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国家与记忆》是一本由温春来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国家与记忆》精选点评:
●高玉柱女士甚迷人呵
●主流“五族共和”之外的执拗低音。 中间二章故事讲述丰富但略输文采,首尾二章经验总结、理论概括清晰简练。中间对口述的偶尔感慨增添了历史的温度。而且口述文字保留了西南方言的特点,直接脑补方言口音,也是一乐~ “哎呦,把他(蒋介石)捉来当娃子,要卖好多钱哦。” 李仕安先生“消灭民族和宗教,就天下大同了”的境界,嗯…与马克思所见略同??
●民国的族群运动,水西与凉山的关系
●个人——地域/民族——国家,精彩的编排,动人的故事。看当年西南的知识分子,仿佛也看到了当下一些努力的人。书中的主人公是西南的精英知识分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是边缘群体,至于在他们背后更多西南群众的故事仍难以被书写,所谓“历史/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声音,也让当年仿佛轰轰烈烈的请愿和争取几近被人遗忘,学历史的人总要让噤声的人发声。Hope us can make some noise.
●四星半。仅仅依靠单纯的一方碑刻或者一方墓志,如何能够阐述一个人的生命史,尤其是还想要赋予这种阐述以一定意义的话。本书显然不是上面所指向的情况。作者“只能在旁观者的书写中进行揣测”,看到的却正好是他者的视角。他们或许也在借助这种目光来完成自身的构建,是谓“客位标签的主位化”。
●不认同讲民族关系的观点。不同族群一定要同化到一个大的共同体中才行吗?这种预设本来也是非常汉族中心主义的看法吧。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们想要为本民族在政治上争取平等的地位就是主观认同这种共同体的构建吗?作者明明不是一点田野调查都没有。
●叙事以民国时期的“夷务自觉”开头,引申到整个川滇黔彝族的民族认同与其参与国家认同的过程,不过与温著另一本书《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有一定重复,总而言之,十分不错的小书
●补标。朋友之前在写论文时推荐,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时时刻刻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尤其对于“民族”“族裔”等概念的认识。文化体差异甚大,对于一些文化现象尤其同属于人类文明特征或共同体的——说到底还是比较对象溯源求根、构建合理的意义。
●民族发明学。。。
●这本“小书”可以算作是温春来老师对《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一书的延续。民初,西南非汉族群怎样想象与建构自己的族类身份以及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西南“异域”又如何进入国家“版图”,这是本书论述的主要内容。“五族共和”框架曾深入人心,但并非没有异议,中央政府暧昧的民族政策,央地关系的微妙处理,西南“夷族”的身份认同尴尬与焦虑,青年精英的理想、彷徨与争取,现实政治环境与历史记忆、“国家传统”复杂交织。全书的问题意识清晰明确,意犹未尽之感…
《身份、国家与记忆》读后感(一):那些逝去的记忆带我们回望西南“夷苗”身份在国家的演变
这本介绍西南地区彝族地域人文的小书在一日内便通读完毕。书中三个部分最吸引我的也是占篇幅最大的还要属民国时期那几位为西南“夷苗”发声并为当时在国内“五族共和”之下竭力争取一席之地的夷人精英们。
作者为他们一一立了个小传,在阅读中通过他们的故事而了解其西南尤其彝族之地的文化和其历史,民国时期该地区的形势和地位都一一随着人物而带出。每个人物的身世和性格都如此不同,在其民族特性的背景下各自绽放人生的光彩,读得有趣。
后面两章更偏学术一些,讲述彝族的大历史背景和其变迁。由于去年到大凉山采访毕摩的经历,对彝族顿生兴趣,阅读此书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还是不错的。
《身份、国家与记忆》读后感(二):困境
最初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国家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潜台词是这个新国家是汉人的天下,后来发觉这样一来蒙古新疆和西藏很有被英国人和俄国人分裂出去的危险,赶紧改成“五族共和,共建中华”,但是这五族里面可没有包含彝族苗族这些西南少数民族,直到抗日战争后期又发现我们唯一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一带如果不和这些剽悍的边民搞好关系恐怕要大大的不妙,这样少数民族的精英分子才有了机会为本族的身份奔走呼号,实在是殊为不易,温春来先生的这本“身份,国家与记忆”记录了彝族精英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为了民族身份做出的奋斗和努力,这些悲剧英雄的经历都堪称传奇,读来让人嘘唏长叹…大凉山一带向来是彝族的地盘,解放前任何人都无法轻易进入,就连飞虎队机组失事,营救人员都不得不绕道前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动用大量武装力量强行解放了这片神秘之地,接下来几十年的政治运动把族群的传统几乎破坏殆尽,等到改革开放后外来的冲击又让他们无所适从,以至于最后变成海洛因与艾滋病泛滥之地,台湾学者刘韶华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我的凉山兄弟”记录了凉山彝族的当代困境,在这个资本主义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时代,少数民族该何去何从真是个大难题啊[捂脸]
《身份、国家与记忆》读后感(三):西南记忆的反应
得到温春来教授的新书,我几乎一气读完,大呼过瘾。一方面书中的内容和我2017年出版的《光闪烁在你的枝头》有许多交集,熟悉而又陌生;另一方面,本书的观察视角是历史人类学的,既有历史学对可信史料的采撷与打量,又有人类学对特定地域族群(群体)文化差异的调查与辨析,可谓别开生面。加之作者文笔畅晓、功底深厚,捧书在手,确实欲罢不能。
主题的三个关键词“身份”“国家”“记忆”,似乎都十分宏大而不着边际,但置于西南“版图”范畴来讨论该命题,却很容易得到多民族生存和变迁的印象,尤其是晚清以降,中国由王朝国家逐渐演变为一个民族国家时,西南的非汉人群如何因应,随之而来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难想象。在温春来教授看来,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途径,决定人的认识的是“历史”而非历史,而“历史”就是一种记忆;历史学关注的焦点不仅是“记忆”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记忆”的制造及其反应。本书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我特别愿意提到的是,书中的西南尽管涵盖云贵川滇等,但关涉四川占到很大部分,而且主要内容围绕彝族展开。实际上,故事从讲述中华民国宁属越西县一位年轻“夷人”曲木藏尧开始,一批彝族精英如岭光电、李仕安、龙云、高玉柱和喻杰才等的生命史,跌宕起伏,跃然纸上。目的是追问他们怎样论述自己的族类身份及其与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关联?
值得记述的一个小插曲是,通过本地媒体人丁贻平牵线,我有幸与温春来教授取得联系,欲用微信红包获购签名本。然温先生慷慨“真正喜欢书的人,送一本也是作者高兴的事情”,婉拒了付款。
生于1974年的温春来,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著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等学术专著。
《身份、国家与记忆》读后感(四):何万敏书评
《西昌都市报》2018年8月3日
何万敏
得到温春来教授的新书,我几乎一气读完,大呼过瘾。一方面书中的内容和我2017年出版的《光闪烁在你的枝头》有许多交集,熟悉而又陌生;另一方面,本书的观察视角是历史人类学的,既有历史学对可信史料的采撷与打量,又有人类学对特定地域族群(群体)文化差异的调查与辨析,可谓别开生面。加之作者文笔畅晓、功底深厚,捧书在手,确实欲罢不能。
主题的三个关键词“身份”“国家”“记忆”,似乎都十分宏大而不着边际,但置于西南“版图”范畴来讨论该命题,却很容易得到多民族生存和变迁的印象,尤其是晚清以降,中国由王朝国家逐渐演变为一个民族国家时,西南的非汉人群如何因应,随之而来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难想象。在温春来教授看来,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途径,决定人的认识的是“历史”而非历史,而“历史”就是一种记忆;历史学关注的焦点不仅是“记忆”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记忆”的制造及其反应。本书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我特别愿意提到的是,书中的西南尽管涵盖云贵川滇等,但关涉四川占到很大部分,而且主要内容围绕彝族展开。实际上,故事从讲述中华民国宁属越西县一位年轻“夷人”曲木藏尧开始,一批彝族精英如岭光电、李仕安、龙云、高玉柱和喻杰才等的生命史,跌宕起伏,跃然纸上。目的是追问他们怎样论述自己的族类身份及其与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关联?
值得记述的一个小插曲是,通过本地媒体人丁贻平牵线,我有幸与温春来教授取得联系,欲用微信红包获购签名本。然温先生慷慨“真正喜欢书的人,送一本也是作者高兴的事情”,婉拒了付款。
生于1974年的温春来,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著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等学术专著。
《身份、国家与记忆》读后感(五):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如何进入中国大一统秩序
历史背景方面,明代之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已有自己独立的建国史,然而明代改土归流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开始瓦解,到了清初所有的独立王国基本灭亡,不过土司制度遗留下来的民族首领一方面向汉/中央政府输诚,另一方面向夷/本族示威,还是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
到了民国时期,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话语框架被确立,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同化即强调中华民族,因此对于细分民族也就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在此话语框架内,基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西南少数民族为了谋求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争取平等民族地位(争取国代会代表席位),同时为了保留民族文化,他们中的精英分子尝试引起中央政府重视。行动包括,建立西南夷族文化促进会/西南边疆协进会/西南夷苗民族解放大同盟等民间组织,出版相关的夷族刊物,在南京上海等地演讲形成舆论氛围,争取政府和社会人士的支持,实地调查西南地区地理人文,创办学校等等。
同时九一八事变后满蒙落入日本之手,七七事变后迁都重庆,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从东南亚北上进攻,这些都迫使国民政府不得不重视西南地区,借助这些时代背景,西南少数民族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要求,只可惜最终还是无疾而终。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试图再次打造西南最后的堡垒,西南夷族部分精英分子此时已经被绑上了战车,不得不服从指示,但局势还是很快土崩瓦解。
这段鲜为人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努力进入中国大一统秩序的历史,揭示了民族认同的另一面,不是强迫性地民族同化,而是积极融入中华民族,既有对五族共和现实的妥协,也有追求民族平等的决心。这一努力虽然最终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还是给后来的新中国民族政策贡献了不少力量。
有两个问题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一是书中所展现的都是少数民族精英分子融入中华民族的努力,没有讲到少数民族普通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即如何认识本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一问题的研究肯定受限于资料的缺乏,只不过还是希望能有新的研究发现。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新中国民族政策如何在西南地区的推广实施,国民政府的失败在书中已经讲的很细,因此也就激发了后续历史的兴趣,从中也可以总结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