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0 00:2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读后感1000字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是一本由[美]安妮·C·海勒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读后感(一):乌溜溜的黑眼珠

  我都看了小半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阿伦特就是我早就知道的海德格尔的学生兼情人,那个彷佛站在海德格尔背后的暗影中的汉娜啊。不过这本书看完,我想,就算是她真的站在暗影之中,也会因为她思想的深邃熠熠放光。

  汉娜是一个有魅力的高傲的女生,却因为父亲不便言说的疾病变得孤傲起来,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觉得对她来说就很合适,一个卓越的思考者,她的眼睛总是很有魅力的闪烁着,这也是传记中几次提到她有魅力的眼睛。

  她的独立思考,让她自己惹事生非失去朋友,甚至对她的配偶的健康状况也赋予了不小的打击,即使这样,阿伦特仍然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平庸之恶”,现在看来,我倒是十分认同阿伦特的前瞻性,互联网时代之后,许多人的集体无意识,恰好印证了那句”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艾希曼的影子“。

  传记大概就是这样,当事人是无法预知自己的对错的,时至今日浅薄如我,也不敢妄加评论,我只是有点心疼汉娜,那个小小的她眼看着父亲发疯,母亲的逃避,欧洲进入战争之后的文明的陨落,她对海德格尔的爱是不堪,但又是那么卑微……她也许只是想要寻找那种被爱护的温暖而已。

  当然值得高兴的是,她不仅仅只是取暖,她应对恐惧的刚毅性格使得她的思想无比强大,她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她是她自己,真是实现了”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她是我心目中的哲学大家。她用她乌溜溜的黑眼珠,在那个黑暗时代,绽放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微光。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读后感(二):就阅读性来讲力荐的好书

  阅读体验来讲,书籍编帧非常不错,大概32开本,很薄,若读书快,半天至一天即可读完。

  从书籍质量来讲,无论从结构、主题,还是文风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结构上,以汉娜·阿伦特撰写《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这本极具争议性的著作的写作背景及出版后的影响说起,并以此为主线,在后续章节中按照时间顺序,把阿伦特从小时候到去美国后个性和思想的发展、个人的基本重要著作、周围人事对她的影响串联起来。并且,每一章都以阿伦特的一本著作为标题,结构上作者是非常用心的。

  主题上,除了通过阿伦特的成长经历来写她思想上的思考所得,也给我们勾勒了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思想家形象。尤其是第三章海德格尔及后面章节她的第二任丈夫对她的影响。从情感的侧面,可以看出阿伦特是一个非常敢爱的独立女性形象,跟她性格上的不求认同、不贴标签非常契合。

  文风上,翻译地很好,读起来流畅自然。文中有很多引用阿伦特著作的内容,跟作者的描写有机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

  就一本浓缩的人生传记来说,作者功力很强,书籍值得一读。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号,跟我一起读书吧。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读后感(三):这本书只是提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

  

这是一本小小的胶囊传记,因为小而薄,幸运地在广州的街巷里(我的包包)旅行了两周,在地铁里被翻开,在等人的时候被翻开,让我一瞬间沉浸在阿伦特的世界里。

这本书的时间线是被打乱的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艾希曼之前,艾希曼之后。她的名望、学术、生活也由此有了一道分界线。艾希曼是一个可怕的恶魔,还是一个平庸的恶人?为什么沦陷区有这么多公认的犹太领袖会与纳粹分子合作?这一个个问题在小书里被提及,却没能给我一个答案。这也让我特别想去看阿伦特的作品《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黑暗时代的人们》《极权主义的起源》等。

阿伦特的气质特别让我着迷,不管是偏向女性的魅力,还是偏向男性的坚韧,“她身上最异乎寻常的部分是她魅惑的眼神。你一旦淹没在里面,恐怕再也无法上岸。”让我不禁好奇这个女人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而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感情,本雅明的自杀都让我对这几个同时代的哲学家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本小书的目的其实也就达到了,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提出问题,激发出对更多学者、书籍、知识的兴趣与渴望。

“几乎她所有的作品中,他始终保持一个陌生人的态度,愿意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即使在那些黑暗和危险的时代。”这是本书的总结,也是对阿伦特作品的总结,同样也是我对自己的忠告。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读后感(四):请问翻译是拼凑的吗?拼后审核/校订过吗?

  

我才看第一章!我猜原文不至于错成这样。。。

而且即使你不熟悉阿伦特生平和朋友圈,这些都是可以在Wikipedia找到的!

P3『十七岁的表妹』

Edna Brocke变成了阿伦特的表妹!

P11 又出现了一次『表妹』!

P48 注释里明明提了Edna Brocke父亲的

P93、P137 也出现过类似的Edna Brocke父母是谁,翻译时为什么不回头想想呢?别是硕士导师分章节给学生干的速战速决活儿吧。

加上本书作者采访过Edna Brocke本人,所以我相信不会是原文的错误。

P11『以色列首相』

P12『以色列总理』

所涉及的二人是时任总理和一位(大权在握的)前总理,可以统一『总理』一词吗?

P12 的以色列总理后来在P93 改了姓氏?

第一章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作传,而是把艾希曼审判事件提到第一章就是因为重要啊。这些基础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我看出来只是因为我熟悉这个局部,那我不熟悉的地方,还会有多少错?碰到也不知啊。

……

下面继续看~

P47『靠近汉诺威的林登镇』

这里或许(或许)是原文所致。我经常看到中文文章写阿伦特出生在汉诺威南部的林登,感觉好像在说北京南部的廊坊一样。事实上林登有多近呢?从阿伦特出生故居走到汉诺威中心火车站HBF只需32分钟(谷歌地图建议),2.5-2.6公里!林登今天是汉诺威一个区。好吧,当年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另外的但离得很近的镇。

P93-94『布吕赫』P95-96『海因利希』P96第二段『布吕赫』

这里的人名跳跃,如果是不知道布吕赫名字就是海因利希的话,会看得很糊涂。无论原文每一次是如何称谓的,翻译时至少出现一次全名,哈?并尽量保持一致?(比如一直用『布吕赫』就可以了,『海因利希』那是汉娜叫的……(并不,汉娜对他另有昵称。

同理,在阿伦特和母亲开始逃亡这部分,阿伦特的母亲Martha Arendt一直被称作玛尔塔,听上去像是阿伦特的一个闺蜜、同学甚至可以是女佣……即使出于避免使用阿伦特来指代她母亲这样的用意,也完全可以写成阿伦特和她的母亲、阿伦特和她母亲玛尔塔,而不是『阿伦特和玛尔塔』,或每时每刻忠实依照原文的称谓。

又及,P98『玛尔塔是在1939年春天第一次见到的海因利希』,你能看出来这是在说玛尔塔是海因利希未来的岳母吗?且不说这还是一个病句。

而我不熟悉的部分就看不出来错,这就是本书最关键的问题!作为一本人物小传的译本,可信度与其读者的已有知识程度成反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