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隳三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30 04:0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隳三都》读后感锦集

  《隳三都》是一本由周思成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隳三都》读后感(一):合格但不出众

  有时候一个人就是容易没有揍性,比如鄙人平常天天感慨国内缺乏那种专业人士写的通俗历史读物,真有几本又免不了吹毛求疵。 本书纸本标价五十多,电子本十多块,至少我肯定不会花五十多买纸质版的――我不知道纸质版多少页,但是读完电子版的感受就是“太 薄 了!”我因为身体不适很想再躺一天,指着靠这书当偷懒的借口,结果它连一上午都没撑住。 严肃的历史著作都少不了想象的成分,通俗性的自然更是如此。但个人觉得通俗历史著作想象的成分也有高下之分,借一定文献补足特定空间内自然或社会环境,这种“想象”的补完最合适,借推测口吻猜想下社会心态或人物心态次之(史景迁的作品有大量的这种描写,对第一次领教这种路子的人而言很新鲜,多看几本就疲态了),猜想人物对话最次。本书出现好几次对人物对话的猜想,一下子就给人强烈的出戏感,依我看不如通通删去为妙。先前也看了不少不错的通俗作品,很多是没有一句虚构的对话的,完全不影响其可读性。 上下两编,私以为上编不如下编有趣,可能是我对军事史没有多少涉猎,后半部分的战争细节还是对我挺有吸引力的,有些地方,比如借西方军事理论分析托雷窝阔台两军灭金战略,还有在元好问等人修碑事件中模仿《竹林中》的写法,都很新奇。但我确实不认为它在文笔或者写作方法上有多么出众。 最值得称道的恐怕是这个名字――这名字起的真是好,直接促成了我的冲动消费。

  《隳三都》读后感(二):历史的轮回

  

公元1127年,宋王朝靖康二年,从白山黑水迅速崛起的女真人攻占北宋首都汴京,并于四月一日,将宋徽宗、钦宗和赵氏皇族家眷以及大臣三千余人和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北归押回金朝。在此之前,女真人已经消灭了强大的契丹王朝。

从汉族本位主义来看,这是继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汉族王朝最为屈辱的历史事件。女真人的强悍战斗力成为宋人的梦魇。

时间刚跨过百年,历史轮回。公元1231年,同样是在汴京城下,蒙古帝国的军队将汴京团团围住,而这回的守城之主是女真王朝的末代君主金哀宗。在此之前,蒙古人已经折磨女真人多年,女真人建立的中都城已经沦陷,王朝的大片土地丧失。女真人应该算是少数民族政权中汉化最为迅速的,在战事方面,当年吞并契丹消灭北宋的气魄已然消失。而蒙古军队通过扩张,掌握了多种攻城技术,在一次次战争中磨砺淬炼,蒙古人即将把整个欧亚大陆踩在脚下。

比起昏招频出以至屈辱丧国的宋王朝,女真人的金王朝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蔡州之围,金哀宗以身殉国,捍卫了祖先的荣耀。

这本书所要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一个汉化的少数民族王朝被更为野蛮却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民族消灭的故事,书中对当时的先进攻城技术和战争手段,以及东亚地区的政治角力都有描述,框架合理,文笔通俗,细节丰富,是极好的一本书。

  《隳三都》读后感(三):关于投石机的石弹

  

本书213-214页提到了投石机的石弹,讲到:

战争史书籍不爱讲砲弹,其实,很多时候,砲弹比砲更重要。圆球形的石弹,便于装运,能滚动产生更大破坏,是中世纪东西方军队的标准配备……金军的石弹,很早就由专门的工匠严格按照规格批量生产……是制式武器……必须圆如灯球。相反,城外蒙古军的石弹,却是不拘一格:磨米用的大石磨……破成两三块,照样可以抛射出去,而且棱角锐利,破坏力巨大。

这里写得有点问题,前面说砲弹重要,后面写金军用圆弹,蒙古军用不规则砲弹,却都有效,那砲弹重要在何处呢?

其实作者可能是忽略了一点——砲弹的射击精度。这在开头列举圆球形石弹优点时也漏了。球形石弹形状规则,重心稳定,使用同样材料制造,可以使得体积、质量基本相同,在飞行中所受阻力相近,从而控制弹道,有机会进行校准,实现比较准确的打击。蒙古军攻城,需要大量石弹压制守城方,对精度要求不太高,所以会使用“粗制滥造”但来源丰富的石弹,而金军作为守城方,其工兵主要战役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消灭城外的蒙古工兵及其投石机。因此,金军工兵对于砲弹的精度要求远高于蒙古军。这也是在历次围城战中金军都坚持使用球形石弹的原因。

这一核心问题书中似乎并未说明,特此补充,以供参考。如有不妥,敬请指出。

  《隳三都》读后感(四):离乱中原

  

金朝的最后一个都城,蔡州,被窝阔台的蒙古大军团团围困。

围城一个多月后,城内居民粮储渐渐耗尽,万余名饥民聚集到尚书省前请愿,要求出城觅食,未获答复之后他们在内城游街大呼。金哀宗闻知,命令每天放一千名饥民出城……

饥馑之下,城内开始吃人,僻静街巷中潜伏着结伙作恶之辈,专门伏击行人、勒死分食,甚至拿到市场出售。负责城内治安的“都弹压”官逮捕了一伙杀人劫财的强盗,审讯中发现,他们后台居然是精锐部队“忠孝军”的两名军官……

这是《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中的一段内容,将八百年前的惨烈兵灾呈现在读者眼前。此书描写的是13世纪前期蒙古和金朝的战争,特别是围绕金朝三座都城的攻防战:中都(今北京市)、汴京(今开封市)、蔡州(今汝南县)。作者在后记中说,中国目前的历史作品还较少涉及围城战史,而自荷马史诗以来,西方关于围城战的记载已经蔚为大观,所以此书亦有填补空白之功。

关于中西围城战史的差异,是个颇有意思的话题。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专门讨论古代攻守城技术的分册,但基本不涉及技术之外的战术、战略层面。和欧洲相比,中国古代的经典围城战确实不太多,这可能有地理环境的原因:欧洲古代国家普遍较小,纵深浅且多山地,城市大都在沿海,很容易遭受外敌围攻,甚至是海陆两面围攻,所以城市攻防战往往等于国家存亡之战。而中国国土辽阔纵深很大,敌军不容易长驱直入、围困都城,而且都城一旦有警,皇室很容易“西巡”逃走,有足够的后方可供避难,也不会变成都城攻防战。

当然,中国筑城的历史非常久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夯土城址,到历史时期,不仅有环形的城墙,还有边防线上的千里、万里长城。但另一方面,这些城防设施未必都能发挥作用,历史上,几乎从未发生过长城上的激烈攻防战,因为进攻方有选择主动权,总能选择薄弱环节偷袭突破。

此外,城市攻防战还有社会因素:如果是同属中原文化的两方对决,一般不容易升级到惨烈的围城战,在野战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胜利一方可以用政治手段解决,分化和利诱对手投降。比如秦灭六国、刘邦灭秦,西晋灭吴、隋朝灭陈,基本都没有发生都城攻防战。

而另一方面,如果进攻方是北方民族等所谓化外蛮夷,双方文化差距过大,就不容易实现政治解决:入侵者不熟悉中原,多重视劫掠而非接管治理,难以顺利接管原政府体系,也很难用政治手段争取守方投降。所以一旦有异质文化的外敌入侵,往往会发生惨烈的消耗战。

关于城市攻防战,现代人还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攻势一方要把城市团团围住,蚁附而攻。其实,全面合围一座大型城市需要非常多的兵力,还要有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成本很高,侵入中原的北族军队尤其不容易采取这种战术。当游牧族军队面对大型坚城,一般采用的战术是破坏周边乡村,使城市得不到补给和援兵,使其逐渐陷入饥荒和混乱,最后伺机夺占。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中守势的金朝一方,是已经比较汉化的完颜女真统治者,自视为中原正统王朝,而新崛起的蒙古则是一种完全异质的草原帝国,两者之间的战争,很大程度上也重复了之前发生过的历史。

金朝前期失陷的两座都城,中都和汴京,都是比较大的坚城,蒙古军队的直接攻击都没有奏效,它们都是被金朝皇帝主动放弃的。放弃中都,是因为它过于靠近北方边境,受到直接而频繁的威胁;放弃汴京,则是因为蒙古军已经破坏了周边地区,城内严重缺粮,金哀宗只好带着宫廷和军队外出觅食。在被朝廷放弃之后,这两座城池也就不战而降。金朝最后的都城蔡州规模较小,蒙古军队能实现对它的合围,同时得到了南宋的粮援和联合作战,才成为一场标准的围城之战。

13世纪蒙金的华北鏖战,在4世纪的西晋末、十六国时期曾发生过多次预演。

西晋因为上层内战和内迁北族的叛乱而解体,中原进入全面混乱,行政体系被破坏之后,都城洛阳得不到粮食供应,权臣司马越遂带领晋军主力出城觅食,他们在河南辗转多日,最后被流动作战的石勒武装全歼,然后洛阳也被轻易攻破(没有经过围城),整个朝廷都被俘获。

金中都和汴京的陷落方式,在4世纪末再次上演。当时拓跋鲜卑刚崛起、建立北魏政权,还是比较原生态的草原游牧族形态,而慕容鲜卑汉化程度已经比较高,其后燕政权长期统治华北,定都中山。当北魏军队攻入河北平原时,一度难以攻破中山、邺城等坚城,魏帝拓跋珪的策略是分兵袭掠各地,先占领小城市,中山城因此饱受饥馑之苦,燕帝慕容宝被迫放弃中山、逃回辽西地区,出城觅食、作战的燕军也被魏军击溃。

持续战乱对河北地区破坏极大,到仲夏时节,魏军无法从农村地区搜罗到粮食,有汉人文臣给拓跋珪献策:桑葚也可以吃,让农民缴纳桑葚当军粮。中山城郊外的农田大量抛荒之后,生长出了一种野谷,城中人借机收摘果腹;而《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中也有类似事件。最后,已经残破不堪的中山、邺城被魏军相继占领。

这样梳理下来会发现,在“乱世”中,战争双方的攻守城技术未必有多高,乡村地区的破坏、军政体系的瓦解和社会的全面崩溃,才是坚城失守的根本原因。围城战的情况虽然不多,但都城里上层文士多,他们对战乱的回忆文字容易保留下来,形成文献记录。

在战乱时期,乡村社会的崩溃更加彻底,侥幸残生者或形成流民潮,涌向相对安定的地区,或结成自保的社团,建造壁垒、邬堡,并服从各色征服者的统治。这些社会变迁形成的文献记载较少,往往是因为有些祖逖式的“英雄”人物才得以保留下一部分信息,在战争史的层面之下,“乱世史”的书写也许是最难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隳三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