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枝》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1 00:37: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枝》读后感精选

  《金枝》是一本由[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7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枝》读后感(一):用自己还是用偶像献祭,是个问题

  

类似这种社科型的书籍,本人确实读的太少了,原来也是挺有意思的。由取代林中之王仪式中所必须摘下的一根金枝讲述起原始人类想拥有神权付出了什么。延续至今的那些约定俗成的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习俗,竟然都是古代前人对神,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而创造出来的。这本书分为植物神篇和动物神篇,个人感觉重头还是在植物方面,毕竟对前人最重要的莫过于农业和雨水了,这些自然与植物不可分割。其中一些习俗太过于残忍、血腥而被后世统治者改革掉,比如悲催的国王必须遵守各种禁忌,任期满后(有的任职期仅18天)还要被干掉,不管是被人打死还是自己割肉还神,都过于悲惨。为了保住自己的王权和性命,国王们或当权者自然不想坐以待毙,总有那么几个觉得自己的命比来年的收成更重要的,故想尽办法保命,如让他人代罪去死或者找偶像代替神做神力的新陈代谢。

从古至今的女性地位的变化算是很大了。可虽然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但是现在还是有不少女人觉得离开爱人就无法活下去,也许骨子里还是有受前人的影响也说不定。很难想象男性出征,家中的女人必须遵守稀奇古怪的禁忌,甚至把战败也怪罪于是女人在家不守妇道或者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造成的。女人和孩子常被作为祭品献祭给神殿或者神明。经期中的女性也被当做不净的存在。种种这些,让我好奇人类是如何将女性从母系社会中的高高在上的地位拉下来的,或许不是被拉,是女人主动退下来的也说不定。希望自己能延展到其他的社会学的书籍中。

原来不只是中国有稀奇古怪的传说和习俗,全世界几乎都有嘛,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由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奇奇怪怪的习惯和仪式,人类社会才变得有意思嘛。书中最推崇的是植物神的神权,自然的力量能让我们吃饱穿暖,也会给贪得无厌的我们血的惩罚。从巫术,到宗教,到科学的历史演变,都是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思考和领悟,同意作者说的,未来也有可能比科学更加透彻的解读,感谢这本书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老见识了。

  《金枝》读后感(二):从金枝看巫术与君权的联系。

  

“金枝”实际上来源于古罗马传说中的一则故事,有一座神庙由祭司守护,根据规定,只要有任何一个逃亡的奴隶(祭司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也有“林中之王”的头衔)可以折取神树上的一节树枝,那么他就有资格向现任祭司发起战斗从而取而代之。象征着决斗权力的树枝就被誉为“金枝“。弗雷泽对于这个传说提出了三个问题,这里只提一个,那就是:为什么祭司和王是同一个人?

巫术是建立在“顺势巫术”与“接触巫术”的思想原则上的,在今天看来非常啼笑皆非,但那时的古代人民却对其深信不疑。在这两种的巫术体系中,既有积极的原则,也有消极的原则——禁忌。弗雷泽认为巫术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害怕死亡的因素,我想也来自于人类想要操控自然的欲望,来自于经验之谈。如果在巫术的体系中,他的举动导致的是危险的,那么他就会小心翼翼的不再去做这类事,并且称之为“禁忌”,规避再次犯错。人用“交感规则”来代替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弗雷泽在研究世界各国的习俗后,明白这些故事后的关系就能明白这种祭司的制度性,而这些故事也恰恰证明了这个制度的制度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大量研究,弗雷泽发现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国王都是从古代巫师或巫医演化而来,这也证明了在早期时代巫术与君权之间的紧密联系。巫术不仅为个人服务也能够为公众服务,在原始人看来,巫师是可以操控大自然的,可以满足人对于操控大自然这种力量的需求,巫师可以“使人复活”也能“避免死亡”,他可以使其他人免于灾难,原始人也认为,拥有神性的力量就是获得职位的前提,君权神授,以此来巩固政治地位。所以只有弄清巫术的原理,才能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

当公众依赖于巫术时,巫师所获得的地位和财富水涨船高,逐渐成为“决策者”“统领者”,进而而原始社会制度就发生了改变,因为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社会体制变成了君权制度,根据能力去规定权力等级,社会文明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

  《金枝》读后感(三):巫术与monarchy

  

“金枝”实际上来源于古罗马传说中的一则故事,有一座神庙由祭司守护,根据规定,只要有任何一个逃亡的奴隶(祭司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也有“林中之王”的头衔)可以折取神树上的一节树枝,那么他就有资格向现任祭司发起战斗从而取而代之。象征着决斗权力的树枝就被誉为“金枝“。弗雷泽对于这个传说提出了三个问题,这里只提一个,那就是:为什么祭司和王是同一个人?

巫术是建立在“顺势巫术”与“接触巫术”的思想原则上的,在今天看来非常啼笑皆非,但那时的古代人民却对其深信不疑。在这两种的巫术体系中,既有积极的原则,也有消极的原则——禁忌。弗雷泽认为巫术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害怕死亡的因素,我想也来自于人类想要操控自然的欲望,来自于经验之谈。如果在巫术的体系中,他的举动导致的是危险的,那么他就会小心翼翼的不再去做这类事,并且称之为“禁忌”,规避再次犯错。人用“交感规则”来代替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弗雷泽在研究世界各国的习俗后,明白这些故事后的关系就能明白这种祭司的制度性,而这些故事也恰恰证明了这个制度的制度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大量研究,弗雷泽发现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国王都是从古代巫师或巫医演化而来,这也证明了在早期时代巫术与君权之间的紧密联系。巫术不仅为个人服务也能够为公众服务,在原始人看来,巫师是可以操控大自然的,可以满足人对于操控大自然这种力量的需求,巫师可以“使人复活”也能“避免死亡”,他可以使其他人免于灾难,原始人也认为,拥有神性的力量就是获得职位的前提,君权神授,以此来巩固政治地位。所以只有弄清巫术的原理,才能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

当公众依赖于巫术时,巫师所获得的地位和财富水涨船高,逐渐成为“决策者”“统领者”,进而而原始社会制度就发生了改变,因为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社会体制变成了君权制度,根据能力去规定权力等级,社会文明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

  《金枝》读后感(四):跨越万年的人性进化史,都写在这本《金枝》里

  

一直就对人类学颇感兴趣,但不知从哪里开始入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这本《金枝》,读到现在也有十来天了,只看完了前面几章关于巫术的内容,深感有趣,于是简单写一点阅读感悟。

《金枝》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他也是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的先驱。弗雷泽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神话和宗教,但他只去过意大利和希腊,他的所有研究工作的资料来源就是浩瀚如烟的史料文献,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调查表。

《金枝》是弗雷泽一生研究的成果,它被誉为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不过,在问世之初,《金枝》也遭受了各方的质疑,第一版《金枝》出版于1890年,那时弗雷泽才36岁,当时只有两卷。

初版出版之后,弗雷泽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而是仍然在不断扩充书的内容,到1915年第三版出版的时候,就已经从两卷扩展到十二卷了。而我手里的这套《金枝》,已经是上下两册超过八十万字的皇皇巨著了。

为什么书名叫“金枝”呢?它来自于意大利罗马的一个古老传说。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金枝》

在罗马郊外的山谷里,有一汪清澈的湖,名叫内米湖。湖水北边陡峭的悬崖上,有一座古老的圣殿,这个圣殿属于林神狄安娜,狄安娜是罗马神话中掌管森林的女神。

神殿外有一片圣林,林中有一棵特殊的树,它的枝条是不允许砍伐的,只有逃亡的努力才被允许折下它的枝条。如果真有哪个奴隶可以做到,那他就获得了和圣殿祭司单独决斗的资格。如果奴隶在决斗中杀死了祭司,那么他就可以接替祭司的职位,成为圣殿的祭司,并获得“林中之王”的称号。

而这棵被折下来的能改变奴隶命运的树枝,就是“金枝”。(至于这是一棵什么品种的树,弗雷泽后面也说了,是“槲寄生”)

这个奇怪的祭司传承制度引起了弗雷泽的好奇:

为什么新任祭司必须杀死前任祭司才能继位?为什么他在找前任祭司决斗之前一定要折下某棵树上的树枝呢?

于是,弗雷泽从这些问题出发,开始思考和探究古老习俗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他遍阅各国典籍,搜集各民族原始信仰的各种资料,再进行系统的梳理,然后演绎出了一套严整的体系,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做出了很详细的说明和展望。

通过对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以及相关的禁忌进行比较和分析,弗雷泽发现并揭示了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即——从巫术到宗教,从宗教再到科学。

想要了解巫术和宗教的起源,《金枝》绝对是任何人都无法绕不开的一本巨著。不过,正是因为这十二卷的《金枝》包罗万象,且文字有些晦涩难懂,尤其排版十分不利于阅读,我读到现在也只读了十之一二。

提到巫术,你会想起什么?是电视剧里那些装扮奇特满嘴咒语的神婆巫师,还是宫斗电视剧里扎小人诅咒别人的厌胜之术?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巫术是无处不在的(虽然它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没那么发达的地区。

比如,小时候我们换牙时,大人会叮嘱,上面的牙掉了,要把牙丢到床底下;下面的牙掉了要扔过屋顶。只有这样,牙齿才能长得端正整齐。

再比如,孕妇在怀孕时不能吃螃蟹,孩子会横着走路;不能吃兔子,不然孩子会三瓣嘴。还有干旱时抬着龙王或雨婆游街求雨、小孩子生病了要招魂,包括有些人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其实都是属于巫术。

弗雷泽将巫术分为两种,一种是模仿巫术,一种是接触巫术。

“巫术得以建立的思想原则大体有两个:一个是‘同类相生’或说同果同因,叫作‘相似定律’;一个是‘接触过的物体彼此分离之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会因为距离变远而停止’,叫作‘传染定律’或‘接触定律’。巫术根据第一个原则(即相似定律)引申出,他能够仅仅通过模仿可以实现任何他想做到的事;从第二个原则出发,他断定他能够通过一个与人接触过的东西来影响人,这个东西甚至不用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基于相似定律的巫术是‘顺势巫术’或‘模仿巫术’,基于传染定律或接触定律的巫术是‘接触巫术’”。

宫斗剧里那些扎小人诅咒对手的行为,都是模仿巫术的一种。而那些不让孕妇吃某些食物以避免孩子带有相似特性的说法,也是一种逆向的消极的模仿巫术。

这些说法我们乍一听都会觉得荒谬可笑,看了弗雷泽的分析就会明白,尽管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很多年,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似乎距离祖先的巫术时代并不遥远。

书中关于巫术和宗教的观点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弗雷泽认为,巫术早于宗教诞生,宗教是巫术的一种进步。

什么是巫术呢?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方术。绝大部分早期的人类社会并无后世对自然无比强烈的敬畏与恐惧感,而是秉持一种泛灵论的认识,并认为人类的地位,即使不超过,也和自然平等。在原始社会的巫术中,有着大量的威逼甚至恐吓自然界顺从人意的仪式。

之后,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界力量的强大和不可违背,渐渐生出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于是,巫术让位于崇拜自然的泛神论宗教。从泛神论到多神论,再到今世盛行的一神论,神祗的地位实际上是逐渐提高的。

而宗教,则是“取悦或安抚那种被认定为能够控制和引导自然进程与人生轨迹的超人力量”。也就是说,宗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一个是实践一一对这种力量的讨好与安抚。因为只有相信有神存在,オ会考虑去安抚和讨好它,所以两者之间,信仰明显在前。

宗教和巫术里都有“人神”的概念,但宗教的“人神”是人的身体、神的内在,是神纡尊降贵进入到人体内,并通过这个肉身做出的奇迹预言来显示自己的超人力量和智慧。比如耶稣和释迦牟尼。也就是说,虽然他具有人的外形,但他本质仍然是凌驾于人之上的神。

而巫术里的“人神”则只是一个拥有特殊权力的普通人,他本质上是人,只不过拥有了一点神秘的能力和权力而已。

如果你也对人类学感兴趣,想要了解人类精神上的进化历史,那就一起来读这本《金枝》吧。

  《金枝》读后感(五):湘西赶尸术、苗疆巫蛊术,全球神秘巫术的真相,被英国学者发现了

在上个世纪的香港僵尸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穿着道袍的道士举着杏色旗,摇着摄魂铃,走在最前面,身后是几个穿着清朝服饰,额头上贴着朱砂符咒,被草绳连成一串的僵尸。

道士口里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故人回家,行人避让。”而僵尸们就一蹦一跳,紧随其后赶路——这就是神秘的湘西赶尸术。

相传,当年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兵与黄帝对阵厮杀,战况极其惨烈,乃至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后,蚩尤不忍战死的士兵成为孤魂野鬼,于是命令军师作法,把这些亡魂都送回湘西故里安葬。这就是赶尸术的起源。

更为人熟知的,还有与湘西赶尸术、泰国降头术并称为东南亚三邪术的苗疆巫蛊术。

据说,巫蛊术是把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蜈蚣、蜘蛛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王。因此东汉《说文解字》一书有云:“蛊,腹中虫也,从虫从皿”。

在苗疆,蛊术的修习者和继承者多为女性,根据不同苗女的性格特质,所炼之蛊也有所不同。最常见的蛊有十三种:螭蛊、蛇蛊、金蚕蛊、篾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神、疳蛊、肿蛊、癫蛊、阴蛇蛊、生蛇蛊、三尸蛊。

但无论是哪种蛊,都具有杀人于无形的特点,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畏之如虎,将其列为禁忌之术,如汉代的《贼律》曰:“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唐代的《唐律疏议》曰:“诸造蓄蛊毒及教令者,绞。”

到了科学昌明的现代,很多人都觉得赶尸术、巫蛊术阴森恐怖,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古人迷信、落后的产物。

然而,存在即合理,世间类似赶尸、巫蛊、降头之类的神秘之事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产生这种邪术的原因,并证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使用这种术法的动机是普遍存在的,那我们就能用科学的理论阐述:为何在古老的时代,来自东方和西方的人类群体,会不约而同地形成这些神秘的术法。

这就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写作《金枝》这本书的初衷,也正是归功于这本书,弗雷泽才被誉为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的先驱。

可以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虽然自此书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金枝》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按照弗雷泽的说法,《金枝》这个书名,来自欧洲南部的一个古老习俗。据说,在法国的内米镇有一座神庙,庙里的大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他的职责便是守护着神庙里的一颗圣树,并因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然而,只要有人能够折取圣树上的一节树枝,也就是所谓的“金枝”,就有资格与大祭司决斗,若能在决斗中杀死他,便可取而代之,成为新任“森林之王”。

无独有偶,在意大利的阿里基亚镇,也有与之类似的习俗,这令弗雷泽感到困惑。为此,他将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经过一番慎密的研究,弗雷泽在《金枝》的序言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还有许多其他例证,证明阿里基亚祭司继承制度是普遍存在的习俗,而不是一种奇特的规定。迄今为止,非洲是发现这类习俗最多的地方,这说明古代非洲对意大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许和南欧有众多的非洲人口有莫大的关系……

我只是把树木崇拜作为宗教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现象来看待,认为它本身可以从属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害怕死亡这一因素。在我看来,后者可能是形成原始宗教最有力的因素。”

你看,一根普普通通的树枝,在具有“树木崇拜”情节的地区,就能带给大祭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成为一根“金枝”,而法国、意大利乃至非洲,都因为这根“金枝”,而在冥冥之中产生了某种联系。

由此可见,无论是神话还是巫术,都不是单纯的传说,而是一种文化体系所独有的思维方式,即使在现代人类社会,它仍潜移默化地释放着影响力。

例如,提到众神之王奥丁,我们就会联想到,在北欧的冰天雪地中,一群手持钝器的野蛮人从巨大的船上跳下来,在头戴牛角盔的首领率领下,冲锋陷阵、大肆杀戮。

再如希腊神话,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的《神谱》,奠定了迄今为止,最宏大、最具吸引力的传说元素,无论是以宙斯、阿波罗、丘比特为代表的奥林匹亚众神,还是围绕在智慧女神雅典娜周围的黄金圣斗士,都出自于此。

至于起源于英国凯尔特文化的德鲁伊教,在现代文化产业的大力推动下,俨然成为现代神话体系的建构者,无论是魔兽世界,还是哈利波特,都是在德鲁伊教的文化框架下诞生的佼佼者。

另外,《金枝》这本书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从植物神,到动物神,再到科学,对世界各地的巫术、习俗和传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已远远超越了人类学范畴,对文学、艺术乃至人类精神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读来令人不忍释卷。

就拿“名字”这个司空见惯的东西来说吧,我们知道,在《西游记》中,银角大王举起手中的法宝,高呼孙悟空的名字,孙悟空一答应,就被法宝吸了进去,这个情节实际上就反映了古人关于姓名的禁忌。

再比如,《山海经》里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条目:“火之精名必方,状如鸟,一足,以其名呼之即去。”“百岁狼化为女人,名曰知女……以其名呼之,则逃去。”“故水石者精名庆忌……以其名呼之,可使入水取鱼。”

为什么这些妖兽听到别人呼唤自己的姓名就会逃跑呢?弗雷泽在《金枝》里向我们解释说:

“未开化的民族对于语言和事物不能明确区分,常以为名字和它们所代表的人或物之间,不仅是人思想概念上的联系,而且是真实存在的物质联系,从而巫术容易通过名字,犹如通过头发指甲及人身其他任何部位一样,来为害于人。原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自身极重要的部分,因而非常注意保护它。”

这就是说,古人将自己的真名看得非常重要,无论是欧洲、古埃及,还是日本、中国,甚至是北美的印第安人、澳洲的土人,都存在对真名的重视和保护现象。

在古埃及,每个人都拥有两个名字,一个是真名,也叫大名,这个名字要小心隐瞒,不能让别人知道;另一个则是大家都知道的名字,叫做好名或小名。

在欧洲和中东,人们相信,不管是人、神,还是魔鬼,只要你能知道对方的真名,就可以使用巫术或咒语,达到控制或诅咒对方的目的。因此,耶和华的真名无人知晓,大神安拉也拥有99个尊名,来掩盖他的真名。

在日本,真名也叫“言灵”,日本人认为,言灵储藏着一个事物的真正力量,掌握了言灵,就能掌握这个事物本身,正如《阴阳师》这本书里所写的那样:“世上最短的咒,就是名。所谓咒,简而言之,就是束缚。名字正是束缚事物根本形貌的一种东西。”

类似“真名”这种有趣的神秘学知识,在《金枝》这本书里俯拾皆是。弗雷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最终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即巫术-宗教-科学。同时,他在书中发问:

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宗教,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更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总而言之,这本《金枝》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正如著名哲学家维特斯根坦所言:

书中的理论经久不衰,洞悉人类心灵最深层的运行机制,堪称永不过时的经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枝》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