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15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读后感精选10篇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是一本由李彦伯著作,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读后感(一):目录

  序一/003

  序二/005

  前言007

  第一章 身份/015

  第一节 上海里弄街区及其身份/016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上海里弄街区/016

  二、身份问题/018

  第二节 兴颓/019

  一、1949 年以前:身份建立与转化/020

  二、1949—1978:身份模糊/041

  三、里弄街区身份的历史属性/046

  第三节 沉沦之后(价值观1.0)/056

  一、身份的摘除/056

  二、身份的被赋予/066

  结语:身份的误解与价值的幻象/090

  第二章 活着/093

  第一节 两条“路”/094

  一、“拆旧建新”/095

  二、“最严格的保护”/098

  三、非此即彼的两分法/103

  第二节 里弄怎样活着?/106

  一、新时代,新城市/106

  二、物质空间/109

  三、社会空间/114

  第三节 正视里弄/126

  一、一般性特征/127

  二、复杂性特征/130

  结语:活在城市中的里弄街区/137

  第三章 价值/141

  第一节 价值观2.0/144

  一、多元化/144

  二、资源/146

  三、人的居所/148

  第二节 价值体系/149

  一、内在价值/149

  二、现时价值/167

  三、其他(延伸价值)/181

  结语:里弄街区是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资源/189

  第四章 困境/193

  第一节 两种威胁/194

  一、最直接的体现——拆迁/194

  二、威胁的隐性形式——保护/201

  第二节 产生的问题/209

  一、街区层面/209

  二、城市层面的负外部性/221

  第三节 冲突及其原因/234

  一、冲突的形式/234

  二、冲突的原因/244

  第四节 竞争文化权力/272

  一、冲突的实质是对城市资源的竞争/272

  二、竞争的不平衡状态/273

  三、竞争的决定因素——文化与权力/276

  结语:“城市文化”下的不平衡的竞争/283

  第五章 寻路/287

  第一节 价值观3.0/288

  一、理性的发展/288

  二、社会正义/291

  三、利益相关者/295

  第二节 物质改善:基于评估选择/300

  一、选择系统结构/300

  二、价值评估与理性选择/303

  第三节 社会可持续发展/307

  一、现状问题/307

  二、话语增加/312

  三、更大范围合作/321

  四、选择的余地/328

  结语:向本原的回归——里弄街区多元化的策略导向/332

  尾声:关于上海里弄街区的多元化思考/335

  一、活在城市中的里弄街区空间—社会复合体/336

  二、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显现/338

  三、里弄街区与城市文化/341

  四、公平与正义的价值/342

  五、里弄街区与城市的现代性/345

  附录/349

  附录A 上海市卢湾区119 街坊调查问卷/349

  附录B 卢湾区56 号街坊控制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公众参与会议纪要与作者手记/352

  附录C 黄浦江#90、#95、#98、#99 地块房屋置换先期实施方案 /358

  附录D 图片表格目录/362

  附录E 参考文献资料/370

  附录F 专有名词索引/379

  后记/385

  致谢/387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读后感(二):《上海里弄空间的价值》

  作为上海城市的名片,里弄街区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她承载着上海奇异厚重的近代历史,闪射着混杂交融的中西文化色泽,浸着八方移民五味杂陈的情愫。怎么评说这一价值?横看成岭侧成峰。作者以其独到视角深入分析生动文笔,提供了一份与寻常历史学者

  颇为不同的解读。——熊月之(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此书将建筑学、社会学和历史研究等学科融为一体,从城市住房和街区实体居民身份建构、公共空间、制度沿革等不同的角度,立体化地阐述一种在特定时空条件形成的多元文化之价值。全书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叙述清楚,是近年来关于上海里弄建筑和社区乃至中国城市研究少见佳作。——卢汉超(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历史系教授研究生主任

  本书专注于作为“空间- 社会复合体”的“里弄”,以具体街区为案例分析其近代以来的“身份”之变迁;探讨其特有的城市文化价值并寻求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近年来对上海里弄街区研究方面卓越成果学术上显然有助于改变对历史城市街区学科分家的僵化认

  知,实践上有助于避免对历史城市街区碎片化的保护和改造。——赵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副院长)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读后感(三):此书有亮点,千万别错过

  沉甸甸的书拿到手中,感觉踏实,看来静心读书、脑洞大开的时刻即将到来啦!

  封面是一张作者拍摄照片——上海的慎余里,这座2004年入选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的里弄,已经毁于2012-2013年间。近年来,数不清的上海里弄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借用书中“前言”一章里的一句话:“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城市中心的里弄街区成片倒下,越来越多被抹去的同时,我们却还在为什么该是‘上海’而困惑不已。”

  上海里弄街区的研究,是无法被科学化、分门别类化的。它包含了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等——多元化的解读方式是迫切需要的,这也是本书作者力求的手法。关于此书,读完尚需时日阅读过后更需细细回味

  粗粗的翻阅之后,可以确定,首先,这不是一本纯粹靠堆砌高精度照片却思想内容空空如也的画册;其次,这也不是那种令人埋头苦读之后还不知所云艰辛晦涩的大部头学术著作。

  特别提及一处亮点——书中的几张图片实乃吸引我眼球的第一大法宝。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撇开本书的所有其他内容不看,于我而言,只保留几张图片,也能够成为我购买此书的动力。稍稍“剧透一下”,特别解释给尚未翻阅的书友们,作者将1947年、1948-2001年间、2001年等等上海里弄分布示意图全部绘制出来,史无前例啊。看到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成千上万的用于表示上海里弄街区位置的黑点,我只想说:“李老师,我给您跪拜了,眼睛没画瞎吧?!这是需要多大的决心耐力呀?!”

  不多说了,继续拜读中。。。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读后感(四):序一

  伍江

  上海的里弄街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城市居住空间形式。它对于上海人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上海一个多世纪以来地方文化的形成,乃至于对于当代上海人的形成,意义之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里弄曾经是一多半上海人居住的空间形式。对于这样一种在上海文化基因的形成过程中曾经产生过决定性影响的城市空间,这样一种曾经被一多半上海人所认同理想居住空间形式,这样一种完全适应现代城市房地产开发规律又同时满足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需求的城市居住类型,曾几何时,却沦落为与棚户区相提并论的改造对象,并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被当政者归结为毫不体现里弄文化价值的所谓

  “一级旧里”、“二级旧里”,从而成为城市中非彻底铲除不可的“旧城顽疾”。于是,在“旧城改造”的旗帜下,成片里弄街区彻底消失。

  几十年不合理使用,过度使用却几无维护,曾经的城市中产阶级住宅却逐渐变成城市底层拥挤破旧杂乱标志,其丰富的文化价值被完全忽视。即使是在一些因商业化而颇集聚人气的里弄街坊,如新天地、田子坊,人们欣赏的也只是里弄内那有趣弄堂,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底层居民的世俗生活空间。里弄的

  文化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其对上海地方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影响,似乎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们真的有理由担心,随着上海近代地域文化产生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的消失,上海人引以为自豪的上海地域文化也将随之消失。海派文化?难道只是历史书里的记载

  亡羊补牢,这是今天还来得及的行动所剩无几,但总还有些残存。能留得住吗?要看决策者的决心。在中国,决策者并不弱智。关键是他们是否真的明白这背后的“为什么”。

  李彦伯博士的工作就是试图向决策者解释“为什么”。这是在他博士论文基础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完成的一本专著。书中探讨的主题是里弄街区的价值。我相信,当里弄的价值被完全展现时候,就是里弄不再面临被拆除危险的时候。因此,作为李彦伯博士的导师,我鼓励他尽早出版这一研究成果。不是怕晚出版会显得成果过时,而是早一天出版就为拯救里弄早一天多一根救命绳索。我真的不愿意看到

  我们的研究成果只对未来具有考古资料的意义。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李彦伯博士的成果当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呼吁。作者试图跳出建筑学的范畴而以一个更宽泛的视角,特别是社会学的视角,挖掘里弄的真正价值。在书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就是里弄的“现代性”意义。“里弄街区比起城市中形式各异的居住类型更具有现代性”,它在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市场化价值取向中的成功定位,它对于现代市民个人生活空间与公共生活空间

  融合上的完美创造,它对于城市各阶层民居住需求的高度适应性,让我们不禁认识到当下城市居住空间的倒退。我们也不由得设想,这样一个仅仅存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居住空间类型,如果不因社会的剧烈变动而能得到继续发展,我们今天的城市居住空间必将拥有更高的品质和更强的地域特征,也必定体现更深刻的文化含义。至少,我们今天的城市居住方式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相信本书一定会帮助读者对于上海里弄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2014 年9 月10 日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读后感(五):序二

  诸大建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博导

  同济大学学委员会副主任

  我所认识的李彦伯,基础扎实,治学勤奋,勇于面对跨学科的挑战,研究专业领域内的问题。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他在同济建筑学专业学习达十余年, 是我经常讲的标准的“三同学生”。上海里弄街区以及城市历史街区,是他喜欢的研究课题。2011 年博士毕业后,他想从理论上更好地探索城市历史街区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于是进入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方向开展基于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上海里弄街区研究。这里,乐意作为合作导师,为他的专著《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出版写几句话,为他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上海里弄街区和城市历史街区,提供援手,给予支撑

  提起里弄街区,学界与大众容易联想到的是历史,是传统,是小众化、专门化的领域。其实,上海里弄街区的发展及其演变与上海的城市发展脉络几近同步,内在地与城市生活同构,是当下许多城市问题的征状凝结者与集中体现者。因此,里弄街区绝不是只有历史意义的事物,而是现时态上海城市发生发展的一个活的主体,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独特类型,是当今城市运行与合作治理的重要对象。某种角度,从里弄街区透视上海城市发展,常常可以起到“从一滴水太阳”的作用,因而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研究意义。

  另一方面,里弄街区研究之所以匮乏,很大程度与这一研究对象具有的复杂性不无关系。由于里弄街区浓缩了整座城市与整个时代的要素与结构,呈现出庞杂的体系与繁复的脉络,任何试图简化、片段地从单一学科入手进行分析都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因此需要引入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本书题目强调“价值”,以我对作者的了解,不是要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对象抒发乡愁式的慨叹,而是要从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和利益相关者分析的角度,探寻里弄街区多元利益主体的内在互动,探索里弄街区在当今经济、社会、环境背景下何以自处与如何发展的机理。

  本书的跨学科探索取得了多大程度的成功,可以更多地让业内专家聪明的读者去判断。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李彦伯博士带着这样的研究目的,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学习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撰写发表了不同于通常仅立足在建筑学单一学科的研究论文,收获了不少跨学科研究的发现和乐趣。特别是,他极其难得地获得了201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的青年课题资助。虽然目前基金课题仍在研究进程之

  中,但我欣喜地看到他的部分学术新得与理念已经在本书中有所体现。我相信不远的未来,他一定会在自己喜欢的上海里弄街区和城市历史街区研究领域做出更多有新意的发现。

  是为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