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夜行记》是一本由金醉著作,魔宙出版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6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一):夜行者
本作奇谈,观其怪诞,金醉托名,上下杜撰。
但抒已意,犹豫迟疑,舍生忘死,为小人传,金穆乃风尘中一侠也。猎奇恰饭,内伏机锋,涛涛野心,世所不容,作者非止刘铁云门下走狗,亦颇得干宝搜神之意旨,于是则可作史书观。
北洋夜行纪,后志:17年的书,一百一十年前的事,此时此刻的新冠,百感交集不能尽述。(当然中医还是带着桶煮中药,伍连德也没有办法。)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二):2019.9.1《北洋夜行记》坑填上
我们知道的历史故事,往往来自书本、课堂和影视剧。这些超越人生经历的故事,和亲身经验混合杂糅,形成了当下的我们。你随便一开口,就包含了过去所有的人生经验和对历史的理解。 ——《北洋夜行记》坑填上,最初是在“魔宙”的公众号看“夜行者”的那些故事,再后来看到公众号推送书的介绍,于是种草。书里大部分的故事公众号都已经看过,但再次看来依旧触目惊心,人性人心赤裸裸的摊开铺平在你面前,偏执病态自私守旧,社会充斥着如此这般,人活一世,难得如同金木那般透彻。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三):想骂进来,你读完我里面说过的书再来辩论
抄袭不抄袭这种事儿,本在一线之隔,吵翻天,也很难说一定怎么着。所以,不劳烦各位拥趸的口,来讨伐我这个狗屁不是的小读者了。 从整体创意和叙事结构来说,妥妥的一部中国版的《双峰:神秘史》:从一开始的叙述语气,到夜行者组织对应FBI的设计,都给我一种种恍然若此的感觉。 当然还是有改变的,双峰直入主题,写书人是FBI探员的绝色,故事是通过一个神秘组织的记录者叙述出来。 而夜行记的叙述者是一个夜行者的后人,等等,设定好像有点熟悉。翻翻鬼吹灯,盗墓笔记,草,原来如此。 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新颖程度来说,抱歉,半章弃,文字实在让我没有读下去的欲望。 作者大概读多了三言两拍这类古代传奇小说,标题就是翻版。语气死旧,一点激情都一不起来。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四):真真假假,希望是假的,可能是真的
#20180507#北洋夜行记
书中描写了一个奇特的职业:夜行者,像记者,给报纸写专栏,关注的是夜间的阴影下的人间,内容触目惊心,非人类但是人做出来的,真真假假,谁知道。我希望不是真的,至少希望以后不要发生。
作者的背景是北洋时期的北京,五四运动附近,社会处在动荡时期,作者的爷爷老金是一位夜行者,有几位身怀绝艺的好朋友,每一篇都有一个奇怪的案件,老金对它们跟踪,并帮助警察破案,可以作为短篇侦探小说。
最让我震惊的有两个案件,吃人肉和义和团进北京,把人做为野兽来描写,兽性全开,人命如草芥,人吃人的社会,不是说的,是真吃人。
作者还是不是加点名人在案件中,如周树人两兄弟,增加了真实性。初看时感觉是真真发生过。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五):每个故事各自独立,整本书没有完整性
这本书的封面真的很赞,这么多年来,能够如此用心将书的封面做得如此地步的,很少见,就这一点也得给他好评。整部书,假托当今社会的案子,引出民国时期尘封的笔记本,可遗憾的是,整部书完结以后,开头的那个案子始终没有交待,不知道是为了出续集呢,还是作者压根就遗忘了还需要呼应开头的那案子的事情,这是很大的一个败笔,即使是要出续集,那起码也要有点交待,好叫人继续追着读,不是吗?里面的故事,是各自独立开来的,一个个的案子,有些让人毛骨悚然,有些让人瞠目结舌,还融进了鲁迅兄弟等等一系列的民国名流,各自分开来看,倒是有几分味道。可是上面说的问题依旧存在,每个故事都过于独立,相互之间毫无关联,这是在上面提到的整体性问题的又一个表现,所以说书的整体性不强。或许是因为之前都是独自一篇文章文章在公众号更新的缘故,才造成整体性的相对弱化,扣一分。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六):民国不浪漫
北京,一座历史感厚重的城市,有着它的故事,它的历史沿革。 今日的北京,整洁干净,秩序盎然,不知道在过去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样混乱又凄苦的时代。 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就很喜欢看民国时期军阀小姐才子佳人的小说,真真是爱极了那挺拔军装和妖娆旗袍,但这不是真正的民国,真正的民国是一个饱含血与泪的时期,混乱,战争,死亡,饥饿,使得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命,好像已经不再是重要的东西。 我想,我要去找一副北京的地图,看一看,要了解一座城市,先了解一下它的地理位置,著名的楼和巷子。 我之前总是希望着自己过着高雅的生活,只有阳春白雪,没有下里巴人,我想现在的生活不够高雅,是因为城市不够发达,可是来到帝都后,发现日常些,方便些才是生活的常态,像文艺电影里那样的生活是不现实的,发达如北京,也是一点点演变的,也有那惨痛混乱的历史。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七):100次读后感:015《北洋夜行记》
在车站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民国期间的一些故事,有大背景作为铺垫,讲故事的方法也很吸引人。 这本书与其说讲述了那个时代,不如说讲述了老北京的那个时代更为准确,喜欢京城文化的读者不能错过这本。 为什么人们喜欢看这类奇闻异录 这就是常说的 看万卷书行万里路 往低了说 是一种“阅历” 往高了说 是一种“知识”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谈不上知识 不过无所谓 谈不谈得上根本不重要 至少 通过此书 你会明白一个道理 没有知识 是非常可怕的 特别是在水深火热 民不聊生 兵荒马乱 命如蝼蚁的年代 知识与阅历 不一定能得到什么 但至少可以让人多一些自保的能力 比起故事,我倒是觉得每篇故事结尾作者的总结都很不错。 大多人会觉得看了这些异闻觉得人性险恶,我倒觉得大可不必。人性本就险恶,只是生而为人首先学会了自律克制,人性的本质才得以控制罢了。在没有约束的时代,人性的本质才能得以显现。人性本无善恶,只是看是否能释放到什么程度罢了。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八):北洋夜行记
本系列故事口味极重,不但有关于各类暴力犯罪、食人、虐待、人身伤害的细致刻画,也有对社会江湖人性黑暗的描写。文风质朴,没有盗墓小说那种装出来的老练感,但是也能吸引人往下看。但看这类小说,比较严谨的观众还是有遗憾的,因为逻辑上还是有硬伤,犯罪的动机不外乎是穷人贪财,男人贪色,富人求长生不老,残缺的人为求愈合的心理变态,但犯罪的成本收益实在是太不配比。比如第一回,五岳门拐带童男童女,或挖眼,或砍去手足,或用各类阴损的致残手法培育畸形人用以表演乞讨,其中为了练一门猴子唱歌,把拐来的幼童用药腐烂全身肌肤,然后缝上兽皮佯装猴子,炼了一百个幼童才成了一个。你告诉我这么牛逼的人体实验的终极目的居然是为了卖艺讨钱?有这本事还稀罕在天桥上杂耍求三瓜俩枣么?因此看到这种原因解析总不免有些遗憾,感觉少了点什么。原以为整书下来能有几个故事背后有巨大阴谋的,结果遗憾没能看到。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些小偏好而已,按照志怪笔记小说的传统,故事与故事之间确实不应有太大关联,是留白的艺术。然而个人真的不太喜欢怅然若失的阅读体验。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九):太阳底下没新鲜事,因为人性一直都是那个人性
书中的故事来源于金木,一个生活在民国北京的富二代,做着类似于侦探的工作,并会把这些经历记录在日记里。这本日记又刚好被他的后代金醉发现,所以才有了魔宙这个公众号,有了这本书。(而且金木是刘颚的弟子哦,真的感觉到一种真实的历史感了~) 其实无论是金木还是金醉,都只是普通人,只是金木刚好生活在了一个诡谲荒谬的时代,经历了很多常人遇不到的事情。 在金木记录经历,金醉解读日记的过程中,肯定会遗漏掉一些情绪和感想,并且加上自己的想象,所以故事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缺点,不过记忆就是这样啊,健忘、模糊和混乱。能读到这样的故事~我真的很满足了 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在于,想象故事里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想象他的人生经历,并且尝试找到其中的因果,感受人性的卑微、黑暗和美好,感受欲望的燃烧和幻灭。这些故事虽然荒谬,却又无比真实,对我人性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了。 然后就是感觉我和金木真的很像啊~没有事业心、不相信革命、对人性失望、对黑暗有种沉溺的倾向,但是同时也会有同情心,理性,好奇心……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十):夜行让人心更深沉
一部北洋夜行记读完,带给我更多的,是惊。
民国,乱战,夜行,恶鬼横生;阴暗,诡异,恐怖,恶行累累,有时我也想,这么恶心的事真有么,这么残忍的人真有么,这么多罪恶真的发生过么?一个个小故事读来令人无比恶心沉重,如额鼻地狱中百鬼夜行,惊悚莫名,冷汗涔涔。虽然金醉先生文笔总体感觉仍略有晦涩;虽然不少评价认为作者就是擅长编排一个个猎奇小故事。但我觉得这丝毫掩盖不了这书的闪光之处,至少我们看到了作者字里行间的用心。正是作者笔下的小人物,让我们这些有幸生在和平盛世的人,些微感受到了那些生逢乱世的普通人的境遇,遭逢的苦难,生如蝼蚁的无奈;让我们从那么多当事人的视角,体味到了是不一定是,非不一定非,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很多事本质不但不像你表面看上去一样,甚而相反;好人会变坏,坏人也有好的一面,他们都是普通人,只是生活、境遇让人性复杂深沉,任何事情请不要轻易定论……
金醉,是在用心讲故事的,并不是通过猎奇吸引眼球,也并不在胡说八道。我喜欢这种用真实口吻讲的虚构故事——反正,也懒得追问是否真实了。因为我相信,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性永远比虚构的小说更千头万绪,更需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