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心光明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21 03:5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心光明读后感锦集

  《我心光明》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心光明》读后感(一):《点一盏灯》

  好的文字总是能经受住时光的洗礼,这本书所收录的大都是林清玄写于80年代的短篇,文字清新隽永,读完口齿留香。本书中的内容大都从一些生活小事出发,主要抒发一点个人的看法与情感倾向,不浮躁不张扬,静静的说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从这本书能看出林清玄本人受禅宗的影响的确非常大,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禅的味道。甚至于举一些例子都是禅宗的公案,让人心神宁静。

  林清玄总是能从一朵花、一叶草、一轮明月等平常具体事物总结出人生的道理,但却不强加给你,他只是在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让人充满力量。书名《我心光明》应该是取自王阳明的“我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先生已然成圣自然不需要再说些什么,但你我凡人还是需要继续在这凡尘俗世打滚,所以看看林清玄的本书便显得理所当然。来了解一些人生小故事,明悟一点做人道理,感受下空灵的境界,然后去更好的生活。

  我本人也很喜欢禅宗,与佛宗不同,禅宗不讲究避世,也没有那么多规矩,重要的是一颗心。每个人都会在禅宗找到真实的自己,虽然真正说起来禅宗已没落,但其实它早已融入到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一言一行都有迹可循,已经不需要去刻意的昭彰,禅就在那里,禅就在我们心里。希望我们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在禅宗找到生活的昂扬。

  林清玄的散文与一些大家差别很大,他的散文重在里子,文字当然也非常优美,但更深的韵味却不在文字,而在于思想。如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会给处于阴霾中的你带去光明,带去一种自信,然后潜移默化的点燃我们各自心中的一盏灯。所以有人说他的文字中总是带着一股悲天悯人的关怀,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大爱,无论何时,你都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你需要的力量。

  本书的制作也很精良,纸张精良,优美的裸背装,还有书中穿插的一些充满禅意的插画,都很好的配合了文字,相得益彰。再加上基本都是千字的短篇,非常适合放在枕边,随手翻开都是让人心情愉悦的散文,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喜爱非常。

  《我心光明》读后感(二):心向光明

  最早知道林清玄是因为读到他的散文,感觉很清新,很有味道,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三十岁前拿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他的文章数度被摘录进入小学语文课本,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后来,专门看了一期央视的《开讲啦》,当主持人撒贝宁邀请主讲嘉宾入演播厅时,我和现场的观众都很吃惊,原来林清玄是这样的样子,很像周星驰电影里面的“火云邪神”。

  在《开讲啦》的舞台上,林清玄不聊散文,也不说写作,而是用人生经历侃侃而谈他的梦想和感悟。他以“不怕人生的转弯”为主题,告诉青年朋友,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应该被旁人保证,而是应该由自己决定,当你确定了内心的向往,就应该无所畏惧地去实现,不要害怕困难与转弯。林清玄用自己的三个梦想作为例子,鼓励年轻人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第一个梦想是当作家,刚说出来就被父亲打了一巴掌,父亲觉得他痴心妄想。林清玄当时心里就说,将来不当作家誓不为人!第二个梦想是环游世界,当他抱着世界地图憧憬着埃及的时候,又被爸爸打了一巴掌,并且用生命保证林清玄这辈子都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林清玄又在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不去一次埃及就誓不为人!第三个梦想是娶“奥黛丽•赫本”作妻子,不娶到就誓不为人!林清玄这三个“誓不为人”的承诺,竟然最终都 “梦想成真”!

  本书《我心光明》所收录的文章大都是林清玄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短篇,每一篇都可以看到作者的率真和对人生的感悟。是一本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心性的好书。

  多次被误认为是“美女作家”的林清玄,一上《开讲啦》的舞台就引得现场笑声连连。讲述了自己差点被父亲取名为“林清怪”的童年经历,然后又调侃自己的发型曾被女学生形容像“火云邪神”。林清玄的幽默和好脾气,现场观众们也放开胆在“小纸条”提问的环节开起了玩笑,笑称他的发型不仅像“火云邪神”,还像《神雕侠侣》里的“裘千尺”和《西游降魔》里黄渤饰演的“孙悟空”。

  正是因为林清玄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他的文字犹如他的为人一样,有一种浑然天成、与世无争的精神。他能从容大度的讲述自己的那些在外人看来很“尴尬”的经历,是那样的平静,好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有时说着说着自己也会笑出来,我想这大概就是人生境界吧。

  林清玄的文章带有诗意,清香扑鼻。读林清玄的书,会让人内心无比平静,会让人对人生充满期待,升腾起走向光明追求自由的力量。

  《我心光明》读后感(三):佛心

  佛心

  初高中的时候,总是摘录一些林清玄先生的佳句,然后引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老师又会把那些引用了美句的作文复印了发给每位同学,让大家诵读熟悉,借鉴这样的写作方式。所以到了后来,以至于一些语句成为了我们全班同学的记忆。总是能够朗朗上口——比如这本书的封面的那句话:你若心怀光明,这世界就不会黑暗;你若心怀希望,这世界就不会彻底绝望。还有书签、扉页上的话,依然记忆犹新。因为那个时候,若是作文中能写上这样的话语,总是会成为文采斐然的“加分项”。

  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位大学生了,再也不用为了写出高分作文而去刻意背诵那些名家的经典话语,少了更多的功利目的,我再重读林清玄大师的作品,或许能更加接近于他的思想本身。

  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装帧,线装、布艺,充满了禅意的配图,可以用最近很流行的2个字来形容——佛系。排版设计也格外用心,适合珍藏。

  林清玄大师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空明。面对明月、面对麻雀、面对一只虫、一朵花都是众生平等的态度。他是幸福的,能如此清明处世。虽然对于他不愿入世,乐于布衣不敢大肆宣扬,可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的生活啊,他乐于如此,为何要受世人和社会的牵绊。悠游自在,确实也更加适合他。里面关于“仙”、“俗”、“佛”的表述让我不得不赞叹称奇,确实如此,甚妙。当我和同学说起关于送钻石和送玫瑰时,她哈哈大笑,说日后便送玫瑰吧,为了保持纯粹的感情。

  对于《指月录》中那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尚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然后便被称为“俗汉”,倒是不甚理解,是因为这个和尚感受到了冷,所以便只是凡夫俗子嘛?

  第二辑中对于禅师送外衣给小偷,让人感动,他说:“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这是何等超然豁达,人格的馨香与感化,让小偷也自惭形秽,受到映照并走向了光明的道路。里面有很多禅意的故事,而每个故事背后往往都富含深意,让人思考、顿悟。在观世音菩萨超度众人的时候,他立下誓言,可眼见受苦受难的人那么多,永远都做不完,他想放弃的刹那,佛祖赐其金句,脑中的莲花盛开。多么震撼。多么感动。

  但是之后的关于恐怖故事的描写,我觉得并不像作者说的那样,他太严肃过头了,只是一个女孩子的业余喜好,却把她恐吓了。还有对于香水一事,也不敢苟同作者的观点,但我无心辩论,因那只是口舌之争。里面的有些故事,感觉还是过于浅显,适合初中生来阅读吧。而且作者口口声声说众生平等,佛性都是一样,却也自己打了脸,不然为何说“桃花心木崇高“、“南洋杉严肃”,这些还不是自己的唯心主义附加于他们身上。冲着装帧,着实喜欢,打四星吧。

  《我心光明》读后感(四):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愿我心生光明

  (1114)看励志书是为寻找正能量,找寻一些能减压能让身心放松的方法,也是在现实骨感之中寻找一些理想的温暖,阅读林清玄的《我心光明》便能从中找到这些正面的力量。

  林清玄善于写美文,我很喜欢他的文字,从中学读书时就开始读他的作品,直到今天,时不时仍拿出来推荐。他的文字有禅味,清新而让心境澄明,也有一种安定和从容的慢生活心态,这些都是当下我们的生活中最需要的一味调节剂。愿我心光明,愿心生力量。

  《我心光明》分为六辑,月到天心、送一轮明月给他、温柔半两、自在平常、一饭一禅修、生平一瓣香。每一辑里都讲了许多故事,清新隽永,读着读着,心也会跟着宁静下来。在月到天心中,有讲人心中的一片月。禅宗有著名的“指月”之说,便是指“直接人心”,教化的便是人心里都有月之光明。董文化在《月亮走我也走》唱出的便是月随人行的生活体验。因有月,于是需点灯,在心底最幽微之处,点一盏心灯,这心灯便是正道正信正念。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已成事实,已是过往,佛也不能改变,不能靠自己不对未来有坏的影响,这也是求诸于心求诸于已。新年将至,年关难度,一时间各种未完成的任务,还有生活各种问题一起涌来,应付得很是头疼,时间不够用、精力不够,情绪有些小落寞。此时读一读林清玄的《我心光明》,让心境变得澄明,让突突的忙碌变得稳和慢下来,想想这其实也并不冲突。就像微信好友发消息问,你在干什么,我说,忙。她接着问,你忙什么?恍然一愣:是啊,每天看着很忙,我到底在忙什么?丢开那些烦恼事,找个无人的角落,安安静静地梳理一下当下的自己。想想前段时间如此焦虑,原因还是自己一直处于焦虑又疲软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时间很宝贵,若是不能起念去做那一件件必要做的事,只是聊聊Q,刷刷手机,看看闲书,时间很快过了,事情当然完成得七零八落。慢下来,想从这种焦虑状况中跳出来,其实还是需要有所取舍,重要的事先做,日清日毕,不施拉,从而日日轻松。人生,也只有放慢下前行的脚步,不要将生活填得太满,反过来,才会有更多的发现。2018,需要慢下来。

  以“明月”为引,以禅理为线,以问心为根,林清玄帮助我们仔细剖析问题的究竟,自问、自知、自悟。在这样忙碌纷杂的现代生活中,清林玄如一股清流,涤尽生活之伤,让人重拾心的力量,重新整装出发。读他的书,感受美的熏陶,感受心境的魅力,也感受字里行间智慧的点拨。“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前面自己也不小心抱怨了一下日子的艰难,如今看来不过是自己心境不平,耿耿于怀罢了。倘若心底有月,心定如禅,又哪来那么多烦心事天天扰乱自己的心情呢。

  除了美文故事,禅理哲思,林清玄在此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富有禅意的美好诗词。诗美,文美,意美,心境也随之空灵。欣喜读到了此书,愿我心光明,我心生光辉。

  《我心光明》读后感(五):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读林清玄的文章,让人沐浴春风,亲切温暖;让人感悟人生,心灵的启迪;让人禅悟人生,大彻大悟。没有读林清玄的文章,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读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林清玄的《我心光明》,初读时就让人爱不释手;深读时就让人感叹这书写的太美、太有诗意、太有禅意。这也是现代书籍泛滥中少有的精品,适合精读,更适合研读,更适合长期反复的读。这是一个大家的作品,只能让人“顶礼膜拜”。他的书,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指引人们掌舵人生之舟的方向;他的书,是昏暗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给人希望、光明:他的书,是“纵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活的惊喜。

  《我心光明》分为六辑,第一辑月到天心,第二辑,送一轮明月给他;第三辑,温柔半两;第四辑自在平常;第五辑,一饭以禅修;第六辑,生平一瓣香。生活中处处有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惊喜,生活中处处有禅意。林清玄大师用优美的语言、精炼的文章,把它禅悟的万物之理以通俗的文字告诉我们。读他的书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解脱,人生的矫正。嘈杂的世界,利来利往的社会,他的书是出淤泥而不染,犹如雾霾天气中清新的空气。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是一种心境。心外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世间万物皆有佛性,花亦是如此。林清玄的《以智慧香而自庄严》就是参透这个禅理。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世界,有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沉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看花瓣的飘落,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飘散,仿佛在倾听远处土地的呼唤,闻到他熟悉的田野声息。那还留在枝叶上的花香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一瞥,那神情真是令人惆怅。花的魅力无常,世间的一切何尝不是花瓣的无常?若能体会无常中也有常在,无常也就能激发我们的智慧。

  最喜欢是那《一只毛虫的圆满》。人的圆满是人的最高境界,每个人都在不同道路上追求所谓的圆满。此圆满不是彼圆满?有许多人看到毛虫都会恶心惊叫,又有多少知道最丑的毛虫正是最美的蝴蝶幼虫,往往貌不惊人,在破茧却是七彩斑斓。人生来就不圆满,每个人一生都在努力改变自己、参透人生。人的一生很多时候都是苦难的。有些人想不经过努力就像得到快活、轻松,有些人整天怨天尤人,抱怨自己多么不幸,有些人整天急功近利,浮躁不堪。或许这些人应该看看林清玄的文章,让他们懂得那些轻松快活的人是经历过苦难,让他们懂得那些成功的人曾经也是太多的不幸,让他们懂得那些成名的人,也是经历过千难困苦。

  人们看他人,往往看到他人的成功、他人好的结果。看自己,往往看到自己的不幸。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不能拿自己不好的一面与他人好的一面比较。人需要好的心态,需要沉淀自己,需要读林清玄的书。

  《我心光明》读后感(六):探寻内心的光明

  修禅之人,内心平静,拿得起,放得下,心境宽广,能够参透很多人生哲理,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被物质诱惑迷惑了双眼,看不清了方向,而《我心光明》可以让心沉静下来,富有禅意的故事以及作者的感悟,都能够帮助我们用一个比较广大的视角来观照自己,找到希望和方向。

  作者是一个爱花之人,经常去逛花市,有时把残花带回家,也是非常之喜爱,即使是残花,也可开上四五天,捡回来的花和买的花的感觉是不同的,由于没有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花都是无价的,即使是凋谢,在作者的眼里,也有另外一种韵味,有一种无言之美,当看到花瓣无声的辞枝,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又有一种深情的惆怅。

  作者讲到,民国有一种说法就是,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

  作者爱花,这何尝不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善良的品格和温柔的性情,更是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如果作者是一个对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那么他肯定是与花无缘的。作者写到“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作者也在呼吁让我们把自己当成一枝花,即使没有人欣赏,也要沉静庄严的开放,不枉费一次生命。

  花开放时固然美丽,但如果没有遇到懂得欣赏的人,它的美丽和方向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就像我们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中翘楚,都能成为那个万人瞩目的人,但是我们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世间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有时跟花一样,即使在凋零的那一刻,也没有被发现。不能因为没有被发现而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珍惜每一天,每一刻,即使短暂,也要有所追求。

  关于“无价之石”的故事,在菜市场它可以卖十元,在黄金市场它可以卖一千元,在珠宝店可以卖到几十万元,同样一块石头,它的本质没有变,“一块石头的价值,是由了解的深浅而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够好的眼睛,所有的石头,价值都不会超过十元。”

  如果一个人的眼睛里只停留在菜市场的层次,即使给他一个钻石,也只会值十元钱。一个人的眼界是非常重要的,刚刚昨天发生的事情,邻居宋大妈原计划与姥姥一起去看灯展,内心充满了期待,但是当第二天要出发的前几个小时,因为一个亲戚的言论影响了她 ,他的亲戚说,灯展有什么好看的,都是纸糊的,有什么好看得,说了很多不好的评价。可是这位亲戚并没有去真正看过灯展,凭着自己的想象极力的劝阻宋大妈不要去。我想宋大妈这样的亲戚应该很多,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拿自己的无知去炫耀,还要去影响别人。“当一个人的心没有价值观和质量感时,当一个人的心里只有垃圾时,所看见的世界无非是垃圾。”这也是一种很无奈的现象,最后,宋大妈没有去,只能听姥姥回来给她描述,现场的灯展盛况。

  “一块石头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在改变和波动着的只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光明了,人生才能光明和快乐!

  《我心光明》读后感(七):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终于拜读了我妹一直向我推荐的林清玄大师的作品,确实收获不少。

  这本书帮我揭穿了真相:

  一个颜色测试,每一个颜色测试都是说人的好话,被林清玄看穿了:

因为人都喜欢被赞美,那些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至少很了解这一点,所以不管你喜爱什么颜色,你都是没有缺点的。

  这本书以诗意的语言来励志:

  起居室的墙上,挂了衣服画家朋友陆咏送的画,画面上是一只丑丑的毛虫,趴在几株野草上,旁边有陆永朴素的题字: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这本书能把文字解释得这么脱俗:

  仙,人的心志如果一直往山上爬,最后就成仙了。

  俗,人的心志如果往山谷堕落,最后就是粗俗的凡夫了。

  佛,弗有“不是”之意,佛字如果直接转成白话,是“不是人”的意思。“不是人”正是“佛”。

  这本书分享的形象的比喻:

  感觉到了,却说不出,那像什么?

  哑子吃蜜。

  没有感觉到,却说得有声有色,又像什么?

  鹦鹉学人。

  这本书教会我要内求于心:

  改造命运的原理是要从心做起,而改造命运的方法是进入正法,不要落入外道。心内求法是正法,心外求法是外道,迷信也是如此,想透过外缘的攀附来改变命运就是迷信,只有回来从内心改造才是正信——所以迷信不应指命运、风水、鬼神等神秘的事物,迷信是指心被向外追求的意念所障蔽和迷转了。《金刚金》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什么才能见如来呢?心才能见如来,所以应先求自己的心,

  一个人要走向修行之路,最要紧的是要认识佛性不假外求,其次是要落实到生活,再来就是要“乐于道”,要“安之若素”,要“踊跃欢喜”。

  以上只是本书第一辑的一点收获,这本书可有6辑,每辑都有近十篇的小短文,小短文约莫两三页,每篇小短文插入一页禅意的水墨画,每个水墨画都有个和尚,林清玄大师虽然两鬓是还留着头发,但是我想,他的心应该如和尚一般,如月光一般的光明。他的文章让我明白了道理,悟到了禅趣。

  《我心光明》读后感(八):我心光明,爱及万物

  读林清玄的作品,总是有着禅意,给人以宁静的心情,总会感受到一种令人感动的情怀,总是以博大的悲悯情怀,有着发出淳朴的菩提心。林清玄的文章总是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从大自然当中领悟出一些人生的感悟,他在作品中融入东方美学和佛学,充满着智慧的光芒。在他的散文里,有着大自然的赞叹,有着对生命的领悟,整体风格为清幽大气,自然流露出对眼前事物的所思所悟,没有长篇大道理,只有一个个真实的经历和发人深省的故事。 这是一本以“心”为主题的散文集,其中《心的影子》《师音师心》《温柔半两》《心灵的高点》《心田上的百合花》《青山元不动》等53篇不同时期经典作品。在用心发现生活之美中的几篇散文,更是令人感到人境之美,在生活中发现美。林清玄的文字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考,总是给我们精神的启迪。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

  林清玄毕竟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其散文作品是非常质朴、清新。悲悯的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和精神特质。所以说,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也是他执笔多年的文学创作的结晶。 在这本散文集里,林清玄的散文是深深地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禅理散文作品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总是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禅理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对事物的描写却是充满温情和经历世事的感悟。在世间纷扰中修得一颗清净心,就可以看云淡风轻,断却烦恼,得到自在。 作者林清玄,台湾高雄人,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市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在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5岁入山修行后写成“身心安顿系列”;40岁完成的“菩提系列”,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代表作《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心有欢喜过生活》等。 这本书装帧精美,布脊烫金,裸书脊,内页为全彩色印刷,书的封面色彩清雅,简单几笔就画出了一位智者悟道中的意境,书上角有一条丝线垂下一只鱼钩,是一幅融于自然的图画,插画配图都是清致典雅,富有禅意,清新自然。是清华大学美院副教授的插画作品。体悟大千世界,领略这悠然的禅意,开启人生的智慧。营造高品质舒适化阅读,让我们在阅读中自然生出清静心来,令人不忍释卷。 我心光明,爱及万物!这本林清玄的散文全新精选典藏本,值得我们一读。

  《我心光明》读后感(九):20180304读书~林清玄《我心光明》~生平总有一瓣香

生平总有一瓣香

  -----林清玄《我心光明》

  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喜欢是因为我是个颜值控。

  《我心光明》这本书外表很漂亮。

  一轮红日,两朵荷花。水墨相间,黑白分明。正如文字所言:“你若心怀光明,这世界就不会黑暗;你若心怀希望,这世界就不会彻底绝望。”瞬间感觉面前的书一派墨香,扑面而来。何况装帧很古典。封面菡萏正待,封底已然盛开。的确,境随心转,一书在手,心已入禅,清明、温暖。

  喜欢还因为我是个散文控。

  《我心光明》这本书内涵很丰盈。

  《我心光明》分为六辑。从月到天心-----送一轮明月给他-----温柔半两—--自在平常—---一饭一禅修------生平一瓣香。

  在第一辑月到天心处,作者风来水面时,俯仰之间,一月一风一心皆入文,作者观月观山,听麻雀之声、觉智慧之道、悟心影之谜,为布衣身而快乐,为不坏心而欣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三五好友话天话地,告诫自己不党不群,俯仰无愧,读来如清风拂面。

  在第二辑一轮明月给他处,作者谈滴水谈黄豆谈师心,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娓娓道来品味一滴水,可以品尝海洋的滋味;徐徐谈及西藏老婆婆的故事,带我们进入一尘不染、清净无畏的声音中;告诫我们回到现实这一刻人间的学习,求凡事包容,悟禅者有情,懂平常心是道,明月不是相送,而是相映。读来如馨香入鼻。

  在第三辑温柔半两中,作者聊历史、聊冰山、聊香水,聊梅花、聊钻石、聊婆娑世界雨,聊菩萨净土事,聊印度传说事、其中对无际大师的“心药方”的解读真是一碗实用心灵鸡汤: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告诫我们温柔做人,默默做事,做心田上的百合花。读来心趋向安宁。

  第四辑自在平常处,作者与我们一起谈及去除心的葛藤,品眼前茶,吃当下饭,单纯最好,平安是福,走向幸福的方向。

  第五辑生平一瓣香处,作者写出平凡人的悲哀寸缕缠绵,但是却处处总有着人生的青山,总有新的随缘,只要心灵光明,总有前方在等待,生平总有一瓣香。

  喜欢更因为我是清玄粉

  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高产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17岁发表作品,20岁出书,30岁前遍得台湾地区文学大奖,30多岁入山修行,40岁悲智回归。

  欣赏林清玄作品富含禅意,欣赏他文字清新优美、欣赏他笔下的一粥一饭、欣赏他笔下的一叶一木,佩服他笔下的禅心一片,追求他笔下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生平也有自己的一瓣香。

  ,

  e ��R�

  《我心光明》读后感(十):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光明

  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光明

  ——评《我心光明》/By Rene-summer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身边的每个人的负能量都满满的,都在不停的吐槽各种不满,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用老爸的话来说,“这就是浮躁!”的确如此,内心浮躁了,工作、生活都各种的不如意。同事突然的离职,手头上的工作又增加了,内心的浮躁程度升级,这一切让我忙得团团转,《我心光明》这本书就是这时候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我心光明》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他也是“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整本书分为六辑,分别为《月到天心》、《送一轮明月给他》、《温柔半两》、《自在平常》,《一饭一禅修》《生平一瓣香》。林清玄的文字是一如既往的清新优美,并且富含禅意,关照一粥一饭、一叶一木,从生活中提炼,在生活中升华。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一滴水到海洋》,讲述了一位弟子奉师父之命,拿一块石头分别到菜市场、黄金市场和珠宝店去叫卖分别得到不同价格,从两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因为眼光不同,看待事物的价值也不同,石头在菜市场只有10块钱的价值,而拥有了珠宝商的眼睛呢,才能发现石头真正的价值。人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唯有人心有真正的价值观,才能发现更多的人生价值,即便只是一滴水,只要被发现,也会体现海洋的价值。

  或许是跟林清玄修行的经历有关,文中处处有佛教的元素。就像《永远有利息在人间》一文中,讲述作者读胡适之给陈之蕃书信中有感。书信中写的借钱不盼望收回,尤其是其中的一句“永远有利息在人间”,更是让作者感触很深,并且以佛教的观点来讲解,引用了《大般涅槃经》来阐述。佛家的“惠施众生,不自为己”,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达不到的,毕竟能做到借钱不收回的是少数人。现在社会中,人们对于钱财更加看重,尤其是经历过借钱不还的更加是惊弓之鸟,恐惧借钱。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们或许做不到佛家所说惠施众生,也做不到一分钱都不往外借,更做不到胡先生对于亲朋和晚辈的都不盼望收回,但可以因人而异,有选择的不盼望收回。

  现在社会的匆匆忙忙,很难慢下来去聆听和发现身边的一切,就像《怀君与怀珠》一文中惊叹松子落下的声音竟然如此巨大,平日里竟然从来没有察觉过。平凡人总有平凡人的悲欢离合,相聚、分离、欢喜等等,我们不是佛家,或许做不到摒弃一切情缘,但仍然希望活的有味,希望能在为家人,为亲朋照亮前行的道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心光明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