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百年流水线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13 03:3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百年流水线的读后感大全

  《百年流水线》是一本由[美]大卫 E. 奈(David E. Nye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流水线》精选点评:

  ●以美国和日本汽车工业角度为主,稍显啰唆地梳理了流水线的百年进化史,重点放在流水线的社会经济影响方面。

  ●书不错,译得太糟糕。

  ●有干货,但整本书极其枯燥……看的痛苦无比……

  ●这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发明。它自古就有,在工业化时代成熟形成的,电动起重机、电梯、通风设备和照明工具,为它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汽车工业的发展,福特公司把他做到了极致,然后推广到全世界各国。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因为文化不同,流水线也有巨大的差异。工业文明里面,它和集装箱都是伟大的发明,有了它,我们才能在有生之年开得起车。

  ●按时间顺序技术历史,偏文化冲突,主题不突出

  ●梳理了流水线从1913年诞生以来的发展和影响,美中不足的是对汽车行业的关注太多了——流水线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应局限于一个产业。

  ●标准可替换才是主题

  ●这本书以福特从1913年开创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为主,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写了流水线的发展,同时也写了其他国家怎么引进福特的流水线,从整本书可以清晰的看到工业2.0到3.0的发展历程,非常好看,极力推荐

  ●设计模式,感觉过于啰嗦。。

  ●还不错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一):理解制造业的好书

  从流水线和汽车行业的视角看全球制造业的变迁史。逻辑清晰,细节详实,是理解制造业的一本好书。

  流水线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福特流水线出现和发展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汽车业。彼时美国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具备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对于标准化性价比高的汽车需求迅速增长,因此以效率、标准化和大规模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福特生产线推动了美国汽车业早期发展和汽车消费文化形成。然而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在欧洲的接受度却不高,主要的原因是欧洲当时并没有美国那样统一的市场,消费群体不够庞大,缺乏庞大的中产阶层,工人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不足以形成对大规模市场需求。其次,欧洲由于道路较窄、城际距离较短等地理差异,对个性化的、小型和经济型的车需求大于对高油耗大体量车型,更多元化的需求并不适合也不需要大规模生产体系介入,否则生产成本会更高。所以福特生产线在早期福特在欧洲投资和技术转让时显得水土不服。

  19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业凭借精益生产迅速打入了美国市场,几乎击垮了美国本土汽车业。精益生产作为传统流水线的改进版本,与其说是一种主动战略,不如说是在日本本土的资源约束和美国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丰田等公司选择从利基市场切入策略下的一种被动选择。精益生产管理更加适合小批量生产,追求少投入的前提下同一条生产线在不同型号产品生产之间的灵活转换,因而更适合生产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更适应不断变化和升级的市场需求,相比传统福特生产线,前期固定资产成本投入也更少。

  流水线和精益管理在从其发源地向其他国家移植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转移的问题,而是技术、组织方式和一国文化、政治环境、宗教等各方面匹配的问题。比如魏玛共和国并没有接受福特流水线,但纳粹时期的德国对生产力提升有着强烈渴望,同时流水线高度整齐划一和标准化的工作方式也极为契合纳粹对于思想控制的需要,因此反而在纳粹德国时期得到了发展。精益管理帮助日本在很短时期内打败了美国汽车业,但在美国的接纳和融入却花了二三十年。日本强调个人效忠集体,而美国奉行个人主义,这也许是解释精益管理在美国难以渗透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随着产业外包和全球化的加剧,这两种生产方式在产业转移目的地并存。在劳动力素质尚且不够且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流水线上的女工仍然和百年前福特生产线上的没太大区别,而在一些技术迭代到一定阶段的国家,外包商已经开始把精益管理融入技术含量更高的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中。中国正在从前者向后者切换的过程中。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二):3星|《百年流水线》:流水线与工业、社会、艺术的交互史

  一部流水线的简史。从技术上讲的内容不多,大部分是流水线与工业、社会、艺术带来的交互影响。

  我推测作者是想写《集装箱改变世界》一类的书。流水线技术跟集装箱技术有相似也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形成全世界统一的简单的标准与规范。

  读后感觉不像《集装箱改变世界》那么震撼。因为流水线的重要性是公众熟知的,不像集装箱,不说不知道有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另外流水线的历史没有太多的转折与冲突。

  总体上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西方的,我这样的国内读者不熟悉。这可能也是书不够吸引人的地方。

  总体评价3星,有一定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流水线的诞生似乎要比亨利·福特1903年创办的公司早得多。将流水线与工人相结合的想法早在美国内战之前的屠宰场就已经出现了,它将工人沿流水线固定在某一位置进行相同的操作,这一过程将活牲畜从进入加工厂到最后进行肉类、皮毛、油脂和其他部分的分割过程进行了拆解。P13

  2:鉴于流水线的构成因素在此之前已经陆续出现,因此我们似乎认为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并于1908~1913年首次出现在福特汽车工厂的流水线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儿。电力驱动迅速席卷了汽车工厂等快速发展的新行业。P17

  3:在1914年1月正式将链条引人流水线之前,装配线上的汽车仍然是通过人力推动的。1914年4月,福特汽车工厂的多条流水线全部投人使用,所有的汽车都被放置在凸起的轨道之上(见图2-3)。P20

  4:综上所述,流水线的五个特点——劳动的分工、通用零部件、单一功能的机器、机器设备的布局以及通过滑行和传送带将零部件传送到工人面前,将流水线定义为一种物质技术。然而,流水线的第六个特点——工厂电气化是以上五个因素独立运转并形成一种新型生产模式的必要前提。P25

  5:实际上,最终直接导致流水线诞生的原因就是福特无法满足市场对T型汽车的大量需求。P27

  6:实际上,福特的流水线距离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的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在寻求有效、理性化的工作体系方面,两者的思路更是大相径庭。P31

  7:除此之外,这一年【1924年】又兴起了另外一种表演形式,即一大群人身穿统一的服装通过体操的形式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这类表演通常在体育馆或者广场上举办。花样游泳是另外一种自发性的体育活动,它将工业生产电的亘互雄性以及产品的流动方式引入了流行艺术领域。P54

  8:马里乌斯·贝利埃公司(Marius Berliet)在1918年以前是法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它从美国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并且完全复制了道奇公司(Dodge)的生产技术。然而,由于缺少优秀的工程师,它急于想成为法国汽车行业霸主的愿望最终因为市场份额的大幅缩水而宣告失败。P63

  9:实际上,流水线在每一个国家的实践(具体细分到每一家公司)都开始于其被改良以后。对于一个普通的参观者来说,苏联的流水线看上去似乎与德国、英国、法国或者美国的流水线并无太大的区别,然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却是十分巨大的。P77

  10:通常情况下,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作家比较倾向于批评大规模生产,因为在他们眼中,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似乎在可预测性和标准化方面表现出了非人性的一面。P81

  11:社会学家之所以对新工厂的生产方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人早期对流水线以及每天5美元报酬的积极反应。P95

  12:乔尔·迪纳斯坦(Joel Dinnerstein)指出,美国的黑人音乐就源自流水线工厂里的噪声和韵律。P105

  13:查理·卓别林在参观了福特的胭脂河工厂之后,于1936年拍摄了电影《摩登时代》,他在影片中对流水线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P107

  14:1932年,底特律的汽丁工人彻底陷人了绝望。很多工人花光了自己的和保险金,有的人基至只能露宿街头。有超过30的人来到了面特的胭脂河工厂门口进行抗议,然而等作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武装镇压。P110

  15:当流水线成为军队补给和确保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后,【美国】人们便一扫对流水线在大萧条时期的负面情绪。P121

  16:实际上,机器人最开始取代的并不是国内的劳动力,而是像喷漆和焊接这种在流水线上最脏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业机器人看上去与人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P148

  17:由于【沃尔沃的】工人从集体组装一辆整车中获得的满意度要远远超过每天8个小时重复着相同动作的流水线工作,因此工人的高流动率也得到了明显的降低。P171

  18:当一种新技术濒临消亡的时候,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几乎很少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1960年的安德伍德、Royal和奥利维蒂这些顶级的打飞机制造商。P176

  19:然而,美国的汽车企业只能够在一条流水线上生产一个型号的汽车,而日本企业的流水线则可以同时生产多个型号的汽车,这样一来,不仅工厂里所需工作台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而且每道工序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P177

  20:丰田公司为工人提供了一种良性竞争的工作环境,他们所推崇的"看板体系"意味着通过让员工参与到以过程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来实现生产体系的不断变革。P185

  21: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企业在生产率、库存控制和生产质量三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企业放弃了从上到下的传达一系列指示的层级沟通制度,转而鼓励对话形式的沟通方式。P186

  22: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用了一代人的时司才真正理解了日本人所推崇的精益生产。然而,美国人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必须要直面精益生产的挑战。P193

  23:底特律的衰落并不是日本的成功所导致的。美国的汽车产业在对很多汽车工厂进行了全新的定位之后,已经可以用更少的工人生产更多的汽车了。随着底特律的人口从1970年的150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70多万人,其市区的面积也在逐渐缩小。P200

  24:在美国,有些工厂之所以还能够保留大部分流水线工作岗位,是因为这些工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精益生产领域的专家的启发。这些工厂更倾向于平等主义的工作制度,这里没有专用停车位,只有一家对全体工人开放的咖啡馆,所有的流水线工人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管理方式也是以有计划地引导合作为主。P213

  25:此外,正如"通用技术"理论所假设的那样,人们对流水线的改造仍然继续着。近来,一种被称为"广泛采购"的生产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这种生产方式先将某项工作分解成为若干部分,然后再到互联网上寻找那些愿意接受以计件工资制的"打零工"的生产者。P222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三):流水线、效率与管理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流水线对人类的贡献远超想象(与之相似的是集装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集装箱改变世界》,当然流水线更伟大)。

  《百年流水线》一书介绍了流水线自诞生到今天的历史,因为它和 Team of Teams 都提及了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的思想。再加上最近的”995.icu“事件,所以我在此想综合这两本书,讨论一下管理问题。

流水线的历史

  第一条流水线诞生在福特公司的工厂,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科学史上需要讨论的是,像流水线这样的创造,到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还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我个人倾向两者兼而有之,在福特公司创建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流水线之前,类似的设置已经在其他行业(比如屠宰行业采用了),但是福特公司整合了所有的改进。《百年流水线》一书认为:

应当将流水线视为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各种加工技术的结合体。

  流水线迅速提升了福特公司的生产效率,它的业务蒸蒸日上。然后福特公司将工资标准提高到每天5美元。这是流水线的黄金时代。与现在相比,当时的流水线工人工资高福利好,他们怀着一种自豪的感情进行流水线上的工作(这与我们现在对流水线的印象完全不同,实际上,本书提到,要使流水线妥善运行,福特公司需要群策群力,听取工人们的意见)。

产业工人对于大规模生产采取了一种积极的态度。他们意识到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采用强有力的生产系统可以产生潜在的经济效益。

  当然随着流水线技术的扩散,这个黄金岁月短暂如流星。关于流水线的批评日渐增多。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推广也不尽如人意。即使在生产水平较高的西欧,也不免“橘生淮南”,并未能完美复制美国流水线的高效生产能力。

  随后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短暂地扭转了20世纪30年代对流水线大规模的批评。

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受到严厉指责的流水线,如今已经成为健康、繁荣和胜利的同义词。当欧洲的战事结束之后,那里的主要制造商为了生产圣诞商品纷纷更换机器设备。 不仅主流杂志和公司广告对流水线赞赏有加,就连罗杰・伯林盖姆( RogerBurlingame)和克里斯蒂・博思( Christy Borth)这样有思想的社会评论家也难以掩饰对流水线的赞美之情。

  当然,随着战争结束,小甜甜很快变回牛夫人。战后对流水线的批评与反思卷土重来:

对技术性失业的恐惧,对社会生活的标准化、垃圾的大量产生和大规模生 产的毫无味觉的食品的担忧已经成为各大主流报刊、调查团体,以及专题研讨会上讨论的重点内容,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对雅克·埃吕尔( Jacques Ellul)于1964年出版的英译本著作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雅克埃吕尔认为技术体系对自由的威胁远超意识形态,因为技术体系席卷了整个社会。事实上,流水线已经深深地改人类社会图景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由此诞生了“商品崇拜主义”(当然我这个论断并不是很严谨)。

商品崇拜主义意味着人们对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商品存在着广泛期望的同时,还对与生产有关的工作存在着鄙视的情绪。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流水线技术在日本进化了,美国的汽车公司发现他们的日本同行在流水线生产上青出于蓝。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们一时节节败退,当他们像模仿日本改良自己的流水线时,他们遭遇了当年在欧洲推广流水线相似的困境。

  在最后回首流水线那未完的历史,本书概括了两点:

流水线加剧了不平等:本国工作岗位向海外的迁移和白领工作的计算机化并没有让普通工人从中受益,而是让公司的管理层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世纪70年代,企业高管的工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2倍。在当时看来,双方的工资差异确实很大,但是在装下来的几十年中,企业高管的福利待遇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水平。工业升级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些从流水线的历史中总结概括出的内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一方面,技术动力对现存生产体系进行了小规模的渐进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它强化了对引入替代系统的抵触情绪。对生产体系进行根本的变革是不太可能出现在那些拥有根深蒂固的生产方式(或者拥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和稳定市场的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创新更容易出现在某些新兴产业中,例如1913年的美国汽车产业和1955年的日本汽车产业。那些从流水线的历史中总结概括出的内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一方面,技术动力对现存生产体系进行了小规模的渐进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它强化了对引入替代系统的抵触情绪。对生产体系进行根本的变革是不太可能出现在那些拥有根深蒂固的生产方式(或者拥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和稳定市场的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创新更容易出现在某些新兴产业中,例如1913年的美国汽车产业和1955年的日本汽车产业。

  本书最大的缺点在于过于关注流水线在汽车工业的情况,忽略了其他工业部门。

流水线模式与泰勒思想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以下简称泰勒)在20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方法,致力提高工业生产效率。Team of teams 高度评价了泰勒的思想,认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福特的流水线就是该思想的产物。有趣的是,《百年流水线》一书认为福特的流水线思想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大相径庭,实际上也有福特主义的说法,两者的关系见维基页。

  福特的思想与泰勒的思想是否一致,谁影响了谁,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留给历史学家和管理学家研究。在此不必多言。关键是流水线和泰勒的科学管理,都代表了一种“效率至上”主义,在这种思路之下,一切都是围绕效率转。

  这一段引用文字出自前文提及到的书评。

评论

  平心而论,我对 Team of teams 的评价并不高——即使它提供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思路。这一类管理学或者讨论团队的书籍,都会讲述一个美好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一个组织,或者团队,一旦找到正确的方法,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惜的是,在这个故事里面,那个卓越的组织精干的团队,就仿佛是柏拉图的理想模型,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这样的组织或者团队,由专精各种技能、充满热情而且精力充沛的人组成,他们对团队的任务抱着崇高的情感(而且不需要讨论他们的薪酬!)

  当理想回到现实,你会发现一地鸡毛:你招聘过来的人,可能连 git 都不会用,尽管他/她挂着一个985/211的学位。他/她对工作毫无热情(噢,可能你本人也是),每天只是面向工资编程。他/她从不了解别的部门在干什么,即使有全员大会,让不同团队互通有无,他/她也只是心不在焉地玩弄手机。好不容易组建了一个团队,但是公司其他团队甩锅的甩锅,划水的划水,这种情况下,“建立无边界组织”从何谈起?

  但我并不是说 IT 公司应该像流水线工厂一样——老实说,IT 公司做不到流水线工厂一样,因为软件开发到现在为止还是一项手艺活。任何人如果能将软件工程分割成真正的流水线工作:每个流程标准化,而且简单到无须高强度培训就能完成,那么这个人应该得图灵奖(或者其他别的奖项)。本质来说,现在中国的 IT 公司就手工小作坊的聚合体(也许外国的公司也是,但我没有在外国的公司工作过不好说)。

  综上我认为现阶段在中国谈管理方法是水中捞月。假如我们认为 Team of teams 里面陈述的内容是对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而且变动频繁的社会,那么中国公司面对的管理问题就是:它们从来没有建立一个能有效追求效率的管理制度,就要去面对一个适应性比效率更重要的世界。而美国推广流水线以及从日本重新学习改良流水线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模式,特别是管理模式,并不能轻易复制的。无论如何,996更多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它消耗了员工的精力,带来不大的收益,除了让管理层获得心理满足之外,并没有任何用处。

  《百年流水线》读后感(四):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百年流水线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