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轮黄日》是一本由[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轮黄日》读后感(一):一部帮助补充非洲空白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读非洲作家的小说,尽管这部作品也是诞生在海外。作者是尼日利亚人,这本书聚焦于1967-1970年的尼日利亚内战,也称比亚法拉战争。半轮黄日则是比亚法拉的国旗。尼日利亚作为非洲最混乱复杂的国家,拥有着250个民族,各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加之英美国家对于该国的插手,整个国家始终面临着黑暗和动荡。作者作为依博族自然对比亚法拉有着浓厚的感情。这本小说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文字作品,也让我了解到了非洲国家,具体来说是尼日利亚的一些历史。作者没有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来叙述,而是聚焦在一家人的三个主要角色身上,这样的落脚点反倒更能让读者产生共情。阅读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学者的政治性以及人性的善与恶。最后凯内内也没有回来是让人心碎的啊。以及读的过程中要把所有人物脑补成黑人,开始还是有一点难度的,认知基于经验,可见,纯粹经验式的阅读不可取啊!
《半轮黄日》读后感(二):震撼人心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内容!
先读了“代译后记”,很不错,写得很有高度!尼日利亚出了不少善于讲故事的作家,阿迪契作为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讲故事的能力令人赞叹,而她敢于挑战战争叙事的勇气且在书写中体现出的人道关怀与远见卓识更令人难忘!身为伊博族富家女、从小享受荣华富贵的孪生姐妹奥兰娜与凯内内,高谈治国方略却对母亲插手婚姻束手无策的大学教授奥登尼博,来自宗主国却痴迷于前殖民地文化与女人的英国人理查德,以及出生于偏远农村、无力改变命运但幸运遇到恩主的家仆乌古,当殖民地时期遗留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最终爆发为惨绝人寰的尼日利亚内战,在强大而无情的历史与战争机器面前,他们统统成了听任碾压和宰割的小人物,被迫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与环境、人性、尊严做着似乎没有希望的媾和与妥协。非常震撼人心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尤其是后半段对战争的描绘,令人不忍卒读却又不能不读。故事的最后,被直接卷入战争的最底层人物乌古成了讲述这个故事的作家,就凭这一个构思,阿迪契的深度和高度就值得读者的尊敬与赞赏!
《半轮黄日》读后感(三):世界的另一头
看完书走出办公室时,时值初夏太阳快落山,一身热浪袭满全身,裸露的皮肤一下子被烘烤,瞬间碾压轰挤体内的空调余凉,眯缝着眼从抬起的手看向天空,很难相信,同一个时间,此时,还有人身在战场。
看完书去搜比亚法拉,想看看国旗为半轮黄日的国家是一个什么地方。百度词条只有寥寥几句,建国不到3年只被几个国家承认的存在。而就是这个国家,承载着奥兰娜、奥登尼博、乌古、凯内内、理查德的全部。
看到最后,我一厢情愿的认为,乌古就是作者,他带着所有人继续生活,他的使命,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伊博族,让更多的人因为他而去搜索这个曾经的国家。就像后记说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承认曾经的历史,故意去遗忘它,就好像你遗忘它,它就会消失。暴力的受害方和承受方都有责任去承担并补偿。战争是国家的行为,受伤害的永远是人民,是普通人。
事情,在我以为它没完结的地方结束了,可我还想知道更多,我想知道宝贝成长为怎样的大人了?我想知道乌古的书有没有引起很多反响?理查德有没有娶凯内内?我还想知道伊博族现在是否还是生活在“半轮黄日”的世界中?恶性营养不良症是不是还在剥夺更多的孩子性命?我还想知道在天空的另一头,为什么活着就是奢望。
半轮黄日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书,它让我们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让我们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人生在世,出生和死亡都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从来不是。
最后让我引用后记那句话:对那些侵害人类的残暴罪行,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残暴罪行,即便他们发生在别的国家,过着发生在过去,每个人都有记住这些罪行的道德责任。
《半轮黄日》读后感(四):枪响之后,没有一个人能全身而退——《半轮黄日》读后感
这本书我拖拖拉拉了好久才看完,看完的时候感觉心情十分复杂。这是一部以尼日利亚内战为历史背景的半真实半虚构小说。从看到战争爆发那段开始,就觉得很难受,因此影响了阅读速度。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非洲文学。最大的障碍是很难去想象书中的人、场景、环境这些。于是在快看完的时候我打开了电影。发现对于看过书的我来说电影并不好看,于是只看了一点点。但是电影却很好的帮助我了解了里面的人物、场景和环境。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对于战争中的人的描写,对于大屠杀的描写。我到现在还忘不了大屠杀那段,真的只是看文字就让我觉得触目惊心。这也让我想起了《二手时间》里对于大屠杀的描写。两本书里大屠杀的发生背后都有种族对立和宗教对立,这些应该都是值得反思的。我看到当人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理想奋起反抗,看到了在战争中平民甚至活得都不像一个人,看到了战争对人们心智的蚕食和迫害。班轮黄日是比亚法拉共和国国旗的样子。刚开始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的研究非洲文学的朋友跟我说了这个事情,我就感觉这本书会涉及到比亚法拉共和国。那场大屠杀引发了比亚法拉共和国的建立,共和国的建立又引起了尼日利亚的内战。我想南部的伊博族只是希望建立让自己安全生活的国度,最后却没有办法只能输给北部的坚船利炮,国际红十字会的救援、难民们开展的自救都没有让战争笼罩下的人们过的哪怕好那么一点点,这又让我感到人是多么渺小的存在。然而这本书更多的是从比亚法拉人、从伊博族人的角度来描写。北部的豪萨族为了获取胜利是不是也牺牲了很多东西这个我从小说里没办法知道。小说的结尾我不太喜欢,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凯内内设计成这样的结局,但这些都不妨碍它成为一本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的小说。书中更多的内涵就交给每一个可能阅读它的你们来挖掘吧。
《半轮黄日》读后感(五):《半轮黄日》——战争啊战争
尼日利亚,本来是很遥远的国度,但是突然一下从地图上跳出来呈现在我的面前。
在大部分人眼中,非洲是一个大陆,是一个整体,除了埃及、南非等一些国家外,其余的几十个国家都是默默挤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整体。《血钻》《卢旺达饭店》《北非谍影》几时有如此多的影片,然而广大的非洲大陆却是神秘而黯淡的。然而《半轮黄日》这本书,一下子把尼日利亚从众多默默无闻的非洲国家里推到了我的面前,让我与非洲西部的这个国家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它不再单单是非洲道路上的一个小部分,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自己特色的独立国家。
尼日利亚,真正的多民族国家,共计二百五十多个民族。整个国家受制于殖民地的历史国家极度贫穷。是非洲的第一人口大国。1914年被英国殖民,1960年国家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整本书是从内战前后来描述,跨越了六十年的时间。1967年至1970年,刚刚独立的尼日利亚又被拖入了内战的漩涡,面临着多民族的分歧。伊博族的独立袭击了整个国家,种族成为了杀戮的理由,无人能够幸免。
整本书跨度60年,第三、第四部分采取了倒序的方式一点一点从侧面描绘出了这场野蛮而无谓的战争。书中的主角们,13岁的仆人乌谷、大学教授奥登尼博和他的爱人奥兰娜,来自宗主国的理查德和他的爱人凯内内,当整个国家都变成了战争之时,没有人能逃脱这种命运。战争激发出了人性的所有恶劣,抹去一生的努力,让一切退回到了原始社会。即便是在战后,短暂和平之下恢复的人性,也难以抹平战争带来的创伤。
整本书刻画了多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而我最衷爱的则是凯内内。作者的角度始终在别处,凯内内作为奥兰娜的同胞妹妹、理查德的非洲爱人而存在。然而当战争来临时,有人颓废了,有人变恶了,有人自利了,而曾经身为富家大千金、掌握着家族生意、看似应该最客观、最不受战争影响的凯内内却挺身而出。既没有随父母逃离,有没有与理查德一起回到宗主国,反而深入战争腹地,用自己的能力为后方募集到大量物资,拯救了无数战争中的难民,包括曾经辜负她的姐姐。而当战争结束后,大部分人活了下来,然而最该活下来的凯内内却失踪了。
凯内内很少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她也肯定不懂什么叫“舍身成仁”,然而正是她的存在,让这场残酷的战争有了一线希望和生机。她用自己的配角之光照亮了几位主角的人生。
囿于对非洲国家历史的了解,从书中不能领悟到更深一层的含义。而书中明显的政治倾向也让作品有了一些瑕疵。但整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反战的书。不论什么原因,战争总是千疮百孔,席卷一代人!
愿非洲再无战争!
争取早日探访非洲大陆。
《半轮黄日》读后感(六):战争来过
本书以1967—1970年发生的尼日利亚内战——比亚法拉战争为背景而创作,讲述了几位不同身份,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的情感纠葛,和面对残酷战争时暴露的人性。本书分了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时间倒叙,这种跳转,更能体现战争前后的反差和人物心态的转变。
书中通过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场战争前后的故事。出生在农村,思想落后,在大学老师奥登尼博当男仆的乌古;出生豪门,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衣食无忧的奥兰娜;性格内向来自英国,想写一部小说的记者查理德。战争在这三种不同视角中向我们展开,他们以及他们所牵扯的人都被这场战争搅动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凯内内却更加睿智和务实,接管了家里的产业,她的冷静和对所有事物不屑一顾的性格吸引了内向的英国记者查理德。查理德作为一位外国人,本该不会卷入这场残酷的战争,而他深爱着凯内内,让他义无反顾的和她站在了一起,看似内向腼腆的英国记者,在生死面前也能拿出勇气,外表软弱,内心强大。他想在战后创作一本叫做《我们死去时世界沉默不语》来记录比亚法拉战争的叙事,控诉全世界。而在最后又对乌古说:“这场战争不是我的故事,我不该讲。”
这场战争的故事最后由乌古来书写,在书的最后,乌古写到:“致主人,我的好伙计。”正是他的主人奥登尼博让他学习知识,在无数个和学者的探讨对话中让乌古成长。乌古喜欢主人叫他“我的好伙计”,这也正是奥登尼博第一次呼喊乌古时的称呼。在战争中,不仅有破坏有改变,也有成长。
虽然凯内内说:“我们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是否改变自己,决定权在于我们自己。”但是,战争席卷过后的残垣断壁告诉每个人,战争已然摧毁了我们内心的壁垒,人们都屈尊在战争的威胁下,小心翼翼的保留那一点点人性。
而战争结束后,该负责的人却都在推卸责任,为战争买单的自始至终都是那些品尝战争苦果,遭受了痛苦、饥饿、愤怒、疾病、伤亡的平常百姓。战争是对人类社会的撕裂,它让所有事物都偏离轨道,它可以摧毁人们的所有,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但是最可恶的是,战争会带走我们身边的人,它让很多人下落不明,悄然失踪,活着的人苦苦寻找后也只能埋葬空棺材,战争让人们支离破碎,人间蒸发。最后,剩下虚无。
《半轮黄日》读后感(七):永远不会忘记的——《半轮黄日》
小说诞生之初,只是为了记录故事,愉悦考官或者读者的一家之言吧,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小说可以在作家的笔下千变万化,并承载着越来越沉重的期望——忠实地记录,回望并且反思——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半轮黄日》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半轮黄日》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尼日利亚,刚刚摆脱殖民主义的尼日利亚组成了联邦政府,却难以掩盖殖民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民族问题——民族的争端,伊博族的独立,而一场内战成为所有矛盾最终爆发的焦点,这是一场汇集了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桎梏,展现了最丑恶人性的战争,每个人被迫在这场战争中经受着或荒诞或悲惨的命运,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本书籍由尼日利亚几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他们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自己的经历,却经由他们的所见所思展现出了最真实的人性,以及一整个时代的样貌。甚至描绘了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对于种族以及国家的不同观念。应该说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苦难与快乐,卑微与伟大,生存与死亡,以及真实的历史,这历史既宏大又幽微,宏大是由于将个人置于巨大的历史之中,在其中历史现出脉络,个人更显渺小,幽微则是由于作者依然关注身处历史中人最细微、最敏感的情感与体会。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人民挣扎生存的历史,也是非洲的苦难史。
《半轮黄日》跨越了整个60年代,应该说整个60年代就如那场战争一般,是尼日利亚甚至整个非洲的一个缩影,独立虽然到来,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却依然扎根于这片土地上,并且经由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独立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而是让分歧更加清晰,更快分崩离析。所以以奥登尼博为首的知识分子在做着无谓而徒劳的争论,普通民众失去尊严痛苦生存,一整代人受到战争的摧残,而仇恨更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上。这既是非洲的过往,也是非洲的现状。所以作者写作的目的,既是为了厘清并记录下这一段最复杂的历史,也是希望籍由将这道巨大的伤口展现于人而得到治愈,仇恨很难泯灭,分歧依然存在,尽管这是一道无解的命题,作者却依然愿意用笔寻找答案。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阿迪契的表达方式,作者卸下了文字的所有伪装,只使用如非洲大陆一般简单、干净、纯粹的文字,却令人印象深刻,就如作者笔下描绘的奥兰娜“像泉水喷涌而出时正对着的那块石头,被经年累月翻腾的波浪打磨得光滑圆润”,阿迪契下定决心用最简洁的文字,漂亮的修辞打磨出精致的作品。作者也兼顾了深刻与可看性,将六十年代分为四个部分,简单排布之后,保留了一点悬念,也带来了戏剧性,但是阿迪契尽力不粉饰所有疑问与丑陋,力争表现出最真实的非洲,却无法掩饰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自己民族的热爱,在这片沉积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生活着淳朴的人民,这两者却都不可避免被刻上殖民主义的痕迹,不同的价值观、民族观、社会观难以调和却被缠绕在一起,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被撕裂了信仰与文化,痛苦却又无所适从,但是他们仍然沉默地承受着一切苦难,并保有自己坚忍的本性,寻找着未来的出路。就如那短暂存在的比亚法拉,以及代表这一政权的“半轮黄日”标志一般,纠结在壮丽与痛苦之间,早已经随风消逝,却永远难以被人所忘记,铭刻在记忆里。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半轮黄日》读后感(八):战争让世界失语
《半轮黄日》读后感(九):橙子,恶性营养不良
2013年,电影《半轮黄日》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海报上饱满得似乎将要溢出的橙红色至今仍让我感到惊艳。“半轮黄日”既是故事中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比亚法拉共和国的国旗图案,也是这种橙红色出现在天空中的魔术时刻。电影改编自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获得2007年橘子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而这半轮黄日的颜色,也被沿用到了原著小说的中文版封面上,与背景淡雅的米橙色相得益彰,包裹住这一段不甘沉默的历史。
小说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尼日利亚内战期间,一对双胞胎姐妹及其各自的伴侣所经历的种种变故。从战前宁静优渥的生活,到伊博族人与豪萨等民族间的政治斗争导致的大屠杀,再到比亚法拉宣布独立后遭到经济封锁的艰难困苦,时移世易间,人们对彼此的爱与忠诚一次次遭到考验,又一次次再度踏上希望的征程。
作者阿迪契出生于书香之家,从小在大学城恩苏卡长大,而恩苏卡正是小说中前半段故事的主要舞台。“现代非洲小说之父”钦努阿·阿契贝亦曾居住于此,媒体盛赞阿迪契的才华,甚至有评论将她称作阿契贝“在21世纪的传人”。19岁时,阿迪契赴美留学,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亦反映于她后来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绕颈之物》中。伊博族的血脉和她的个人经历在她的作品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方面体现出强烈的比亚法拉情结,一方面又体现出女性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
阿迪契擅长描写女性,而她笔下的女性往往优雅稳重又刚烈坚强,“就像泉水喷涌而出时正对着的那块石头,被经年累月翻腾的波浪打磨得光滑圆润”。她们通常都是女性黑人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想和经济能力,却仍然困于感情的枷锁中,无法真正地做到理性。阿迪契在诸多作品中都探讨着女性如何从身份认同的焦虑中抽身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问题,正是这种迷人的矛盾在她的短篇小说《上个星期一》里成为淹没理性的利器。而《半轮黄日》中的女主人公奥兰娜,正是背负着性别、肤色、种族、国家、地位等方面的多重矛盾的一个极典型的人物。
在宏大的历史主题背景下,阿迪契却没有将视角限定于她所擅长的角色奥兰娜,而是将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都引入了叙述。在表面风平浪静的社交活动间隙,《半轮黄日》的几名主人公各自深陷于内心矛盾的深渊中,对当下甚至未来的生活缺失了信心。一方面,美丽的奥兰娜不愿为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献身于与革命者奥登尼博的爱情;一方面,英国记者理查德为奥兰娜的黑人姐妹凯内内那谜一般的气场所虏获,又深知他这份痴情只会被其他英国人视作一个玩笑;13岁的乌古来自穷乡僻壤,既难以把握男仆对主人应有的态度和距离,也无法遏制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在这个多层次、结构复杂的小圈子里,人们寻求着互相理解的方法,却只得到了持续的互相伤害。生活的常态期待着某种爆发将其打破,于是,战争开始了。
苦难并不是使情感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却无疑是最有效的。阿迪契讲述着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民不聊生的内战,并将这些非日常的片段真正地嵌入到日常中去。在逃亡者的火车上,被残忍杀害的女孩尸体成为联结怀恋与未来的回忆,黑暗中唯记忆不灭;而在挣扎不息的难民营里,恶性营养不良的孩子们如一个个摇摇晃晃的气球,四肢细瘦,几乎撑不住身体中膨胀的希望与绝望。这些几近魔幻、却又无比真实的画面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亦反映出人情冷暖的另一面:正是困境中的相互扶持,使人们最终怀抱着和解与希望,走向未来。
乌古后来写了一本书,在他的书里,他模仿另一位诗人奥凯奥马写了一首诗。我很喜欢诗里的这一段:
“想象一下吧,双臂细如牙签的孩子,肚大如箩,皮肤撑开,很薄。这叫恶性营养不良——一个很难的单词,一个不算难看之至的单词,一种罪孽。……你们看到了吗?你们是否感到短暂的同情,尔后转过身。抱住了恋人或妻子?”一种罪孽。乌古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或许正是阿迪契写下这本书的原因——希望人们正视这段处于官方的“集体失忆症”中的历史,无论它是否与自己的生活相关。在书中,理查德曾在尼日利亚内战时期收到来自比亚法拉军方的报道邀请,他起初想以对方看上的是他的白人身份而不是他的文笔为由拒绝,但却被对方的一番话所打动了。在这个人人都想活出一个自己的时代,谁都不想被自己与生俱来的那些身份所束缚,也不想要别人只看到自己外在的皮囊。但有时候,世界的真相比个人的自我更重要。有时候我们需要让所有人知道恶性营养不良的橙子是什么颜色。那个军官是这样说的:
“世界必须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必须了解真相,因为我们正在死去,他们不能就这样保持沉默。”《半轮黄日》读后感(十):流亡人写流亡事
尼日利亚战争简略图通俗来说:此小说主要是描述了60年代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尼日利亚内战时期的生活起伏与情感纠葛。但是,但凡你略略看过这本书,再回味的时候就绝不会是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描述一对姐妹、三个主人公的生活”的印象上。抓住我眼球的是这本书所立足的整个时代背景——尼日利亚内战,或者可以说,是在历史上的殖民主义与现阶段政治腐败中艰难求存的尼日利亚。这样的处境让我觉得亲切又陌生。亲切的是,这和在国共内战时期摇摇欲坠的中国多么相像。陌生的是,二十几年的生活中狭隘的我竟然很少知道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仅有的了解只剩名字了。 首先,我们来了解小说背景,大致梳理一下尼日利亚战争的概况:卷首已附简图。 小说里的时间线按照上图的事件时间进行。真实的交代了每一次冲突的经过,真实的让我怀疑这是一个半纪实的作品。尼日利亚,在1884年柏林会议上确定了英国对其的控制权。1914年总督夫人将其命名为尼日利亚。1960年独立后,殖民主义的阴影仍弥散不去,地区各族之间的矛盾很深,百废待兴。 作者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的阿巴,伊博族,父亲曾任尼日利亚大学副校长。19岁到美国读书。被誉为尼日利亚最有前途的青年女作家。阿迪奇埃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非洲为背景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反映后殖民时代尼目利亚乃至非洲大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她的父辈都是亲身经历战争的一群人,她能获得当时最真实的素材,她是尼日利亚人,她有对这个国家最炽热的爱与心疼。所以她的语言如此娴熟细腻。 在小说里,作者出人意料地采取“多声部”的叙事策略,借助三位民族、性别、阶级迥异的人物视角来看待这一场民族战争,但三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去国还乡的流亡人。 理查德,一个在尼日利亚的英国记者,没有合法的公民身份,幼年在英国也没有任何归属感。父母对他毫无安排,父母故去而后住在姑妈家也尝试过逃跑,可他连自己要去那里也不知道。他胆小怯懦又有点自卑,即使和漂亮能干的凯内内在一起,也一直在患得患失。他对外声称是作家,可是却没有任何作品也没有收入,刚来尼日利亚他是住在情人家里,跟凯内内在一起后,凯内内帮他安排住宿和仆人。凯内内包容他爱他,理查德欲与之走进婚姻殿堂。他看着比亚法拉的诞生,觉得自己将在比亚法拉找到归属感。可在比亚法拉战败、凯内内失踪后,“他眼前一黑,等他从眩晕中恢复过来后,他知道他永远不会再见到凯内内,他的生活永远都会像一间点着蜡烛的房间;他不论看什么,都将是倏忽一瞥,影像模糊。”他的梦被彻底摧毁了。 奥兰娜是富商之女,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尼日利亚人,却因为海外求学经历以及她惊人的财富地位,是她成为自己国家的“外来客”。最先不接纳她的是奥登尼博的母亲,认为她是一个“异类”“女巫”来诱惑她儿子,为此还从家乡带来一个女孩来引诱自己的儿子。她不认同家人的唯利是图的庸俗,远离家乡与左翼的民族主义者奥登尼博住在一起,对民族强烈拥护。同理查德一样,比夫拉战败、凯内内失踪,无论家、国层面,奥兰娜彻底成为了一个游荡的灵魂。 乌古,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奥登尼博家做男仆的男孩,和现在贫穷地区的男生一样渴望逃离山村。他离开家,在城市尽力讨好主人,学习认字,学习新的事物。在他被抓去参军之前他都不是真正的自己,他为主人而活,他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是因为主人的生活。虽然主人一家对他很好,将之视为家人。可他知道那不是真正对等的家人。对于自己的家乡而言,他已经是一个“外人”了。他在大城市工作,又认字。乌古很像现在在大城市生活的边缘人。“住不下,回不去”失去归属。 还有要说的就是作者章节设计的巧妙。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将两段时间(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进行交叉: 第一部 六十年代初、 第二部 六十年代末、第三部 六十年代初、第四部 六十年代末。让剧情留下悬念,引人入胜。比如在第二部时,情感深厚浓烈的奥兰娜与奥登尼博怎么突然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却还有了宝宝?为什么凯内内和奥兰娜姐妹形同陌路?结果在第三部中进行揭晓。 去国还乡的悲痛永远无法痊愈,战争改变了许多: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开始在红十字门口排队争抢食物、单纯正直的男仆也扛枪射向曾经的同胞。可处于战争中的人们还有自己的良知,虽然他们的生命在灰尘和阳光下脆弱不堪,随时都会死亡甚至他们都直面过死亡。可他们还依然抱有希望,不再执着于爱恨情仇。故事结局虽不圆满,却真实,让人无端抱有希望。作者希望更多人能认识到战争的真相,不遗余力的刻画暴乱、死亡、贫穷。奥兰娜经历大屠杀后瘫痪半年,凯内内目睹仆人在面前被炸死而精神崩溃。这些都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置身其中。她将自己的国家所遭受的一切娓娓道来没有义愤填膺,只是在静静的叙述,可却让读者惊心。同为亚非大陆的居民,我也能在作者的描述中找到我们国家的影子。在奥登尼博家进行的青年聚会中,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从殖民主义到民族冲突,每一次辩论都会让我想到,我国历史上的中戊戌六君子、林觉民、秋瑾等革命先烈们。他们是不是在历史的震荡中也是这样在不起眼的角落关心着政局的风吹草动,也争辩着策划着也一起难过痛苦,却始终抱有希望。 对于作者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和小说中的主人来说,无论于哪一种文化而言,他们都无法彻底被认同被接受,始终是局外人。
《半轮黄日》——这样一部流亡人写流亡事之作,从幻想一个人人平等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到先无家终无国的飘零浮萍,阿迪奇埃将自己与小说人物合二为一,在读者看来是故事,但于他们而言却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