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田心 | 朗诵:一凡
原著:取芳彦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要求每个参与人员,各自在纸条上写下自己担忧的事情。
人们的担忧各式各样:有人担心爱情出现波折、有人担心事业遇到难题、有人担心生活遭遇麻烦。
结果,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再次打开纸条,发现自己担忧的事情几乎都没有发生。
由此,实验人员得出一个结论:人生90%的烦恼,都源于自己想太多。
就像《别想太多啦:听日本超人气“傻和尚”讲讲生活禅》作者名取芳彦告诉我们的:人生中,很多事情最好不要放在心上。
想得太多、内心充满担忧,渐渐积累,就会给自己带来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
名取芳彦是一位日本的僧人,如今,60岁的他,自嘲是“傻和尚”,在物欲横流以及被焦虑裹挟的时代,他简单知足的生活态度,备受人们追捧。
人们也称他为“治愈禅师”,他的话语却充满洞见,让人的烦恼在不知不觉间被化解。
《别想太多啦》这本书也被称为“疗愈指南”,随手翻开,都能让我们获得快乐生活的方法和力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名取芳彦去学习快乐生活的方法,做个随心、洒脱、简单、知足的人。
面对别人:
别想太多,亲疏随缘才能遇到真朋友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害怕得罪别人,于是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
明明不喜欢玩游戏,害怕失去朋友,只好勉强自己陪着玩;
明知道不是自己的错,可担心同事不开心,于是自己抢着先道歉。
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简言之,就是怕自己不被别人喜欢,我们就委屈自己、讨对方欢心。
知乎上有个网友分享她在公司讨好同事的经历。
她说,自己刚到新公司,怕不被同事喜欢,同事提议中午去某家吃饭,她特别不喜欢那家,却还是跟着去了;同事让她帮忙做工作,自己都忙不过来,她还帮对方。
就这样,她每天上班都特别有压力。
名取芳彦写道:别人如何看自己是“对方的问题”。过度在意别人,只会让这段关系变成羁绊。
兹心也觉得,我们太在乎别人,也就给了对方伤害我们的权利,友情、爱情、亲情都是如此。
名取芳彦在年轻时也曾讨好别人,他假装扮演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尤其是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时,还是会装出一副很喜欢对方的样子。
渐渐地,名取芳彦发现,他失去了自我,也活得疲惫不堪。
后来,他试着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自己,也不再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他反而活得更加轻松快乐了。
由此,名取芳彦得出一个生活观点:遇到难相处的人,就保持内心的距离。除非你允许,否则没有人能伤害你。
兹心也觉得,是朋友,自然会走到一起。不是朋友,我们再讨好,对方也不会对我们付出真心。
对待他人最好的态度就是,别迎合、别讨好,互相尊重,亲疏随缘。
把人生调成静音模式,让自己开心起来,才能找回人生的主动权。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一念禅”
面对自己:
别想太多,最重要的是自我接纳
知乎上有个提问:特别不会为人处世怎么办?
有个最高赞回答说: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你会不会为人处世,而是你缺乏对自己的认同,不能全然接纳自己。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觉得自己“很差劲”的时候。
比如,认为自己没有别人出身好、没人别人工作好、没有别人记忆力好、没有别人会说话等等。
于是,常常埋怨父母,也陷入自我怀疑。
名取芳彦写道:每个生命都是来自父母的馈赠,但的确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兹心也觉得,如果我们太过在意自己的先天劣势,陷入自我贬低而把自己困在抱怨和忧虑中,就太得不偿失了。
名取芳彦在书中还讲了他一个朋友的例子。
他的这位朋友是一名作家,为人木讷、不善言辞,他也曾经陷入自我怀疑。尤其是当他看到别人都特别擅长与人交往时,他更是觉得自己特别差劲。
他也曾想办法让自己成为能言善辩的人,可最终还是做不到。
后来,他尝试接受“不擅长社交”这一事实,反而活得轻松了。
名取芳彦告诉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你责怪自己做事缓慢,那可以告诉自己:一个慢条斯理的人反而更能享受悠闲惬意的生活。
你觉得自己笨手笨脚,那可以对自己说:聪明的人可能不会专注做一件事情,结果凡事都要尝试,分散精力却可能一事无成,我可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如果我们一味把目光放在这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上而自怨自艾,只能徒增烦恼。
我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上,比如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正如名取芳彦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认可自己,才能活得酣畅淋漓。
兹心觉得,正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如别人的事。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不苛求自己,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活出自己喜欢的人生。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一念禅”
面对生活:
别想太多,简单知足才能常乐
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要大房子、大车子、高职位,以为获得名利、财富和地位,才是幸福。
可结果呢?我们发现,人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深渊,是永远填补不满的。
当我们得到了一点,就想要再多得一点,然后一点点被欲望吞噬。
实际上,我们每得到一样东西,又同样以失去另外一样东西为代价。
为了追逐名利,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想要事业成功,以牺牲家庭幸福为代价;想要财富累积,以牺牲休息时间为代价。
我们追求的太多,失去的也相应会更多。想要的太多,也让我们身心俱累。
名取芳彦认为,想要活得轻松,就要断绝不必要的欲望,脱离对外物的执念,舍弃多余的负累。
这也来自他的亲身体会。
他发现每次搬家后,都有一些装着家当的纸箱是好几个月都没打开过的,但是他的生活却依旧照常,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箱子里的家当都是不需要的东西。
慢慢地,名取芳彦发现我们以为有用的东西其实是完全不需要的。
兹心也觉得,过多的欲望、多余的东西不仅占用时间、空间,还会使人身心俱疲、失去自我。
缩小过多的欲望,内心才会平和。舍弃多余的东西,人生才能轻松自在。
在心理学里,有个幸福公式,即幸福度=现实÷愿望×100%。
是说,一个人的幸福度与现实和愿望有关,当我们得到的东西一定时,我们的愿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幸福感也就越低。
所以,想要幸福,就要懂得降低欲望和期待。
断绝对欲望的执念,舍弃多余的东西,离开无意义的社交。
幸福恰恰属于那些乐于过简单生活的人,越简单的人,越快乐;越容易满足的人,也就越幸福。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一念禅”
面对未来:
别想太多,最好的状态是活在当下
生活中,很多人都担心下一秒发生不好的事,害怕自己应付不了;也都想要提前预知事情的走向,以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就像兹心的一个朋友,她从早上开始就陷入担忧的情绪。
她担心自己会迟到、担心公司会有大任务突然降临;她也担心第二天会是阴天,这样她今天洗的车就要重新再洗了;
她还担忧未来,孩子长大了,不再陪伴自己,自己可怎么办呢?
她一直在担心未来,每分每秒都被焦虑笼罩,一点都不快乐。
名取芳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
兹心也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我们永远无法预估事情的走向。担忧未来的事情,大多数情况只是在浪费自己的精力。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知县,总是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仕途出现麻烦,每日吃不好、睡不好。
听说某寺庙有一高僧,能帮人解决烦恼。某日一大早,他找到高僧,把自己的苦恼说了。
可高僧却不紧不慢,叫弟子拿来早饭。还问知县“你吃早饭了吗?”
知县说:“还没有,我哪有心思吃早饭啊”。
知县语音刚落,高僧让弟子又拿来一副碗筷放在知县面前。然后,自己接着吃起饭来。
知县看高僧不管自己,生气而归。
回到家后,知县气冲冲地把事情和父亲说了,父亲告诉他:高僧是在告诉你,吃好每顿饭、做好应该做的每件事就好了,何必忧心忡忡尚未发生的事呢?
知县突然顿悟。此后,他再也不为未来担忧了,而是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正如名取芳彦写的:做好此时此刻应该做的事,做完后就放下,这样的人生才充实。这种充实感,能带领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兹心也觉得,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在为未来做准备和规划,却很少考虑和关心现在。
其实,最好的生活状态是,活在当下。不怀念过去、不忧虑未来,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今天的事情,才能活得充实丰盈。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一念禅”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生烦恼迷惑,只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我们就觉得对方充满敌意而郁郁寡欢;
明明别人只是无心之言,我们非要妄加揣测,导致自己情绪低落;
事情还没有结果,我们偏要杞人忧天,最终发现只是徒劳忧虑。
名取芳彦告诉我们,这世界上,没有一段关系、一件事情,值得我们遍体鳞伤。
少想一些,才能活得轻松;把握当下,才能活得舒心。
愿往后的日子里,我们都能善待自己、认真生活,亲疏随缘、爱恨随意,用轻松洒脱的心态过好每一天。
*解读:田心,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一生两个追求,一是走自己的路,二是做有趣的事,新书《别高估人际关系、别低估人性规则》正在热销中。
*朗诵:一凡,广播主持人,喜马拉雅搜索“小城丹东的一凡”。愿用声音,陪伴你到达每个夜色阑珊。个人微信公众号:一凡倾听FM()。
长按保存图片,即可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每天一本书小程序,领取你的成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