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幸存者》是一本由[英] 温迪·霍尔登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42(近百幅黑白插图),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幸存者》精选点评:
●心思一直随着阅读进程起起伏伏。第六章黎明前的最后黑暗,眼看万般辛苦马上就要见到曙光,纳粹覆灭前的最后疯狂和烽烟里小镇居民的守望相助呈现人类文明和感情复杂纠结的一面,心怀激动读完,像也经历了一场劫后余生。
●让我走进了二战集中营
●最后两章跟前面内容看得时间脱节了,所以视角和中心有点偏离。 文中末尾还是站在既有利益者角度以隐晦态度在抨击苏联带来的社会主义变革,阶级斗争一刻不能忘啊
●一个母亲无法保护孩子的时代。
●现实永远比文学作品更残酷
●只有读书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最初就是被简介和“有时,就连活着也需要勇气”吸引的。还是头一次看这种历史类传记,真的写的很不错。有好多处地方都是含着泪看下去的。得需要多么坚韧的意志才能在那种地狱般的环境坚持下来还没崩溃,并选择诞下新生命啊……
●珍惜和平 铭记历史
●2018年已读105:奥斯维辛幸存者、意义疗法创立者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那些集中营中的死者:“他们不是把集中营的苦难看做对自身内在力量的考验,而是很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把生命轻易抛弃。他们更愿意闭上眼睛,生活在过去之中。对这些人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曾一度让我很反感。而这本书也再次反驳了弗兰克所说,面对纳粹种族灭绝的暴行,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其实对生死完全无能无力,在生与死之间,如果他们最终活了下来,也不过是运气好而已。三位母亲与他们在集中营中出生的孩子,以及所有那些幸存者所遭遇的梦魇般的一切,不仅是他们自己的苦难,更是整个人类的。大屠杀从来无法用过去时态来表现,所有人都应该铭记这一段历史。
●所以人都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有人都会觉得只要再忍耐一下局面就会变好。 然后就陷入了黑暗残忍仿佛永无尽头的旅程。 关于那段历史,我们需要铭记,因为铭记的越多,反思的越深刻,历史就越不会重演。但也有可能,这只是我们对人性绝望后的聊以安慰罢了。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一):读天生幸存者
我今天晚上拖着两千字的申请不写,也要记一下这个。憋的心里难受。
十分钟过去了。。我什么都说不出来。深深含恨,这种事再也不要发生了吧。我没有作者那么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人性还是有的。可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这个世界变好了么,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中国未来注定会发生的事情,都让人不寒而栗。生产力的的堆积把人整体拉到更好的地方,但人依旧在互相踩来踩去,并且现在坏人可能作恶的手段、下限都提升了。。
书中深深刺激到我的点。微笑的杀人医生,毒气室中氰化物的使用,死亡行军,人的冷漠,人的恻隐,元首的生日,三位强悍母亲与整个世界对抗的力量!她们都成了寡妇,每一刻都可能去死。她们也柔弱至极,她们还对子女感到抱歉,她们最终原谅了所能原谅的一切,但伤痕都永远留下。幸亏母亲们俱享高龄,子孙繁盛,意稍稍平。
有时候不能想太多,思考可以摧毁你。还有人要长脑子!这三个母亲随后都离开了东欧的世界。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二):有时,就连活着也需要勇气
读《天生幸存者》浑身发冷,手在打字时候不住的颤抖,不自觉张口用力呼吸。我在那场真实的战争中做一个旁观者,多次的干呕却吐不出来什么,我忍不住要看下去,直到看到残忍得麻木,直到看到有人在死亡列车附近的施救,才明白人性可贵,不住的哭出来。我要看下去和他们的希望坚强一起,看到他们被解放,看到正义到来。 我承认阅读过程无比艰辛,我需要一些音符(《在四季里等待》莫西子诗)上的慰藉以支持我不那么多的勇气,“在天黑的时候 等着你 到天明 在佛晓的时候 等着你 到天黑 等着你 等着你…” 朋友说冬季是致郁的,不适合读二战的书籍。我反而觉得它是适合冬日阅读的,以至于我合上书页走出温暖的咖啡馆,迎面而来的西北风和艳阳高照,西北风让我不禁把羽绒服的拉索拉高,围巾更紧实,而我知道这寒冷不足于集中营和死亡列车的千万分之一。阳光让我知道,温吞吞的温暖打在身上,而我还活着,与那个世界截然相反,却莫名被赋予了活下去的勇气。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三):不要忘记
这是三位母亲如何用自己的勇气、希望和幸运在纳粹灭绝营中生存下来,并赋予自己婴儿生命的故事。
在每个人的故事中,一开始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紧接着排犹政策愈演愈烈,她们不得不舍弃自己的财富和生活,迁至隔离区,然后一个接一个被送往奥兹维辛。在那里她们被剃掉所有毛发,领到不合身的肮脏衣物,接受党卫军的检查,受尽羞辱后被赶进条件比牲畜棚还差的宿舍中。无数人在遭受饥饿、寒冷、疾病和折磨后失去理智,还是有些人“只去想美好的事物”然后坚持着活下来,其中就包括了书中的三位女性。
书中闪光的是人性的善良。即使在隔离区,每天与饥冷劳役为伴的犹太人也会歌唱,会作诗,会排演舞台剧;在恶臭的运送车厢有陌生人承诺会保护好她人腹中的胎儿;还有以各种方式施以援手的普通公民,囚犯们在纳粹的虐待下互相保护,互相安慰,互相支撑挨过日复一日,直至最终胜利的到来。
三个婴儿都健康的活了下来,他们参加纪念仪式,替几百万冤屈的亡灵讲述集中营的恐怖故事。战争和压迫过去了,然而伤痕时时刻刻都在,人类是健忘的动物,要把伤痕撕开来给所有人看,不准别过头去,让人们流泪,心痛,惊慌失措然后永远记住它。哪有什么“天生”幸存者,这只是人们不忍正视残忍的一丝安慰,是满地玻璃渣里唯一一点点的糖。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四):只去想美好的事情
“只去想美好的事”是佩莉斯嘉的丈夫告诉安嘉的,这也成为她活下来的秘诀。
纳粹制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这些惨无人道的非人行径,将变成德国和日本身上永远的枷锁,任何行为都会付出代价。
读过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现在回想起来还满胸愤懑,暗自咬牙,这段历史永远刻在了记忆里,决心不让祖国再遭受如此悲惨的命运。
以前奥斯维辛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代表残忍恐惧的模糊的形象,毕竟时间和空间上都和自己太过遥远。
最近在图书馆无意中读到这本书,对集中营的具象化的描写,让我对纳粹的残暴行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实在无法想象这种行为怎么会发生在现代社会里。
所有纳粹都被洗脑,把犹太人当成动物看待,掌握生杀大权,毫无人性。三位怀孕的女性奇迹般的在这种地狱环境里保全自己生下孩子,简直不可思议。
十分推荐。
读完之后只有一个想法。
铭记历史,拥抱未来。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五):故事沉重,但生命却坚强璀璨
这本书意外地很好读,当然这应该有译者的一部分功劳。故事非常流畅,情感也拿捏得刚好,即使在讲述着非常悲伤的事情,却依然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艰难困苦下一直怀抱着生的希望。 故事中的三位母亲在进集中营之前,都曾经拥有过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美好而温暖。这些明媚的回忆也让她们后来在黑暗中坚强地熬了下去。 在泰雷津隔离区的那段日子里,有一段文字读来让人很感动,特别分享一下。 “尽管情势每况愈下——也许正因为情势每况愈下下的居民在隔离墙内创造出丰富的艺术生活。泰雷津云集了欧洲某些最为出色的艺术家、知识分子、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设想出更加具有革新意义的艺术形式,以抵御与日俱增的绝望情绪。孩子和成人参演戏剧、参加朗诵,人们相互鼓励,通过艺术和诗歌来表达自我。” 在那样一个每天都有人死去,每天都吃不饱饭,每天都担惊受怕自己会被送走的可怕环境下,这些犹太人依然怀抱着生的希望,他们热忱而有力量,通过艺术,勉励自己也鼓励同胞,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从死亡列车到毛特豪森一路上的三位母亲的经历都让人揪心,但每一次都特别感动她们的不放弃,因为这份相信,她们在“完全不可能”的恶劣环境下幸存了下来并保住了自己的孩子。后来她们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几世同堂,而且在集中营出生的“三个幸运婴儿”又找到了彼此,这一切是何等幸运又令人感叹。故事很沉重,但是生命亦是真的坚强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