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是一本由[美] 汤姆·尼伦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读后感(一):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为食物奔忙的历史
民以食为天。
因为20世纪后半叶,工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普通人,快要忘记这句话的意味了。
毕竟,20世纪后半叶的物质极大丰富后,人类忙着消费电影、服装、游戏、书籍、房屋、汽车等各色精神食粮,很少考虑到:在人类历史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里,食物才是驱动一切的动力。
许多民族为了口吃的,不惜长途迁移。农耕与游牧这两种取食方式的不同,催生了不同文明的种类。
达伽马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去到印度,最初是为了香料。
哥伦布去到新大陆,现在看当然是改变了南北美洲乃至欧洲自身的文明,但那时航海家带回欧洲的,却是烟草、番茄和香辣料。
汉文帝很朴素地说,农为天下之本。务农为了什么呢?为了口吃的呀。
大搞在人类漫长历史上,食物是真正的欲求核心。人类历史,也就为着食物旋转摇摆不定。
民众为了填饱肚子,贵人为了调整口味。
食物是生命的源泉,是摆谱来获取优越感的工具,是能改善身心的药剂。对某些人而言,甚至是生活本身的目的。
一定有崇尚精神的人,会嘲笑为吃而生活的人们——那是因为他们都吃得饱,还不知道食物如何左右着人类的历史与命运。
本书的有趣之处大概在于:
针对许多我们觉得久已熟悉、觉得理所当然的食物,给出了一些历史背景。
我们看到它们是如何从自然产物镶嵌进了人类文明,如何演变衍生,甚至如何改变我们习惯的。一口柠檬水,一份巧克力,原来都没那么简单。
每一份食物的历史,都是人类的历史。
反过来,工业时代提供大量充足食品之前的大部分人类历史,也无非是食物的历史。
民以食为天,但天其实只是虚造的神祇。
说到底,食物才是人类真正的神。人类历史虔诚地、温柔地、细致地为食物而奔忙,就是对生命本身的颂歌。
《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读后感(二):在餐桌上认识世界,一本洞悉人类文明的中世纪食谱
周星驰在电影《食神》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根本就没有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
我认为说的很对,是的,人人都是食神,我们生而食之,对于任何食物,我们都能用我们的味觉去品尝它的与众不同。每一道美食的诞生,都有它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然而我们常常很容易忽视“吃”背后的意义。
鲫鱼、可可、柠檬水、酱汁、烧烤、晚宴、糕点……这些似乎组成了一幅完美的西餐图,可是你知道这些普通的食材和常见的食物调料背后与中世纪的历史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吗?
《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作者汤姆·尼伦,一个对吃有着强烈追求的文字探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食物,他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展开了一场美食家的史学探索。
作者依托中世纪传流至今的食谱,从鲤鱼身上的蛋白质写起,到暗藏杀戮的晚宴美食,再到宇航餐中的增稠剂,探究社会与食物的交会之谜,揭示人类文化的千年变革。
高人气作家、美食爱好者张佳玮在推荐作序中写道:“通过本书,我们看到食物是如何从自然产物镶嵌进了人类文明,如何演变衍生,甚至如何改变我们的习惯”。
说到中世纪食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或许是:面包、葡萄酒、橄榄等,而这本书中提到的食物则更具有历史代表性。
比如鲤鱼拯救了饥饿的军团,促成美国南北的团结;柠檬汁令巴黎躲过黑死病的攻击,小商贩的无心之举又拯救利欲熏心的大人物;鱼露、酱油、咖喱酱延续整个欧洲自中世纪以来的味觉追求;巧克力引发的世界性掠夺造就超级大国的崛起。
本书用独特视角写就欧洲中世纪文明史,作者结合常用饮食与中世纪历史的发展,带你从餐桌上重新认识中世纪。食物不仅是生存所需和生活享受,更是历史的注脚、文化的样本。日常饮食背后,藏着人类数十万年的文明进程。
从史前写到工业化时代,将肉架到火上的祖先和将快餐放进微波炉的你,存在隐而未见的关联。生火、放牧、农耕、生态交流、食品工业化……正是这些“吃”的进阶变革塑造了我们今日的食物来源和饮食习惯,也折射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本书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全书配有130幅大英图书馆等收藏机构的典藏文献彩图,丰富当下人关于“吃”的一切回想,从今往后,做个理直气壮的“吃货”!
《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读后感(三):如果你是吃货,此书不容错过
如果说吃喝是人类的本能,但是吃什么、如何吃却令人类大伤脑筋。当前,摆在餐桌前的食物,对于现代人而言似乎司空见惯,但它能够进入我们的视野,决非轻而易举。你须知道,吃作为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吃错食物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非病即死。阅读《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读者至少会发现作者很严谨地指出了中世纪的食谱并不讲求食物的色香味,而是突出其安全卫生的本质。
《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是一本以插图取胜的图书,兼顾时尚与科普。尽管关于中世纪食谱的史料并不易得,但是作者肯于花时间与精力去收集散落在各处的图片,还原当时的场景,这一点颇显匠心。
吃有吃相,不仅指的是个人的形象,而且也包括贵族的排场。在中世纪的宫宴中, 上流社会的就餐传统体现为“无序上菜”,一次性地将所有的菜肴摆在宾客的餐桌前,宾客在用餐之前要向主人极尽恭敬,与其说是在吃,不如说是在社交。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厨房是名副其实的火场,从厨房到餐厅需要经历漫长的路途,如果不是小心谨慎,极有可能菜肴在传递过程中凉了,或者倾覆。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物餐点更加精致,用餐方式更加文明,宾主之间不再被繁文缛节所束缚,大家不仅能吃饱吃好,而且还可以打包,让家人去分享幸福与欢乐。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去繁取简,但中世纪的宫宴仍然无处不在闪烁着权力的傲慢。
在东方世界广为流传的鲤鱼,在西方却是可怕的存在。尽管从营养学上分析,鲤鱼富有蛋白质,但在实用方面却需要在饮食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由于它的多刺。第一波十字军东征,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鲜有提及,毕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们不愿回顾那充满暴LI的社会活动。不过,他的领头人却是一位以鱼与酒赖以为生的隐修士,在行进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国土,掠夺了资源,同时也推广了鲤鱼的养殖,应当说是这场战争始料未及的积极效应。
味精的发明,同样与行军作战有关。为了在枯燥的军旅生活增添一丝鲜色,那时人们已经学会将汤品脱水,制作成块状物,以便于运输与加水还原。不过,这种制作方法仍然耗时费力,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广。随着生物技术与化学理论的成熟,人们发现鲜味与酸、甜、苦、辣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去获取。也许,今天我们在食品厂流水线前驻足,并不会思考手工业初萌时的情景。
《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读后感(四):爱吃、研究吃,绝对是正经事!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写到——“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末,这样的事情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
有趣的老先生确实也身体力行的这样做着,大家八成都曾听说过他家那个因为烧得一手好菜,而逃掉了主人责骂的厨子。所以你瞧,爱吃、研究吃,真的是很正经、很正经的事啊!
好吧,咳、咳,既然如此让我们来说一下手边这本严肃的(才怪)学术著作——
《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中世纪的食谱》。
封面
作者本人是一位酷爱美食的古籍书商,爱着、爱着,就深入了。搜罗、整理、研究了一大批古食谱的珍贵文本,用详实的资料、精美的插图,写成了这本丰富、好看的论著,难得的是他深入浅出,即使是在书写距今代远年湮的枯燥历史,笔触亦是幽默、风趣,顺便刷新了我的三观。
比如《晚宴》这一章,就令我惊掉下巴。
谁曾想到,“先汤、后菜、甜点收尾”这种即使简单的“三道式”西餐也要遵守的顺序,在中世纪的上流社会中是完全不对的。那时候的贵族们施行一次性地将所有菜肴上齐的“无序上菜制”......除了宾客需要向地位比自己更高的主人献媚之外,我脑补了一下宴会场面,怎么想浮现出来的都是老伯鲁盖尔的农民风情画......还挺热闹的感觉,哪有贵族的高冷范儿呢?
还有如今被视为优雅标志的西式进餐礼仪,在某种意义上说竟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消除必须与他人共进晚餐、倾听他人谈话的约束”。真.有权任性!
再往后读下去,残酷血腥的法国大革命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丹东和罗伯斯庇尔,长期互怀敌意的两个人,居然像小孩子恶作剧一样在晚宴中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闹剧,最终的结局指向杀戮,今天读来不胜唏嘘。
总体而言,假如你想从这本书里,学会什么古早菜式,丰富味蕾,技惊四座,似乎来错了地方。但它仍是一本能令你大开眼界的好书,不只展示给你一些如前文所述大事件背后的秘辛。还讲述了那些我们已熟悉到开始忽略其存在感食物背后的冷知识与大意义。
封底
比如,柠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