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学生村》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1-04-04 04:3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学生村》的影评大全

  《学生村》是一部由魏星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生村》影评(一):两个孩子

  想到今年暑假能去云南支教就好!

  剧中,两个孩子不远千里走了30里,去镇上买字典。

  这根我小时候,爬墙,上路,走了多少路去买个啥,偷拿母亲的钱去买啥不是一回事~?~

  老师:知错了么?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

  《学生村》影评(二):听山的歌

  我这辈子也忘不了那样的画面:烟雨朦胧的岭间小路,看不见远方,只看见何树松小小的身子,背着行李,回头喊一声:“爸妈,你们放心回去吧!”比任何歌声都有力量,而近景,是淋着雨的家人久久的伫望,他们身后是大山,眼前是希望啊。

  我们总是关怀自己,什么时候也学会关怀别人呢?

  《学生村》影评(三):登天的学生

  即使是99年的片子,仍能深深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谁能想到,美丽梦幻的彩云之南,还存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天登。而在我们目不能及的一个山巅,还存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村落——“学生村”。村里的一切迥异于外,房屋、村民、学校、食宿……。这零零碎碎的元角分、跨越三十公里的新华字典、木屋里独自燃烧的小火灶、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完的毕业答卷……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充满了质朴与温馨,一个个“小大人”用乐观与努力笑对贫困,他们懂事得让人心疼,心疼之余又在思考“我该做些什么?”

  《学生村》影评(四):学生村---中国农村教育状况的缩影

  “该片触及了中国乡村教育的重大社会问题。与其说是讲述了贫困,不如说是面对贫困坚忍不拔的乐观与奋发的精神。背景厚重,剪辑流畅。创作者对被拍摄者的情感投入也是该片成功的因素”

  这是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对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学生村》的颁奖词。正如评语所说,导演魏星用影像忠实记录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教育状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学费偏高,在农村占比重最多"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生活的窘境!为什么一部99年的片子现在看来依然感染人,因为他记录下一个特定年代特定群体人的生活,记录下一段历史,这大概就是一部优秀纪录片应具备的素质,能够经的起时间的磨砺!

  《学生村》中孩子们的生活对我来说很亲切,交不起学费哭泣的母亲,何树松与杨灿军两兄弟上山采药卖钱,学生们偷偷跑出学校看录像的情节,让我好似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想起了我家乡的那所小学。

  关于99年的中国农村教育状况,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当然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在农村;每年全国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从1985年的22.3%降到1999年的18.6%;1999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1492.2元,而农村是476.1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671.2元,农村是861.6元(来源于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4-02-04 )。

  而这次汶川地震中我们看到倒塌最多的建筑是学校,学生们伤亡惨重,更加让人怀疑政府对教育基础设施是否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呢?

  《学生村》影评(五):在我们目光所不能及的地方

  天登,是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山顶云雾弥漫,像一座座通往天堂的阶梯,故称“天登”。云南天登,我只知道你四季如画,远山如黛,似隔世桃源。我没有想过你供养的人,竟是这么艰辛。

  这里住的人很穷,但也能活的下去,一些家里还能给孩子们拿钱念书。在昏暗的大灶房里,墙壁的缝隙上伸进来一缕柔和的光线。

  然而这光线,只不过让这里显得更灰暗。

  能上学的孩子不是很多,即便勉强上了小学,也无法念下去初中,何况现在上大学都没有工作,孩子要读博读研,出国留学。

  主人公的大哥哥,小学就没有念下去,在家里帮父母做农活。摄像机只轻描淡写的扫过那个骨骼初成的少年,俨然有了他父亲的担当和男人的架势,然而脸上已是成熟的漠然和麻木。他以后,就要辛苦的找媳妇,找到了就要繁衍后代,延续着他父辈麻木艰辛的生活。祖祖辈辈,不知什么时候能走上更文明的道路。

  村里面小学的女孩子们,一个个青春焕发,活力四射,脸上仍有着希望和灵动,带着纯洁与狡黠。但你也见到了,她们不久之后就会成为她们的母亲。灵气都要退去,变成一个木雕。

  村里的老师,他自己掏出工资给学生交学费。让我想到现在城里老师们的冷漠和恶心,相比之下,这才是真正能称得上是老师的人。但是,他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就一个个已经政治化的骗局吗?就是再把这些纯洁污垢的生命进行洗脑吗?恐怕他自己仍旧浑浑噩噩,怎么能给学生的生命指出一条明路呢?

  我们寝室有三个同学来自边远的农村,家有弟弟,她们是各自村子里唯一考上大学的人。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终于摆脱了贫困的命运。

  虽然她们现在学着孔德卢梭,研究着社会和政治,但是她们也买着好衣服,吃着喝着,享受国家的资助,毕业后不打算回去。

  人似乎除了他自己,什么都不会关心。而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以致用呢,学生和老师才能不说一套,想一套,做一套呢?

  但是,做一些事情,总比没有强。更多的人,会看清这个世界,到时光明终有一日会照彻黑暗。

  .s:在我写一半时,突然有一人打电话叫我去吃饭。于是隔天再写就断了线。。。。现在补全时,前面又有一对男女在教室里亲嘴。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活,你懂的。

  没有人爱去管千里之外的人。我们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抛之脑后。

  《学生村》影评(六):来自云龙学生的感谢

  天登是我的老家,我爸就是在那里长大的。九几年因为我哥生病没找到医生,我妈和我爸商量后从天登搬了出去。今年春节的时候和我爸回去了几天,和表姐、表弟聊到了这部纪录片,她给我发了收藏的视频链接。

  我95年出生的,2000年入学,虽然不是在天登读的书,但是经历却是相似的。我5岁多读学前班,开始了住校生活,周日去学校,周五下午4点多放学后回家。那个时候,我们班有3个人住校并且是自己做饭吃,两个男生一个女生。一方面是因为路远,我回家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那个女生家更远,要走4个多小时;另一方面,因为我们仨都有哥哥或者姐姐也在学校读书,有人照顾着。学前班的时候,我们早上是不用上课的,所以十点多就会开始准备做中午饭,煮个饭什么的。我们吃米、菜(基本都是土豆)、柴都是要周天自己背到学校的,我读书的时候我哥六年级,所以基本都是他背,我就背点米。父母除了开学放假,基本是不会接也不会送,因为有各种农活忙。

  学校条件稍微好些,我们有自己的宿舍,是一层的平房,屋顶是瓦铺的,下大雨的时候有的地方会漏水,就拿盆接着。做饭的地方也是大伙房,一家一小块地方用来生火,每天做饭的时候,总是被熏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学校用来放柴的房子是我们的父母自己来搭的,拿木头搭了两排两层的架子,那是我们吃饭的时候最爱爬的地方。

  关于求学的生活,在那个无忧无虑的阶段,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更多留下的还是温暖和快乐。所以这篇影评主要是写感谢。

  首先是感谢家人、老师和学校,为我挡下了生活的众多风雨。小学的时候,虽然不用上晚自习,数学老师晚上总是把我们叫到教室,让我们做作业。有时候趴在她家窗户偷看电视还会被她和她丈夫叫到里面看。每年开学,父母也会为学费困扰,虽然不会当着面说,但是我也知道。他们会提前赶牛或猪去卖或者跟人借钱。然而,他们还是供我读完了大学,没有跟我说过不要读书了,每次的嘱咐都是要好好念书。

  其次,感谢那群学校的小伙伴,有中午自己做完饭帮我削土豆的老姐,有周五回家走不动路了帮我一群人背东西,背篓摞得自己还高的老哥。还有那群一起周五回家爬桑树吃得满口紫,一起长大的朋友。

  最后,要感谢国家、社会热心人士。我读书的时候,接受很多资助。小学的时候有希望工程,每年都会有一位姓郭的先生给我们寄钱,虽然写过很多感谢信,但是实际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现在已经联系不上了。初中、高中每年也都会有补助,大学我贷了四年的助学贷款,解决了很多和钱相关的问题。

  看到有人关心影片里学生的现在,我说说我们的。我们从小一起住校的三个朋友,女生高中没读完,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了,另一个男生毕业后去当兵了。其他的,大多数还是去了工地、工厂打工。我,在父母多次劝说考公后,还是没能回去,现在成都一家小公司做售前。

  我们的小学,在我小学毕业之后,就开始修新的教学楼了,现在再回去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在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这种山区,以后注定会走向衰败,而我们,也得在新的地方寻找生活。

  最后,还是要再说声感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学生村》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