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一):更喜欢印象派以及之前的艺术
陆陆续续翻看了很久,终于把这本介绍西方美术史的大师作品读完了。丰子恺先生的文笔不错,基本上按照美术作品的发展历史列了十二讲,像教科书一样,可贵的是穿插了很多实物图能进行对照。 讲史着笔少,评述着墨多,不仅讲画,还带有画家的生活,画家的诗作,很多形而上的艺术理论,以及丰子恺先生的个人感受和点评,甚至讲述了光学的物理原理。感觉像读木心的文学课记录《文学回忆录》。 书名《美的情绪》,可能是引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艺术论,很动听。来自感觉丰子恺先生也更加偏爱印象派,用了很大篇幅来讲述。 然而,不是这个专业的人,看完即忘,已经完全忘了都是什么主义什么派。 总之还是比较欣赏古典风格以及早起印象派风格的画作,从写实或者光影表现来看,已臻画笔和色彩运用的顶峰,比较符合一般人的审美。 到后期印象派,以及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只能说完全看不懂这些作品,使劲看也看不懂。 直至到最后的达达派,感觉就是完全为了颠覆而颠覆,为了反传统而反传统,比如小便池的“泉”以及蒙娜丽莎的胡子。但是此外并没有创作出什么新的东西,就像现在流行的杠精一样。丰子恺先生同样表示“我们不是达达主义者,实在不能捉摸这宣言的真意。”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二):与其说是美的情绪,不如说是老先生的情绪
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老先生录了段《百家讲坛》。
是明年要计划去巴黎看画廊,今年还好碰到了这一本书。
感谢老先生出生去世都早,讲的都是“过去的事儿”,没有提到当代那些乱七八糟张牙舞爪的设计师。
书倒是框架极为简单,各种画派,随便一个画派就开始讲。
随便这个词听上去简单,其实并不然。随便说明,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多数“演讲”类的东西,一个人,准备一个稿子,全国各地演讲,跟所有的人说一样的话。
而老先生不是,老先生是今天我跟你说A,我顺便给你说了个B。有空我再给你说说C?
就像是,老师站在台上,把讲义合上,半倚着讲桌,气宇轩昂。
总有一句话说:what you can see depends on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丰子恺先生告诉你:what you are depends what you can see.
时代造就一切,环境造就一切,其实也是,政治造就一切。
我以前总说宗教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在西方美术史里面尤为明显。
太多的画作有了政治的成分,以致可以名垂千古。
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因为毫无政治因素,才可以名垂千古。
一个是政治的情绪,一个是人的情绪。都是画的情绪。
艺术是因为多样性才美,生活也是。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三):从画外说开去
17年11月豆瓣买的书,3年多总算看完了第一本。确实不是学绘画的,开始有点看不下去。后来抱着,以作者的眼光看世界的态度,来阅读,不求记住各个画派,非常好读。
一是开篇讲解了画派犹如四季,是人为的定义,而非画家既定的。看来,我们平时感慨的四月飘雪、倒春寒,不过一厢情愿。自然并未承诺过,几月到几月就该什么天气。
马奈对颜色极为讲究,《草地上的午餐》所要表现的太阳光下,肉色和青色的互相映照,我等只能看到白花花。可是印证了,心中有佛见即所见为佛,心中有花即见花。
达达主义要比未来主义更为玄妙,作者克制着语气尊重,可是那首阿拉共的《自杀》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画胡须的蒙娜丽莎,五个圈的人物画像,无一不在说明这是不接纳第三者的世界。
画派的命名,从古典/浪漫/印象的他命到未来/达达的自封,是否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典的堆积,越来越难去承认新的东西拥有划时代的意义?还是说,越来越难有划时代的东西出现?或者庸人自扰,只是活的不够长罢了。
《自杀》阿拉共《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四):首先要有绘画鉴赏的素养
《美的情绪》
对于绘画类的书籍,我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书中的文字看起来着实有些混,看的也不是一般的慢,对于没有艺术细胞的人来说,可以是最想翻完的书了。
丰子恺先生说:“绘画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为背景的,是一时代的人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是画家的思想、人格的表现。故各画派的分别,不仅是表面的差异,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不是向来不留意于画的人所能一望而知的。所以要获得鉴别画派的能力,必先具有一点绘画鉴赏的素养。这素养越多,对于绘画的理解越深。”
说起绘画,我首先想到的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是耳熟能详的了,但要说画派,我就一窍不通了。书中说,要说画派,必须从时代文化说起。文艺复兴,经济、社会、精神一齐发达,这种精神的跃进,为近代文化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法兰西大革命,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为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人类精神上的两大潮流。第三便是十九世纪的科学昌明,什么都拿科学来解决。文艺复兴之后,产生了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法兰西革命后便有所谓的“古典派”“浪漫派”,这只能说是“现代绘画的先驱”。入科学昌明的现代后,就是极端的“抽象派”“达达派”。
入了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时代,始有独立的风景画,这是画派最显著痕迹。写实派是米勒、库尔贝,重形的写实,印象派的莫奈、马奈重光与色的写实,新印象派首领为修拉与西涅克,后期印象派的主旨是以人格征服自然,这派的画家在当代最有名,即塞纳,梵高,高更三大家,野兽派的大作家是马蒂斯,注重内心的运动,立体派的首领是西班牙人毕加索,不重形似,把形解散,重新组织起来,未来派的主将是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主张以为凡物动的时候,其形常常变动,抽象派是俄国人康定斯基昌立的,全抽象的线与色,表现派的主导者是佩克斯坦,以意力表现为第一要义,达达派的主导者是特里斯唐•查拉,用记号的、图式的表现。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就是讲述这几大画派。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五):西洋学派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创作与教学正是如此。俞平伯评价丰子恺:一片片的落英,都蕴含着人间的情味,他是一位多方面卓越的艺术家,他的学识涵盖了绘画、散文、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以及翻译家,他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有这国画的深厚基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生动的图像,特别是他取材多是人间世的心酸,锋利的画笔,切割世间的真相。
而这本《美的情绪》所述的内容,并非上述所讲的漫画,这就得说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了——美术教育家,这本书丰子恺先生的艺术启蒙系列中的一本“西洋画派十二讲”。这个系列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共有四本,分别是:《认识建筑》、《认识绘画》、《美的情绪》、《慈悲的滋味》,纸质细美,背脊线订精装版,书中文字配以图片解说,讲述了西方美术的历程。
顺应艺术的潮流,丰子恺先生系统整理了现代西方绘画流派递变的过程。要学习艺术,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艺术的历史与流派的分类与区别。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艺术在不自觉间方方面面的影响着我们,现代社会除了选择产品的品质以外,外观、美,也成为了我们首要挑选的对象。
丰子恺在书中讲述流派的同时,也不忘介绍流派中的出名人物与流派的重要转折点,每个流派都是顺应历史的时代而出,当印象派发展到顶峰,便出现了梵高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在没有了解艺术的之前,并看不懂梵高的画,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明白梵高的伟大。他对色彩的敏感与运用,把印象派推上了另外一个高度。说到印象派,就不得不提到莫奈,莫奈是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人物,他与梵高是好朋友,而印象派的名称的由来,也是因由他的一副名画《印象.日出》,描写破朝而出的太阳的光,轻妙的手法,澄明的色调,充分表出“空气”的感觉。看过《月亮与六便士》的都知道最后的结局,以《日出》为终点。《美的情绪》,这其中有润物无声的缓步更迭,也有长久蓄式后的颠覆式爆发,但无论何种变化,艺术始终是一个时代人们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六):美的诠释
提到艺术,人们总把它当作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并且总是觉得它离常人的生活非常遥远。艺术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长头发,穿着奇怪,说着有哲理的话……其实不是的,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一样东西之所以被称作是艺术品,正是因为人们有认识艺术的眼睛。最直观的艺术形式之一就是绘画了,每个大城市都一定会有标志性的艺术馆建筑,其内部珍藏着世界上传承了几个世纪的名画与古迹。好的绘画作品会给人带来一种视觉冲击,色彩与线条勾勒出来的平面图画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想要真正看懂一幅作品可是需要很深的研究的。
对我来说艺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艺术也是存在于身边每一个角落的,丰子恺对于艺术的研究则使我看到了很多艺术的本质,对于相关的历史演变他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他的文章中更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汲取这些有用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艺术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说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就是艺术品,而有的人则跟风说那些在艺术展上出现的作品都是艺术品,可是我们真的懂什么是艺术么。
作为一位多方位人才,丰子恺不仅懂图像的构造,也有专业的文学素养,同时还翻译过很多作品,这是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之人所根本做不到的。我最开始接触他的作品其实是漫画,凡事我都喜欢从简单的角度去入手了解,后来发现丰子恺的所有作品入手都不难,因为他会考虑正常读者的感受。艺术的视野不应该被局限,丰子恺的思想早就走向了世界,这也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了解到很多难得的知识。
丰子恺在这本书中并没有以传统的方式来写西方的绘画史,而是通过一种夹杂自己见解的方式由外而内地剖析一个个画派。也许我们自己去看这些作品永远都了解不到更深的层面,这其中的学问并不像一个平面的图像那么简单,丰子恺则是把平面变成立体化的东西去讲。
这本书中收录的作品都很美,再加上充满艺术气息的装订,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我之前经常看对于名画家的介绍,也去过很多画展,总以为自己懂了很多,却发现我原来什么都不懂。我们的视野有时仅限于身边的作品,这是无法得到进步的,当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对生活产生不同的看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能够帮助我们放松心情,艺术是让人看了之后心情舒畅的,但如果不懂得欣赏也就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七):零基础感受美学
对于一个从小到大美术成绩一度停留在及格线的人来说,绘画艺术一直离我很遥远,更不要说对西洋画派的认知和了解了。因为不久前刚读过丰子恺先生《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对丰子恺先生有了简单的了解,也让我对丰子恺先生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的身份有所好奇,便不知深浅的想要走进艺术的世界、了解一下西洋画派,不由分说地开始了《丰子恺艺术四书》中《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的阅读。
由阳光博客出版的《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首先有我非常喜欢的装帧,不太标准的16开书籍,图文并茂的用12讲的内容让读者从无到有的了解西洋画派。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不要说西洋画派,对美学、绘画基本上都不是很了解,我曾经看过孙红雷主演的一部名为《窈窕绅士》的电影,讲的是孙红雷饰演的土老帽土豪因追求名模未果花钱提升自己气质的一部电影,其中一段就是营销公司工作人员对他进行美学绘画方面的突击集中培训,但在我看来,孙红雷饰演的土豪如果能选择阅读《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我想针对他的美学、绘画培训一定会事半功倍。
我在读完《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过后,完全颠覆了我对绘画浅显且不多的认知:我一度认为画家作画无非是临摹实物或是单纯依靠灵感进行创作,却不知绘画的发展与是的的变迁以及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作为一个绘画艺术的小白人,我们应该如何了解鉴别画派的能力并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呢?丰子恺先生在《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中给了我们答案:
1、 要获得鉴别画派的能力,必先具有一点绘画鉴赏的素养,这素养越多对于绘画的理解就越深。2、 艺术与现实,当面向着现实主义的方向而进行的时候,就有唯物主义与科学主义发生。即把一切现象当作物质的存在而观看,又用科学的态度来观察,研究。3、 艺术只要一种记号,只要有有益于实生活,从来的形式美就全然被蔑视了。从形式而来的感觉的偷乐,完全没有也不妨,只能要将其所欲表出的意义直接传达于对手,就是艺术了。我们总觉得艺术高深莫测,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对艺术的了解和品鉴也同其它知识的学习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你能用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始了解绘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美学离你并不远,佩克斯坦和赫克尔也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们也与为大众所知的梵高一样,是很有造诣的画家。而《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就是为我们走向绘画世界的一块敲门砖,带我们走进美学世界、感受美学。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八):让丰子恺先生带你了解西洋画派
丰子恺先生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尤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也许我们会惊诧于一个人怎么会如此多才多艺,不仅如此,还把每一个做的如此之好。
美学家朱光潜形容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赞美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今天所要介绍的这本书《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是《丰子恺艺术四书》的一本。(其余三本为丰子恺散文和画作的《慈悲的滋味》、丰子恺经典艺术启蒙读物《认识绘画》和《认识建筑》。)丰子恺的这四本书是不宠无惊过一生的这位老先生和他秉持一生,用一颗赤子之心为人们开启的艺术世界。
这本《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选自丰子恺先生早期美术理论作品《西洋美术史》外一种“西洋画派十二讲”。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这本书顺着艺术的潮流,丰子恺先生系统地整理了现代西方绘画流派递变的步骤。这其中有润物无声的缓步更迭,也有长久蓄势后的颠覆性爆发,但无论何种变化,艺术始终是一个时代人们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所以在丰子恺先生眼中,研究绘画的流派,是兴味深长的一件事。书中配有大量的各种画派的代表作品为我们展示,同时丰子恺先生对大部分书中展示的作品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以各个画派出现的时间顺序为轴:从现实主义的写实派到近世理想主义的拉斐尔前派及新浪漫派;从艺术的科学主义的印象派到外光描写的印象派画风;从外光描写的科学的实证点彩派到主观主义的后期印象派;从后期印象派的四大画家到西洋画的东洋画化野兽派;从形体革命的立体派到感情爆发的未来派与抽象派;最后从意力表现的表现派到虚无主义的达达派。你能想到的欧美著名的画家和代表作在这里都有涉及和呈现。通读此书后,会发现再次对西方的油画鉴赏时再也不会不知所画了。很系统又接地气,很适合我们这些喜欢艺术的门外汉。
建议你可以在《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这本书中找你喜欢的艺术家,书中的插图很多很精美,找到你喜欢的画,然后有兴趣了再多去了解其他。公众号:鼠小闹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九):画派的嬗变其实也是时代的更迭
从书里的内容推断,《美的情绪》大约写于1928年。其实,这是一本后世编辑本位的书,书里内容出自于丰子恺先生早期美术理论作品《西洋美术史》外一种“西洋画派十二讲”。后世人提到丰子恺先生,多会下意识地想到“漫画”。如果是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第一人都为过,在国人对于漫画处于懵懂的时期,丰子恺先生是当仁不让通过“漫画”这一艺术形式针砭时弊、展现世俗生活的。后来,当日美动漫渐渐甚嚣尘上后,再回头想到老先生的“漫画”总觉得不那么“漫画”,也许是这个原因,这样的漫画并不受漫画迷们喜爱。
读了老先生这本《美的情绪》,方才恍悟,原来丰子恺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他还是一位理论家。写于20年代的这本“画派讲义”,在今天读来,亦是毫无晦涩和阻隔,除了对画派的介绍的时间截止点到20年代外,几乎没有时代感。2018年读来,老先生所讲评的,并不落后。他的讲解清晰明了,归类准确、分明,对画作的讲解不做高深之态,亦没有学术枯燥之态。和中野京子的八卦讲评《名画之谜》甚至可以相映成趣共同阅读。前者白话,后者八卦,前者将理论将流派,后者补充趣味。
什么是美的情绪?丰子恺先生认为,一种特殊的姿态的线条和色彩,某几种姿态与姿态的关系,都能刺激我们的美的情绪。关于线条与色彩的关系及结合,即美的姿态。在哲学上,形和色是不可分离的。形,就是线条的结合与色彩的结合。
总结画派的嬗变,其实就是艺术在形、色以及形色结合,形与形、色与色的纠缠上的再发现。当我们将画派的嬗变看做一条线时,也就能理解为何在丰子恺的时代漫画与今天我们熟悉的漫画不同——时代是在发展的。艺术反映的必是当下时代的呐喊。
然而,美是恒定的。最初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派、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传世画作,在今天的我们来看,依旧是美的。之所以为“美”,不管是隔过多少岁月,是表现画作的内容和意义还是表现只是表现光在事物本身的变化,是点彩还是大色块奔放的撕裂,这些最终还时会传达给我们一种美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是恒定的。许多不惟当时时代所接受的,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视野的开阔,会变成传世之作。在对于画派的讲述中,我们也看到时光的力量。
唯一遗憾的是,画作始终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被印刷在书上的名作副本,总是难以传递出原画的光与影,色块的浑厚以及颗粒感。每一次读这样的书,都会让人有一种冲动,就是去博物馆、画廊欣赏原画。今天的人有福了,在这个时光的节点上,能够欣赏到所有画派的传世名作。在达达主义之后,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超级现实主义,但是都是脱离不了形与色的结合。
如今在看未来主义的画作,甚至并不觉得激进、破坏,仿佛就是时代的一部分;如今再看毕加索,并不觉得突兀、扭曲,因为我们已经有了透视和立体的欣赏方式。时光在流逝,画派嬗变,人们对艺术欣赏走向兼容并蓄,也许,这个时候,再看丰子恺的漫画,你会有一种恍惚,也许这才是漫画。它的真实、戏谑与表现,在那个时代,已属超前。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读后感(十):一位画家、美术老师眼中的美术史
我一向喜欢丰子恺的作品,无论文章还是画作,但丰子恺所著的绘画史以前从未读过。与他那些浅近易懂的散文不同,身为一位画家,更兼一位美术教师,在美术这件事上“知行合一”的丰子恺写起绘画史自是与一干美术史研究者不同。
书一开篇,便不似那些从几万年前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写起的大多数美术史,这本书一开头将文艺复兴时期闲谈几笔,便直接跨越到马奈、莫奈等一干人去。
虽然个人是个伪美术美好者,但从前也算看过几本美术史介绍图书的,可诸如“达达派”一类小众群体还是首次在美术史类图书中相遇。 在个人看来,西方绘画艺术的变迁就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从为官方服务,无论是无论是为某个主教还是某个大公做画师,还是装饰那个教堂,由艺人变成艺术家,匠人变成画家的过程总是漫长的。从教堂的装饰品,没有相机时代留存图像的必需品变成艺术品,实非旦夕之功。
古龙有一段论述武侠小说发展的话非常有名。他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又是一变,到现在又有十几年了,现在无疑又到了应该变的时候。要求变,就得求新,就得突破那些陈旧的固定形式,去尝试去吸收。……《天涯·明月·刀》,是我最新的一篇稿子。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不是能给读者一点“新”的感受,我只知道我是在尽力朝这个方向走!
外文系毕业的古龙一生都在求新求变,但回看西洋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不同时代的画家们也都同样在求新求变,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如许多的艺术作品。 只不过,对于印象派那种我手写我口,我笔诉我心的表达方式,人民群众还是很费了一番力气才接受的。
但画家们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于是梵高也好,高更也罢,就一心一意、一意孤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远越远到看不见,最终他们自己也消失不见了。如果说马奈、莫奈他们画的是光与影,是自然主义的世界,那么梵高笔下的,便是那个意识流的世界了,到达利诸君手里,已经是后现代派了。
但是后现代派的画作,对于看惯了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水浒传》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看画观众来说,一下子切换成: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开头)的确会有一些难度。
有人曾表示,美术史上的画家们,穷人与疯子占大多数,或者说绝大多数,当然也有二者兼具的,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梵高君,看了他们的经历,让你觉得,当个平庸的吃瓜群众也是人生大幸。
最后插花下,丰子恺青年时期曾到日本游学,所以其文章、绘画在许多细节上颇具和风,所谓西洋画派,既我们熟悉的外国画派,西洋一称,是沿用日本对欧美各国的泛称,如看过日剧《西洋古董洋果子店》,便可知此种称呼为日人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