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是一本由叶明桂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一):每个广告人都应该读一读
广告人的灯塔,初入职场、没有方向的小伙伴可以看,相当于师傅领进门,往后的修行就要看各位了。桂爷用大白话给我们细心梳理了很多经常被人忽视又很重要的点。东东枪曾说因我要听一席话,烦你去读十年书,桂爷则将三十年工作心得概括成书与大家分享,完全物超所值。如果你是要找大师速成方法,工作捷径窍门,企图看完就成为大师拥有十年功力,恐怕此书会让你失望透顶。但如果你想要知道如何打好基础,成也专业人才这本书推荐给你看,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二):每个广告人都应该读一读
广告人的灯塔,初入职场、没有方向的小伙伴可以看,相当于师傅领进门,往后的修行就要看各位了。桂爷用大白话给我们细心梳理了很多经常被人忽视又很重要的点。东东枪曾说因我要听一席话,烦你去读十年书,桂爷则将三十年工作心得概括成书与大家分享,完全物超所值。如果你是要找大师速成方法,工作捷径窍门,企图看完就成为大师拥有十年功力,恐怕此书会让你失望透顶。但如果你想要知道如何打好基础,成也专业人才这本书推荐给你看,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三):为品牌注入灵魂
也算是一语点破了这么多年的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好品牌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原因?nike apple等等,这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品牌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原来他们都是有独特魅力的人,他们都很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事?他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行事方法,每个品牌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带领每个使用他们品牌的人走的更远一些。是哈,看那个品牌,很吸引人呢!那是一个有故事有灵魂的品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的为我们服务的品牌的注入更多,让品牌的灵魂变得更加可以触摸,更加饱满。 书中更实用的是做出具有灵魂品牌的方法:策略的方法,数字营销大环境下如何不让品牌精神分裂。整合营销的意义。广告中的误区与真理,明星的原则。小到如何去卖产品,如何和客户真诚的沟通,如何做PPT,如何开会,如何领导团队,真的是毫无一丝丝保留的把自己几十年来的经验分享出来,在广告行业所能面对的问题也许都在这本书里了吧。
rules are for hte obedience of fools and theguidance of wise men。
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好书。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四):读到68页终于读不下去了
我这几天读了好几本相同领域的书,有奥美创始人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让文案绝望的文案》,《文案训练手册》,这本书是唯一一本我读不下去的。
我也不能很清晰的说出,为什么我读不下去。我试着把我脑海中支离破碎的点陈述一下:
一、期望值拔太高,又是奥美的高管,又是鬼才,又是“爷”(连成龙也才称大哥),但是写的内容却不相符。
二、开篇的左岸咖啡,就让我感觉是用骗人的方法,用本地的公司,假冒法国的咖啡,卖出了高溢价。编故事可以理解,但是看完整篇,就感觉价值观不对,他好像很得意消费者还在法国找原本就不存在的左岸咖啡。
三、很多观点非常主观,比如作者很在意企业没有选他的深蓝的颜色作为咖啡的包装,又说明了后来某个咖啡选用了,某个咖啡很明智。那他为什么解释,还有很多咖啡没有选择深蓝色呢?企业又不是傻子,他们为什么不用这个颜色,你问过吗?你一个外行为什么对咖啡的内行们说深蓝色好,你做了哪些调查研究工作,你为什么不详细说下?非常主观,且没有说服力。
四、看了六十多页,没有我觉得要做笔记,或者打动我的地方。
五、推荐序里的,他的老板,也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堆他的缺点。可能是想先抑后扬后,但我觉得没有扬起来。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五):祝各位不负年华,多读好书多吸收
首先此文并没有对叶先生和奥美的不敬,奥美是世界著名广告殿堂级的公司。也是每个广告从业青年梦寐以求的地方,本人曾经2次与奥美失之交臂,一次是07年,我现场面试完拒绝了。第二次是14年,Offer都下了,考虑再三还是万分歉意的回绝了。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个未圆的奥美梦的。
最近也是因为疫情,日子过的慢了下来,可以有时间读读书。前一本读完东枪枪的《文案的基本修养》,中间读完了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周末2天读完了这本阿桂的《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说实话读完心情沉重,一本轻松的小书,读完却不轻松。
因为对奥美的憧憬,可能期望太高,以至于落差太大。书中分多个Part,第一Part是TB和庄淑芬的序,说实话这2位就是吉祥物,可能以前写东西还是言之有物的。但是我看了《奥美有情2》,里面TB写的文章,我是直接撕掉了。抱歉,太水了,没忍住。
说回本书,书中最有价值的是第2Part中第一章关于定位的阐述,分别从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做了阐述,浅入浅出,讲的都是一些提案或方案的技巧,还是可以一读。
其他书中内容分为3类:
第一类,别人(他的同事或者客户夸他);
第二类,他自己夸他自己,反复讲的是左岸咖啡。这个案例确实非常成功,我也很喜欢这个品牌当时的KV和TVC,以及营造出来人文的品牌调性,案例是好案例,但是没有太多的分析。另外好像至少2次接机贬低当时的总监刘继武,哈哈。
第三类,企图从公司管理、创意管理、客户管理、怎么开会、怎么用人等角度分享30年的经验,标题很好,最后内容却流于表面,有点心有余力不足或者力保留的感觉,总之不太实用,鸡汤成分偏多。
最后总结,读书的目的还是本着学习的态度。也许这本书对我这种人没有帮助,并不代表对所有没有价值。只是一家主观判断,还请各位本着“小马过河”的态度,自我甄选。
祝各位不负年华,多读好书多吸收。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六):跟阿桂在一起工作最幸福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永远在热爱之中
就像Shenan(庄淑芬)在序言开篇第一句话里说的,“见过他一面你很难忘记” ,真幸运,我见过阿桂,而且不是泛泛所见,在奥美曾经一起服务国内某快消果汁品牌的account meeting, 我亲见过阿桂的人格魅力,对,请原谅我没有用专业精神来形容,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可能让你忘记他的来路。
henan在序言里对阿桂的几点描述,栩栩如生,准确而到位。阿桂在跟客户老大第一次见面的会议上不忘“拍马屁”似的告诉大家Shenan是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奥美的老板。这时候Shenan眼里总是流露出难得的羞涩。在跟这个国内老牌果汁品牌新任命的CEO会议上,阿桂用他不标准的闽南话“要求”在场的所有包括CEO在内的客户大大们认真去听他讲的品牌大理想,仔细欣赏他给大家播放的他的得意之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台湾的大众银行的TVC。有时候阿桂在讲起自己得意之作总是滔滔不绝个没完,现场也只有Shenan拿出老板的架势才能让他闭嘴,这时阿桂会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子一样立刻没了刚才讲话时的神采,这种有趣的场面逗得坐在对面的客户老大哈哈大笑。我记得第一次会上阿桂的专业和感染力让客户当场拍板掏钱要做品牌大理想。
工作这么多年,有的没的,做MKT的人逐渐会按照第一家公司的出身被分出各种“系”, 比如行业内最有名的就是宝洁系,其次可能是一些车企,嗯,幸运的是我是奥美系。
奥美带给我的是多年来行走职场的一个金牌通行证- TA里面的每个人都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什么是专业精神,以及做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至关重要。
我记得我刚入职奥美读到的HR发的邮件, 里面的一篇文章定义了什么是专业,Being Professional的四个关键词我记忆至今并以此来要求自己, 速度、包装、准确、细节。而我在奥美的三年多时间里,不断感受到的是,作为一家以卖专业服务而闻名的公司,做到这四点背后的付出和巨大的价值。
我在想如果今天的奥美还是Shenan坐镇,有一批为热爱品牌而生的广告人,那我是不是也许会放弃现在in-house的工作再回去跟他们一起工作?不为别的,跟阿桂在一起工作最幸福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永远在热爱之中。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七):对产品付之以生命,则产品报之以生命
第一次知道叶明桂老师,还是在台湾交换的时候,在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台湾奥美的案例,而在后来广告与社会的课上,不经常来上课的老师找了台湾奥美的创意总监给我们分享他们的案例——当然会问我们这些大陆的学生知不知道叶老师。如果是放在半年前的我,我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当时的全班都举起手了——我们是确确实实被叶明桂老师和台湾奥美在广告上的努力和创造所感动了。
当时的我虽然初学了一些营销知识,也在后来的一些比赛中将其投入实际运用。但这时,大多数概念还只是停留在课本里固态的知识,而台湾之行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更准确来说是台湾的广告界特别是叶明桂老师打开的。这扇窗打开之后,原本封闭的屋子里的空气整个都流动起来,它和外界是沟通的,不是闭门造车的,同时这扇窗也是打开了人和人之间的窗,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可以打造出好的产品,同时,认真倾听消费者的故事,诚恳讲述自己的故事,才可以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用户群体。
这也就是我从叶老师这里学到的最大的一点,“对产品付之以生命,则产品报之以生命”。
《品牌的艺术与技术》(台湾书名)可能是唯一能接触到的叶明桂老师的作品,这部作品与其说是营销作品,更像是经验之谈,轻松欢脱的语言,仿佛让人和叶老师面对面来了一场谈话,从过去的光辉事迹,到日常工作中对身边人的管理,面面俱到,但是却又不够简练。虽然太过口语化、生活化,但是这也给了自己在总结中提炼、升华的机会。
全书五个章节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叶老师自己经手过的案例的回顾,“左岸咖啡馆”、“台湾高铁”与“全联”,三个动人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案例撑起了这一部分,像是一个个故事。私以为,品牌的建设,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在讲故事,讲的是产品的故事,讲的是人和物的故事。我一直认为在所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有三个维度的。第一个维度,是人和物,他们是构成整个历史的基石与微观个体。第二个维度,是事,人和物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二维的事,但是当陈述的时候,它仍是现在进行的、平面的叙事。当加入了时间的流逝,无数的人、物、事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过程。而在品牌的建设历程之中也是这样的,对消费者的重视,不仅要讲自己的故事,也要讲消费者的故事,你想表达什么?消费者想知晓什么?而产品则是基础,离开了产品,品牌就无从依附。营销活动(program)则是人(生产者、消费者)和物(产品)联系在一起,而对物的坚持和一以贯之,找到一个重要的方向就坚持下去,把一个个人、物和故事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品牌的发展历程(process)。
而第二个部分则是略微干货的存在,以定位(position)作为开篇,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三个位面构成了position的全部,对于听惯了STP的我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提法,从产品的差异化,到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最后到价值传递,这其实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一个有所取舍同时具象化的过程——没有方向就没有策略。而对于品牌建设的看法,则更是充满的人文气息,动人的品牌主张、一以贯之的品牌个性、不凡的品牌风格、善意的品牌与动人的品牌故事。当我讲到这里,其实很直接的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战略品牌管理者都应当用对待人的方式去对待一个品牌。如果用品牌拟人化来形容其实是恰当的,但是一定是宏观意义上的“拟人化”——给予品牌人的特质,而不是我们现在的狭义的形象上的、也就是仅限于物质层面上的拟人化。而之后谈到客户关系管理与数字时代下的口碑营销发展,则是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当代广告业的发展。首先是诚恳,信任、了解、关心、坚持共同构成了这个词的内涵,也构成了客户关系管理中接触人员的核心特质要求。其次是洞察,洞察的是首先是客户的需求,不仅要发现是什么,更要用线性的眼光去发现其变化——事物发展的阶段性(process);除此之外,还要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例如数位营销下、裂变传播的本质——迷因。
在第三部分,更多以闲聊的方式展现,叶明桂老师谈到了广告的未来、对待工作的看法以及自己在管理上的经验。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一部分完全是在水字数,但是我觉得其实从这些闲聊之中,最能看出作为广告从业者和创意管理者,叶老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一份工作,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实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叶老师作为华语广告界最具盛名之一的业者的想法,也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上转型——对产品付之以生命,则产品报之以生命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八):先交情,后交易。
不仅明星要人设,品牌也要人设!
当我们的价值观是要先获得成功才能得到快乐的话,生命的大部分将是个卧薪尝胆的辛苦过程。相反,只求快乐不求成功的态度,不但将让自己享有因为「无欲则刚」自然产生的轻松愉快,成功也总是自然来到。——献给自己!摘下重要的三部分。
#1 一个真实又具体的商业课题,才能将有是有营销与传播的想法和做法聚焦于最重要的使命。
——尝试把商业问题变得更清晰、具体一些,比如当初统一集团找到叶桂明时给出的商业课题就是「将市面一般售价10元的利乐包饮料涨价为25元,传播的任务是为产品注入15元的溢价」,有了清晰的课题,才能进一步调查,什么饮料能卖25元,消费者对什么样的包装能让人联想到高级感,什么样的品牌故事让人感觉高级进而愿意付出高价?
#2 品牌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
——关键在于「对谁而言?我是什么?给你什么?」
——产品定位。对谁:统计学概念,对象群体的年龄、性别;我是:产品类别、分类;给你:产品差异化特点
——市场定位。对谁:族群概念,根据群体的行为和态度(或需求,探索消费者想要却未被满足的需求)为两个维度,区分不同族群,挑选目标族群(最正确的生意来源);我是:产品用途;给你:理性利益,交易的理由
——传播定位。对谁:消费者洞察,专属于该群体的心理洞察(Eg:(针对事业瓶颈期职业男性设计的补充能量保健品)不甘心失败,相信敢拼就会赢);我是:产品背后的意义(Eg:充沛的精力是反败为胜的武器);给你:感性理由(Eg:身体健康有活力,工作出色等)
#3 让产品进化为有生命力的品牌:拟人化。「溢价多少」与「忠实粉丝数」是评估品牌最直接、最明确的两个指标
——拟人化的五个方法
1. 一个动人的品牌主张(对应人的价值观):差异化的产品利益点只会让人暂时喜欢,却不会永远爱上——好产品犹如拥有美貌的美女,而主张犹如内涵与气质,没有气质,再美最终也会厌倦。而所谓品牌价值观,以Nike为例,价值观为「无论如何,最终公平正义势必伸张」,既然正义最终到来,所以凡事不用担心,那就「Just Do It!」
2. 保持一致的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品牌主张的外在表现,无论是文字、视觉传播都要保持一致、鲜明的品牌个性;NIke为例,主张「公平正义势必伸张」——拥有倔强正直的个性,传播上偏向使用坚定自省的语气,视觉上也是明朗鲜明的风格;Watch out 一点是如今数字传播时代,许多品牌会在时事热点上蹭热度,但一定要注意坚持用品牌主张的价值观来响应实时热点内容,坚定品牌应有的态度
3. 创造不凡的品牌个性:鲜明有特点的个性
4. 投射品牌背后的善意:犹如一个人活在世上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样,品牌也应该像一个人一样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种善意不仅体现在品牌做什么(参与公益活动),也体现在品牌不做什么(不剥削、不污染环境、不参与非公平交易等)
5. 赋予有感的品牌故事:区别于讲述创始人创业历程的品牌历史,品牌故事侧重于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存在的初衷,品牌给人类贡献的美好,满足了消费者哪些深层次需要却未被满足的需求
写下一些感悟。
「左岸咖啡馆」在看完书后特意上网搜索了「左岸咖啡馆」的案例,年代比较久远了,找到为数不多的广告片,每一条片即使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但是都具有十分统一的风格——高贵、巴黎、感动,广告的风格与语气和品牌推崇的个性一致,我猜想左岸咖啡馆所面对的人群是忙碌、有经济收入的上班族,他们追求的不是咖啡,而是左岸咖啡背后惬意的生活方式,这又联系到书里作者说的一点,通过投射消费者心目中向往的生活形态来引起共鸣;这个案例另一个值得学习的点是品牌创建之初建立的是一个「品牌概念平台」,「左岸咖啡馆」的关键字在「馆」,也就是不仅仅售卖咖啡,还可以包括咖啡馆里一切售卖的商品——奶酪蛋糕、布朗尼等,这样的初始设定可见品牌创始人是一个很有大局观的人。
「广告 vs 营销」书里提到关于广告的其中一个误区:把广告公司当做营销顾问。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广告人和营销人的概念总是很模糊。我看来广告的使命是提炼创意生产最能打动消费者的东西,起到「拉」的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了解产品以及品牌的定位;而对营销而言,还需要一个商业目标(同样是需要清晰的商业课题:市场份额、销售目标等),清楚产品和品牌定位是仅第一步,如何在有限的预算里通过投放不同的媒体、KOL合作、口碑营销,再到渠道管理,营销人员后续做的这些起到「推」的作用,把品牌推广到市场上,一些营销活动也能起到广告效应,最终广告和营销行程相互作用。所以广告的关键在于创意,营销关键在于管理,只是两者会有重叠的部分,恰巧本书讲述的正是两者重叠的部分,也是无论对于广告或者营销都是最重要的部分。
lam@20180901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九):整理: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
当我们面对广告画面的时候,常常会把它当成一幅幅“有字的画”来评价,当你不了解它要解决的商业问题,不清楚它的策略,就很容易陷入对遣词造句和用色排版这些细节的评头论足上,而忽略了广告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好的广告为产品注入灵魂,让人们在享用产品的时候多一分想象,增添享受的情趣,借此增加产品的价值,这就是品牌的价值,看似没什么不同的产品能够卖更高价的原因。 人类需要靠符号来凝结、表达意义。人是符号的动物。
桂氏三角定位模型 定位是所有营销思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决策,是做生意的根本,也是开展市场活动的依据。 什么是定位? 定位是商品要卖给谁?他们把这个商品当作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个商品?对谁而言?我们是什么?给你什么? 定位的三个层次? 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从物理性的定位到心理上的定位。从具象到抽象,从理性推到感性。 产品定位:差异化特点才能够胜出 市场定位:没有选择,就没有策略 针对什么族群提供什么好处,让他们做什么。市场学最重要的是市场区隔。 传播定位:精神层次的定位,具备什么样心理的人而言,拟人化意义是什么?满足了人类什么情感利益?根据市场定位的消费者区隔,选择族群之后,体会这个族群使用商品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消费者洞察。从产品特点延伸到产品利益,再延伸到产品的终极利益点。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商品的情感因素。 传播定位,定义了部分的品牌元素,有了传播定位,品牌的主张就有了;市场定位,定义市场区隔;产品定位是定位的源头,定义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以及生意范围。
拟人化让产品升华为品牌 人们选择产品是经过理性选择的,是基于产品的利益点、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人们选择品牌则是出于情不自禁的喜爱,不用比较就是会毫不犹豫地购买,自动分享。拟人化的方法
提出一个动人的品牌主张保持一致的品牌个性创造不凡的品牌风格与语气投射品牌背后的善意提供一个人们愿意参与的品牌故事如何规划口碑营销 规划口碑营销就像是传教一样,要思考及策划的项目有以下几点:
“神迹” ,品牌的大理想“圣经”, 品牌与产品的故事大纲“仪式”, 沟通的语言、身体语言、吉祥物、视觉艺术“教堂”, 讨论区、博客、社群,由文字升级为影音的分享平台“传教士”,忠实使用者、品牌的粉丝、类别达人,kol,传教士最重要,如果没有,以上皆空。碎句子摘录:
1. 一个广告的风格和语气,应该和广告要说什么有关,或和拟人化后的品牌个性相关。除此之外增加任何相关性,都是在增加创作的杂质。广告未必和产品所属类别带给别人的感受相关,未必和人们体验产品的心情相关。 2. 广告不负责说服,广告只能影响 别人。广告做的是用娱乐的方式打动你,讨好你,引起共鸣,产生兴趣。要说服,最好是一对一服务,而不是广而告之。 3. 广告应该投射消费者心中向往的生活形态来引起共鸣。 4. 品牌建设最困难之处就是:坚持一致性。品牌是一个人,品牌人。请让他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个性。(才会让他人喜爱,容易预测行为)
《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读后感(十):3星|《如何把产品打造成有生命的品牌》:台湾广告人经验谈,离中国大陆、移动互联网太远
作者是台湾奥美资深广告人。书中是作者的一些案例和经验的介绍。总体来说作者的经验离中国大陆和移动互联网太远。
“鬼才”仅仅是奥美董事长对作者随口说的一句话,不是客户或同行封的。
作者最得意的案例是“左岸咖啡”。看书中内容,作者设计营销方案千方百计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左岸咖啡是法国品牌。作者完全不以欺骗为耻。
书名有点失败,太长,又没有特色,不是一个好文案。
全书后40%的篇幅跟主题无关了,有凑字数的嫌疑。
总体评价3星,有一些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我考虑过鲜乳、果汁,甚至啤酒、红酒,但是最后我选择了咖啡。因为酒精类需要被完全地密封起来,而咖啡的价格往往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一杯现磨咖啡可以卖20元,也可卖200元,大部分人辨别咖啡好坏的能力比较薄弱。于是,咖啡类饮品比较可能因为形象而左右定价。#164
2:但我的调研主轴十分明确:检视产品各种不同的形象对价格的影响力,例如,什么颜色的包装最能让你获得高级感?我学习到的不是白色,不是黑色,不是咖啡色,而是深蓝色。#168
3:同时,我也测试了4个品牌故事的原型:以下哪一杯咖啡,你愿意出最高的价钱?1.一杯日本精品咖啡店的招牌咖啡。2.一杯英国首相官邸宴会的咖啡。3.一杯航空头等舱贵宾专用的咖啡。4.一杯法国巴黎哲学家聚集的咖啡馆的咖啡。答案是4,#173
4:为了让左岸咖啡馆非常“法国”,借此满足因为许多消费者“崇法”而取得高价位的形象,我们特别赞助法国驻台代表处在台举办的“法国国庆的慈善义卖”活动。#183
5:为了让左岸咖啡馆更加“法国”,我曾经有一个假戏真做的点子:就是在法国登记一个官网账户,这样我就有了一个以“fr”结尾的网址,当你登陆了这个的官网,你会看见整页一般人都看不懂的法文,只有角落里有你看得懂的两个字:“中文”,#209
6:我觉得林董事长真是个好客户。什么是好客户?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不懂什么的客户。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才会给代理商一个明确的商业课题;知道自己不懂什么的人,才会相信专业,并且懂得如何运用专业。#319
7:全联的客户听进了我的忠告,结果相同的广告定位与风格持续了10年,成为台湾超市行业的第一品牌,无论在销售上、形象上和店面数量上,都是第一!#335
8:艾菲中国秘书长吴孝明老师(他同时是宣亚的总经理)讲了一句老实话:我们每次都准备了三个创意,企业家往往选的都是最差的创意。为什么?因为那是一个企业付费最低的创意。#353
9:台湾高铁最主要的竞争者不是航空公司,不是长途巴士,也不是台铁,而是电信公司。如今电信服务业如此发达,实时视频、实时通话、实时通信都可以取代人们亲临现场的必要性。可是如果大家只沟通不见面,那么就影响了高铁的生意。#460
10:台湾高铁品牌主张“真实接触,Bethere!”的提案,并没有经过长篇大论的市场分析、商业洞察、族群区隔、竞争力分析、产品力分析、策略结构分析、定位结晶、接触点安排、#467
11:但是,一个差异化的特点往往比一个满足大部分消费者需求的利益点更能帮助企业。因为只有差异化的品牌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成长。#523
12:首先,我要特别强调一个营销的真理,那就是“没有选择,就没有策略”。策略的基本精神就是选择一个方向,选择一条路线,选择一个方法;没有选择的话,就会没有方向,没有路线,也没有方法。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可是在我服务过的客户中,有80%是没有选择的,通常都是这个也要,那个也要,#538
13:市场定位的第一个选择是,你要将产品定位在什么人群。市场学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市场区隔,而如何区隔则是其中最棒的学问。#545
14:定位有三个层次,都是使用以下相同句型来描述:对_____人而言,我是_____,给你_____。#618
15:我认为,具有溢价能力的产品才是品牌。当质量相同的产品甚至比别人差一点的产品,却可以卖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时,这家公司才算拥有品牌,品牌提供的最大的利益就是“溢价”。#645
16:另一个检验产品是否升格为品牌的方法就是粉丝数,不是利用水军或僵尸粉刷出来的假数字,也不是利用促销贿赂带来的伪粉丝,而是真正的忠实粉丝。忠实粉丝就是即使你犯错还会为你辩护的人。#649
17:品牌主张与品牌个性是我们这一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但是,在新兴的数字传播革命中却逐渐被遗忘,甚至被恶意地删除。#719
18:第四个创造伟大品牌的要素是,让人们体验品牌背后的善意。#736
19:所以,我们那句话应该改成:“请将客人真正的需求带回来,请把客人真正的需要卖给他。”#885
20:规划口碑营销就像传教一样,要思考及策划的项目有以下几点:1.“神迹”,品牌的大理想。2.“圣经”,品牌与产品的故事大纲。3.“仪式”,沟通的语言、身体语言、吉祥物、视觉艺术。4.“教堂”,讨论区、博客、Messenger、社群,由文字升级为影音的分享平台。5.“传教士”,忠实使用者、品牌的粉丝、类别达人…… #950
21:这个传染源的传染力通常源自人性的释放。有些因素已被证实是制作传染源的最佳成分:1.禁忌。2.极娱乐。3.秘密。4.对抗权威。5.新发明6.真情。#976
22:为什么人们只和非常少数的品牌互动?因为真正已经被拟人化的商品,实在太少。#1102
23:讽刺的是,智能手机的上市反而减少了人们在广告时间转台的可能,87%的人会在广告时间仍然待在电视机前,另一方面,只有0.001%的人会主动打开在线的横幅广告。#1119
24:我虚心求教了同行中几个号称能做营销顾问的高手,而他们脸不红、心不跳的自信打动了我,我相信他们不是自欺欺人,但我发现原来是他们降低了营销专业的门槛,说的是品牌传播策略的内容,却挂上营销专业的行头。#1186
25:直接相关的广告永远不如间接相关的广告来得巧妙,想让人一见钟情,永远记得,广告就必须给人创意满满的感觉,而这就是来自不相关的相关性。#1209
26:我的经验:让人觉得是一个有创意的广告,比让人认为这是一个大气的广告,更能让人们相信你是一个优良的企业。#1241
27:最长久的客户是真正的伙伴,他们不会在广告失败后要代理商检讨汇告,他们只会说,这个广告不成功,你们好好加油,下次给我一个好广告吧!#1256
28:我的经验:从投放预算拿出20%作为制作预算是合理的。太多没必要,太少则会有低俗或拙劣的风险出现,我们就算没有品位,但,千万不可制造低俗。#1323
29:我很早就意识到了“持续不断”的重要性,包括在代言人的运用上。全联先生至今10年,经久不衰,这也是我对明星广告的第一个心得:持续用相同的明星。#1407
30:我对明星广告的第二个心得:绝对不要让明星去演另一个人。运用明星做广告,就是要明星演自己才值代言费,否则何必用明星,就找广告演员就好。#1418
31:有关明星代言的第三个心得:既然要用明星代言,就要用真正的明星才有效。因为经费不够,只雇得起二流的演员,根本就产生不了任何明星的效应。越有名的明星,广告效果就越好,不太有名的所谓明星则根本没有广告效果。#1428
32:我的第四个心得,也许是个偏见:除非我没有更好的点子,否则我不会采用明星广告的手法,因为雇明星付出的成本很高。#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