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亚当·斯密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21 00:14: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亚当·斯密传读后感1000字

  《亚当·斯密传》是一本由[英] 杰西·诺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当·斯密传》读后感(一):非模式的亚当斯密

  

读名人传记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感受传说走下神坛,找到对方与普通大众的相似与不同来鼓励和激励自我,从中学习受益;另一方面是更加客观的跟着对方体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周遭环境,以一种共同成长的方式了解其思想脉络的起因,走向和成果。

中信出版社新出的《亚当斯密传》,在这两点上的体验感都是不错的。整本书分为三个框架——生平、思想和影响;在每一个部分下,这三个内容又是互相穿插的存在。比如在斯密生活时代的苏格兰,正处于和英格兰以及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国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背景之中。书中除了以时间为轴对斯密求学、工作、伴旅和著书进行了非常详细地描述,同步地对斯密的朋友以及当时主流的思想浪潮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更是把特定的历史事件对斯密观点形成的刺激加以结合。例如,苏和英的联盟,使苏格兰从贫穷变得富有,但是紧接着引发的艾尔银行危机却成为了《国富论》讨论货币与资本最典型的负面案例。斯密之所以能如此敏锐地进行分析,是他真实地参与了这场危机的善后,而该公司的大投资人之一巴克卢公爵,就是斯密出国游历的资助人和同伴。

名声大噪的人往往都对自己羽毛有一些执拗和对世人评判的敏感。斯密终身未娶,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经常要重写稿件很多次,因为想让自己的作品“以最完美的状态留下来”。接受不了自己未完成的作品被出版,所以在临终前,坚持要求遗嘱执行人将他的讲座资料和其他未完成的作品都销毁。这些在外人看来“天才式”的行为方式并不能代表斯密的全部,事实上,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教学管理的工作,也曾担任海关关长,负责征收税款和防止走私等世俗事务工作。

亚当斯密这个从初中就重复在历史课本中的名字,往往都是以经济学之父的身份出现和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紧紧地绑定在一起;任何强调市场调节作用的政策、讲话和文献都不分国籍不分个体地去引述斯密,从而强调当下决定和判断的正确性。“但是其实在斯密的全部著作中,仅有三次提到了这句话。而在大家最熟悉的《国富论》中只出现了一次,甚至没有具体的阐述。”这本书最棒的一点是能够非常客观地将斯密剥离于大众的刻板印象,不光是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斯密在经济领域的各种思想,不拘泥于最广泛传播地一隅,还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斯密在历史学,修辞学、哲学甚至神学领域的看法,以及这些成果对后世的影响。例如书中介绍了《修辞学讲义》和《道德情操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即人们是如何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来更新自己的道德判断的。而这个机制也很好的体现在了进化论中的“遗传变异”。这种多方位的介绍,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亚当斯密,是除了教材寥寥几句地介绍之外的一个立体化的形象。

斯密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在今天,他也是现代经济学的捍卫者。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面对一些“市场失灵”的冲击,对斯密观点的解释是需要加以结合历史和市场条件更加全面的理解的,而不是一个规范化、模式化的概念。斯密在所有的著述中都强调了动态的重要,以及预测的局限性。对这一点的讨论可能是比把斯密等同于市场偶像化更重要的存在。

  《亚当·斯密传》读后感(二):亚当·斯密传:诸多争议的一种真相

  

初识亚当·斯密是在中学课本里,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里必须要提到的人物,具体出现的书册和章节已经记不清楚,但是其代表作《国富论》却成为永久的记忆点。

亚当·斯密经典画像

再识亚当·斯密是在大学的经济地理,虽然地理学以地理为主,但是但凡涉及经济,无论其与哪个领域交叉,怎样也绕不开亚当·斯密,足以见其在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很可惜,虽有涉及但不系统。一直想有机会可以系统了解亚当·斯密,不仅是在经济领域的他,还有他的生平、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思想。

直到遇到《亚当·斯密传: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书中从生平、思想和影响三大部分系统详细介绍亚当·斯密,满足了我想了解的所有内容。

《亚当·斯密传: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

亚当·斯密简单平淡的一生却作出了并不简单并不平淡的贡献。他的一生很简单——受到良好教育的他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读书,之后在爱丁堡度过了相当漫长的岁月,唯一去往的海外是法国,也曾回母校任教,也曾辞职回乡写作,他认识当时时代最具有影响力的诸多思想家,一生孝顺母亲,终身未娶。他的贡献不平凡——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而因为其著作《国富论》,他又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他不仅在经济学方面成绩卓然,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出版的著作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等,对后人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诸多的亚当·斯密传记和思想研究中,本书作者杰西·诺曼的见解很独特且深刻——对于亚当·斯密追求的“人的科学”,作者将这一使得人类进步的原生理论直接归属于进化论;我们所熟悉的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作者并不认为他是一个自由市场主义者,并给出了诸多观点和见解;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曾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教育中,似乎每个人都认为“看不见的手”就是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中占有绝对性地位,是他思想的核心,但是在本书中作者为其正名,作者通过《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原话语境及其思想背景分析,认为后来人们过度引申了“看不见的手”的含义和地位,其并非是亚当·斯密思想的核心……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出了很多问题,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详细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图。作者在肯定亚当·斯密的理论贡献的同时,也提出了其理论存在的局限性,这与亚当·斯密当时所处的时代有极大的关系,这种局限性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我们可以做的是从他的思想中提炼适合当代和具有时代性的思想,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参考。

越是处于顶峰的人物,越是存在诸多争议,争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进步的必要性,这本《亚当·斯密传》是作者的独特见解,也是斯密诸多争议的一种真相揭示。

  《亚当·斯密传》读后感(三):亚当斯密究竟做了什么?

在人文社科领域,没有人不知道亚当.斯密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可是对于他的生平、思想产生背景以及影响都不甚了了,很大程度上亚当.斯密成为了一个课本中的人物,他的思想常被人当做武器,用来保护自己或者攻击他人,斯密逐渐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和市场、交换、自私等等因素连接在了一起,然而历史上一个叫做亚当.斯密的男人,究竟做了什么,让他在两百年来受到争议,却无法被寻求人间真理的人忘怀。

斯密出生在英国诺丁堡附近的一个海关官员家庭,在他两岁的时候,被一个吉普赛女人抱走,幸亏叔叔及时报警,斯密才得以脱险。或许是受了惊吓,斯密从小都是比较瘦弱的。斯密的父亲在斯密出生时就去世了,他制定三位有教养和学识的好友,为斯密的共同监护人。斯密父亲所在的圈子,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学识,这点对斯密的成长影响很大。斯密由母亲抚养长大,斯密终身未婚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斯密想尽一切办法尽孝,他母亲享年九十岁。按照我们现代的说法,斯密绝对是个“妈宝男”。

斯密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一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进入了牛津大学学习。当时的牛津思想相当保守,幸好斯密安稳的性情,可以让他在牛津的图书馆里饱览群书。学成后斯密回到了诺丁堡,进行有关修辞学的讲座,并且获得了诺丁汉大学的教职。

18世纪的欧洲世界,商业贸易正在蓬勃发展,法国大革命前夕,因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结盟,苏格兰迎来了长久的和平,苏格兰的商业贸易也得了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的同时,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表现在人们的精神面貌上,就是更加看重科学理性精神。

斯密在教书的同时,敏锐的发现了时代在社会精神层面的反应,按照培根的经验分析方法,斯密完成了《道德情操论》一书。他人物人类的道德产生于的根本原因是个体周围存在在“独立观察者”,当人们意识到有“独立观察者”的时候,道德就产生了,而且也就为社会成员所遵守。《道德情操论》让斯密的声明鹊起。

此后斯密辞去教职,陪同诺丁汉公爵之子前往法国游学。在法国,他看到了伏尔泰,没有见到卢梭,同时与法国重农主义学派创始人和魁奈进行了交流。重农学派当时主张,农业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国家应该保护农业,提高关税。

斯密从他的好友,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休谟名著《人性论》中汲取了一些思想火花,在加上自己观察和长期的思考,完成了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斯密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按照生产方式依次分为游猎社会、畜牧社会、农业社会、商业社会,商业社会最大的历史进步在于形成了一个人人可以在其中,进行交换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市场,通过市场交换而得到的价值,以及价值的溢出效应,人们在社会层面实现了平等的诉求。

斯密深刻的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同时历史发展的过程也证明了斯密理论的正确性,完善的市场和有序的交换,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财富,国家要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交换的公平,这也就是现代经济学中常说的帕累托最优,在所有人的情况没有变坏的情况下,有些人的情况变好了。

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斯密的理论被人误解许多,可是当我们去读《国富论》原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知道斯密对于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对于人类社会的诸多真相,我们保着审慎的态度来思考,不能有自以为是的傲慢。

阅读《亚当.斯密传》,我们可以了解亚当.斯密这位思想巨人的生平轶事,同时也可以知道他广博的思想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对于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家们来说,他是绕不过去的高峰,想要弄清人类社会真实的运作规律,人们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回到斯密那里,聆听他的教导。

  《亚当·斯密传》读后感(四):解读亚当·斯密

  

一位学者能成为行业领袖要看两点,对当时的影响和对未来的影响。亚当·斯密做到了。一直到今天,《国富论》还是众人趋之若鹜争相捧读的书籍。

亚当·斯密生于1723年,他的一生中见证了詹姆斯党人叛乱和平息、波士顿倾茶事件、七年战争、独立战争、艾尔银行倒闭造成的金融危机等大事件,让他有机会思考在社会学中植入规范的概念以及首开市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相互依存之概念先河。可惜斯密于1790年7月去世,对即将跨入的工业革命没有留下任何阐述。

本书从斯密在其关于修辞学和纯文学的讲座中所说的叙述式到说教式,再到说服式,横跨了历史学、经济学和哲学等领域。其好处在于面向更广泛的读者。在历史上的思想家之中,斯密是少有的对所有人仍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一个。

100个经济学家的眼里有100个亚当·斯密,但是任何只看到斯密思想某一模块的视角都是断章取义,会忽略其整体的力量。譬如作者用很大篇幅对“看不见的手”造成的歧异以及认为斯密是裙带资本主义奠基人的错误说法展开论述。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亚当斯密在这些问题和一些其他问题上到底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他的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更重要的目的是戳破迷思,建立亚当·斯密整个思想体系的联系,包括其对哈耶克、凯恩斯和马克思等不同经济思想家的影响。

亚当·斯密最著名的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还有一本不算有名但很有力的《法理学讲义》),前者体现人的个体性后者体现人的群体性。个体趋利避害,但在群体里要遵守规则,个体和群体如何协调,就必须强调道德观。后世读者只有跳脱思维局限性才能读懂亚当·斯密。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亚当·斯密用三本书搭建了社会学体系完整模型:《道德情操论》研究伦理学(现代科技与权贵崇拜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共情能力),《法理学讲义》分析政治架构的法理基础,《国富论》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国家政策。

斯密对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都提出批判。斯密强调的不仅仅是我们在《国富论》里强调的财富创造,他更重视的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记得撒切尔夫人曾开玩笑地说过:根本不存在社会这种东西。人是社会性动物,但也个体独立。对社会来说,当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往往比他们直接追求公共利益时更能促进社会的利益。所以“自利”的同时,作为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需要靠社会制度和规范约束。

书里有一段扔垃圾的文字很有趣,恰好中国部分城市正在执行垃圾分类制度,在小区门口还能看到“住户红黑榜”,制度规范和人性之相互关系可以参考。

用现代术语来说,它解释了积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而这些规范和价值将社会编织在了一起,同时它也解释了个人由外而内发展出道德的过程。但是,不难看出,同样的机制也可以在反方向上运作,从而形成反社会的规范。以乱扔垃圾为例,从纯成本的角度来看,在乱扔垃圾的问题上,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并不一致:一个人把饮料罐丢在大街上,可以省去妥善处理的成本,而且被抓到并受到惩罚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然而,乱扔垃圾却使环境维护和公共财政增加了巨大的集体成本。同样的道理,一个有效的反对乱扔垃圾的道德规范的价值也是巨大的:制约人们不要乱扔垃圾的,不仅仅是人们意识到乱扔垃圾会产生的社会成本,还包括人们意识到如果自己乱扔垃圾就会受到他人的观察和评判,因此也会不被他人认同,这妨碍了人们希望在别人眼中显得可爱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规范被内化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它独立于任何外部监督而运作。它的成本很小,而且不需要法律,甚至不需要太多的强制执行。总的来说,这可以是一个稳定的、经济上有效的、对社会也有利的状态。(这段实在是一气呵成,所以都引用了)

所以,到最后,政治、经济和道德观皆不可割裂。读了《国富论》就强调“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的人请读一读《道德情操论》。当人们在群体里分享智力、财力和人力资本而使制度运作良好时,它能滋养人性培养情操,带来相互之间信任、合作和创新。这就是我们仰望亚当·斯密的思想大厦时要学习的东西,只不过,“新的叙事必须从新的政治经济学开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亚当·斯密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