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04 01:3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后感摘抄

  《最后一公里村庄》是一本由贺雪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公里村庄》精选点评:

  ●读罢重复的内容很多,着眼于大的地域民俗,忽略了小的细节。当然,这样一本社会调研类的书目不可能延触到社会每个角落。 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描述和我亲自了解到的基本一致,读来有坐地而能观世界的快感,对于少有旅行经历的年轻人开拓视野大有裨益

  ●万千感慨

  ●仍然是研究学者得老毛病,只是陈述某种想象中的现实,却没有叙述来龙去脉,“怎么会这样发生呢”的问题意识形同虚设。

  ●摆事实讲道理

  ●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农村的现状,中国乡村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变。此书涉及到正处于改革中的农村的方方面面,如:养老、农村彩礼乱象、低保与扶贫、如何理解贫困、信访制度、等等............我认为这本书无论对生活在农村或城市里人来说,都非常值得一看。

  ●对三农问题有深层的探索,也有大胆的想法

  ●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多 理论和事例都很扎实 便于理解农村的各种问题

  ●我们都是农村的出生,对农村有着特殊感情,看到这本书觉得书中很多东西都是切实身边的事情,只是没有总结出来,作者能将这些大家看得到的东西写出来,并给人以思考,真心值得钦佩和感激。愿我们的家乡越来愈好。

  ●微微有些絮絮叨叨感

  ●贺雪峰老师关于当下中国农村状况的最新学术随笔集,书中的“最后一公里”,是指国家行政力量所无法到达,而村民维持日常生活需求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物质财富的无序攀比、赌博和地下宗教的肆虐、人际关系的日益冷淡、乡村的自组织力量趋于解体等等,从家庭与养老、低保与扶贫到农业治理、信访,几乎涉及到中国当今乡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环节。几乎每一篇随笔都基于深入扎实的实地田野调查写成,尽管在某些学者看来,这些文章可能理论色彩不足,但贺老师身体力行的田野作风和立足实际的态度,还是让人生敬,而这些兼具问题意识与人文温度的随笔,也非常值得一读。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后感(一):农民vs农业

  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下午,断断续续花了6个多小时看完了贺雪峰的《最后一公里村庄》,是今年读的最有收获的一本书了,真切的有一种跟着作者行了万里路的感觉。这是一部凝结了大量调研与实证观察,接地气有内容有干货有血肉的书,如果说《乡土中国》是一种微观透视,那么这本书算得上是全景式调查分析。作者对乡村社会的类型化分析,对乡村现象的介绍解剖,既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也有作为旁观者的冷静清晰。其中,对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民收入、精准扶贫的反主流论断批驳,毫不含蓄,读起来酣畅淋漓。其中有关家庭、社会阶层以及南方宗族的分析,也扭转了自己的一些偏见和看法,当然,其中部分因果关系的论证也稍显草率,各篇之间重复的内容也颇多。农民致富的出路不在农业,而在于经济增长点的二三产业;农村的再生产取决于教育,而这种教育受文化观念的影响,外界推动的致富可能是精准折腾;无论是政策性金融还是土地流转,或许是让农民在进城失败后,难以回归到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地确权,阻碍了细碎化土地的重新整理,农民需求与法律政策规定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位真正站在农民角度而非农业发展立场上考虑的有人文关怀的学者。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后感(二):产权市场

  作者认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大稳定器和蓄水池,当无法在城市就业时还可以回乡务农。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20年后习惯于城市生活,已经不会种地的年轻一代老了,他们还会选择回乡种地吗? 更积极的方法是将进城务工农民积极融入全国社保体系中,不以农民身份来划定是否参与社保,逐步建议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民在乡村的土地,是农民的一份投资和产业而已,不应成为用来交换社保的条件(上海做法)

  作者认为当前农民的住房、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若兼具农民的基本保障与社会保险作用,农民失去了返乡退路,当前的弹性结构就不存在了,因此不要急于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个人感觉似乎过于悲观了,农民不需要上帝帮助他们代言,他们需要的是给予他们命运的自决权。要相信农民的自主性。当前政府推行的三权分置土地流转,似乎是在走中间道路,既不把承包权完全物权化不能买卖(台湾日本做法),又在其上架设经营权可以流转(买卖),似乎也有保障农民退路的意思。

  作者认为在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未解决前,农村土地越确权,村社集体就越不可能通过集体行动来调整土地。似乎希望通过重新分配土地甚至抓阄的方式来解决土地细碎化的问题。但这涉及到的公平问题更大,操作性更低。“确权”只是对土地承包物权的明确个人化,并不妨碍其上的经营权流转,农民只要有经营权的处置权、抵押权等完全产权,自然会逐步自发交易形成市场,逐步解决土地不能连片的问题。

  当前农村改革中许多的问题,用放大镜看似乎很大,但只要真正把产权落实到农民,逐步建立可交易的产权市场,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市场方式来解决。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后感(三):最后一公里村庄的感悟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也是从小生活在农村,长大读书离开家乡,在城市扎根结婚生子。我的想法与观念和我的父母很不同,我不理解我父母的一些做法和执念。偶然看到朋友推荐这本书,买来一读,发现对书中观点有诸多共鸣与感悟。

  首先是农村话语权、财产权决定了很多很有意思现象,

  如关于老年人的心态问题,华南农村是家长主导的,因为老人家长拥有财权,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非常尊重,老年人也乐得逍遥与享受老年生活,这是我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华北农村的老年人的权威是让位于年轻人的,老年人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及攀比意识都比较强大,这种竞争意识可能来源于村庄聚集,村内门族众多,不可避免产生比较。父母一辈子都像是在给子女打工服务。他们认为子女过得好,自己就很自豪,人生价值得到体现,因为华北农村竞争强,都希望自己子女比别家过得好,所以教育自家孩子都说“你看看别家孩子”。希望自己子女混的好,就竭尽全力供给子女,很多农民倾其一生积蓄为儿盖房买房结婚娶妻。虽然辛苦,但是像是完成人生重大使命一样。所以在外打工是非常有动力和有强烈的希望意志在支撑其忍受较长劳动时间及恶劣的工作环境。

  如关于彩礼问题,其次彩礼这个习俗的意义在各地是不同的,有的是补偿娘家的,有的是给子女提前转移财产的,这也表现出社会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态度,前者是对老年人考虑,后者是对子女的考虑。

  如关于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华南社会普遍认为养老是子女应做的事情,整个社会的氛围是老年人颐养天年,年轻人奋斗,中部社会认为老人不应该拖累孩子的发展,华北社会认为孩子养老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呈现出不一样的认识。

  农村中的人情往来代表了一种阶层,人情往来是按照亲戚远近来的,近几年有几个冒头的把人情礼金提高后,像房价一样,提高之后就降不下来。大家为了维持交际体面,必然也是提高礼金。导致人情往来成为经济负担。

  待续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后感(四):全面而不细致

  

也许是因为刚看完《黄河边的中国》《小镇喧嚣》,觉得这本书虽然全面介绍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也精准地指出了国家投入与农民需求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具体细节中有些分析缺少足够的分析,不够严谨,可能有失偏颇。对于想对农村有个大概印象的,看到这本书可能会给个五星评价,我想要细节丰富地描写农村社会现状及运行,可能更倾向于从细节中自己读取到一些东西,而不是被人总结后概述。只是说受众不同,见仁见智吧。我给了三星,说了自己的理由,并不是完全批判这本书。

书中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我国村庄类型及区域分布,讲述社会结构、家庭养老、低保与扶贫、借贷保险及农业治理。有些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如“农业生产最近接艺术与娱乐”“没钱的鸡毛蒜皮,有钱的诗意回归”“风险内生于超额利润中,正是有风险才有收益”。

最重要的是指出最后一公里问题,即国家在农村与每个农民个体层面的组织协调不顺畅,农民需要组织起来,加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统”。这一观点也是曹锦清在《如何研究中国》中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此外,在认为农业政策应为农民保底服务,而不是致富,致富是市场行为。政策兜底,致富由农民自己去闯。且农业的产出是一定的,致富主战场应该在城市,在二三产业。土地作为农民进城失败的退路,一个可进可退的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

这些对农村的重要认识都和曹锦清的观点一致,两人的观点不同在对待征地补偿,本书作者认为只需要补偿征用地的农也用途,认为现在的补偿标准过高,全国农民都在盼望着征地。这一说法我觉得有些绝对了,大中城市的征地似乎都是农民盼望的事,但小城市征地的补偿也这么高么。而且高补偿标准是从一开始就这样吗。另外作者说美国、日本、欧洲不会出现钉子户,这个也表示怀疑。既然说我国的补偿标准太高了,我就好奇国外的补偿标准是怎么样的。在征地方面,曹锦清认为农民应参与到土地变换用途后增值的分配。中国工业化的快读发展,正是由于农村提供廉价土地,使商品的成本中不含地租,提高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些争论很难分出对错,实践中被征地方跟征地方都能满意也许是关键。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后感(五):无标题

  这两天刚刚读完,感触挺深的。我觉得我可能是在城乡变迁的特殊产物,我人生中的前七年是在乡村渡过的,至今仍然和农村有斩不断但是非常微弱的联系,对于农村的很多想要知道,但是并没有深入。我有乡愁但不强烈,我试图从事乡村工作但不了解。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当前乡村的变化有一个专题性的了解吧,比如书中的老人养老问题、农村彩礼问题,信访制度等等,各地农村的差异性有了初步的窥探。 中国农村自2000年前后发生了三大巨变,乡村社会结构质变,价值观直边和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化。这三大巨变是城市化和农村空心化的表现也是结果。在读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个小小的问题:为什么近几千年来,中国乡村社会一直在缓慢的变化,但是在2000年前后却发生了巨变?这是什么因素和动力机制导致的?这个巨变是否意味着乡村社会的解体或者是乡村社会是否已经不再是费孝通所定义的“乡土社会”了呢?巨变后的农村是发展的还是在退后的?巨变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的乡村在和城市逐步趋同,乡村社会最终会消失?这几个问题其实也并不是由这本书所引申而来的,是我对整个乡村未来发展的疑惑和提问,我无解,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证据来论证,也不知道当前对这些问题是否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我赞同作者反对工商资本进入中西部农业型村庄,蚕食乡村资本,让工商社会资本剥夺中间农民+中老年农民的获利机会。中坚农民在空心化的乡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秩序维护和土地保护者,他们在乡村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在农村,保证他们的收入不会比打工者低就能稳定他们在乡村继续生活,社会有了人才能兴盛,试想当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后,力量弱小的中坚农民无法抵抗资本,最终选择离开,那么农村真正剩下的老弱病,他们如何维持乡村的运转?特别是,农业税取消之后,基层对乡村需求的回应无能无力,中坚农民消失,最合适的乡村干部消失,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如何维系?乡村秩序由谁来维护?乡村的文化和传统是否也会随着这一群体的离开面临凋敝和消失呢?中坚农民的去留决定了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村庄资源稀少的农业型农村的存亡。就像作者所提出的的那样,一个资源多的村庄不需要政策的干预,内部能够自发生成市场和资本;但是资源本身就少的,如果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引入工商资本下乡,无疑是引狼入室,上演的剧目大约也是“空手套白狼”吧。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没有高深的理论分析,是作者对自己长期的田野的总结和梳理。就像是一本地方农村志的介绍。我个人的观点是研究农村,首先要对农村了解,理解了农村才能进入研究,所以这本书提供的大量的乡村现象是一个了解农村的很好的窗口。

  不给满星的原因是,有挺多处在重复前面的内容,比如对中坚农民的描述,就像是本人在写论文的时候为了凑字数一样的行为,o(╯□╰)o当然,这个是个人的阴谋揣测,不能当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后一公里村庄》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