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拉尔》是一本由王咸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海拉尔》读后感(一):那一代人
作者短于人物描写,长于隐秘的表达自己的评议,总是冷眼看世间,几乎每篇旁观者都有人生如梦之感。
他们出生在后文革时期,经历了89,亲历着思想大解放然后再次被钳制改造的过程,所以他们失去了对国家的信任。就像一个人曾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了你,无论以后他再怎么对你好,你还是心存芥蒂。每当你想要高兴的感激他时,那道伤口就像突然的天降陨石,把你准备搭起的那座桥砸个稀烂。所以他们不再发声,在心里憋着,默默记着,甚至会在深夜惊醒。曾激进的人,一些选择出走,留下的要么消极对世,要么只想过安稳平凡的小日子。人生确实如梦,既然醒不来,那就把这个梦做圆满了吧。
《去海拉尔》读后感(二):两点勘误
两点勘误,供重版修订。 1、目录处“去买一瓶消毒水”,最后一节小标题为“去买一瓶消毒液”。 2、P230,倒数第五行,“钟黎”应为“钟离”。 短评如下: 三星+。作者在“去掉多余的戏剧性”上确实很努力,这文章写得并不像我们预期中的收获杂志的编辑。但又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简单小说。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似乎总有点什么隐藏在下面,半压抑半掩饰的,又仿佛坦然地呈现出来。他的人物总是简单的,自我陈述的,从没有过于复杂的内心活动,似乎世态尽在眼前,明明白白。但小说读下来,反而觉得心里纠结,有什么绕住了。未必舒服,但却能留下印象。比较欣赏的是相见欢和去海拉尔。
《去海拉尔》读后感(三):叙事语言的艺术
10 是否编辑出身的作者都有这样的特性?秉持着对语言文字极度的敏感,不肯多落一字。这本小册子最为精彩的当属作者对叙事语言的克制,简洁而冷静,读者是很难感受到强烈的情感波动,一如生活本身。读惯了传统小说的人,这种现代意味浓郁的集子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七篇小说都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戏剧性也不够——这应该是王咸刻意避免的,所有的人都似乎“温和平静”,除了《盲道》中那个门卫大叔。看似表面的风平浪静,实则是内心的隐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包括“我”在内,但都无从言说,也无人可以言说。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显而易见。
《去海拉尔》读后感(四):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这是一本小众的书籍,作者用清凉的文字描述了七个故事,以置身之外的眼光观察人们内心深处不愿示人的秘密,情绪很疏离又不至于凉薄,从文字看是描写的岁月静好,从内容看又不是那么静好,所有的悲伤写的浅尝辄止,看不见爱,也看不见恨,给人感觉却是直指死亡。 书名叫《去海拉尔》,却和海拉尔没有丝毫关系,每个故事的地点都设在上海郊区,每个被重描的人物都是文人武相,写法很专一,以散文的风格推进故事,能看出作者的随心所欲,以及并不在乎读者是否懂得。 总之是很特别的一本书,不上价值,不规劝,不评论,就是单纯的把眼见的人事物转化到笔尖上。 “王咸的小说对中国当代叙事有两个重要的贡献,其一是谦卑而冷静地面对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其二是在尽可能去除掉多余的戏剧性的同时,在暗中增加它的密度和强度——格非”。
《去海拉尔》读后感(五):中国式的交流
给书打分的时候,豆瓣系统给出了一些经常给这本书打的标签,其中一个为“随便”;我心里一笑;没错,我看了这本书里面5个短篇,后面2个实在没去看;看完前面5个,我直观的感受是,以为作者在写随便或者日记;
我隐隐感觉作者是在用很克制,很隐忍的表达方式在写小说,在写一些“看似平淡,实则深沉”的小说故事,但这种笔触和写法是不是一种“深思熟虑”或者“故意为之”的笔法,不得而知;但作者观察生活,从日常平淡的生活中提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经过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又用一种很生活化的笔触非常“轻描淡写”的表述出来,感觉真的很像日常中国人的交往,很多都是平常的问候,机锋都隐藏在相对平淡的对话中;
从文学性上无法去评述,仅仅从传播的角度,感觉有些可惜;这种转换是不是有些太绕了;就像很多中国式的日常生活和商务交流,大部分觥筹交错,关键的仅仅只有几句和几个意思,真实的意思都在相约几方的脑海中;
《去海拉尔》读后感(六):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最喜欢《拍卖会》、《去买一瓶消毒液》、《盲道》和《去海拉尔》,其他几篇的印象就不是很深了。喜欢《拍卖会》,因为此篇对不同人物举手投足的刻画细致入微,画面感强,妙趣横生。还喜欢《去买一瓶消毒液》猝不及防的结尾。《盲道》和《去海拉尔》胜在氛围中透露的“暗流”。想必王咸应该和贾樟柯聊得来。
作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整体氛围的把握是相当优秀的,那是一种在表面和整体上“热闹”“精彩”,在个人层面却充斥着沉甸甸的“孤立感”和“凝滞感”的氛围。小说中和友人会面的咖啡馆、办公室,居住的郊区的小镇、参加的拍卖会,身边的底层劳动者、黑社会、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乃至家中的清谈、看见大雨而幻想的世界末日、梦见的地震、看到的凶杀案等,时时刻刻使得小说主人公处于一种被动观看的角度,所有的情绪都似乎和“我”有关,但似乎又不是“真的”,恐惧不是真的恐惧,绝望也不是真的绝望,但它们的确是在某个地方尽管模糊却真实地存在着的。尽管网络信号触手可得,MSN连接世界,但比起前人的天马行空和纵情山水,现代人的生活和想象却是局促的、压抑的。小说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我和外部世界可疑地相互联系着的感觉。
作者对于小说人物的设定也很有趣。逐梦不得而流浪的年轻人,因维权消失的看门大爷,被请去喝茶的诗人,十几年前去北京玩左大腿中了一颗子弹的学者。这些人物设定既真实又魔幻。他们提醒着每个读者,这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另一面,也是我们无法扭过头去的另一面。
也许那个“纵身一跳,我又置身理性”的诗人到底去没去过海拉尔,根本不重要了。
《去海拉尔》读后感(七):纯粹被书名和封面吸引
“小狗冲过来围着他转圈,他蹲下来去摸它的头,它一跳,伸出舌头要来舔他的脸,他本能地往后一闪,一屁股坐在了水泥地上。他又看到了那秋天般的天空,看上去那么高远,但是却没有一点透爽的感觉,要是能下一场大雨就好了,但是对于天空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此时他感觉对什么都没有办法,对那不停息地跳动着的眼皮没有办法,对那把捅进身体里的刀没有办法。他太孤独了,空旷的正慢慢暗下来的院子使他更加孤独,以至于他觉得自己所有的美好的感觉都是幻觉,他根本就不在生活中,一切都只是一个生活旁观者的幻想,包括那颗带给他力量的子弹,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子弹留在他的身体里,他以为自己一直在慢慢地积蓄力量,实际上只是在一天天衰老。”
“我分明与叶细细做过爱(她的内里非常柔软敏感而又充满痛楚),我竟要骗他。我如此怀念六十年代,现在我的生命却如此沉闷而退缩。香港的主权转换,到底是为什么。收音机此时却播起约翰列侬的《幻想天堂》来。美丽的约翰列侬。美丽的加州柏克莱。美丽的叶细细。金黄色的过往已经离开我。我身后的车子响声徹天。我此时感到整个世界都摇摇欲坠,难以支撑。我便下车来,在车子堵塞的一个红绿灯口,想起我的前半生,我摇摇摆摆的扶着交通灯杆,这前半生就像一个无聊度日的作者写的糟糕流行小说,煽情,做作,假浪漫,充满突发性情节,廉价的中产阶级怀旧伤感,但毕竟这就是我自己,也实在难以理解。而这时候其实已经是冬天了。秋日的逝隐在城市里并不清楚,新夜里我感到一点凉意,胃里直打哆嗦,全身发抖,我弯下腰去,看到灰黑的沥青马路,我跪下,脾胃抽搐,就此强烈地呕吐起来。”
《去海拉尔》读后感(八):谈谈想法
已经很久没读过国内的小说了,一方面是因为忙着读一些历史哲学类的书,一方面因为近年来文坛确实难出佳作。理性点讲,我想给《去海拉尔》打八点五分,高于良好又低于优秀,但出于作品本身的难得,或许值得更高的评价。王咸老师在负责《收获》编辑之余,还能匀出时间创作实在不容易。有评论说,这本近四百页的短篇小说集,像是七场及时的大雨,有层次地冲刷着读者的内心。七个主视角都是有阅历的知识分子,作者时而站在故事幕后,时而又参与其中,一座上海郊区的小镇,一幢小洋楼,来来回回出现。 王咸老师的笔力相当惊人,起初《盲道》《回乡记》《邻居》读下来还只留下哀而不伤的回忆,《相见欢》《海拉尔》变得热闹,《拍卖会》和《去买一瓶消毒水》里冲突就明显而激烈了。一头是站立在苏州河边,一畦畦野菜埋没缀着白花的坟堆,大雁低矮飞过的怅惘;一头是驻足街角,眼前凶杀现场熙熙攘攘,震惊、碰撞与悲哀交错的无力虚幻。一头似乎真是作者亲历的生活,而一头却充满了处在抑郁日子里的脱出感。作者用非戏剧化的手法来写戏剧化的场景,“粗暴”地把读者们推到舞台中央,给他们披上戏服,惶恐地当一回戏中人。 空有一腔抱负的异乡逐梦人小安,既是上海人又不是上海人的新疆归客老政,两个相互映衬的盲道;一个无奈向算命阿婆求助的父亲;一个经受过闹剧式人生的乡下人;一群由于诗歌结缘,又因各自选择接受各自命运的好友;一个成名后没有动力,开始养猪的诗人;一个向往智慧世界却见证了残酷现实的哲学爱好者……他们身上有一个时代里不同群体的缩影。 《去海拉尔》由许多消极的线索引起,儿子的不治之症,老韩气成的肺癌,诗人钟离的死亡,地下的一摊血迹,黑社会头头的挑衅等等。作者处理不同故事的态度,起先是隐忍,坦然接受那些宿命里的折磨;继而不断追问生活的真相,掀起微澜,反复摧折读者的意志;最终在《消毒液》一篇推到顶峰,以情理之内的凶杀剖开平静生活里最本质的矛盾和痛苦。 一句话慢慢浮现: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
《去海拉尔》读后感(九):一些模糊的面目
本想写些溢美之词,毕竟期待太高了,作者又是《收获》的编辑,但是看完,心头失落感远远大过当时的期待感,一时完全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读了一周,终于读完,开篇的《盲道》着实惊讶,那种不动声色但是一切都在眼里,生活日日平静却也暗藏着每个人内心的波澜。作者很会写,写世道人心,也写自己的生活选择,写一个大都市里的小市民,一恍惚我甚至看到一点儿刘震云。但是王咸的文字非常干燥,读起来一点儿上海的潮气都没有。直白,简洁,有意无意在模仿谁?或者他就是这样写作的人,我一次次感慨这故事写得巧,每每我觉得看不下去,总有峰回路转,每每我觉得要发生什么,却都平稳渡过。特别是最后的那枚古币,真是一个极好的扣子,所有人都在这枚古币的前前后后,它似乎封印住了往后的生活,或者成为了四个故事主角的生活段落句点。
我实在想要抛开作者本身的主编身份,但文从字顺到太过规矩,太过正统,太过于是我小学第一次看到毕飞宇的作品的感受——完全符合作协对作家的判定。
此后的几个故事,《拍卖记》《去海拉尔》《回乡记》,随着人物面孔的增多,故事里人们的脸就变模糊了。拿不出更有学术专业性的句子,但主题感受就是看不清,看不清楚他们长什么样子,不再像《盲道》里门卫大爷,眼睛,汗衫儿,头发,拿手电筒夜勤的走路架势,都依稀可见。
我想每个作家都想写那种可以控制的小说,我们也佩服可控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作家本身能看清楚,能让读者也看清楚,就真的了不起。
当我读完《回乡》,我第一次想起沈从文的《山鬼》。一个小孩子,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到底是一些什么东西?他凭借自己的优势或者缺陷,改变了几个人的精神气质呢?《山鬼》里的文癫和《回乡》里的小原,两个作者的处理方式极为不同。一个让孩子站出来,一个让孩子隐出去,王咸到底是想用冰山来写小说的吧?我读的时候,常这样想。
当代小说的人生扣问,自我内化,也就是从人形看来,我们都一样颓丧,平庸,灰色,甚至略感可怜,但是一但人向自己的胸腔望去,就发现有的人是真的空洞,有的却在里面种了庄园。
只是这小说相似的脸,模糊的脸,实在是太多。我这样不求故事情节,甚至对情绪要求都不需要太高的人都无法看清故事面目,因此只能说一句“抱歉”。赞美的词语太多,而王咸可能要写更好才能撑得起来吧。
《去海拉尔》读后感(十):云深不知处
阅读之前并不认识《去海拉尔》的作者王咸,纯粹是被书名吸引,海拉尔之于我是一个遥远的存在,类似当下的诗与远方。拿到书先看了两篇,发现这位“文学新人”真的是下笔不凡,后来才知道王咸老师是《收获》文学杂志的资深编辑。
翻看完整本书,与原料想的不一样,书里是七个扎扎实实的故事,聚焦于日常生活,叙事有节制,不急不缓,有着自己的节奏,而且在关键处常常留白,给人以遐想空间,如张楚对王咸的评价:
他简约又丰饶的写法,让暗处不那么暗,光亮也不那么强烈,或许这才是日常生活的本原与诗性。在这七篇小说中,大多是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作清醒冷静的旁观,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也陷入到故事之中,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在早期创作的小说中,“我”带有作者自身的痕迹。如《盲道》中,作为文学编辑的我,在一个下雨天,遇见了一位从云南农村来的一位热爱文学的青年小安,面对走投无路的小安,善良的我只好让他暂居家中,但随着小安介入我的生活,我开始厌恶他的存在,小安就是那种自信满满但资质平庸的文学青年,他们自认为自己坚持就可以成功,但从未脚踏实地的写作,而小安不断地用谎言掩饰自己的身份,在我眼中他成为一个谜;另一方面,看门的老政是新疆回沪人员,但一直无法落户,这成了他的一块儿心病,他不断的抗争最终使他落得在网络上“无法显示”。作者将两个人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不仅仅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了那个时代下人的命运。
在《盲道》的结尾,小安好像随时都可能出现,但一直又不出现,我的妻子说这有点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味道,确实王咸喜欢在小说中留白,给人以更大的文学想象空间。《回乡记》中儿子小原究竟得了什么病,所有人都闭口不言,我们也不得而知;《邻居》中,郭大哥的病最终不知是否被治愈,但他女儿送来的枣非常甜。
在后来的写作中,作者会有意地将幻觉引入到现实之中,让故事变得虚实难辨,呈现出一种轻盈而沉重的效果。《去海拉尔》中凌霄花下的血迹,《拍卖会》里空空的后备箱,以及“一切只是一个生活旁观者的幻想”的《去买一瓶消毒液》。
在王咸的笔下,世界变得真实而虚幻,沉重而轻盈,云山雾绕,不遇“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