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2 01:3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读后感摘抄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是一本由[英]W.G.霍斯金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精选点评:

  ●内容好。翻译令人发指。这么好的书,不好好翻,还不如谷歌呢,翻完自己读不读啊。

  ●景观史开山之作,可用作观察中国景观的指导。梅老师译笔相当流畅。

  ●本意是想看看不列颠这种高纬度阴冷海岛的自然景观的内容,没想到本书讲的是过去一千五百年间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有点郁闷。

  ●很详尽细致的分析,希望有新著填补维多利亚时代之后的景观改造研究

  ●乡村景观史。霍斯金斯年鉴方法的运用。构建了从古代至近现代英国的景观图景,不同于传统史学,把人类活动置于景观之中、景观之后。

  ●曲径通幽,图文并茂,读来惬意而又引人深思。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我们,行走乃至旅行中相遇的种种景观,其生成发展的历史都值得我们留心、观察、深入探究,文献和田野两条腿都要硬。

  ●神游物外。

  ●阅读这种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的书,除非对于研究的地域有所了解外,是非常需要想象力的。这点我比较匮乏,因此读来很吃力。

  ●读完了。总体觉得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精彩。大概景观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比之后的锦上添花会让我觉得更新鲜有趣。不过前半段在科普历史和地名知识,后半段才算真正欣赏景观吧。作者是一位很有情怀的人,比如他不经意流露出沉浸其中的快乐、深度旅行的建议以及对原始景观的怀念。印象深刻的几处:中世纪的人早已习惯为每一种许可付款;荒原、林地在时人眼中还未被当作风景;铁路所创造的美和它漫不经心毁掉的美一样多;第一次去的城镇,每一座,或应当,徒步抵近。(而我尤其喜欢城市的夜,漫步于陌生城市的夜晚是每次幻想旅行时第一期待的事情。)(同学推荐的任何对我来说总是有趣)

  ●必要的补充。叙述生动,条理有所欠缺。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读后感(一):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3 敞田制:技术革新如何深刻影响乡村风貌?

  以下精读笔记转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感谢你的关注。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今天继续为你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的第二章——英格兰人的定居。这里所说的“定居”,主要指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定居英格兰。这段历史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1066年诺曼征服结束,大致对应我们中国的东晋末期到北宋中期。

1 引狼入室

我们上一章提到,公元5世纪初,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罗马,罗马人不得不突然撤出英格兰,收缩兵力。失去了罗马军队的保卫,北方的苏格兰人看准时机,越过长城,借助密布的河网,顺流而下,大举入侵不列颠尼亚。不列颠紧急向罗马中央呼救,但是罗马自顾不暇,人们只好找海岸对面的邻居——撒克逊人帮忙,请他们做雇佣兵。

结果出乎意料,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邻居发现,不列颠资源富饶,气候适宜,简直是一块风水宝地,比自己原来待的地方好多了,于是拉帮结派,叫上七大姑八大姨,一伙一伙都赶来了。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他们都属于日耳曼人的分支。其中盎格鲁人占据了英格兰的北部,撒克逊人占据了英格兰的南部,而原本生活在英格兰的凯尔特人,有的去往了威尔士,有的投奔了苏格兰。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场入侵,就是一部引狼入室的历史。征服不列颠的不是盎格鲁-撒克逊海盗,而是那些原本被雇佣来保卫这片土地的雇佣兵。

虽然整个过程看起来很狗血,但这些外来邻居对英格兰文明的影响却十分深远。比如我们沿用至今的英格兰这个词,就源自盎格鲁人的名称,它的意思是“盎格鲁人的土地”。你听England和Anglo这两个单词的读音是不是很像。

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格兰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建立了很多小王国,确立了王权统治。你可能会奇怪,这算什么贡献?

要知道,罗马时代的英格兰,名义上是统一的,可实际上就是一个个部落联盟,社会组织非常松散。相比之下,君主制显然是一种更先进的制度,它可以更高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有助于社会的整合。所以,直到这个时候,英格兰统一的话题,才算正式谈起。

英格兰的历史,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正式开始的。当然了,这不是本讲的重点,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好。

2 敞田制与农牧混合经济

让我们回到景观的话题。这一时期英格兰最重要的景观特征改变,是出现了“敞田”,构成了英格兰乡村最初的景观风貌。

从形式上看,敞田呈现出“垄和沟”交替排列的长条带形景观面貌,下面的这张图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敞田形式的背后其实是一套全新的土地制度,即敞田制。所谓田制,就是管理农田土地的制度,比如我们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屯田制”,就是田制的一种。

著名农史学家琼·瑟斯克将敞田制的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耕地和草地划分为条田,每个农户占有若干分散的条田;第二,在收获后和休耕期,耕地和草地要敞开用于公共放牧;第三,有公共牧场和荒地,条田占有者享有在那里放牧以及拾柴火、泥炭等物的权利;第四,上述活动由庄园法庭或村民会议统一规定并管理。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挨家分配、农牧混合、公私分开、统一管理”。

我们上一章讲到,罗马时期主要的聚落形式包括维拉和原住民的凯尔特农庄,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人们采用的都是典型的四四方方的方块形耕地,不是一条一条的敞田。那么从块田到敞田,如此巨大的土地变化,究竟是因何发生的呢?

这就要提到在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后,中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生活变化——农牧混合经济。

……

以上精读笔记节选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对后续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关注。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读后感(二):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1前言:借助历史的力量为设计赋能

  以下精读笔记转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感谢你的关注。

本篇内容是“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的第1篇,全系列共计10篇文章。

在正式进入书中内容之前,我想先和你总体介绍一下这本书,以及我会如何做精读。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写于1955年,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威廉·霍斯金斯。哪怕是在风景园林专业领域,其实也没多少人熟悉这位英国学者。说来惭愧,我也是在一个多月以前第一次听说的这本书,了解的作者。

不过他在英国却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BBC以他的这本书为蓝本,合作拍摄了一部介绍英格兰景观的电视纪录片(年代太久了,这部片子我没能找到),结果在英国和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他本人更是被誉为“英国最具创造性与影响力的一位历史学家”。

他的成名作《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从公元前2500年一直写到20世纪初,时间跨度将近5000年,系统梳理了英格兰景观的历史,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景观形成的线索,记录了人类活动对英格兰景观演进的深刻影响。本书也当之无愧,被称为是景观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学术价值很高。

刚才提到了两个概念,“景观”和“景观史”。其实很多词汇的日常含义和专业含义,会有一定差别,为了不产生歧义,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两个词稍微做点解释。

1什么是“景观”?

一般来讲,我们会把美丽的自然景色或人工景色称之为是一种“景观”,但在专业词汇里,“景观”一词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将“景观”解释为“一个地区的总体特征”,包括自然形成的景观特征和人类活动干预后形成的人文景观特征,这里面既有好看的,也有脏乱差的。

我个人觉得“国土风貌”这个词可能和“景观”概念更加贴切,但毕竟叫了几十年,大家习惯的事情也就没必要改了。何况风景园林领域的专业词汇还有更混乱的,也不差这一个(懂得人可以笑一笑,不知道可以等我以后慢慢解释)。

2 什么是“景观史”?

理解了“景观”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详细说说“景观史”了。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景观更多的是被当做一个地理学概念来研究,比如景观的地质结构、地貌形成、地表植被,但却忽略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的。这就好比一只水杯,人们只关注它能装多少水、什么材质的、怕不怕磕碰,但这只杯子是手工做还是机器做的?杯壁上印的什么图案?设计师是谁?这方面没人研究。

本书的作者霍斯金斯,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既然牵扯到人类活动,就得了解影响人类活动改变的底层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历史学视角,借助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人类行为活动的影响,来解释景观变迁的原因,梳理各时期的景观现象。

概括而言,景观史主要研究两件事:是什么和为什么。

一是要明确各时期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征是什么?这就好比是了解中国历史都有哪些朝代?皇上都是谁?

二是要理清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如何影响了人的行为?这就好比了解中国各个朝代为什么会覆灭?背后政治、经济的因素是什么?

是什么和为什么加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3 借助历史的力量为设计赋能

不过啊,我相信此刻你心里一定忍不住想问:我们做设计关注形式、空间、材料、表现不就好了,为什么要了解景观史呢?除了能多些谈资,还有什么用处?

先说结论,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了解些花边细节、人物趣事,熟悉历史是能够为设计赋能的。

如果你是业内人士,我相信你一定听说过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院长的经典作品——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

简单介绍下背景,1999-2003年间,西湖疏浚工程的淤泥被输送到了西湖边,一处名叫江洋畈的山谷里,形成了容积约100万立方的淤泥库。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片淤泥居然开始萌发植物,并随着淤泥含水量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演替过程。最早是水生植物,后来开始生长出耐湿的乔灌木,如今这个淤泥库已经形成了柳树成林的谷地沼泽景观,甚至还有一片水面周边长满了芦苇等乡土水生植物,有成群的游鱼。最关键的是,这些植物与山谷周围的植物完全不同,非常独特。因为沉积于淤泥中种子是原来西湖一带的,随着淤泥一起被带到了这里。

2008年,杭州政府就想利用这片得天独厚的场地,建设生态公园。不过当地政府和专家们提了个要求,就是能不能在方案中凸显杭州的历史文化。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大部分公园会怎么体现文化呢?简单来说,通常会像古典园林那样,叠山理水,去掉原生的杂乱的植被;将淤泥库转变成大水面,水边砌上山石驳岸,再堆几座假山;然后点缀仿古建筑,题写诗词,来体现杭州曾经的吴越或是南宋的文化特征,就差在大广场上摆个太极八卦,或者塑个岳飞像了。

所以你会发现,城市中大多数被冠以文化之名的公园,基本没什么文化,有的只是文化符号。事实上,当年同去竞标的其他公司,基本都是这样的思路。但所幸这片场地遇上了王院长,他对场地文化的理解确实非常独到,这里很好地体现了研究景观史的意义。

……

以上精读笔记节选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对后续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关注。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读后感(三):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5 黑死病:天灾还是人为的恶果?

  以下精读笔记转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感谢你的关注。

今天继续为大家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的第四章,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从1348年黑死病爆发,到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段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元末明初,对欧洲来说,是中世纪的晚期。

熟悉中世纪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将近1000年的“黑暗时代”终于要迎来了尾声,但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人们恐怕感受不到这一点。这最后的100多年,恰恰是黎明前最最黑暗的时刻。

首先是黑死病,也就是鼠疫,欧洲历史上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黑死病疫情,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发生在14世纪中期,造成了全欧洲大约1/3~1/2的人口锐减。然后还有英法百年战争,没错,约翰王之后(见上一篇精读)又因为领土打了起来,这场战争前前后后一百多年,对西欧造成很大破坏。

此外,当时不易察觉的两场社会变革,也在14世纪悄悄开始了,分别是西欧封建制开始逐渐解体,以及罗马教廷权威的动摇,导致随之而来的教皇跟世俗贵族的斗争。

还没完,14世纪的末期,欧洲又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外部挑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开始入侵东欧,又引发了第十次十字军东征。

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封建制开始解体、教廷权威衰落、奥斯曼帝国崛起,共同构成了动荡不安的中世纪末期。

而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黑死病”。

1疫情肆虐下的英格兰

话说14世纪中叶,在东欧一个叫卡发的城市,爆发了一场蒙古人与意大利人间的战争。此时蒙古军中正流行一种瘟疫,久攻不下的蒙古人将病死者的尸体抛入城内,导致瘟疫也在卡发城内爆发。

在这之后,一些大难不死的意大利人坐上回国的帆船,从而使瘟疫传遍了整个欧洲。这场瘟疫就是著名的黑死病。

英国的黑死病是由一名被感染的水手在1348 年于英格兰赛特海岸传入,他感染了每一个遇到的人。1349年5月,黑死病到达北部的约克郡,致使整个英国全境沦陷。黑死病到底有多可怕呢?短短几年时间,黑死病就让整个欧洲的人口减少了1/3~1/2。要知道,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只使欧洲人口减少5%。换句话说,黑死病的恐怖程度是二战的8倍。

而且黑死病死亡率极高。一天之内,患者便会死亡,正如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形象的描述:“中午还在与朋友一起共进午餐,晚上有可能就在天堂里与祖先共进晚餐了。”

根据本书作者统计,全英格兰共有1300多处村庄被废弃,有些村落人口完全灭绝,此后再也无人定居,比如牛津郡的提尔加斯里村,林肯郡西部的中卡顿村。

在爆发后的3年间,全国人口锐减一半。田地荒芜、城市衰败、贸易中断、经济停摆,社会秩序濒临崩溃。就连英法百年战争都“被迫”停战了十年。

2疫情快速蔓延的原因

为什么会爆发黑死病,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不过,医学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哪怕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也会将一场小型、可控的流行病变成大规模的瘟疫。比如,如果温度和降水量出现了变化,就会影响到跳蚤的繁殖周期,于是,病菌的再生周期也会改变。病菌寄生在跳蚤身上,跳蚤跳到老鼠或骆驼的身上,然后咬了老鼠、骆驼或是人,于是病毒便会蔓延开来。

疫情爆发,固然有无法抗拒的外部因素,但与此同时,一些加速扩散的内部原因,也不可忽视。首当其冲的,就是生态恶化。

(1)垦殖运动导致生态急剧恶化

其实在黑死病爆发之前,西欧各国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大垦殖运动,但原因不尽相同。比如上一讲提到的英国,是战争经费问题导致了国王对本国资源的无节制榨取;法国则主要是贵族之间自发地扩充自身实力;德意志主要是向东殖民扩张,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不仅诞生了普鲁士这个国家,而且锻造了德意志民族的底层精神,如果以后学习“德国景观史”的话,可以再详细聊聊。

说回英国,当时英国的生态环境和人口承载力,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13世纪整整一百年,欧洲那叫风调雨顺,气候好得不得了,结果大家拼命开荒、拼命生娃。英格兰从200万人口变成了500万人口,很繁盛,但结果呢?大自然承载能力有限,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刻打回原形。

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来说,人口增长是成指数级的,而粮食增长是线性的,用线性增长的粮食来为喂饱指数级增长的人口,那到最后不一定是个惨剧吗?

果不其然,进入十四世纪,欧洲各地暴雨连绵。而垦荒运动导致欧洲大面积森林被毁,荒原和山坡被开垦为农田,排干沼泽地修筑海堤。这就会造成地面保水能力降低,再加上大暴雨对土壤的冲击、冲刷,又引发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引发饥荒;同时洪涝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失所。

瘟疫本就可以靠水路大面积扩散,而英格兰地区又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易于病菌的繁殖,再加上洪涝灾害频发,百姓各地流窜,结果当人们刚开始意识到黑死病来临的时候,为时已晚。

(2)城镇居住环境恶劣

这一时期,城镇数量也在扩展,在1100-1300年间,出现了大约140个大大小小的新城镇。在工业革命和汽车出现之前,人们的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步行的距离限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而人口不断增加,使得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比较高。密度高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当时的城镇缺乏适应社会变化的成熟管理体制,导致环境十分恶劣,潮湿狭窄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场。据说,伦敦甚至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城市之一,污秽的生活使疾病的传播格外迅速。

3景观变迁:牧场风光形成

……以上精读笔记节选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对后续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读后感(四):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2浅痕:3000年只留下了些许点缀?

  以下精读笔记转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感谢你的关注。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上一讲我为你总体介绍了全书的基本概况,以及我个人读书的一点小技巧,如果间隔时间太久,你有些遗忘了,不妨可以先去回顾一下。

今天正式为你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的第一章——英格兰的原始风貌。

这一章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公元前2500年一直到公元5世纪,虽然时间挺久,但总体而言,人类活动对景观风貌几乎没太大影响。所以如果你没有时间读完全书,那么这一章我建议你直接跳过,只看这篇精读内容就可以了。

这段3000年历史,以公元43年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作为分界线,分成了两个时期。

1原始时期的英格兰景观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英国这片土地最初的自然环境。英国所在区域,在地理学上被称为“不列颠群岛”,其环境特征可以大体概括为两个方面:

(1)森林茂盛

早在很久以前,不列颠和欧洲大陆并不是分离的,后来随着冰河时期的冰川融化,水位升高,才形成了英吉利海峡,隔开了与大陆的联系。因此不列颠群岛周边海域的水深都很浅,通常在90m以内,这就为不列颠营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气候”条件。每当大西洋暖流缓缓流经浅浅的海峡,海水都可以温暖周边的空气、提升气温,于是不列颠的气候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都要温暖宜人,夏季在32摄氏度以下,冬季通常保持在10度以上,当然,苏格兰高地山区除外。

宜人的气候就使得这片土地大部分都被茂密的森林覆盖,这一点从煤炭储量便可见一斑。英国几乎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其硬煤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9。在近、现代史上,英国曾经长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煤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差不多垄断了整个国际煤炭市场。既然英国过去的森林覆盖率如此之高,为什么现在却是一片疏林草地风貌呢?先埋个伏笔,后面的文章会为你解答。

(2)水网密布

远古冰河时期的地理和气候的变化,还造就了英国的众多河流,在这幅员不大的国土上,河流分布的细密令人惊异:苏格兰有克莱德河、福斯河和特温得河;英格兰和威尔士有泰恩河、特伦特河、亨柏河、塞文河、埃文河、迪河和泰晤士河;北爱尔兰有斑河与拉根河。这些河流咱们没必要知道都在哪,反正很多就是了。

河流众多虽然有利于文明繁衍,但同时也有利于瘟疫扩散。欧洲中世纪爆发的黑死病,英国人口的锐减程度远高于欧洲大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水网加快了细菌扩散。

说完自然力量对景观地貌特征的塑造,我们再来看看人类活动。

在阅读本章的时候,你会经常看到一个词——“凯尔特人”,那他们是谁呢?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作为“天下”的中心,便将周边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这有点类似于周朝时期,将周边地区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意思差不多。

学界通常认为,凯尔特人起源于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随后的几世纪中,凯尔特人以武装的部落联盟为单位,向周围地区扩散、迁徙,进行军事移民。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的民族,凭借铁制武器战胜了很多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

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凯尔特人扩散到不列颠诸岛。在罗马人入侵之前,他们就是不列颠群岛上的主要定居者。

顺便说句题外话,相比于“凯尔特人”,我想你应该更熟悉“盎格鲁-撒克逊人”,我们通常认为后者代表了英国民族。但其实“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在公元五世纪才入主不列颠,和“凯尔特人”之间差了将近1千年,他们才是外来户。这两个民族从外形上很容易区分:凯尔特人发色比日耳曼人深,一般偏红,脸更圆润,面部也更柔和,眼睛很有特色,通常都有明显的大双眼皮。日耳曼人鼻子大多数又尖又翘,脸型更方更粗犷,五官更立体,眼睛多内双。

来比比抖森和精灵王子的照片,是不是奇奇怪怪的知识点又增加了?

这段时期人类活动对英格兰景观产生了哪些影响呢?直白点说,几乎没有。这就好比你问中国的夏商时代,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景观风貌的?这个问题实在没法回答,既没有文字记载,也缺少实物遗存,只能靠推测(猜),所以这方面问题就留给考古学家,慢慢研究吧。

作者虽然本着景观史研究的完整性,对原始英格兰景观做了简要描绘,但他自己也认为:

“确实有那么一些郡,有些遗迹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如果将这片国土作为整体进行一般的考察,我们就不必在这上面消磨时间。”

——好的,听您的话。

2 古罗马征服不列颠

凯尔特人在岛上生活五百年后,一群强大的入侵者跨海而来,公元43年,大概就在我国的东汉初年,刚刚登基的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西,发兵征服不列颠,不列颠岛沦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称为不列颠尼亚。

……

以上精读笔记节选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对后续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关注。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读后感(五):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4 战争费: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垦荒运动

  以下精读笔记转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感谢你的关注。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今天继续为你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的第三章。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兰,开启了诺曼王朝时代。自诺曼征服以后至1348年黑死病之间这两个多世纪,英格兰开展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垦殖运动。

所谓垦殖,就是将原有的森林、沼泽、荒地开垦为农田和牧场。根据记载,首先是森林地带,13世纪上半叶,温彻斯特主教在他的两个庄园共开垦出3400亩;1086- 1346年间, 仅罗斯菲尔德庄园就单独开垦出6平方英里的林地。另外沼泽地开发,虽是比较缓慢,规模却相当惊人,比如肯斯特郡的沃兰德沼泽地,12 世纪期间有 23 000 英亩耕地和牧场开垦出来。

这场运动造成的结果究竟如何呢?简单来说,英格兰原本是欧洲森林最茂密的地区之一,大约4 /5的土地都是森林、荒地和沼泽;但在这之后,几乎成为了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地理景观风貌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熟悉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一派田园牧歌的自然风景,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被砍出来的。

从人群方面来看,不论是农民、教会还是贵族都参与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从地域分布看,英国大部分地区的林地至少林肯、汉丁顿、拉特兰、艾塞克斯、贝克和牛津等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1为什么会出现垦殖运动?

如此大规模,全境的垦殖运动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专著,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内在因素的分析,也就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人们不得已进行拓荒来供养更多的人口。

不过,这个解释有它的局限,如果仅仅是人口原因,那么底层的穷苦农民才应当是垦殖的主力,但为什么那些有钱的教会、贵族也共同参与进来了呢?

所以,除了内在因素之外,一定还有一个外部因素在共同牵引着,我也是花了很久才理清楚背后的逻辑。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我觉得这正是学习景观史最有魅力的地方,透过景观变迁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回溯整个历史的发展演进脉络,看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博弈下,最终是如何塑造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事先声明,这并不是严谨的学术判断,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解释。

2威廉一世奠定全新政治基础

要搞清楚这一外部因素,需要从头说起,回到1066年,也就是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的那一年。这一年冬天,征服者威廉正式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不过仗虽然赢了,可你猜,这时候威廉手里一共有多少人?五千,就五千,这与其说是打仗,不如说是规模大一点的群架。

军事征服虽然胜利了,但他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稳定统治秩序,毕竟人太少了。所以紧接着,威廉又开始了他的政治征服和经济征服。

1)政治征服:英国特色封建制度

关于中世纪欧洲封建制,你可能听说过一句名言,“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简单来说,更高一级的封君不能越级指挥更低一级的封臣。当时西欧的贵族爵位大致可以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以及男爵五等。

对于国王而言,比如中世纪的法国国王,就只能管两个地方,巴黎和奥尔良,别的地方都没有控制力。可是,威廉一世打破了这个规则。他在保证自己占有最广大直接领土的前提下,将英格兰剩余的土地直接分封给多位伯爵。这里既有当初的盟友,还有归顺的本土贵族,借这个机会拉拢各方力量。

英国贵族只分了两级,伯爵和男爵,分别代表着上层贵族和下层贵族。后来也出现了少量的公爵,但多为皇室亲属,不影响大局。总之这样一来,多层级的爵位被打破,实现了类似互联网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掌控。除此之外,威廉还强迫各级封建主都要向国王效忠,换句话说,不管你是不是国王的直属封臣,你都首先是国王的附庸。

2)经济征服:一份关键性文件《末日审判书》

威廉一世搭建好统治框架后,开始对英格兰展开全国性的土地和户籍普查,目的是稳定王室的财源,控制全国经济。威廉一世直接派遣人员在各郡组建了普查议会。

无论是中小贵族还是农民,都要在详细汇报财产状况,包括地产的归属情况,庄园的面积,相关劳动力、工具和牲畜的数量等。此外,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甚至某块地产的数十年内的价值变化情况也都要上报。

1086年,这份报告终于编纂完成,原名叫做《伟大的名册》。但英格兰人给它起了一个更加生动的名字——《末日审判书》。因为被调查者,不论是农民还是贵族,都如履薄冰,就像是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这份调查详细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有清晰的人口分布统计——英格兰总人口当时约125万人,大概1/10住在自治镇,只有6个郡的人口超过了5万人;有清晰的财富统计——1086年全国地租总收入为73000英镑,其中约有1/2归属于170家诺曼底贵族,另有1/4归威廉家族,剩下的1/4属于50个高级教士;有清晰的生产资料统计——有6000多座水磨记录在案,如萨默赛特郡371座,德文郡98座,康沃尔郡6座……

总之,《末日审判书》就是英格兰当时的大数据,内容无所不包。

3)征服的结果:“中央集权”

那么,政治和经济这两项举措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国王权利的强大渗透力。举个我们熟悉的例子,比如秦国著名的“商鞅变法”,说穿了就是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每个百姓的年龄,性别,相貌,财富状况,被详细登记在案,作为征兵,收税,发派徭役,执法管理的依据。千万别小看人口普查,在当时的战国社会,这项工作可以使王权顺利绕过贵族,直达社会的底层,把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力、每一颗米都能够榨取出来,形成力量,收缩到王权的手里,然后投放到战场上,去争霸。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完全沦为了一架战争机器。

威廉一世显然没取得秦国那么大的成果,但核心意思差不多。通过《末日审判书》,国王掌握了全国的人口、资源、财政情况;同时英国扁平化的封建制度,削弱了贵族和国王抗衡的能力,那么至少在1215年《大宪章》签订之前,国王事实上具备了一定的中央集权能力。

一旦有了权力,国王就开始折腾了。在随后的历史中,君权逐渐增强,发生了两场标志性的对外战争——理查德一世的十字军东征,以及约翰王争夺法国领土。正是这两场战争触发了“垦荒运动”的高潮。

3垦荒运功高潮

打仗本质上就是在打钱,英格兰国王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战争经费,无外乎两个选择:

一是征税。因为国王对贵族有足够强的掌控力,所以贵族有反抗的心,却没那个力。

二是发动人们持续开垦土地,变为耕地和牧场。毕竟中世纪时期,人们最主要的物质财富来源就是土地的产出。而《末日审判书》对英格兰整体情况有了详尽的调研,国王对于领土的可开发潜力了如指掌,更加放得开手脚。

而且贵族和教会的税赋增加了,他们也需要更多土地来弥补自身缺失的利益,于是不论民众、教士、官员、贵族,都纷纷被卷入到了这场运动之中。正是在战争这一外部因素的催化下,“垦殖运动”被推向了高潮。

为了便于理解,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

以上精读笔记节选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对后续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