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James George Fra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788页 (全2册)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0-1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枝》读后感(一):持续到现在的巫术
我大一大二的时候
跟我们寝室一个女生关系不是很好
现在我可以平心气和地承认
主要问题在我
我这人毛病太多
总之各种原因吧
我那时候对她态度很冷淡
后来哪一次放假回来之后
我们关系缓和了不少
后来她跟我和另外一个女生说起来
说她回家
在家里也是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
从楼梯上跌下来什么的
于是家里就找了人(巫师?)给看
说是有一次她在学校哪个地方走路时
心情不好(气势低?)
结果被冤鬼附身了
那个大师让家里给她找了个挺大的娃娃
放在她身边 跟她一起睡了7天7夜
之后把那个娃娃烧了
她记性超好
根据大师跟她说的被鬼附身的日期和方位
她推算出来
那天她和我吵了一架
然后就一肚子气地去图书馆
从寝室到图书馆要路过我们学校的河
结果桥上走的时候 被鬼附身了
她讲述这些时候 语气倒是很平和
倒是把我吓得一身冷汗
我这个人呢 一是无神论者
从来不信这些鬼了神了的
二是神经超大条 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回头就忘
根本就不记得我跟她吵架的事
以上就是我看到这本书开头
在讲“交感巫术”原理时候想起来的故事
——————————————华丽丽的分割线
交感巫术:巫术的原理
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
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 可称为“相似律”
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
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
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
可称为“接触律”“触染律”
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接触巫术”
——————————————华丽丽的分割线
这本书是一部严肃的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
但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玩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人
就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可是可是
现代人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即使巫术的时代已经过去几千年
仔细观察下 现在仍然有很多东西是基于巫术的换汤不换药
比如做个小人偶用刀子针扎了(是不是只有容嬷嬷才这么干)
西南少数地区现在仍然流行“蛊毒”
蛊 顾名思义 就是将很多毒虫
蛇蟾蜍蜈蚣蝎子什么的放到容器里
让它们相斗 最后活下来的虫子就是最毒的
研成末或者风干 偷偷放到想嫁祸的人的食物里
拜托
蛇涎什么的都是蛋白质 必须要注射才能发挥效用
研成末或者风干之后 蛋白质都变性失活了好吧
吃了之后 跟别的蛋白质一样 都被消化掉了
:中医食补中的“吃什么补什么”就是“相似律”的典型表现
也算是一种巫术吧
《金枝》读后感(二):《金枝》读书报告
忘了是谁评价弗雷泽的一句话,大意是弗雷泽的存在就是对其所在时代没有真正的思想的最大的反驳。读完《金枝》以后的最大体会是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博学?怎么可以如此平淡地把令人惊讶的翔实资料一一列出?况且这本书只是节选版,原著十二卷,似乎中国并未出版。压缩后的著作有七十余万字的篇幅,几乎涉及地球上任意角落的民族,所叙述巫术范围也极其广泛。
这本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难以估量,无论是对于一个魔幻文学作家,编剧还是游戏的设计者而言,《金枝》都是一座宝藏。在以下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得出《金枝》的影响:《冰与火之歌》、《神秘力量》、《加勒比海盗》、《黄金罗盘》、《星尘》和《天降奇兵》。如果仔细挖掘,应该发现《金枝》对于魔幻界的地位,应该至少和《启示录》不分伯仲。
这本书是介绍巫术和宗教的书,其侧重点是巫术,只有在巫术和宗教混合而不得不考虑宗教问题时,作者才分一点精力来评论宗教。根据作者的观点,巫术和宗教从本质上不同,巫术是一种对于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利用自身行为(试图)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而宗教则需要借助于神的力量,通常是通过某种行为来求得神的喜悦,从而达到需要的效果。
作者认为巫术的起源在宗教以先,且巫术事实上和科学同源,只是最终没能起到作用而已。巫术从其期望发生作用的原理而言分为两种;利用相似性原则的顺势巫术(做一个小人扎脑袋),和利用接触原则的接触巫术(把刺伤自己的箭头上油)。就巫术的分布而言,只能说是无处不在。从遍布于各个文化之中的禁忌(避讳数字“4”),到宗教经典中的传说(力士参孙),到某些仪式和它们的残留(烟花爆竹),还有许多各种节日庆典,若要追其源头,巫术成分往往极大。
就各民族的巫术内容而言,作者详细叙述了如下若干主题。
控制天气的巫术,包括求雨,求晴,求风或者求无风等。
巫王和人神的问题;这是作者全书的重点,书名《金枝》即从此衍生而来。作者在全书伊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狄安娜的祭祀系统中,允许逃亡的奴隶在圣林中折下一枝橡树上的槲寄生,然后和祭司决斗。如果他能够杀死祭司,那么则可以继任祭司的职务。在世界许多其他民族中也存在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无论是什么身份,如果可以杀死国王、祭司或者人神,就可以接任其职务。甚至在一些民族之中,这些职务的任期极其短暂,在任期结束之后,他们将被处死。
而这种以现代人眼光来看愚蠢而可悲的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作者提出了如下解释:原始民族认为民族,甚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神的生命,那么当人神肢体衰落甚至死亡时,将给世界带来灾难。如果可以在人神衰落之前将其处死,那么将会改变其带给民族的厄运。人神的灵魂,或者其超自然的力量和联系可以转移给下一任的人神。在这个制度下,原始民族可以保证人神职位永远由年轻力壮的人担任。
人神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必须遵守一系列的禁忌,这些禁忌往往需要强制执行来保障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因此人神的职位虽然意味着荣耀和权力,但是许多民族的大多数人无意充担此角色,而被全体人民推举、抽签以及强迫产生。有时也会用一些象征的仪式“杀死“代表神的人、动物或者什么别的物品来保障神灵有旺盛的生命力。
耕作和谷物也农业社会的重要方面,因此与其有关的巫术也是数不胜数:
祭祀,在一些情况下由人牲祭祀,被认为是保障谷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由于需要祭祀用品和被祭祀的行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人们就尽量寻找最合适的祭品。比方说埃及人牺牲红发人来祭祀司玉米的生长的谷物神,而墨西哥人则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用儿童,少年和老年来祭祀。
生殖和生长之间也有不可磨灭的关系,因此原始民族利用禁欲或者纵欲的方式来刺激植物的生长,有一些民族则有专门的神妓或者庙妓来完成这样重要的事业,以保证动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繁衍。至于植物的收割,世界不同民族则用活泼的仪式来处理谷精的问题。
避免死亡也是巫术的重点研究对象,比较通用的巫术有各种禁忌之和灵魂的保存。其中最典型的禁忌则是姓名的禁忌,有些民族对于姓名的禁忌如此看重,以至于他们宁愿随时创造新的语言而不是。在遇到问题时寻找替罪来转移厄运也是常见实践,许多民族都发展出了自己的驱邪赶鬼的方式。
原始民族对于神兽和图腾动物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对于他们尊敬有加,另一方面需要有时杀死或者吃下去他们来获得相应的品质。
作者持宗教进化的观点,对于巫术形成原因的推断是最佳归因法。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从信仰的角度去思考作者所提供的资料,资料本身并不能严谨地推出所有结论,而作者的解释方式也显然并不唯一。就像作者自己讲到的,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并不意味着其他解释是错误的。
从历史到作者生活的时代,从神话到实地考察,从西藏到加拿大,作者以惊人的覆盖范围考察了无数民族生活中的巫术。在文中,他谦虚地说,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人类所掌握的知识的累积都极为有限,而一个人能对整个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然而凭借这部作品,弗雷泽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者之一。
《金枝》读后感(三):《金枝》(J.G.弗雷泽)
前前后后花了小半个月,终于读完这本人类学著作,不难读完,但很难完全读懂,穿插了大量宗教内容。 标题来源于在内米,圣殿内有一棵特殊的树,倘若奴隶能砍下它的枝条,就可与祭司决斗,杀死祭司后可以继任他的职位成为“森林之王”,而这根决定命运的树枝就被称之为金枝。弗雷泽在最后点明这棵特殊的树其实是一棵橡树,而金枝则是折下来的槲寄生枝干。 弗雷泽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人类的思想活动是由巫术发展到宗教,然后到科学。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几乎是用了整本书来举例和讨论,包括将交感巫术分为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并分别给予说明。 还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弗雷泽认为对于国王而言,所有的禁忌戒律都不是在提升他的尊严,更不是扩大其享乐范围,而是约束和规范他的行为。其次是关于在原始部落中酋长政治职能和宗教职能的分化,原本是二位一体的集权,后来逐渐独立出来形成新的领导模式。最后是针对杀死代表神的人牲这种行为,弗雷泽认为杀死他绝不是消灭神,而是为了保证他旺盛的精力和更好的复活。 死亡并不是真正意味上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延续和新的开始,更是保证种族始终处于全盛期的关键,这一点相当不可思议。 书里还讨论了许多常见巫术的思想根源,比如扎人偶或是转移疾病和死亡,也有大量关于灵魂和献祭的讨论,能看到许多原始部落的奇特风俗,也能跟随作者揣测一点背后的意图,未必完全正确,但能给读者的思考带来不少启发,就像很多评价会提到的,人类学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大于书中讨论问题本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