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是一本由[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世界》精选点评:
●茨威格真是一个追星迷弟
●翻译的不错。性情之书,茨威格是多么潇洒的一个人,因为性情之书,总觉得他看事缺少洞见,对朋友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不过他笔下的世界、人物是多么的单纯。按说这是一本传记,可作者要写的是昨日世界,所以他把大量的笔墨斗放在对世界的展现上,若以画卷作比喻,茨威格的经历是画轴,由画轴铺展整个画面,而本书所展现的也是画面,是对现实画面失望后,所展现的虚拟画面。我常不理解欧洲那种和平主义、反战是如何出现,读茨书猜悟了一点,欧洲大陆的国与国的交流对知识精英而言就像省与省交流那么频繁,欧陆国与国的人员交流好似省与省的交流。
●看了茨威格的传记,才能很好的理解他写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所用写作特色。茨威格说,他获得的成功可能跟他忍受不了拖沓和平淡的描述有关,同时他关注悲剧人物的命运。这本回忆录不但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也纪录了作者跟同时代有许多作家、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大师的一些日常生活,作者描述了和他们的交往故事和对他们艺术手稿的收集一些趣事。
●一个在小说和传记里把爱情写得那么浪漫的人,在自传里却一点没提到自己的爱情,这不是很奇怪吗? 维也纳学生们对文学艺术的热忱让人印象深刻。
●读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再读作者的回忆录,对之前那本书自然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写二战之前的那段日子,内心的煎熬和失望,刻画得细致入微,而日后的命运,自然也早已注定了吧。
●是理想主义的光芒
●茨威格的自传。对昨日世界秩序的的温情回望,持续千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欧洲中心维也纳适逢统治了68年的皇帝在位,臣民敬仰,社会稳定,民众爱好和追求艺术。转眼老皇帝将奥地利带入战争,创伤、痛苦、磨难接踵而至。战后社会格局大变、德、奥、意、英、法多国政局动荡,直至毁灭者希特勒要扼杀一切。
●这个版本的纸张太薄严重影响阅读体验
●2018.12 去过茨威格的别墅,看到同样的风景,带给这份回忆录不一样的体悟~
●太精彩了 果然还是传记和回忆录最对我的胃口了 非虚构的故事总是更让我着迷 从对19世纪末欧洲人文艺术环境的向往再到一战到二战间作为作家的真实的历史见证都让我摘不下眼来 更有趣的是从茨威格广泛的艺术社交圈还能窥见很多那个年代的诗人作家画家学者政治家的小八卦,像他对里尔克的描述就让时常让我想到韦斯少爷 还有能这本回忆录中能让你看到作为作家译者学者艺术家收藏家欧洲人世界公民所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感,还有能看到很多关于我感兴趣的犹太民族文化的内容 看完本书后最大的感触莫过于他在书中曾说的 一次冒险好过平淡的一生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 战争与和平 兴盛与衰亡 才算是真正的活过
《昨日世界》读后感(一):内心自由是每个人最后的一块净土
《昨日世界》是茨威格的自传体文学,通过茨威格的生活经历去感知那一代人—他们经历革命、暴乱、战争、饥荒;经历国家经济的崩溃;他们目睹了世界倒退一千年的道德也见证了科技智力超越几百万年的飞跃和成就。
他经历生活剧变污糟苦难,却仍自由倨傲仰望星辰大海……
在太平盛世的昨日世界里世界属于所有人,当时所有的欧洲人都对未来充满无限信心甚至自负,艺术至上。
《昨日世界》读后感(二):昨日世界
这个世界如此荒诞,但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去符合它。
我们把精神的独立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羡慕作者广博的朋友圈,可能吸引力法则,优秀的人总能吸引优秀的人。
从一战,到二战,作者最后还是崩溃了,在1942年和他夫人服毒自杀。读完书,想起16年前去埃及,埃及导游和我们将到的犹太人出埃及记。能在埃及当导游,需要有比较高文化,再过中国留学。
疫情以来,也影响着我的工作,任在坚持,不知可以坚持多久。
《昨日世界》读后感(三):茨威格的绝命书
是一部自传,描写一位富裕的奥地利犹太从一个文艺青年,成长为拥有伟大人文情怀的反战斗士的艰辛历程。
是一部历史书,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人类文明从1913年的欣欣向荣,直到作者自杀之前,历经两次深渊。
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点:
1、欧洲对于执政者(皇帝、民主政权)的信任,从一战之前的百分百忠诚,到了一战期间的怀疑,再到二战期间的完全不信任;
2、茨威格年轻时代与欧洲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师交好,然而战争爆发以后,由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却变得罕有支持者,只有去瑞士这样的中立国家寻求极少数支持者的认同;
3、一战爆发前后欧洲社会巨大的差异;
4、犹太人受到迫害的同时,却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5、茨威格最强朋友圈
《昨日世界》读后感(四):但愿世界和平,再无战争
诚实的说,我的阅读习惯和饮食习惯刚好相反,吃东西我先挑好吃的,看书我先看难看的。因为每次看完好书总会很失落,怕再也遇不到比它好的了。[捂脸]在看完《良知对抗暴力》之后,我对茨威格充满了偏见,果断翻开《昨日世界》,抱着一种受罪的心情,早看早解脱。出乎意料,相见恨晚。这是茨威格用真情和血泪为自己也为欧洲写的一曲挽歌。哪怕文风华丽非我所喜,但人类的悲欢偶尔相通,我深深的被打动。此刻,我和一百多年的作者一起经历了战前世界的繁华,两次大战的残忍,人类互相残杀迫害,逃离时的绝望。“这世界如此荒诞,但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去附和它。”虽然,我们积累的人类经验,已远超一百年前,但时至今日,仍受限于国家和民族主义,狭隘与宽容之间的较量何曾停止?我们是否还有可能再次陷入群体的歇斯底里?如今的我们,幸运的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也许很有必要了解那段历史,保存好连接你我的东西。
《昨日世界》读后感(五):08.25
世界多小。 茨威格还未看到和平的世界便去世了,死亡时一定不再动荡。
当今社会网络联接,想到有朝一日如果发生战争,网络肯定会被切断,那时的恐慌会更大吧。人们借助科技得到全世界,也必然要做好失去它的准备。 从此书中可对那个时代瞥上一眼,内心动摇,将自己迅速缩成渺小的一点,不慎惶恐。我说有朝一日要定居苏黎世,可能是对现在多余的担忧,然而身为一个有着被害妄想症(脑洞太大)的人,希望可以应对所有的危机。 风雨飘摇,居无定所的感觉在这本书里减弱了很多,可大凡了解一些这两场战争的人都会知道发生的事情是多么令人心痛。连在战争中歌颂和平也都不被允许的世界现在依旧存在着。 前部分所写的茨威格年轻时的故事相较尔后内容几乎是全然的快乐了。人们的经历大多活在自己心里,能够勾画着写出来真是很好的,我们能从中得到除了一个人外的世界消息,就如同尝了一口罐中的蜜般甜了。 内容五颗星,但这个版本纸透,阅读体验不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