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昨日世界》是一本由李静睿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于昨日世界》精选点评:
●作者算是读了许多书,而且是苏俄甚至于东欧作者的书,不如去专门研究东欧史。
●没有深度的读书笔记只能过一时之眼瘾,很快就会令人产生疲惫和厌倦。
●之前读过《北方大道》,个人感觉这本随笔比小说好。她把私人阅读世界直白展示给我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看看比我大13岁的她读的书再看看自己有点羞愧,虽然并不是书评还是开了一长串书单让我有点甜蜜的苦恼。花老师还在通过读书变成自己的路上,希望自己也别掉队。
●2019.9.17 封面挺特别的,有一条细细的纸,本来以为是腰封,后来发现不是!阿花真的读了好多书...
●最后一篇真的出彩,但是别的稍显平庸。“平行世界确实存在,在有光的这一边,我们谈论闲话,享受爱情,在背阴的那一面,我们试图反抗,吞下苦果。我穿梭于两个世界中,无法做出选择,因为我渴望平静,也渴望尊严。”
●好像极力在说自己是温柔之人。
●特别喜欢咯,推荐给到大家
●要不就是最近读的短评太多了,都显得很匆忙。还是喜欢阿花写都市小说…
●真的别买了,我读的头大,有几篇就是读书摘抄录。还有一点,就是你没作者的阅读量,你也根本读不懂他写的什么。除了说明作者读的书多,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这个作者,真的没写书的灵性,写的都是什么嘛。除了写书不行,其他都还挺不错的,还有就是嫁了个好人。别说我恶毒,你们买了自己读读看看吧,
●以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观点取胜,写作变得取巧而廉价。这类写作者能大行其道,基本能反映目前青年阅读的状况。希望少出一些这样的书。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一):阿花,谢谢你
五年的时光,不知什么时候,你的文字成了我的一股力量。支撑着我走过了难过的岁月。看到微信你的回复,很是激动,真想跟你说一声:不客气,我也谢谢你这些年给予我们读者的所有。那几本书反复翻了多次,第一本《愿你的道路漫长》借给了一个朋友,没有还给我,于是在卓越重新买了一本。那天刚好看到你说:不会再版这本书了。我心想:幸好。我买来了书套小心翼翼地把它们都包裹起来。想着以后有了孩子,我要传给他们。阿花已经做妈妈了,唯愿一切安好。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二):死亡从来都不是最差的结果
我一定要看到世界尽头,不是为了占有,甚至不是为了威名,就是为了到那里看看。(P20)
那个时候,我已经来到北京,一个人住在遥远的郊区,有点孤独,却也生平第一次感到孤独中生长出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同时意味着力量和限制。(P50)
自由从来不意味着成功,恰恰相反,自由意味着你足够坚硬、勇敢,能够承受溃败。(P71)
我终于找到了我自己真正的家。语言所带来的不仅是重生,而且还有一种合法化的形式、真正的公民身份以及真正的归属感。从这个最终的避难之地被放逐将是最残忍的毁灭形式,将触动我的存在的本质。(P149)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三):死去活来 不缺席
花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李静睿老师的《死于昨日世界》,特别好,非常喜欢。
这不能完全算是一本书评集,因为书评是客观抽离的,而本书关于自身的,书是其中的线索,是作者通过阅读观察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和寻找个人精神世界安放之处的历程。
可以看到一个具有自由主义者、知识分子、中国人、现代人多重身份的阅读者,如何把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连接,体察和应对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困境。
我最喜欢的是写萨义德、茨威格、沈从文、加缪、米沃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哈金的那几篇,因为他们都是在困境中犹疑挣扎,格格不入的人。
里面提到的书我大都读过,也有意外惊喜。标注了两个将来要读的作家,都是罗马尼亚的,一位赫塔米勒,一位是诺曼马内阿。以及三本极想读的书:针尖上的天使、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花腔。
强烈推荐这本书。而且如果能跟着阿花老师读完她提到的那些书,肯定会有极大的收获,也许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我。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四):有感
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第一次知道李静睿这个人。
很巧,读第一篇的那个晚上,我正好看了《革命之路》。不同的是,李静睿看的是原著,而我看的是电影。
怎么说呢,我感觉李静睿写的文字很特别,这大概是一个专栏的合集吧,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书评,更像是读书过后的随笔,有引用书里的原文,还有自己的生活。
就这样读下去,我被她的阅读吓到了,十有八九是我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书籍啊。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感叹作者的博学,一方面因为不了解书的内容,没有共鸣,很难看进去,甚至好几次都昏昏欲睡。当然,我知道,或许这只是我自己的原因。
李静睿引用了大量所阅书籍的原文,但是并没有感觉到有多突兀,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蒋方舟《东京一年》的感觉。后者大量的引经据典,让我体会了什么是东拼西凑。
有关奥斯维辛的内容还是震撼了我,让我想起了看过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阴谋》等,甚至还有《间谍之桥》……或许,接下来,是时候进一步去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了。
《死于昨日世界》读后感(五):生活的阻力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防御系统
最近看书看的蛮杂的,摒弃了之前那种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的习惯,开始几种不同类型的书同时看。看累了评论类的就开始看看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看完了就开始看长篇小说,所以床头柜上摆起了五六本书。然后也抛弃了处女座的强迫症,开始随手在书上写写画画了,要知道之前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
读评论类的书是一种很神奇的感受,两人看着同一个段故事的延展,却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共鸣。或是另一个人帮你说出了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想法,或是因际遇不同,会产生全然不同的看法。
大概这就跟我之前喜欢读信件和日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我最近越来越喜欢读各种序了。这是一本书评,尽管作者阿花说不是,她觉得这只是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在阅读他人的人生时遇到的一点光,但我着实从这本书里读出了一份长长的书单。
其实最近身边的人好多都挺迷茫的,考试的失利、职场新人的难挨、对于未来不确定的焦急都随之而来。
所以说18岁到25岁的人生七年我们都在剧烈的震荡着,这七年的境遇也是由往昔种种叠加的总和,看似面临着很多选择,却在一一排除后发现好像根本无路可走。但绝不意味着这七年就可以直接决定人生的走向,起起和落落以后也都还会有。
在这些起起落落中,我从以前坚信“不论如何生活会善待自己”到“为一切做好最坏的打算”,逐渐由一个乐天派变成了一个不完全的悲观主义者。
生活的阻力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防御系统,向其妥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抵御通往“革命”路上的很多要面临的很多未知和艰难,并将其合理化。
没有人会说你不够坚定,没人会指责你不够坚强,只会用安慰的语气,拍拍你的肩膀说:“都是生活嘛。”你也看不到自己的怯懦,不用考虑那条路上也会有荆棘,可以理所当然的安慰自己:“这都是为了生活”。
在书里看到有“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时候还蛮惊喜的,我蛮认同莉拉没有边界感这一说法的,对于莉拉来说,她跨越所有边界是用硬碰硬的方式去打破,所以每头破血流一次结痂的地方就会更加坚硬,也就有更多的力量去接受溃败。虽然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做不到这样,但我是真心的觉得这样的人很迷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