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是一部由曾未之执导,魏云 / 王善扑 / 高洁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阳沟》观后感(一):听了N年
90年代初,那时候还是录像机的时代。我家没有录像机,因为太贵。但是我家买了一台录音机,磁带的。家里买了几盒磁带,有儿歌的,流行歌曲的,还有两盘是豫剧《朝阳沟》。
爸爸妈妈对朝阳沟痴迷到什么程度?家里每天就循环播放这两盘磁带,每天都能听好几遍,一年就能听个1000遍吧,以至于我这个小孩子都学会了唱豫剧。此后很多年,我离家的日子,不再听朝阳沟了,20年后,我还是能轻易地哼出朝阳沟的唱段来。
《朝阳沟》观后感(二):看老片心得
放假在家重温经典,小时候听选段耳朵都听出茧子,在历史环境是具有特殊宣传和号召意义的。今天再欣赏,更为其优美的唱腔和饱满的人物所打动。一个时代的永远记录,那时的人民简单淳朴贫穷却又乐观积极向上。那个年代最值得学习的就是那种精神头和干劲。本剧意在表现出一幅青年学生到山区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把青春献给祖国农业建设的图景 。充分符合了当时国家鼓舞青年前往农村的需求,并且进一步压制他们对于去乡下种地的消极态度。
《朝阳沟》观后感(三):渐行渐远的记忆深处
作为北方中原地区最接地气的民间文化之一,豫剧的辉煌与高峰期已经不再。小时候村里的露天黑白电影已经在记忆里变的很模糊,老家春节的庙会上还有戏台和豫剧,已经观者寥寥。就像很多失传或者断层的传统文化一样,现在的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已经丰富到连点击戏曲视频的几率都少的可怜,更别说关心传统戏曲了。《朝阳沟》作为最具豫剧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之一,对于上一代人的影响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对80后90后来说,听说过影片名字已属不易。这部50多年前的艺术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农村、城市“”,一直到现在也算是不过时的创作主题。
《朝阳沟》观后感(四):心情复杂
小时候看到电影的大团圆结局觉得很畅快满足,今天又看了一遍舞台版,却发现再也找不回当时的感觉了,而是觉得心情复杂。
首先,觉得银环娘说得挺对啊,考大学,去剧团可不比干一辈子农活强多了(当然剧里银环是奔着农业科学家去的,可是那年头真成农业科学家能有几个),感觉编剧太理想化了;
其次,看完之后觉得银环娘生了这个女儿真惨啊,这女儿还没嫁人就一心扑在夫家了,吵架那次对自己好像要恩断义绝似的(当然银环应该不至于,只不过剧里没交待,就感觉银环让老母亲这么伤心挺不该的);
再次,我觉得银环最后改变心意不纯粹是为了追求理想,而是也掺杂了对栓保难以割舍的感情,以及维护自尊的需要(银环很骄傲,也要面子,觉得半途而废很惭愧,甚至想到回城之后跟昔日同学朋友难以应酬),总之银环做出这个选择好像有逃避耻辱,逃避分手之痛的成分。然而以我的标准,我觉得栓保不算是很好的伴侣(剧里爱情描述得不多,只觉得他有耐心,但又不够耐心),顾忌他人的看法又何尝不是一种虚荣。就算人生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本人甘之如饴就行,但哪怕这一点我在银环身上也没有看到。
总之,看到结尾不是觉得银环改过自新了真好啊,反而是对她有点担忧,觉得大团圆结局里好像隐藏着不安。
《朝阳沟》观后感(五):致土地/两部朝阳沟
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朝阳沟有两部,我之前也只是听说,今天找出《朝阳沟续集》,看了一半,心情太过沉重就撂下了。
续集一开场第一部中意气风发的栓宝,推着自制轮椅拎着扫帚一瘸一拐地登场了,由于在浪潮中身落残疾,如今他只能扫扫院子喂喂鸡。一种与上部迥异的气氛正在酝酿中,酝酿并不恰当,痛苦的情绪马上就会在随后因计划生育对银环心怀怨恨的老小孩和栓宝以及银环妈的剧烈冲突中扑面而来。我想这大概也是下部朝阳沟默默无闻的原因。这种痛苦的情绪沉重的氛围会一直伴随你,老小孩夫妇双口相声一般的表演里刻意加入的喜剧元素,只会让你觉得更拧巴。
随后上场的每一个角色,都活得像螺丝一样拧巴,也都承载着作者赋予他们除了计划生育这条主线之外的意义,米鲜(农村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栓宝和银环的爱情与生活的盘旋交织;人际关系、社会氛围的沧桑巨变;隐藏在幕后的的权利与政治。难以尽述。
上下两部在剧情和结构上很完整,银环妈下山与银环下山的呼应;中年人的生活困境与青年时期激情岁月的呼应;人性之黑暗与光明的呼应;自私算计坐山观虎的人际关系与上部那种淳朴明朗的对照,尤其银环教栓宝走路与栓宝教银环锄地的对照,仍然让人感受到光在黑暗中盘旋上升的美,像风浪中的海鸥。
如果仅把《朝阳沟》看作政治宣传的产物那就太可惜了,在镣铐之下是作者对人性的观察,对社会变迁的体悟,对农村生活的亲切感受,对这片土地的抚慰。杨兰春是有雄心的,两部《朝阳沟》传达出的东西,也许比历史更加真实。
《朝阳沟》观后感(六):回忆渐行渐远
98年生人,谈一谈这个小时候和爷爷一块看的电影。
当时电视还是飞利浦,有时还会用DVD,放光碟看,也会有各个村的露天电影院,放这个豫剧。条件艰苦,对这个电影还是印象挺深刻的。
首先其人物塑造就很立体,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其次剧情也是很完整的,而且人物矛盾冲突明显,虽说银环妈牙尖嘴利,和女儿起了很大的冲突,但走的时候还是给了银环5块钱,早知道,那个年代5块钱可是不小的金额,一个小小细节,就足以体现人物性格。
而且,由于这部电影是由话剧改编的,人物的一个动作表演,一个细微表情,就能体现人物心情,更不必说演员的唱功(这个我不懂,但是听了给人以一种十分舒服的感觉),而且戏曲里的配乐,不可谓不高超,几种乐器,不仅配合着人物的唱,还渲染着情绪,这就是所有戏曲的共通之处。
虽然现在戏曲逐渐式微,但无法否认的人,其表现力是高强的,而且对很多东西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90年代的回忆也就与六七十年代的回忆,一起逐渐慢慢变远了。今天是2018年1月1日,所有90后都已经成年,而记忆也逐渐模糊。
《朝阳沟》观后感(七):谁不说俺家乡好
华北是革命的。
近代以来,从捻军到义和团到“华北治安战”再到解放,哪个离得开我们晋冀鲁豫的健儿?
就算回到古代,我们华北也是造反的沃土,尚武的家园。汉末起义,一个叫王郎的也揭竿而起。其实“王郎”根本就不是名字,“郎”是对男子的称呼,可见他就是一个爹娘连名字都没有起的农家子弟。虽然这次起义就像昙花一现,但“王郎村”这个名字就叫开了,“王郎城”的断壁残垣也留到了今天,好像永远在提醒着地主老财们一样。
燕赵的游侠就不说了。其实统称燕赵并不准确。大抵以滹沱河为界,以南繁华之气多,所谓名编壮士籍,游戏宛与洛者是也;以北苦寒之气盛,所谓萧萧易水寒,壮士发冲冠者是也。从地理上讲,也是滹沱河以北用大棚,以南不用。
看一下《汉书·地理志》就知道,燕地女子豪放,与人通奸还敢装神弄鬼,愚弄丈夫,可谓给了孔老二乱伦扒灰的那些孝子贤孙们狠狠一击。其实班固这个神经衰弱的老儒生也就写到这里了,不过我们可以想象,要是燕地的男子不是个个好勇斗狠,怎么能在农业社会保证自家的血统呢?
黄河、滏阳河、滹沱河、桑干河,自南而北,养育了华北人民的血肉灵魂,有多少革命文艺诞生在这里啊。
《朝阳沟》就是其中之一。我生在冀南,小时候每逢婚丧嫁娶,庙会赶集,大喇叭里必放《朝阳沟》。听着《朝阳沟》,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又让人觉得现在的社会依然是当时社会的延续,新妇新妆去又来,但骨貌风神依然旧。
小时候在矿上,经常有人回忆说,当年老蒋的特务要炸矿山,就是在这里让我们给抓住的。这就是可贵的历史感。在这黄土地上,听着这沾满黄土的音乐,就能让人感觉到国家、阶级、革命这些宏大的词汇确乎和自己息息相关。
所以我喜欢北京。北京的历史就是华北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可惜十几年来北京偏要学什么“国际大都市”,那些个殖民地的名字我实在是叫不出口,我对北京也越来越陌生起来。
小时候历史还活着,听这样的戏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现在历史基本上消失了,所谓“现代社会”也成了从天而降的或成了别人的恩赐了,各种各样自诩社会的思潮也和社会没关系了,所以我听戏的感触也就多了起来。
最后要直抒胸臆:白左和新左都鸡巴是傻逼。
补充:这篇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TtTQXlWR96M9U4v3eODkiw 也讲到了民间文艺的衰落,但在最后妆模作样地引用马克思、齐美尔、哈维说什么“货币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分野”和波兰尼的什么“将经济关系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这彻头彻尾是狐假虎威的空话。
为什么货币关系在70年代末的农村突然流行起来,和什么马克思、齐美尔都没有关系。1977年,我朝开始了大规模借外债和进口设备的发展,有个香港教授曾善意地提醒中央,在进口设备要求提现的时候可能造成货币短缺而不得不走上印发货币而通货膨胀的道路,具体数字保留在这位教授的论文里,不在手边,无法提供详细的信息,只是隐约记得进口的设备是80亿美元。
所以,要把所有论点和根据论点引申开来的理论全部放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朝阳沟》观后感(八):《朝阳沟》1963年电影版唱词整理
先看的是舞台剧版,今天看了下电影,整体还是有区别的。相比较而言,舞台剧可能会更好接受。
稍微看了原始的戏曲剧本,还没仔细学习,感觉整体是有区别的,而且能看出来最初的剧本的语言就已经很诙谐了,而且还很熟悉唱腔。印象中舞台剧版应该和原始剧本更接近。之后再找时间对照剧本,好好看看舞台剧吧!
今天看电影的时候,根据网络资源,对照电影唱词,把电影版本里的唱段整理如下,供学习用。强迫症做了分栏,但非会员导出图片去不了水印,就这么看吧:
《朝阳沟》观后感(九):乡恋--观后感
首先要更正豆瓣上这部电影简介的一个错误。
本片的编剧是杨兰春,而不是杨春兰。
既让人遗憾也在情理之中,在这样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再看这样的电影了,对于传统地方戏曲也报着无所谓的态度。
可能在时下的人们看来,这样一部具有政治宣传意味,又土得掉渣的戏曲是不值得一看的,提起盗梦空间一套一套的,而关于自己的民间文化艺术却一无所知,也不屑于知道。
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不了解,不了解自己的人民,注定也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
虽然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美学思想,但是被人们熟知的并且被官方重视的只有京剧和士大夫阶层喜欢的昆曲,地方戏曲一直不受重视。京剧因为进入宫廷之后得到了扶植,又有许多文人参与了创作,而被称为国剧,有着其它剧种不可抗衡的地位。一方面,就其本身固然上升为一种官方戏剧,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原有的天然。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民间,而中国又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所以每一种地方戏曲都带有鲜明的地域与民间色彩,是了解那个地区风土人情的最直接的方式。都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从田野走来的人民的艺术,是农民的艺术。不懂得这种艺术蕴涵的文化,就不能够理解在这种文化下成长的自己的同胞。
作为极具地方色彩的豫剧,有一种真正的属于中国中原的自然乡土的美,她象一个朴实泼辣的乡村姑娘,浑身散发着不雕琢的芬芳,你只有真正去听听那些来自中原农村的女人们的声音,才会理解这种戏曲是多么的和那中原大地的辽阔与质朴密不可分,和我们的祖先有着多么紧密的血脉联系。而一旦离开了那朴实厚实的土地和淳朴善良的人们,它就会失去天真的灵魂。因此,解放后我最敬重的作家就是赵树理,他是一个真正把普通的农民写得那样可爱可敬的一个人,真正的把人民写进文字并且不带任何偏见。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也以《喜盈门》为最,而不是知识份子们喜欢的《小城之春》,原因就在于我爱那种将伦理,故事,传统的农家乐溶为一体的真挚感人,让所有人都看得懂不顾弄玄虚的作品。
虽然文革期间对京剧那种贵族封建式的倾向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本质上不是太成功,因为京剧长期已经形成了严格的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特点,不适合表现劳动阶层和革命。
因此,《朝阳沟》的成功才是将地方戏曲那种以乡土为创作根基的精神与时代要求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个经典。
在表现农村题材和农民生活方面--尽管是美化了的,但是也毕竟留下了一段精彩的时代记忆。
这样一个学农的故事加上时代所宣扬的奉献精神,并且以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民间艺术的形式讲述出来,是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中国的戏曲,主要是讲故事,然后以歌舞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再溶进道德伦理。因此,好看好听还要有教育意义。这是文化决定的。
本剧的有几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朗朗上口,人人能唱,这是豫剧的特色,具有浓厚的民间歌曲的风格,也没有京剧复杂的程式和一些经过刻意加工的痕迹,保持了民间性也就是人民性。电影的手法一方面受到苏联学派的强调革命性,也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剧感,所以拍摄得很精彩,很值得借鉴。
想起写这样一篇介绍文字,一是出于对此间厚西薄中,崇洋倾向的矫正---当我看到那么多人去追捧一部并不精彩的《明亮的星》的,却居然无人去看这样一部仅仅因为地方和时代色彩过于突出的电影,也没有人写一篇观后感,我敢断言,当那部平庸的电影被人们遗忘很久之后,我还会听到那欢快活泼的亲家母,你坐下。我的正义感--总和民族意识相辅,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另外,虽然我不是一个地道的中原人,但是我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我是中原大地的孩子,我会说冀南与豫北方言,喜欢吃烧鸡,太行山的柿子,大名府的香油,我在淇水之滨住过,让那轻柔的卫风吹拂过,就是在那个到处是卖米皮和面条的小城,我坐在春天的树下,读《诗经》。
我就是在那里听着生产队里大喇叭放的《朝阳沟》喝着小米稀饭长大的。
不过,我这个祖籍京郊的人到现在也喝不惯甜汤和胡辣汤,对过了安阳难找大烙饼很觉遗憾。
只有在那里,你才真正的理解那些远古时代从田野吹来的和煦淳朴的风,那些散发着劳动和生活气息的美。
还有黄河,不见黄河就不能说我爱这个地方。只有见了她,我才真正明白自己是个中国人。
我在豫北一个城市居住的时候,曾经租了间房子。有一次,我吃面条,居然发现自己忘记买醋了,于是硬着头皮敲了隔壁邻居的门,一位50岁左右的阿姨很热情的把自家的醋壶拿出来,倒了许多在我的面碗里。
我写了这篇文章,就算报答那位好心的河南阿姨吧。
《朝阳沟》观后感(十):由《朝阳沟》看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作《朝阳沟》 这部戏首先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分派的任务。剧本写了五天,导演拍了两天半一共七天七夜《朝阳沟》就完成了。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朝阳沟》主要讲述了当时的学生在学校中并没有深刻地了解到社会的实际需要,对于毕业以后前往农村干活心存抵触情绪,所以在究竟是服从自己的兴趣还是在服从社会的需要之中摇摆不定。影片可以说是一部银环的“成长戏”。通过对银环从毕业到务农之中的几段波折的心境,以及周遭的各个角色对她产生的不同的影响表明了当时社会多数城里青年的想法,也通过最后的结局:银环在农村的扎根,希望通过动之以情来鼓励当时的城里学生抛弃“落后”的思想,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
银环开场时,手里就拿着一份戏剧报,也交代了银环的背景:爱好戏剧,表明了她面临着在下农村与剧团之间的选择。当然影片也通过了她的同学们纷纷下乡务农,旁敲侧击给银环增添了快速做出选择的压力。我们可以发现,在影片以及剧本中,还是会有些地方有些许出入。在《朝阳沟》的戏剧里银环刚出场就有个唱段,唱到:“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年轻人多理想展翅高飞。农村是我们的广阔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毕业后升大学我没争取,剧团里来通知没把信回,要做个新型的知识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我加倍努力,俺的妈左拦右挡不让去。”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的同时也说明了在剧团以及农村之间,银环的心理的抉择是非常坚定的。而剧本中却恰恰不同:“杏花谢,桃花开,白里透红。”歌词的内容只是含蓄得涉及到了自然之美。另外,剧本中本身有一个流氓学生,对这个人物的设定是他的父亲是“资产阶级右派”,而剧本中银环对待流氓学生的态度也充分说明了银环心中想与其划清界限的立场。另外剧本对栓保定位是忠厚善良的老大娘,而在一段没有出现在电影中栓保独白却是这么说的:“骂一声亲家母你个老妖婆,我的儿你的女把亲打过,你为什么,为什么不让她来见我。”我想这个“老妖婆”的字眼再怎样也不符合忠厚老善良老人的定位吧,但是只要这个字眼是用在阻挠年轻人下方农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农民的银环妈身上就顺理成章了。但是在电影中就的栓保娘就真的是善良的多了:“哎,来不来由她吧,她要是真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栓保他妈对于期许银环来自己家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未进门,笑呵呵,先叫娘,后叫爹,说话和气又利索。帮我做饭又刷锅。”一方面是期许银环对自己表现出对婆婆的尊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家里多了一个劳动力而高兴。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是因为儿子娶了个城里有文化的姑娘而感到有面子。
另外,无论是在戏剧中还是剧本中,支书这个角色很重要,每当银环有要放弃的念头的时候,或者银环妈妈阻挠银环的时刻支书就会出场。中国自古是一个长老秩序的伦理社会,一有什么纷争大家都习惯去找资历老年纪大的人来调解。所以论资排辈支书这个角色避免不了在要紧关头充当和事老来将矛盾冲淡。如果说支书对银环的照顾也成为了银环留在朝阳沟的一个间接的理由,那么二大婶就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在银环还没来的时候二大婶常常起着陪在栓保妈身边讨论她未来儿媳妇儿的角色:“要是叫她来咋这儿游山逛景,她看见这里说好的儿不得...要是真的叫他在这儿常住,又嫌山高啦,路远啦,这儿脏啦,那儿臭啦各地方都成了毛病啦!”最后在干农活时对银环的劳动力不足的嘲笑对于使出自己全身劲的银环来说更是犹如针刺。另外,影片中的形象我并不太喜欢银环妈妈这个角色,第一次进到栓保家的时候就翘着二郎腿抽着烟嫌弃农村的神情,与二大婶对峙的时候一蹦三丈高的气势让我觉得是导演为了故意塑造与正面人物相反的角色而故意用了大量笔墨设置的,有些僵硬做作。而我更偏向于剧本中的银环妈,虽然固执己见但是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相反还是有血有肉,并没有将其完全丑化:“娘又心疼,慢慢把条帚落地”。
电影中我比较喜的一个片段是银环入沟的时候的,她的唱词是这样的:“漫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小野兔东蹦西跑穿山跳岩,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唱词中的每一句话配合着银环兴奋的表情都表现出了她第一次走入乡间田野看到平时在城里看不见的东西时的好奇与新鲜感。影片通过了“山水”以及“自然”来体现朝阳沟的美。尤其是银环将甜韭芽错认为是蓖麻,把芝麻当成了荆芥第一次走入田地中明显缺少农作常识却也显得非常可爱,符合实际。
银环最终留在了农村,促使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客观上的说服,又有以情动人的地方。当银环刚刚来到朝阳沟的时候她试图探问村里的状况,得到的是婆婆这样的回答:“现在可不比从前啦,要在解放前,你别说吃酱油,就是配个单方,跑三里五村也找不来。现在别说吃的东西,就是京广杂货,也是样样俱全,就是您城里人有的东西,也是件件不缺。”通过新旧对比来告诉银环农村的情况从客观上大大改善。而最主要的并不只是通过道理去说服她要留在朝阳沟而是通过情感上的渲染。在银环出走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当银环收到母亲的来信时有这样的一个唱段:“亲亲娘,祖奶奶,谁叫我到这里来,上午拉,下午抬,累得我腰疼脖子歪。趁娘来信叫我走。不如动身早离开。”这说明了银环在从未接触的繁重的农活面前是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而当她真的想要背起书包离开朝阳沟的时候,她又看见了来时路上的梨树想到了她曾经劳动过的土地和庄稼,这些无不波动着银环的内心。最后她终于唱出了“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在这里,比较朴实真挚地描画了一个知识青年在劳动力建立起来的感情,是很动人的。[1]
作为一部具有“政论剧”性质的戏剧,本片当然也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发挥着作用。在那个从乡村进城难度大的时代,急需要将农村塑造成“可爱的农村”。本剧意在表现出一幅青年学生到山区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把青春献给祖国农业建设的图景[2]。充分符合了当时国家鼓舞青年前往农村的需求,并且进一步压制他们对于去乡下种地的消极态度。本片虽然是在1985年“大跃进”时候的产物,但是无论是电影还是唱词到今天还是依然非常生动。它非常真实得表现了每个人物的细腻的情感,使任务形象非常饱满。
参考文献:
[1]选自《他们走向生活》方矛
[2]选自毛主席等领导人观看豫剧《朝阳沟》--新华社
陈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