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是一本由(日)渡边康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效阅读》读后感(一):爱上读书
本书介绍了55个让你由浅入深、由短到长、由粗钻精的方法,通俗易懂的文字很容易掌握拿起书、读到底的措施,但想要达到爱上读书的目的,还需要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书中收获了经典作品的简要介绍和特点,可以作为以后选书的参考。我更需要能高效快速读书的书籍。本书中提到的深入思考、标记、读书笔记等,是深入读书的收到实效的方法,可以实践。
《高效阅读》读后感(二):高效阅读
作者试图提供一种20分钟内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实质为图书通过表格可视化,利用关键词发现问题检索阅读,方法理论依据为无意识信息的有意识提取。实现该效果意味着停留在作者定义的速读层面,不过在大量阅读同主题书籍时该方法效果或可实现。该方法的5点前提假设无法得到让人信服,且错误的通过该方法使用者的观点自证。本书后半部分混淆了阅读本身和“共振阅读法”的概念及作用。
《高效阅读》读后感(三):总体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已经读完了,总体自我感觉这本书还不错。这本书说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共振阅读法",具体怎么个操作,大家可以看书.
我对这个方法的理解是:它能让你主动去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并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一点我觉得很好,最起码是自己在主动的找答案,在后面我又看到,想象作者就坐在你的对面,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他,这里我认为也很好,这样就把跟书沟通变成和作者沟通了,好像这本书变成了活物,你可以想象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当面更作者沟通,太棒了!
《高效阅读》读后感(四):玄虚读书法
当从书中读到能量、精神等词汇时,就有点对作者所谓的高效阅读法产生了怀疑。
书中所谓的各种研究结果和专家的言论也有待考究。
但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用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思路。
我读书的习惯也是一页一页从头到尾慢慢来品读。过个七八天之后,书里的内容就忘的差不多了。与其这样还真不如用速读来看书。
当然这只针对内容比较通俗易懂的读物。好书和经典读物好似佳肴香茗,要细细品。不多多咀嚼是品不出滋味的,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
《高效阅读》读后感(五):值得一试
作为一个拿起书本就觉得书本很厚,然后看完什么都说不出来的人,这是一本解决焦虑,至少还能说上两句话,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说,恩,还不错啊,可以的,这样乏味的句子的秘籍之书,很多高效阅读的书都说过了,要带着目的去看书,那样才能学到目的。而本书就是把这一方法具体到操作上,就是采用作者说的共振阅读法,就如同和作者交谈一样的去看这本书,然后绘制阅读的曲线图,也就是加深以印象,然后还有实践,看完这本书是想应用到什么上面,一周内达到什么效果,一月内达到什么效果,一年又有什么效果。这样才是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才不是读死书啊,所以本人保守四星推荐本书。
《高效阅读》读后感(六):非常浮夸,干货很少,普适性偏低,大概仅适合自传,回忆录型书
整本书干货非常少,其实看完第二章有关于他的“共振阅读法”的内容,记下作者配的目的论阅读过程图后,就可以合上书走人了。大部分具有水分的内容都在第三章第四章,里面充斥这作者对自己方法的夸夸其谈,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型。总的来说,实用性偏低,我觉得可能看一些人物的自传,回忆录之类的书,包括渡边康弘自己的这本书才可以使用他的这个方法,达到最高的阅读效率。其他的理论类,科普类书籍,即便是小说,我不太清楚他的“在看书前翻书然后通过快速通读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那几页记录下来页码然后在那几页着重开始读”的方法管不管用,对读完书后能不能够理清作者的思维是不是会产生更大的障碍,这都是问题。
《高效阅读》读后感(七):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无语,我是在微信阅读上看的,总共287页,现在看到了198页。
作者讲了一个“共振阅读法”,说是20分钟就能看完一本书,前面几十页在说这个方法的由来,然后自夸,中间几十页介绍了这个方法,再后面我看的十几页在自夸各种用了他这个方法的案例有多厉害,几个月写不出论文的用了这个方法两三天就搞出来了,又有成为专家的,我真是越看越懵逼,脑中一直黑人问号脸。。。
话说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最近打算看关于阅读类的主题阅读,搜集了一个书单,看上面那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怎么会推荐这种书呢,刚刚仔细翻了一下书名,书单里的是《高效能阅读》,而我看的那本少了一个能字!!!
原本我不会遇见你,是我傻。缺。
《高效阅读》读后感(八):收获
对本书的评价不是很高,但里面的很多的内容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比如
1:以关键词来阅读,便于自己的记忆和联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设定阅读目标可以让自己更有主动性,主动性越强越能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更易获得自己想要从书中得到的东西,更易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3:在输入的同时也要有输出这样把书中的内容更好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例如 和家人或朋友进行分享
4:付诸实践,把学到的感觉有道理的内容进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同一领域多本书阅读,书分为难易,先读容易理解的,再读有深度的这样利于自己更全面的掌握该领域的技能,先全面掌握后深入细节。(不用每本书都从头到尾的读完,读相关部分的就可以)
《高效阅读》读后感(九):巧言令色鲜矣仁
《高效阅读》虽然看下来有点搞笑阅读的意思,但其内核也不能说全错。事实上它的核心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只不过用冗长乏味的语言包装了一个可笑的外壳而已。
那这正确的核心是什么? 读书须有目的。
书架上随便抓一本翻翻就丢掉,最终势必成为玉米田中的小狗熊。劳而无功实属必然。
而带着目的则不然,有了目的则会自动关注重点信息。即使使用泛读的方式,也能发现相关信息。
其次还有什么是正确的吗?那就是笔记。原书中设计了一种可笑的卡片来做笔记,实属多此一举。笔记的话勾画一下即可。kindle之类电子阅读器,直接可以将勾画的内容进行汇总和整理,则更佳。
其余没什么正确的了。干货就是此百余字。万不如《如何阅读一本书》。
不推荐购买。不推荐阅读。
《高效阅读》读后感(十):有阅读困难的,进来看看
对这本书做四星推荐。虽然也是日本作者,但还是有些干货的。作者主要是为一些感觉阅读困难的读者写的(如封面所示:打破阅读误区,消除阅读压力,克服不擅阅读,活用阅读想法),目的是创造一个不问年龄,谁都可以学会的“新的读书方法”,让人轻松地花20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而且还能做到向他人复述出书中的内容。重要的干货有三个:1、介绍共振阅读法的五个步骤(紧扣主题让我们能够做到在短时间内达成阅读目的,进行高效阅读);2、英雄历险模式的“三幕”与“12场”(教导我们写作技巧);3、三个能够“通过阅读改变人生,实现梦想”的工具(毕竟阅读让我们发现梦想,然后投入行动,最终得以实现)。 总的来说,对书中作者的观点和认知是认可的,这种共振阅读法也很实用,而且是检阅阅读很好的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去确定我们需要读的书目,为下一步的精读或主题阅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