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15 04:0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100字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是一本由[日] 堀部笃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一):第一章惠文社一乘寺店周边地区 第50页

  人们之前对左京区的印象只停留在京都市郊的学生街区方面,它作为观光区并不怎么受到关注。但因为街区自然出现一种各家个性商店与顾客互动的氛围,左京区逐渐被认为是个小小的商业区。

  近来,我总以为,我的工作是像做杂志那样“编辑”,以书籍为中心的各类文化活动。只要中心仍是书籍,挑战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丢失惠文社的本色。这个编辑工作已经超出了书店的空间范围,扩大至大街小巷。人们想要继续经营他们的独立商店,光靠商品和服务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只有穿越工种,向街区学习,与街区共存,以书店为中心的独立商店才能拥有未来。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二):不能没有这道风景

  1

  现在中国一线二线城市里的书店越来越少,原来集聚在大学城周围,我们能够去挑书的地方相当多,但随着电子媒体的还有网上书店的增多,实体书店就像瓜萎了一样,踪影也见不着了。

  在日本大城市里的这些书店,仍然坚守着在开放。它们就像自然界的生物体,供我们去参观知识的奇观。

  因为有了这些维护的人,知识可以被浏览,可以被翻阅,可以被瞻仰,可以被游玩。

  好在我们还有先锋,但是我去的频率可能一年只有两次了。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不再去那些实体书店了,可能还是习惯在网上买书了。

  2

  小店铺维护的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出于对书籍的热爱和兴趣,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被好奇心推使着。

  有的店主在网上开了维护网站,也顺带宣传自己宣传书籍。有的在维护二手书方面很有心得,会把整饬一新的二手书和新书放在一起。新书的摆架都是有讲究的,一眼看过去都会吸引眼睛,那些标题都让你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走到书店外面来看,这些建筑以西洋为多,那是明治时期以后的影响还在。有的像西方的小城堡,有时像透明的玻璃店,都让人有进去的冲动。

  所以书店开得成功了,不仅有实体商店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心灵的城堡。

  我现在还经常怀念过去的书报摊,给爸爸去买报纸。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三):缺了也不会不能生活

  在书店再也看不到许知远读书的样子了。看不到,是正常,要是还在书店里看到他,书店就不在了。

  如果想要朴素的温情,只需购买那些口头宣城是“XX阿姨的手工糕饼”,实则确实由工厂生产的商品即可;若是不喜欢连锁店的氛围,也可以光顾颇有趣味的咖啡馆,虽然它可能只是由京都的古旧商店改装并由总部在东京的公司营运的。

  消费者成为打分人,权力比以往增加——我的大众点评运用史

  廖信忠250元一晚的airbnb被人说性价比太低,不知道这个人会不会再去网上发表言论。

  非合理性嗜好品

  书店的变化,也是出版业的变化

  可以退货,决定了它不是严选书店

  书的分类法:少女书籍

  用书店的空间来诠释书籍的世界

  因为那里的冰箱坏了,所以有人替店主制作了票券,希望得到常客与熟人的帮助。购买票券,就等于在守护宜居的街区。一个访客,既能改变商店,有时也能变成商店的守护人。

  人需要旺盛的新陈代谢,但街区不是。

  开放式厨房——没钱雇佣员工,就应该自己站出来招待客人

  设计师是第一个顾客

  为什么一定要定位

  我很客观,所以不适合做营销

  书店是向社会提供作为上层知识分子精神产品的书籍,也是向上层人士反映商人的经济活动以及庶民文化新动向的媒体。回归书店。

  比起卖什么,不卖什么更重要。

  我们绝对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但这就是文化

  每天作为店主站在这里,之后再去他人的店里喝上一杯再回家

  “缺了也不会不能生活”——一味追求合理性,那么没有效率的事物便会被快速排除掉。

  点一杯“最新鲜的豆子”

  店铺开口说话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四):用书店的空间来诠释书籍的世界

  初读《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我是感觉挺乏味的,文中日式的店名和文化背景是我不熟悉的,所以刚读起来是颇费劲的。但是沉下心去读之后,你会感觉本书是颇耐人寻味的。 本书总共才两章,第一章是“我的街区,我的书店”介绍我从一个惠文社打零工的学生一步步成为店长的过程。与其说这部分是作者职场进阶史,还不如说是作者一步步改变惠文社的历程。第二章介绍了一些别具特色的独立小店,也是本书最有特色的地方。介绍这些小店有图片,有小店功能,还有特色,最重要的是小店经营的地址、电话、项目和价格等都列举出来,对于生活节奏快的日本年轻人和没有时间逛街的人来说简直是特大福利。从这点来说,作者不但是个成功的书店店长,更是个优秀的民俗家。 读完《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我觉得作者经营书店成功的秘籍就是书中的这句话——“用书店的空间来诠释书籍的世界”。书籍的世界包罗万象,所以作者的惠文书店就成为一个多种价值观融合在一起的存在,这里举办书斋画展,也卖面包......所以伴随书籍贩卖一些糕点和便当甚至杂货,书店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含糊不清,却和街区的联结愈发紧密了。那么后来街区商家与顾客的互动越来越多,独立商店超越工种,向街区学习,与街区共存,这样的独立商店才能拥有未来。 街区专栏里的小店,我对已经消失的电影院“京一会馆”印象深刻。这个电影院的卖点是个性化的放映安排:连续放映两三场很平常,定期举行周末通宵影院,会把有联系的电影整合在一起放映。这样幽默而挚爱电影的放映安排这是让我恨不能早生20年。如果现在出现一家这样任性的电影院,怕是还能引领潮流吧。 最让我有感悟的是书中那句话——“一个访客既能改变商店,有时也能变成商店的守护人。”我想口味独特的顾客能够给商店带来不一样的经营之道,独特的商店需要喜欢它的顾客买单生存。那么,只有两者之间很好地适应,才能共存双赢, 现在社会网购大肆流行,人们的购买力已经通过“双11”“双12”等等活动数据体现。实体商店受到严重冲击,所以是不是也需要学习这种“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来一场街区革命呢?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五):个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小店

  初读《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让我感觉挺乏味的,文中日式的店名和文化背景是我不熟悉的,所以刚读起来是破费劲的。但是沉下心去读之后,你会感觉本书是颇耐人寻味的。

  本书总共两个章节,第一章是“我的街区,我的书店”,介绍作者从一个惠文社打零工的学生一步步成为店长的过程,与其说这部分是作者职场进阶史,还不如说是作者一步步改变惠文社的历程。第二章介绍了一些别具特色的独立小店,也是本书最有特色的地方。介绍这些小店时还附带图片,有小店的功能,还有特色,最重要的是小店经营的地址、电话、项目和价格等都列举出来,对于生活节奏快的日本年轻人和没有时间逛街的人来说,简直是特大的福利,从这点来说,作者不但是个成功的书店店长,更是一位优秀的民俗家。

  读完《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我觉得作者经营的书店成功的秘籍就是书中的这句话——“用书店的空间来诠释书籍的世界”。书籍的世界包罗万象,所以作者的惠文书店就成为一个多钟价值观融合在一起的存在,这里举办书斋画展,也卖面包,伴随书籍贩卖一些糕点和便当甚至杂货。书店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含糊不清,却和街区的联结越发紧密了。那么后来街区商家与顾客的互动越来越多,独立商店超越工种,像街区学习,与街区共存。这样的独立商店才能拥有未来。

  最让我有感悟的是书中那句话——“一个访客既能改变商店,有时也能变成商店的守护人。”我想口味独特的顾客能够给商店带来不一样的经营之道。独立的商店需要喜欢它的顾客买单生存,那么,只有两者之间很好地适应,才能共存双赢!

  现在社会网购大肆流行,人们的购买力已经通过“双11”“618”等活动数据体现。实体商店受到严重冲击,所以是不是也需要学习这种“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来一场街区革命呢?

  作者并没有将这本书变成枯燥的经营学,而是结合自身,现身说法,书中的黑白照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日本的书店,咖啡店,黑白色沉静安逸,没有喧嚣和纷扰。在时间都变得静谧的地方,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小店变成街区靓丽的风景,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变成了会在报纸和新闻中出现的特色小店,或许作者与其他经营者一样,在变革的浪潮中将自己的大胆设想和细心经营都安放在小店内,给自己的心一个港湾,也让寻觅的人安心一隅!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六):保留个性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购物变得原来越多了,而那些开在街道上的实体店却在一天天减少,那么到最后这些实体店是不是都会关门大吉呢?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作者的观点了。

  作者堀部笃史是日本惠文社一乘寺店的店长,作为一名实体店长的她深知网络购书的冲击对实体书店是多么严峻,他承认现在街道上的书店已经减少了很多,不再是当年那种风光之景。那么作为现在还没有被淘汰的那些书店应该怎么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处于夕阳产业的他们必须要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存在是有不同于互联网的意义。

  作者在第一章的开头就放上了自己街区的地图,并且标注了一些比较特别的地方,包括他的惠文社一乘寺店。他先介绍了自己的书店惠文社一乘寺店,书店处在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这家书店不仅仅是一家普通的书店,而是是一家综合书店。作为这样一家有个性的书店,身为店长的他曾多次被人采访,而且这家书店其实在1975年创业的连锁书店,他回顾了惠文社一乘寺店的历史,其实也是回顾他自己与惠文社一乘寺店从第一次接触到后来成为店长的故事,他在书店里的这些年学到的知识,悟出的道理,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到书店的定位,让惠文社一乘寺店可以有它独特的个性,让人们心甘情愿到他这里来选购想要的书籍。在这本书里面他还插播了惠文社一乘寺店里面的照片,我感觉是很大的门店,书多却又不杂乱很干净。当然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么他们也利用了网络将书店数字化了,不得不说这个决策让他们店变得出名了。当然他们还开展了很多副业,符合他们秉承的永远都是要做独一无二的。在介绍完书店之后,作者还按照时间列出了惠文社一乘寺店的事件簿,最后作者插入了一张外景图,街道上的人并不多,书店给人一种安静之感。

  当然先富带动后富,书店的出名了,他们也要让整条街区发展起来,他们为同街其他的店也附带做了宣传。作者表示只有整个街区都发展起来才能让书店有未来前景更加好。作者还介绍来在同一个街区的很多具有当地特有独立商店,当然还有一些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是让作者惋惜的。所有剩下的店铺是要以自己的个性开在那里,并且把它延续下去。

  我们必须要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东西都会被淘汰掉。唯有那些有个性的东西可以一直凭借自己独特的个性保留下来。其实做人也是一样的,不要随波逐流要走自己独特的路线,让自己在人生之路走出自己的精彩。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七):另类的商店“经营之道”

  前些日子,高晓松开了间美炸天的公益书店,整个朋友圈爱书的人都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慕名前往。这间书店把每一个读书人所幻想的场景都统统实现了,抬眼便是樱花胜雪,景美如画,低眉就能在文化的浩瀚大海中畅游了。但是相比这种狂拽炫酷的书店来说,“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就是另一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象,珍贵而精美难求。

  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中国很多的线下实体店都纷纷与时俱进,实现了转型,而有一些未来得及适应时代要求的便只能惨遭淘汰,剩下的依然顽强着风雨不倒。很多在这场浪潮中生存下来的书店,都在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求新求变。书店从原来的被体验都转变为了主动体验。例如加入各种花艺活动,书友共读会以及电影鉴赏等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这样的书店它虽然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但它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店吗?

  习总书记说过:“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开书店其实也是一样,爱书的人买不了书,真正卖得了书的,都不是真正懂书的。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励志成功鸡汤类的畅销书籍才是最赚钱的,一个真正懂书的人,他知道什么书买回去才会“历久弥新”,什么书容易“生虫发臭”。那么不好的书却有着巨大的市场,他是卖还是不卖?如果有机会找一天在一个城市里走走几家书店,你会惊奇的发现,每家摆在最显眼的书都是时下最畅销的,每家店最大的特点都不在于书,而在于其他的附加商品。

  而在《街区的独立小店》中,这些店铺的存在并不为了要赚多大的钱,获得多少的成就,仅仅只是为了顺心而开,他们无视时代的发展变化,只是按个人的意志经营, 就像作者在学生时代进入书店工作时那样纯真而简单的想法:“与其做其他事情,不如接触自己喜欢的书籍”。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实能真正做到的不多,就像在过去,音乐艺术等赚不了大钱,很多的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去学习他们喜欢的东西,而如今这些成为潮流时,如今的家长便又巴不得孩子能成为孙悟空,懂得七十二变,样样俱全。无论哪个时代,能follow you heart的人其实少之又少。

  正是有了这些依然坚持初心的独立小店,才不至于让这个世界的每一城市都变得大同小异,过去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如今其实大多的城市都会给我们移步同景的感受,如果不是深入到偏远小巷,我们是很难感受到每一个城市里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个事情想想其实是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这本书给我们描述了一种另类的“生意经“,在这些小店中,他们不仅是按着自己意愿生存下来,更是与自身所在的街区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各种韵味,须得细细品尝。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八):让心有处安放的小店

  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背面上的一句话“它们存在的意义不光在于生意兴隆,驰名海外,而是面对混沌,指引人们在瞬间从社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或许是囚于内心,对社会的改变有所不安,也或许只是太过敏感的无病呻吟。总之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就决定来看看如何冲破社会的禁锢。

  翻开前言我才知道,对这个社会的改变表现出不安的并非我这个个体或另类,而是一类人。我们这类人无法描述记忆中的过去有多美好,不可否认,过去远没有现在方便先进。但是,我们关心的是在当今因为追求先进简便而被人们丢弃的“人情味”。人们总抱怨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很多事物也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在这个极度追求简约便捷的时代,我们疲于应付原来复杂的礼节,连同礼节背后串联的感情羁绊都慢慢抛掉。曾经“人情味”的制造者也因为生产能力提高了,消费者在自作聪明的认为自己可以无所不能的同时将自己陷入别无选择的境地。

  或许这个社会多了太多千篇一律的冷漠,深处孤岛的我们也需要富有个性化的温情。书的作者对这点的论述更为极端也更具有针对性,大概只有像《机器人总动员》中那样极端的例子才能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和试着选择反思。就像书的封面上印着的一句话“想引领潮流,不但需要‘向前进’的勇气,也需要‘向后看’的智慧”。

  作者所在的京都惠文社一乘寺店与其他几个同样经久不衰的店铺就做到了既能瞻前又能顾后。所谓瞻前就是向前看,不囿于过去困于自身,积极改变,寻找新的经营模式。所谓顾后则是有不为新生事物所动的定力。注意这里强调的是专注而不盲目。书中的几个店铺都在经历变革时茫然,也曾摸着石头过河,在经营中加注自己的心血。一个可能会变得和其他店铺一样千篇一律的小店,因为无视潮流,按照自己的方式经营,执行个人的意志力而变得独立。一个独立的小店,影响并改变着街区的经营模式。作者在书中提到,“人们想要继续经营它们的独立商店,光靠在商品和服务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只有超越工种,向街区学习,与街区共存,以书店为中心的独立商店才能够拥有未来。”

  堀部笃史并没有将这本书变成枯燥的经营学,而是结合自身,现身说法。书中的黑白照片让人仿佛置穿越时空置身日本的书店、咖啡屋,黑白色陈静安逸,没有喧嚣和纷扰。在时间都变得静谧的地方,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小店变成街区靓丽的风景,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变成了会在报纸和新闻中出现的特色小店,或许作者与其他经营者一样,在变革的浪潮中将自己的大胆设想和细心经营都安放在小店内。给自己的心一个港湾,也让寻觅的人有安心一隅!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九):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

  近年来,书店少了很多,不知道是因为年岁渐大的关系还是怎么回事

  总记的小时候,在学校的门口总是有很多很多的书店,而那些书店也带给了我们除了课本之外的很多有趣的世界,不仅是新书店,还有很多租书的,那里面的书都普遍的陈旧,可是很整洁与干净,一排排陈列着的书籍,让人一走进去都觉的很舒爽,沐浴着书香,一日日的长大。

  我的所有的年少时读的武侠小说,还有所有的言情小说以及国外的小说全是在书店里完成的,那些的岁月给了我最最新奇的感受与体验,也给我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天空之门。

  对于书店总会存在于特殊的感情

  所以,无论出差在外还是在闲时的逛街我都会习惯性的去找寻一个地方的书店,不知道是我的感觉还是怎么回事,总之我现在所处的这个城市里,书店越来越少了,偶尔碰到一两家也是全部都是学生的练习教材,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溢满书香的书店了。

  只有在新华书店里才会感觉的到,时光不曾飞逝,书香依旧

  经营一家独立的小店不是固守着陈旧,也不是一层的不变,相反的需要创新的同时却又那么的自然而然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一个习惯

  什么是独立书店?

  它们不是指商店规模,而是指可以执行个人意志的独立商店,它们无视潮流,按自己的方式经营小店,宛如那在没有金钱价值的石头上张贴价格出售的偏离正轨的尝试

  它们存在的意义不光在于生意兴隆,驰名海外,而是面对混沌,指引人们在瞬间从社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作者1977年生于京都,毕业于立命馆大学文学部,自学生时代即任职于惠文社一乘寺书店,2004年起担任店长,本书详细的记录了从学生时代就在书店工作,毕业后也一直在书店工作的点点滴滴的细节,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大胆的改变,但是不等于是商业操作的模式

  书是有灵魂的,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喜欢书籍,因为书是生活的食物,是一种生物,它拥有灵魂,光是一本书砰地出现在面前是不行的,要让书籍之间互相关联,它们才会拥有生命

  哪怕是销量不好的书,只要摆放的位置合适,它便能照亮自己和相邻的书籍,顾客通过这些被 书店员工编辑过的书架,便能自然地扩展兴趣和知识

  书中陈旧的黑白老照片给了温和宁静的感觉

  那些书店都曾经是城市的历史一角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保存着呢

  我也多么希望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里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这种读书,休闲的地方,可是至今我好像没有找到一家

  书是人类灵魂的伴侣,书店就是 一个载体

  愿盈满书店的书店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愿我们脚步到不了的地方可以在书中寻找到。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十):京都街区的“灵魂”

  京都街区的“灵魂”

  作为一个不到二十岁便在独立书店打零工、逐渐成长为店长,又独立门户经营自己的书店的爱书之人,年过四十的作者还一直不停地体验和探索和他所用心经营的书店一样的独立小店都有哪些迷人之处以及店主们的经营奥秘。虽然在大时代发展下,连锁和加盟式的大企业正在吞并街区,但总有一些独具匠心的小店屹立不倒,默默坚持,为生活在那片街区的人提供一个熟悉且安心的老去处,也成为街区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那片街区,吸引观光的游客。

  即使一家商店再受欢迎,时代变化带来的风险随时都可能使其倒闭。书中提到的京一会馆便是这样一家店。它作为街区过去唯一的电影院,有着便宜的票价和亲民的环境,深受大家喜爱,最终却在电影院如春笋般在市面上铺开后最终惨淡倒闭。的确,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常去的某家店所买的商品不仅实惠也让人满意,生意不错,可过一阵子却突然消失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使独立店铺的生存异常艰难,仅仅靠单纯不变的商品吸引固定的顾客还是不够的。

  悬崖书屋屯风是京都左京区当地人十分喜爱的一家书店。这家店的经营特点是:吸引内行人,赚取内行人的钱。外行人往往喜欢用便宜和昂贵来判断既定价值,而内行人是自己在决定商品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深层需求。吸引内行人,培养内行人,让顾客成为商店的守护人便是屯风老板的秘籍。

  那些精美的商品和作品大多已经在过去的岁月里被制造和完成,既然如此,我们就没必要被欺骗似的继续消费过往商品的复制品。将真正有价值的老商品摆上货架,朴素示人。在一个任何商品都可能突然流行起来的市场,有些带着乡土气的东西却依旧亘古不变地继续着它们的生命。迷子是一家京都的古玩咖啡馆,老板山本提到一句:“试着往后看”。他让咖啡馆保持着最基本的魅力,将美学的意识和执着的精神应用在店里的每个角落,超然伫立在街区内,只留一个古朴的背影。

  “书籍是有灵魂的。书是生活的食物,是一种生物,它拥有灵魂。光是一本书‘砰’地出现在面前是不行的。要让书籍之间互相关联,它们才会拥有生命”。对书有着如此深刻和敬仰的认识的人所经营的书店,也一定是很用心布置、用心挑选书籍的书店。

  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第三空间。一个远离职场和家庭、能让人们回归自我的空间。咖啡馆,小酒馆,独立书店都是这样的地方。而在第三空间里,店主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交流中心,却不会显得很唠叨,他们为顾客提供真正用心准备的商品,却不会吹嘘自己的付出和水平,营造一个整体十分舒心的环境。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是很乐意去光顾这样的独立小店的。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总能发现店主所留下的一些小细节小惊喜,这和连锁店铺千篇一律的氛围完全不同,更能激发我的好奇。国内像书中这样的独立商店也慢慢发展了起来,但主要还是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经营市场面比较狭窄,还需要继续探索适合中国的经营模式和方法。

  一个独立商店想要存活下去,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技巧和方法,每个店主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经营,通过小店来执行个人意志,成为所在街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改变了街区面貌甚至文化的小店,便会成为街区的灵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