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咖啡馆》是一本由[英] 莎拉·贝克韦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一):20%的主线流水,80%的文字堆砌
有一类书看完你脑子里会久久萦绕一些主线,甚至在日常的时候还能想起来继续思考,但这本书没有,读到第三章就放弃了,前三章讲了什么,咖啡馆、拐杖、河边、争吵、合合分分……而关键的哲学思想并没有深入的探究,停留在浅尝辄止,这个浅只占20%,剩下的80%都是无意义的文字流水和辞藻的堆砌,对于想深入了解的人来说,不太适合。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二):如磷光一般闪耀的繁盛
我是如此喜欢波伏娃,加上热爱咖啡的原因,这本书必须是我的必读书。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我今年的延伸阅读必须是波伏娃的自传,必须入手一套,希望能成为我心目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经典。
我喜欢作者以传记体的形式写这么多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生平轶事以及他们的观点,也让我从不同角度尝试着去理解存在主义。
非常好的一本书。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三):存在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
存在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现实的一种反叛和理解,在是咖啡馆高谈阔论还是在其它地方穷困,都是鲜活存在,大师级的哲学家也一样,在穷困中力求生存。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本书更多从八卦的角度解读存在主义的几位哲学的事情。以存在主义代表萨特介绍他的生活,当然他的生活本身就是践行存在主义哲学的,我们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无意义的,开的解救药方是自由和反叛。加缪“反叛给予生活以价值。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四):蒙面之死
哲學,面紗學科。
《存在主義咖啡館》里的『存在主義』特指薩特為首的塞納河畔一群為活著而爭取自由的蒙面蝦餅蝦醬們,而『咖啡館』則是沙龍,沆瀣一氣的同黨聚會。(我忘了,好像不該用「沆瀣」二字。)
書名可叫《薩特的芳華啟示錄》也可叫《現象學家的性學索引》或者乾脆叫《哲學是宗教的跟屁蟲,宗教是哲學的替死鬼》。
對我而言,五瓶紅酒一本書便可完成我對『存在主義』的集體包容,一個不善泳者被丟進塞納河里,既然沒被淹死,還能飽覽兩岸風光的際遇,是此書給予的。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五):这个不缺革命,缺少美的创造
存在主义的世界,群星闪耀,每一个都主动钻进黑暗的森林,前赴后继地寻找着世界的光明。一切皆虚无主义。但是,正如加缪所说:“这个世界时刻准备满足每个人心中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美,想必搞不成革命。但有朝一日,革命需要美了。”又说:“我们在坚守美的同时,准备复兴的时日,届时文明将远离历史的形式行为准则和堕落的价值,把生机勃勃的美德置于其思索的中心。”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伟大的探索者,坚定地追索着,只是缺少加缪的“人道主义”。我更喜欢加缪的正直和温暖。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六):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的及时理解生活
哲学家们在不同时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可能是与已反之亦有可能。在不同国家的本质上,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苏联的共产主义成为很多国家所支持并以之为实验的一种方式,而萨特与加缪得哲学观也是相反的。对于哲学观念,你必须决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就在你面前的这个人,还是你的选择可能对未来某群人产生的影响。并且不同的哲学观之间的朋友是不能互存的,我们的思想观念不一样,那么我们的行动也将会不一样。并且在每次社会革命颠覆一个诟病之后,就会制造出一个新现状,并慢慢形成自己的过分行为和不公正。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的及时理解生活,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我们根本无法找到必要的参考系来理解它。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七):讀書筆記 | 存在主義咖啡館
女性在讀了波伏娃的《第二性》學會了尋找獨立的自我,覺醒從來不會是巧合。薩特與波伏娃算是open relationship的典範與先驅了。
1.没有人敢说存在主义对20世纪中期的每一场社会变革都负有责任。但是,带着对自由和真实的坚持,它确实给了激进分子和抗议人士一种推动力。当变革的浪潮开始升高,并冲入1968年的学生和工人起义中时,在巴黎和其他城市,许多墙上刷的标语,呼应的正是存在主义的主题:(19)
——禁止“禁止”。
——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救世主。
——别用“聪明”来形容一个人,要用自由或不自由。
——请现实点儿:坚决要求不可能之事。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八):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故事
如果归类的应该可以归入哲学史。
介绍了存在主义这一分支的源起,发展,批判,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到了这条线的一批哲学家,其中重点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加缪等人的生活、思想介绍。作者将哲学家们的思想和生活融入历史大背景中,提到了一战和二战,以及之后的冷战、苏联解体等,关于政治的篇幅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关于萨特和海德格尔(纳粹)的部分。
个人认为,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可以流畅有趣的讲故事,整本书讲的就是一个又一个哲学家的故事,连贯、节奏感安排的很好,大部分哲学思想都以一种简单凝练的语言概括,艰深的思想也力图用清晰简练的方式解释,是很好的入门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很多作为背景的人物及作品,可以作为后续阅读的索引。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九):在八卦中窥探存在主义的玄妙,也是文青的一种美德。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巴黎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们,始终与咖啡馆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
据说弥漫那里的香烟、咖啡香味和酒精可以混合出一位叫做缪斯的神祗。
而萨特也正是在那里受到启发,将现象学和他的人文精神搅拌在一起,酿造了了一杯全新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
当然,本书绝非是对萨特哲学的枯燥专述,而更像是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把萨特、伏波娃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思考和恩怨,蒙太奇式地将文青八卦与哲学沉思,徐徐展开,娓娓道来。
让人仿佛就坐在那些时代之子的身边,与他们喝着小酒,谈天论地。
说实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想起了《午夜巴黎》。
虽然话痨,但思想很有趣,人更有趣。
诚如是。
《存在主义咖啡馆》读后感(十):法国的存在主义思潮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熠熠生辉的名字,萨特、波伏娃、海德格尔、胡塞尔、克尔凯郭尔……搜集能力自是很强,囿于她十多年的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经验后面多页的详细的注解、参考书目和索引,作者的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倒是让人心生敬意,但哲学本身的介绍还是过于浅显,初读又是觉得不过他们的生平与八卦,但有结合大时代来讲述这些人物相互交织的什么历程,还有他们的西方哲学这种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潮的影响。萨特的利用自身自由来塑造自身的存在,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对于人的意义和人如何真实生活对萨特产生深刻的影响,后期则是更加诗意的思想这种意识形态去理解人存在的问题,梅洛-庞蒂继承发展的现象学,专注于身体是在认知中的作用等等,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权主义,又是唤醒女性的社会意识……引经据典会更让人接受,这种经过作者自我意识的加工,怕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