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子午线》是一部由冯小宁执导,富大龙 / 沈丹萍 / 江韵辉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一):深刻
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的。在黄河边悬崖上吊了一整天,最后掉下去的女生。用反光镜袭击鬼子的士兵。也许太多的情节,我记得不那么清楚了,但是,永不妥协的感染力,我记住了。所以今天,还能清楚的打入”战争子午线“这个名字,来找到它。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二):沿长城,向西
这部电影应该是在我脑海里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了, 从影片出片名的背景,流血的城墙开始...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三):不要再失忆了啊
线外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广阔的草地上奔跑;线内的孩子,在迷蒙的硝烟里匍匐,在冰冷的刀枪下挣扎。九十年代初的中国,那时候还在用粮票,电视台还有关于战争的公益广告,即开型的彩票销售每次都能吸引成千上万人参加。当然,那时候房子还没有像现在这么贵。那时候大家一定都在想我们生活得多美好啊,战争离我们太远了……即时我们都在选择性失忆。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四):战争与梦想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动于他们的热情,还有他们那颗炽热火红的心。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听到了英雄们在战争中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抗击敌寇的动人场面,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民族精神。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那可敬可爱的英雄人民,那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那至诚至厚的人格魅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五):他们和枪一样高
枪意味着反抗的权利,这是美国的二战主题片所缺少的表达,美国人是拯救者,尤其对于欧洲人来说。
几个孩子去完成一个战斗任务,死亡当然不约而至,自杀的伤员,踩雷的男孩,悬崖上的女孩,影片没有赞美的音调,只让人有悲伤的感觉。影片是不真实的,更像是一次人道主义的启蒙,几个完美的天使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它也肯定能让办公室里的小资感到被触动的道德悲伤。
这就够了,不是吗,我们能要求很多吗?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六):沿着长城
每年六一,总想起这部片子,每次看完总是哭的一塌糊涂,什么是幸福,什么叫战争,那些成年人都未必能够承受的伤痛,却由纯真的孩子去承担。若他们面对残酷一夜长大,可又在绝望恐惧之时如本性的呼喊着“妈妈”。太多的瞬间让人震撼,太多隐喻的镜头,太多的对比,让人记忆深刻。所以,我在还没有VCD的时代,就用录像机录制下来,想着将来有一天给我爱的人分享。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七):这就是
子午线,地球上时区的起始线。而战争的子午线是从那里开始的? 对于这群孩子来说,他们的童年是没有选择的,影片好象有一个镜头,几个孩子在草地上嬉闹,短暂的愉快后就是四周密集的枪声。他们的生活就是战争,并在战争中活下去,虽然战争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并不清晰。当任务最后完成,存活下来的几个孩子应该感觉到战争子午线就是从这里的开始。 这是一个成就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无力改变周围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我的坚持。富大龙是勇敢的,他只是年长一点,就必须和童年说再见,他要照顾整个团队,他要完成阻击任务。他选择了承担,他用死去完成了一个本不该他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军人。军人只有服从而没有抗议。他在死去的瞬间应该完成了人格的巨大转换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八):80们的年代是幸福的
反正是9几年的时候看的,那时电视上就这些片子轮流播。。子午线一直不知道名字。反正映像一直在那,小时候看没大懂只是觉得满震撼的,为什么主角都要死呢?哎~
长大了以后,小时候那些只觉得模模糊糊的电影突然之间就知道是在说什么了,感动,深刻,流泪,唏嘘,鼓掌。
我的童年是幸福并快乐着的。每天回家等着各地方台的动画或者动画城,然后周末等着电影频道的电影。。。
跑题了。。。上面人说了这么多,我实在没什么好说。。只能说,现在90的NB的一代们,好好回味下那个时候的电影吧,真的很好看。不比你们的国外小独立电影差多少XD。。。
梦想和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看见和平年月的童年,战争的残酷让人感同身受。 小时候这种穿越看着不明所以,长大了内心的震动好大。是的,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在和平年代我们拥有他们希望的一切,广场,歌舞,教室,课桌,父母,奔跑,衣服,食物。 遥想当年,高考刚刚恢复,所有的年轻人为祖国富强而读书,人们学的是奉献,是本事。到工厂,到单位,但基层,他们那些人对学习是认真的,对工作是认真地,对祖国是认真的。 我们自问在快乐的校园里有多少人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美其名曰好好读书得人没有青春,年轻人应该冲动有个性。当然人的认识不一。但是没有努力学习,浪费了时间是辜负了一些人的吧。 这个电影应该在现在让更多得人看看。想起昨天刚看的美国电影«天空之眼»,就更加的觉得虚伪了,主导一次在别国的军事行动竟然为了一个孩子争论不休。电影高分只能说善良得人挺多,真幸运有这样一群孩子替我们走过了战争年代,我们的生死不必在别人的嘴里,如果战争降临,我面对敌人会毫无怜悯,我要的是祖国的未来。 珍惜和平,反思战争,和平的人荒淫无度,让战争来临,这是个循环,国强强大保持和平需要一代代的年轻人有居安思危的精神。生命只有一次,该如何度过呢。
《战争子午线》观后感(十):小孩子无法理解的一些东西,或许大一点的孩子可以
冯小宁的初期作品,现在看来预算都低得惊人。大气层消失46万,北洋水师50万,战争子午线也只有47万。
即使这是在钱很值钱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觉得,未免也太少了点。
冯有个绰号,叫拚命三郎,据说拍起电影来编剧导演设想特效以及特级替身都是他,拍红河谷的时候第一遍牦牛阵,摄像机被牛群踩碎了,然后第二遍的时候,这家伙就自己扛个摄像机站里边了。后来有人问他,拼命三郎是吧。
冯答:现在是拼命三十郎了。
匹夫抑或猛夫不一定没有思想,就像我现在谈到的战争子午线,单就其思想深度来说,即使拿Apocalypse Now相比也不遑多让。战争洪流中的一群儿童、一个伤兵和一个大学生,在荒野中的奋死挣扎和痛苦失声,吊在绝壁的命悬一线和隧道里的玉石俱焚,冯用他们或者它们体现了什么?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孩子?战争是可憎的孩子是无辜的?还是别的什么?
我不知道我可以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当初看到这部片子时所收到的震撼,也许它给我的代入感并不如大气层消失那么强烈,但是,它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一大串的问题。我甚至不知道如何说起。我当时大概11岁,没有能力去回答。
事情太复杂,会让人根本没法理解;事情太简单,又让人觉得没有挑战。
太宏观地看问题,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太微观地看问题,又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傻了吧叽的事情我很烦躁很想杀人连那谁谁谁一起毙了。
我的儿童时代经常充满了上面的矛盾思想。在看战争子午线的时候被暴露的尤其强烈,我不知道战争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不知道打鬼子根一帮啥都不知道的小毛孩子有啥关系我不知道一个眼睛都瞎了的兵还奋死挣扎想要拼命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哪个小女孩吊在悬崖直到力气耗尽也没有人去救她是为什么我不知道当年的地雷为什么在50年后成了孩子们的玩具我不知道隧道里的玉石俱焚究竟是不是值得。
但我同样不理解,在月球上看得到或者看不到长城和在山岭中挣扎的这些孩子有什么关系?阿尔忒弥斯又不会把那些杀人如麻的日本兵箭箭穿心。长城?不就是给了孩子们几块砖的一个掩体,让他们加大自己的生存概率的工具?象征?Who care!
然后我有很长时间没有想起这部电影。
然后15,6岁的时候我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几乎哭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