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昨日世界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03: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昨日世界读后感10篇

  《昨日世界》是一本由[奥] 茨威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世界》读后感(一):梦一般的回忆

  全书一开始便写了维也纳,就像姬野记忆里的南淮美得不真实一样。茨威格回忆中的的维也纳,即便无产阶级已经开始发声,也一样美得惊心动魄。人人为艺术陶醉,音乐,绘画,诗歌,戏剧,若你有这其中一技之长,便会大受追捧。而茨威格也在这样的维也纳上完了文科中学,丰富的知识在柏林大学里得到了沉淀升华,周游各地,行万里路,他在文坛初露头角。 一战,看起来会长久但却骗了所有人的和平,二战,自杀。 前一部分还算轻松,但是后半部分,真的很沉重很沉重,我看哭好几次,也看笑了很多回。我不想去叙述茨威格的痛苦,还是希望大家从书中慢慢体会。 茨威格极其(我不吝啬任何的语言去称赞他写人的技艺之高)擅长写人,几十个字,一个人便活灵活现,看着书中他所结交的那些文人,忽然羡慕起茨威格来。 飘逸的里尔克,欧洲的良心罗兰(说来惭愧,我只看过名人传,没想到一战时罗兰为互换和平做了这么多努力),绝世天才 霍夫曼等等(还有)。 每次游历,皆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直言不讳,我很向往,不过茨威格出身犹太富商,有钱所以可以这样,很遗憾我不行唉。 其实很多地方我觉得茨威格所处的地位很大的限制了他的思考,屁股决定脑子,他以为一战可以避免二战可以避免,和平会长久的留存,但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太深了,终究会有一场革命,而不是他所想的达成妥协。他一战时去写作阻止战争,实际上毫无作用,没人会在意,战争的结束只有一方胜一方败才会有结果,而不是因为一个人几个人的文章而改变。 看完全书我一直在想茨威格究竟为何自杀。 一开始我认为是他发现二战时自己无能为力,因为一战虽然也很可怕 可他还可以用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和其它和平主义者一起努力,心紧紧相贴,即使不在一国甚至两国交战,一样可以通信,可以相互鼓励。但二战,他的书被焚毁,逃去伦敦,离开了他的国度,用德语思考德语交谈德语写作的国度,他一直以世界公民自居,但真的成了世界公民,却痛苦无比。 看到最后一句话,我突然想明白了。 经历了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落。茨威格算是过完了一生,即使离去也没了遗憾吧。

  《昨日世界》读后感(二):文明欧洲的一曲挽歌

  这本书该打多少分,我犹豫了。就茨威格的内容而言,打个全五星不为过;然而阅读本书过程中,我又不止一次为其错误百出的语法与荒谬的句子表述而紧锁眉头。

  这是译本评分的两难,内容与表述、原作者与译者,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评定一个译本呢?我以为,应以中文版的质量而打分,而不仅仅考虑原作者内容如何光华。因为,这首先是一本中文书。中文表述的准确与流畅对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而我想起茨威格在本书中所说过的话,翻译是困难的,因为每门外语都有其独特的词汇与句型,译者若想在母语中找出相应的表达方式,非斟酌再三绝对写不出来的;用母语准确而生动地翻译一种外语,是场有趣但艰苦的战斗。

  从现在市面上大陆翻译作品的质量之差可想而知,翻译者看不起的,恰好是自己的母语。那么多不通顺的句子,那么多意思不明的长句子,但凡热爱自己母语热爱自己翻译工作的人,均不允许这种译文面世付诸印刷的!

  这是译者的尊严!其实我们有幸,不必遭受母语遭剥夺之痛,仍能用中文书写。而茨威格,遭受过被母语国驱逐、母语作品全被毁弃,只剩下翻译版本流传于世的他痛苦但克制地告诉读者,这是一种被人连根拔起的痛,在世间只剩下孤魂飘荡的处罚。

  说了这么一大堆仿佛离题万丈,而回顾《昨日世界》那一代欧洲知识分子,无论是原创抑或翻译,对自己的作品皆精益求精;再看看现时国内的浮躁功利、写书(包括翻译)成本之高与稿费之微薄的对比,又有了一种跨越时空遥相呼应之感。

  茨威格笔下19世纪末到一战之前的欧洲,保守、自由、乐观、理性,对年轻人来说既非天堂亦非地狱,那是一个真实的人间乐土——也许只是富裕欧洲市民阶层的乐土,使人心向往之。

  为什么向往?

  大约现实太赤裸裸,我们是一头前路迷惘的困兽。前面无路想回头,乃人之常情,如此而已。

  茨威格笔下的文明欧洲,会为文学、艺术、音乐欢饮鼓舞,会尊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民族主义怨毒”尚未渗透,人与人之间以妥协化解冲突。这些未必就是“真理”,但在目前的生活中,在这个暴戾的世界,冷静、理智、隐忍、谅解,就显得弥足珍贵。

  茨威格是欧洲统一论者、悲观主义者、反战人士。

  战争是《昨日世界》绕不开的主题。真愿在网络上叫嚣打仗的人好好读一读茨威格关于战争和战后的文字,触目惊心。战争于普通人而言残酷、毫不唯美,战争是在战壕中忍受肮脏、虱子、炮击、残缺肢体,而非衣衫光鲜运筹帷幄;我们都是被战争怪兽撕成碎片的普罗大众。即使熬过了战争,还有战后通货膨胀等着呢。

  其实《昨日世界》茨威格更想描述的是他同时代的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与知识分子,但现在我的着眼点,只在上述问题中了。

  对不起他的初衷了呢(笑)。

  《昨日世界》读后感(三):君子·群星·文化——《昨日世界》读后感

  十一假期把茨威格的《昨日世界》读了两遍,依然意犹未尽,我真应该为自己这么晚才读到它而感到惭愧。事实证明,读书如同打仗,经典是绕不开的据点。拿不下据点,村庄打得再多也没有增量。

  一、君子之谦

  《周易》六十四卦里有很特殊的一卦——谦卦。其卦象很怪异,乾卦在上,艮卦在下。即它的视觉形象是山峰在地平线之下,也就是“无往不平形于外,高山仰止运其内”。我觉得这一卦像很适合概括茨威格的性格特征,空谷藏峰,是真正的君子。

  他的君子之谦源于善良。这两年亚马逊CEO贝索斯有句特别著名的话: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很多人评价茨威格是真正的精神上的贵族,那种纯度极高的贵族气质正是源自于他能在一个残酷的环境中依然善待这个世界,与其说是包容,不如说他眼里根本就少有丑恶。“一个人在孩提时代,从时代的空气中吸收到自己血液中去的东西,是无法排除的。”一个犹太家族的富二代,从小衣食无忧,远离贫穷疾苦,浸润在一战前的世界文化中心维也纳的辉煌下,幸福感已经注入他的内心,这样的心灵打从一开始就像水晶般清澈,使他以一种善意的态度去接触和发现世界,单纯得近乎理想,连绝望都那么从容,你甚至能读出他是微笑着满怀期许地离开这个世界。茨威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尤其是在维也纳这样一个超民族性的国际都市中,他的视野早已不是一个孤立群体的立场,而是能包容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因此他能看到敌国民众在战争中的苦难,能与敌国的旧友一如既往地保持友谊,能经得住战争宣传机器各种谎言的作践,能认识到“没有义务跟着去干一件荒唐的事情,就因为整个世界全都举止荒唐。”

  正是有这种纯良到近乎理想的心态,才能造就出谦谦君子的“精进如饥,虚心若愚”,翻译成乔布斯的话就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了解自己的这一品德,甚至有些得意地说“我的雄心壮志在于知道的总比表现出来的要多。”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他声称自己身怀的绝技就是割爱之术,“倘若写了一千页,结果八百页扔进了字纸篓,而把二百页作为精华保留下来,我也并不抱怨。…有一次我写作完毕站起身来,显得特别满意。我太太对我说,你今天大概成功地写出了什么异乎寻常的东西了吧?我颇为得意地回答她,不错,我又成功地删掉了整整一节。这样一来,文章的转折就更顺更快。”他对功名之心淡薄如烟,“一个人的姓名仅仅就像雪茄烟上的标签:是个识别的标记,是个外在的、几乎可说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和实实在在的主体、和真正的自我,只有松懈的联系。”同时,他也对自己的成功欣喜异常,“一位意大利的海关官员读了我的某一本书十分感激,就非常宽宏大量地对我的行李不做彻底搜查,这使我的虚荣心大大得到满足”,读到这里我差点笑出声。他说他从孩子时期不能理解那些艺术家和作家“穿着丝绒的外套,蓄着波浪形的头发,额上披着下垂的发卷,或者以异乎寻常的胡子式样和怪异夸张的服装,想让人家在马路上一眼就认出他们”,隐姓埋名是他的迫切需要,因为“再也没有比在一个讲台上或者在一个暴露的座位上去露一下我的脸更叫我难以忍受的事了。”居然有这样一个大帅哥叫大家都忽略他的英俊,真是没有天理啊。他说,“要是今天我还能从头开始,我将设法使这两种幸运的状况:文学上的成功和个人的隐姓埋名合在一起加倍享受,我要把我的作品用另外一个名字,一个虚构的名字,一个笔名来加以发表。因为生活本身就充满魅力和意外惊喜,更不用说这双重生活!”

  当然,谦谦君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毫无保留的、极为真诚的语言去赞美他的同行、同辈及朋友,也就是他笔下那些人类文化艺术领域中闪耀的群星。他为那个时代的天才一一作传,用那些简直不可思议的炽热的词句,没有一丁点私心地去赞美,好像人类赞颂自然时那样的坦然。

  二、群星闪耀

  其实让茨威格绝望的那个世界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世界啊,那是一个人类文化星空无比璀璨的时代。道德和艺术是不随着时间递进和财富增加而提高的,搞不好还相反,人类的艺术水准好像滞留在了那里,我读书少,但貌似战后至今鲜闻有哪部世界巨著超过昨日那个世界吧。

  我真想不出来还有哪个作家像茨威格这样,一辈子尽给别人写传记,换成是我,夸自己还行,夸别人估计三句就没词儿了。现在组织开民主生活会都不让夸,必须开展批评,逼得大家情急之下一个劲地蹦“领导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爱护自己的身体”,整得我们现在揭短、批评、挑刺的水平一流。做媒体的也不容易,正面报道都没人看,负面报道才有市场。想想相声大师郭德纲,以及贾跃亭等一干人等,只要有访谈或者发布会,便跟同行和友商必有一撕。不过也有个别人写点玩情怀的,比如夸夸古人。我看过安意如的一本叫《美人何处》的,写历代美女的人生际遇,文笔那叫一个zuo,特别欠扁,看得我直想撕书。也难怪,都是几百年前的古人,安妹妹又不认识人家,想走心也走不了啊,一抒情就过了头。

  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多么可贵和美妙的事啊。我真羡慕那个时代,那时的名人还没有秘书和贴身保镖,还不知道啥叫耍大牌,人们还可以互相结交、坦诚相待,文学语言还没有被有组织的谎言糟蹋,更没有“捧杀”这种词儿。我特别赞同茨威格这段话,“要认识一个民族或者一座城市最后的犄角,最隐僻的所在,是不能单靠看书或者无穷无尽地闲逛所能办到,而总是只能通过最优秀的人士才能深入了解。只有仰仗和健在的人士结成精神上的友谊,才能一窥人民和国家之间的真正关联。”

  他写奥地利大诗人里尔克,写得简直比写自己的爱人还仔细,说他是一个悄然无声的人,身上会散发出宁静的电波,“他竭力避开任何喧哗,甚至躲开他自己的名声——他曾经称之为‘围绕着我的名字产生的一切误会的总和’,——说得真妙,由于好奇而滚滚涌来的虚荣波涛只沾湿了他的名字,永远没有沾及他本人。”我挺讨厌看细节描写的,但描写里尔克好几页的文字我读了又读,感觉就像抚摸一只柔软的小猫般舒适,软软的、暖暖的,而且是有生命感的,好像真的有这样一个人浮现在纸面上。

  他写一生挚友罗曼·罗兰,以最热情的文字歌颂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我以前都不知道罗兰除了写出《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外,还是一位如此伟大的反法西斯斗士。茨威格写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战时德法对立,罗兰给身在敌国的茨威格写信称“永远不会离弃我的朋友”,于是收到那封信成为茨威格一生中最伟大的幸运时刻,“它像一只白鸽从肆意咆哮、无情践踏、疯狂喧闹的兽性灰烬中飘然飞起。我不再感到孤立无援,而是终于又和志同道合者结合起来”,“发自一个充满同情的灵魂,挟着无奈的愤怒所具有的全部力量,向国境之外的一个朋友,也就是一个官方认定的‘敌人’写的信件和文章,也许会成为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道德上的文献。”没有人看到那里会觉得不感动吧,一个文人与政治对抗需要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眼里依然有诗和星辰,而在他们向往的和平的今天的我们,只看得到苟且。

  他还写沉浸在工作并忘掉他存在的罗丹,写语言不通但是坦诚相待的高尔基,写托尔斯泰留给世间最美的坟墓,还有那些由于我孤陋寡闻而不记得名字的众多作家、艺术家。“在他们看来,天底下最重要的,莫过于那些柔美的、然而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力的音响;当一个韵脚和另一个韵脚搭配得非常妥贴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到最遥远的心灵”读得人简直想哭。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的时刻,塑造这历史时刻的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而茨威格的昨日世界,真正是一个人类群星星光璀璨的世界啊。我真不想拿我们这个世纪去比,膝盖受不了。

  三、文化精神

  我看这书最大的感慨是,昨日世界是个崇尚精神的世界。我一直不是太能想明白为什么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全部出现在古代。东方的诸子百家和西方的雅典学院,简直是同一时期诞生的胞兄弟。公元前400多年,那是多么遥远的时代啊,人类思想的金字塔就已经搭建完毕了,日后再无这样的辉煌。以我有限的历史常识,似乎人类文化发展的轴线是这样的,先是公元前哲学出现百家争鸣,然后文艺复兴文坛、美术各出三杰,18、19世纪音乐达到巅峰,20世纪科学界出现全明星梦之队,21世纪的话,这十来年大家都在关心些啥,房价?创业?互联网+?人类的关注力是守恒的,关注物质多了,关注精神就自然少了。

  书从一开始就颠覆了我对犹太人的认识。犹太人给我们的印象是谨小慎微、贪婪而精明。茨威格作为犹太人,他这样说,“在犹太人身上,有种力量会无意识地试图摆脱这种粘在一切商业之上、一切生意之上的道德上的不大可靠,令人憎恶,小里小气,否定精神的特点,把自己提高到更纯净的、与金钱无关的知识领域中去,就仿佛他像——瓦格纳说的——想把他自己和他整个种族从金钱的魔咒中解救出来。因此在犹太人那里,渴求财富的欲望在一个家庭的两代人充其量在三代人当中就此穷尽。”最关键的是,每个“上流”家庭的雄心壮志就是至少有一个儿子在姓名前要加上一个什么博士的称号,而茨威格被送去读大学,就是“得给家庭的荣誉添上一个博士的头衔,哪方面的博士都行”。可见,犹太人将进入高级文化阶层作为真正的志向。茨威格论述到,把知识置于最高地位的做法,在犹太人那里是一致的,遍及各个阶层:即使是贫穷以极背着货物顶风冒雨沿街兜售的小贩,也要设法让儿子去上大学;即使是最有资产的人,宁可把他的女儿下嫁给穷如乞丐的知识分子为妻,也不嫁给一个商人。他们需要适应一种普遍性的文化,把自己从犹太居民区强加给他们的一切缺陷、狭隘、小里小气之中解放出来。但茨威格称“这种通过知识性职业的极度扩张遁入知识界,也成了犹太人的灾难,就像从前仅陷入物质利益一样的灾难。这是犹太人命运的永恒的自相矛盾。”我并不是很能理解这种观点。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犹太人这种认识完全得益于整个一战前的社会环境。在维也纳,文化和艺术就是人民的头等大事。欧洲没有一个城市像维也纳这样热情洋溢地涌向文化,因为奥地利几百年来既不是政治上野心勃勃,也不是在军事行动上特别成功,它的民族自尊心最为强烈地表现在艺术上君临一切。音乐界不朽的七大星辰在这里烛照世界,音乐将一切矛盾和对立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各种极不相同的情绪和力量吸收起来,使之感到包容和宽慰。希特勒和斯大林在美泉宫前散步,托洛斯基在咖啡馆为报社写小文章,还在做修车工的铁托在约会着富家小姐,这就是包罗万象的维也纳,简直是大同之都,Viennatopia,每一个市民都无意识地被教育成为一个超民族的人,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公民。我觉得对维也纳的描写读来简直心旷神怡,“维也纳一般市民每天早晨打开报纸第一眼看的不是议会里的讨论,或者世界大事,而是剧院的剧目,这在公众生活中具有一种其它城市难以理解的重要性,因为皇家剧院,也就是宫廷剧院对于维也纳人,对于奥地利人不仅仅是座供演员在上面演戏的舞台,它是一座微观世界,反映了宏观世界,是五光十色的影像。”在这样的维也纳,政府总理、首席富豪偶尔漫步大街,没人扭头去看他们。但是一位宫廷演员、一位歌剧女歌唱家走过,每个女商贩、每个出租马车车夫全都认得出他们。连演员的车夫、裁缝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于是,艺术在成为全民人生大事的地方达到顶峰,民众在艺术鉴赏能力上也达到了超群出众的水平。“只有面对艺术,大家觉得有同样的权利,因为爱情和艺术在维也纳被认为是共同的义务。”维也纳真是一个让人无比羡慕的地方,崇尚轻松无虑的生活方式,从不想为天下先,没有处处冒尖的劲头。一个能为艺术发狂的民族一定是个包容的民族,是没有仇恨的民族。仇恨和爱是可以渗入到时代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多瑙河两边,德国与奥地利,同一个民族,两种不同的血液循环。维也纳人没有德国人能干,但这种能干最后使其他各民族日子难过,民不聊生。

  一不小心写成了又傻又长的流水账,只因我理解得太粗浅,心中澎湃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环球之大,周而复始,却非轮回;身在环球,经纬纵横,找到方位。在那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一代人中,最卑微的人对现实的了解,也要比我们当今最睿智的人多出千百倍。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白送的,他们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茨威格引用了莎翁的句子,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其实每个时代都没有那样坏,至少当时人类的精神追求还不像今天这般疲软无力,人们对艺术和信仰还保留着纯度极高的热爱。还有一处读来特别感动的地方,就是一战后的奥地利尽管民不聊生,却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挤坐在没有暖气的剧院大厅里欣赏音乐。这是他们眼前的苟且,以及诗和远方。那是一个真正有情怀的世界,放在今天,情怀和诗简直快成了贬义词。其实茨威格是选择了一个在人类群星闪耀的辉煌时代离去的,我们这些后辈至少到今天离超越还远,恐怕以后也只有仰望的份了。此书以后还会一读再度,除了致敬和阅读,我们也做不了更多,但能确定的是,下次阅读绝对还有收获。

  想起一首我的同事们创作的歌曲,作为媒体人,如果我们不能像茨威格一样点破历史,那就忠实地记录历史吧。

  《世界会好吗》

  曲 张岭 词 乔卫

  看,一转眼

  从冬天到春天

  圆了些梦伴随少许的遗憾

  乱,战火和哀怨

  除了夙愿和争端

  我还在守望更多的平安

  病,在眼前

  从地球的某一边

  疫情正在无情的蔓延

  去了,再没有消息

  除了消失的航班

  还有我对一切不确定的痴念

  世界会好吗?我们还好吗?

  此处和彼岸

  你和我 点和面

  世界会好吗?永恒的问答

  远方不远 就在耳边

  不同的旅途 相似的曲线

  慢,有些慢

  复苏的经济和升职的空间

  将仍然按部就班地实现

  网,仍然互联

  无数可能和碎片

  升级着我的系统世界观

  看,在改变

  粮食之外的理想

  考验着我们的价值观

  来,好大的盛宴

  除了数字和金钱

  我希望梦想和真实都有关联

  世界会好吗?我们还好吗?

  善与恶 冷和暖

  过往事总会烟消云散

  永远的设问永恒的答案

  放弃傲慢 放弃冷漠 放弃遗憾和过多的选择

  世界会好吗?我们还好吗?

  此处和彼岸

  你和我 点和面

  世界会好吗?永恒的问答

  远方不远 就在耳边,不同的旅途 相似的曲线

  追上时间 容得天下 把梦想实现

  生命的行走 生活的还原

  世界很圆不妨一圈一圈 自由的走遍

  世界会好吗?我们还好吗?

  善与恶 冷和暖

  过往事总会烟消云散

  永远的设问永恒的答案

  放弃傲慢 放弃冷漠 放弃遗憾和过多的选择

  世界会好吗?我们还好吗?

  此处和彼岸

  你和我 点和面

  世界会好吗?永恒的问答

  远方不远 就在耳边,不同的旅途 相似的曲线

  《昨日世界》读后感(四):大师的陨落

  茨威格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直到一年前才看过茨威格的第一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位奥地利大师很擅长写人物传记,这本《人》中对历史人物的描写的确令人印象深刻。所以看完后我就惦记着有机会定要再找找茨威格的其它书来看看。

  没想到的是在图书馆无意中看到了这本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世界》,当时就毫不犹豫地借回家细细品味。书里提到了好多茨威格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文艺界大咖以及一些政客的故事,读来颇感有趣。

  作为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一位作家,茨威格通过他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尤其是二战对他整个人心灵带来的严重创伤。受到希特勒犹太人政策的迫害,他不得不离开故乡奥地利在其它国家颠沛流离,期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结交了很多文艺界的朋友并很好的用文字记录了欧洲在战前战后的变化。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了作为一名作家应该保持的尊严,即绝不向权威低头。

  可是悲剧的是,抵抗纳粹的茨威格最后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50多岁的生命。我不知道自杀前的茨威格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转变,使得一向乐观的他竟走向死亡的深渊。幸好,我们作为读者还有机会阅读他的作品,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有机会一定要多读读他的作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昨日世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