闭公司的大门,没有任何的仁慈。当汽车出现问题,顾客登门咨询时,法拉利却对问题有意撇开,不去正命对待。容不得对法拉利车质量不好的评论。
对于求职者,则需主动来其厂谈判,除非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或是为了珍贵的人才,这才会万不得已前往现场。如此的傲慢态度,对欧洲人没有效果,对于参与到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人确是很好的方法,如此高调傲慢,更是吊起美国人的购买法拉利赛车的欲望。
对于员工,法拉利公司的气氛并不融洽,粗暴的态度、稀少的工资和吵闹的环境常常让员工主动离开。不过这边前脚刚走,那边又来新人,想踏入法拉利大门的人络绎不绝。在那个时代,当时的赛车手或是技术人员,可以在各个公司中自由穿插,来来去去,并没有固定的公司。在商人法拉第的眼里,却只见赛车和战绩。面对车手,常常会说:“你好,冠军”或是“再见了,冠军”。即便赛车手失去了性命,也没留出多少眼泪!
赛场上,赛车手则是拿自己的性命,在为自己的荣誉和喜好而战,为赛车而失去性命的车手以及围观的群众,几十年来真是太多,法拉利为此还成为杀人的被告。直至后来,赛车才有“为国而战”的思想,意大利人都希望法拉利在大赛中战胜其他国家的车手,赢得胜利。
在阅读法拉利的诞生和成长时,自然也能看到其对手的生存状况。同城的玛莎拉蒂,在赛场上相互陪伴着,只是玛莎拉蒂的汽车业是间断性的,而法拉利是长期性的;魅力无比的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在二战结束后未在赛车上出现;阿尔法·罗密欧由于为战资出力,而时常无暇分身至到赛车。这些法拉利早期的主要对手,常常因各种缘故无法参赛,却导致法拉利获得大量的好成绩。要知道,这可是在法拉利的发动机设计上并无特别的成功之作!很是好奇,如此并不完美的车型,为何会受到那么多粉丝的喜爱。
当60年代的福特、70年代的本田、80年代更多的大公司出战时,法拉利同样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法拉利在1969年和菲亚特公司合办(近期已脱离菲亚特公司,并已成功上市),法拉利终于可以舒心地喘口气。
赛车仍归法拉利独立管理,不受菲亚特的管辖,却有更多的金钱投入,没想到法拉利公司也没逃过资产重组这个门槛。如此,70年代初,在优秀设计师的努力下,优良的发动机成功出现,借此获得了一系列的赛车冠军。只是由于法拉利的技术固守,数年后,法拉利的战车上仍是继续使用着老旧的发动机。
《恩佐·法拉利》读后感(七):世间的至臻杰作永远是下一台法拉利
本文作者:求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复调工作室(微信ID:ifudiao)欢迎关注! 提到法拉利跑车和F1方程式,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说到这个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熟悉他的人可能就不那么多了。 这位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意大利人是怎样在近乎白手起家的情况下缔造了法拉利汽车王国?法拉利赛车又在世界各大赛事中取得过怎样辉煌的成就?法拉利跑车为什么会选择耀眼的红色作为自己的标志性颜色?那双蹄扬起,即将飞跃的奔马标志,又有着怎样的一番喻义? 求鲤今天为您推荐的书就是一本关于这位“赛车之父”的人物传记——《恩佐·法拉利》,如果你恰好是一名法拉利的车迷,那就千万不能错过这本书了!
先来看看这本传记的作者布洛克·耶茨(Brock Yates)。他和很多其他传记作者一样,有着作家和记者的经历及头衔,写过不少的畅销书,也在报纸、杂志上长期开设过专栏,甚至还写过两个电影剧本。 此外,布洛克·耶茨还有一个非常特殊且非常重要的身份——他是一名汽车行当里的专家,被誉为“美国汽车界记者教父”。他长期担任美国著名汽车杂志《名车志》(Car & Driver)执行总编和专栏作家,还曾主持过两档汽车TV show电视节目。并因其在汽车新闻栏目的出色表现和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获得过Ken Purdy奖等等。
布洛克·耶茨 / Brock Yates由这样一位有着出色的写作能力又对汽车行业非常了解的作者来为恩佐·法拉利写传记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他除了具备一般优秀传记作者的品质之外,还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布洛克·耶茨对法拉利本人非常熟悉,他不仅亲自见过恩佐·法拉利本人,还在1991年出版过一本名为“Enzo Ferrari:The Man, the Cars, the Races”的小说。 另一方面,当布洛克·耶茨谈起那些让外行有些生畏的赛车手名字、车队名字、赛车型号、甚至发动机型号和轮胎型号等专有名词和业内术语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生硬之感,反而是给读者以一种如数家珍的亲切感觉。而这对于真正讲好恩佐·法拉利的故事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他可以让每一个普通读者,甚至像笔者这样的汽车白痴都能跟随他一起去探访马拉内罗的那一抹炫目的法拉利红,领略恩佐·法拉利的无穷魅力。
在我们一般人的想象中,往往会认为传记作者掌握了大量关于传主的生平资料,然后潜心阅读、做大量案头工作,再四处采访与传主有关的当事人,最后笔下千钧,写出传主一生的传奇故事。但事实的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布洛克·耶茨的这本《恩佐·法拉利》就是这样一本典型范例。 作者布洛克·耶茨一方面做了无数的案头工作,他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法拉利的书籍、杂志、报纸,并且对上百名与法拉利有关的人物进行了亲自采访;但他仍旧不可避免地遇到材料上的匮乏。
恩佐·法拉利年轻时首先就是关于法拉利的童年经历部分。1898 年 2 月恩佐·法拉利出生在摩德纳——一个仅有 5 万人口的普通小城。法拉利出身并不显赫,而意大利穷人的相关档案记录则是晦涩不明且支离破碎的,所以书中关于法拉利的童年经历的描写中,充斥着“原因不太清楚”、“细节无从知晓”等类似的句子。 即使在后来很多大事件上,作者也遇到了很多资料残缺的困境: 比如:恩佐·法拉利在法国里昂的欧洲大奖赛突然退赛的原因。作者解释说“各种原因众说纷纭。” 比如:法拉利车队和阿涅利的一场至关重要的谈判是何时以及如何开始的也并不清楚。 比如:恩佐·法拉利为何没有到区区 75 英里开外的皮亚琴察看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首款车的首秀呢?这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再比如:关于法拉利汽车著名的奔马的标识,它的具体来源并不清楚,它的使用时间也并不能完全确定。 甚至于1988 年 8 月 14 日星期天的凌晨,法拉利在加里波第广场的家中去世。当时陪在他身边的人究竟是谁,作者也只能冠之以“据说”二字。
但这一连串的材料不足与不确定的态度并没有减损这本传记的可信性与可读性,相反它体现出了作者布洛克·耶茨相当严谨的写作态度,只要没有百分百可靠的资料,就不妄下定论。他甚至在书中批评法拉利本人曾经写过的一本自传其实“是一个自我主义男人的回忆录”,并说“法拉利这些书里所讲述的内容都不足为信。”而在他自己的这本书中,最后60多页备注和参考资料就很能够说明他在写作过程中的功夫之扎实。
在理解并讲述法拉利时,布洛克·耶茨一开始就敏锐地注意到“其实有两个版本的恩佐· 法拉利:一个是私下生活中的法拉利,而另一个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被精心包装过的法拉利。我的初衷就是想要尽量准确、客观地为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法拉利,而现实世界中的他其实是两个版本的混合体。” 在一般的传记书写中,往往会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偏宏观性的描述,既然传主是一位伟人,那么我们势必要去关注传主在事业上所取得的丰功伟业,写政治家一定要写他在政坛上的纵横捭阖,写企业家一定要写他在商场上的指挥若定;另一种是偏私人性的描述,这类写法往往力求把传主还原为一个真正的“人”,他们有时会可以避开历史书上容易看见的宏大叙事,而转为去细致地描摹传主的私人生活,一顿早饭的聊天、一次夫妻的吵架、一份圣诞节的礼物等等。
加拿大F1天才车手吉尔斯·维伦纽夫与恩佐·法拉利两种写法究竟哪一种更真实呢?我们常常容易误以为第二种写法更真实,但仔细想想,这种认识其实是一种偏见。我们不能认为作为同治皇帝生母的慈禧太后就比作为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更真实,也不能认为作为约瑟芬丈夫的拿破仑就比作为三军统帅的拿破仑更真实。其实这两种写法并没有孰优孰略、孰真孰假之分。我们应该说,两种写法都体现出了传主生活的某个面向,而把两种写法交织在一起,或许更能全面地立体地展现出传主的生活与性格。而布洛克·耶茨写这本《恩佐·法拉利》时采取的正是这种交织的笔法。 他一方面写诸如1929年法拉利车队成立、二战期间法拉利汽车和墨索里尼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法拉利车队如何在历次大赛中与玛莎拉蒂或者梅赛德斯一争高下的大事件;另一方面也会去关注法拉利本人拒绝坐飞机,对火车也持怀疑的态度,甚至不去做电梯等等私生活上的“怪癖”,同时也不忘记讲述法拉利和他家人的关系以及他那些数不清的情人。这就为读者打开了两扇门,让我们能够从两个向度上去了解恩佐·法拉利。
此外,布洛克·耶茨还勇于打破一般传记书写的规则。我们一般写人物传记时,往往会稍微拔高一下传主,或者起码抱着一种尽量善意的态度去理解传主的言行。但布洛克·耶茨绝不如此,他在书中尖锐地指出法拉利某些言行的虚伪之处,对法拉利私生活中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揭示。 比如书中揭露法拉利的私生活及态度时写到:“在恩佐· 法拉利的大半人生中,他一直沉迷于女色,很可能在婚后短短几个月中,他对劳拉的婚礼誓言便已经烟消云散了。多年以后他对资深的赛车经理、他亲密的私人伙伴罗莫洛·塔沃尼(Romolo Tavoni)说:‘男人任何时候都应该有两个妻子。’”
法拉利和妻子劳拉又比如书中写赛车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法拉利旗下运动员在比赛中也不间断地频发事故。然后布洛克·耶茨记下了这样一段记者对于法拉利的采访:“有一次,法拉利又开始向戴利上演老戏码,说他不去比赛现场是因为不忍心看到他深爱的车受虐。戴利问他:‘你的意思是你心疼的是车而不是赛车手?’当时菲尔·希尔也在场,法拉利停顿了一会儿,看了一下边上的希尔后灵活地回答说:‘当然也包括车手。’” 前一个例子表现出的法拉利对婚姻的不够忠诚,后一个例子表现法拉利对待车手有些冷酷无情。这些都是一般人物传记会极力回避的细节,但布洛克·耶茨都把它们展示在读者面前,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去打造一个伟人法拉利,而是想表现出一个真实的法拉利。 就连在处理二战期间法拉利汽车与墨索里尼政府之间的关系时,布洛克·耶茨都没有刻意去剥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力求真实地还原当时历史的原貌。他甚至不避讳谈到当时意大利与英法交恶,导致关税上涨,这客观上对于本土汽车企业法拉利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而谈到恩佐·法拉利之所以一直与墨索里尼政府保持距离时,布洛克·耶茨也没有努力把法拉利塑造为一个有着独立政治意见的良心企业家,只是客观地描述到“恩佐·法拉利从来没有明确的政治倾向,但他首先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位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这个法拉利汽车王国的缔造者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看看布洛克·耶茨亲眼见到法拉利时所留下的印象:“恩佐·法拉利本人比我想象的要高大威武,身高将近一米九……全白的头发、帝王般的罗马鼻子和浅褐色的西装都是法拉利的标志……在公共场合时他喜欢戴着墨镜,给他平添几分黑社会老大的感觉。”一个身材高大、高贵而严肃的法拉利形象跃然纸上。
接下来,我们可能就要问:这个意大利人是怎样能够在近乎白手起家的情况下打造出一代汽车王国? 这首先要回到当时意大利的国情来看。首先,意大利本来就是一个赛车风靡的国度,用作者在书中的话来说,“在意大利,汽车完全突破了各种社会界限,狂热程度可以和足球以及自行车运动媲美。”此外,这还要归功于当时的国际关系变化与关税保护政策,“1930 年,意大利汽车进口关税的翻倍基本上将法国、德国和美国汽车制造商拒之门外,除了亨利·福特。”这就为意大利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创造了非常优渥的条件,而这一时段恰好是早期法拉利汽车发展最为快速的时候。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法拉利本人在这项事业上所起的作用。作者将笔触一路追溯至法拉利里的童年“法拉利第一次接触赛车是在 1908 年 9 月 6 日,父亲带着十岁的他和迪诺去博洛尼亚看赛车。……这些刺激的比赛,给童年的法拉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一童年经历,很可能就是他日后事业发展、辉煌的最初萌芽。 恩佐·法拉利与他的法拉利汽车之间关系也很值得玩味,一方面法拉利从成立公司之初就不是最大的股东,另一方面法拉利又不是公司的技术核心骨干,“事实上他在技术方面并无天赋,用吉蒂和罗基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亲手画过一条线’”。正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公司的品牌竟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而他也成为这家公司的灵魂人物,就不得不归功于他强大的人格魅力了。 “在他所创造的汽车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强大的自我以及对自身进行艺术化表达的需求,但就个人而言,他的沉默寡言和内向保守已经达到了偏执的境界。”而法拉利对于自己事业近乎完美主义的要求,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最为妥帖,那就是“世间的至臻杰作永远是下一台法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