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28 01:3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摘抄

  《自尊(原书第4版)》是一本由[美]马修·麦凯(Matthew McKay) / 帕特里克·范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44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1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一):恰如其分的自尊

  樊登读书会,听完感觉一般,可能是因为生活中一切太过顺利。学了一个关键时刻,就是养成一个习惯,当你感觉特别好的时候,你就用右手摸左手大拇指的手指盖(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动作),当养成习惯后,以后一摸大拇指的手指盖,就会感觉特别好。

  自尊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

  自尊不足的人,很难自信,也很难通透地对待人生。反之,恰到好处的自尊,让我们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而首先,我们得有勇气改变,行动起来。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二):抱抱那个自卑的小孩

  这本书依然是在上下班路上听樊登读书听完的,我听了两遍,第二遍的时候更深,仿佛以前那个怯懦自卑的小孩就在自己身边。其实工作之后我已经很少会去想“自信、自卑”的话题,工作本身需要每天跟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沟通协作,自信和专业是工作必备的,我觉得自卑已经离我远去了。听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并不是已经克服自卑了,而是我一直选择去忽略,比如别人不赞成、质疑自己的时候就生气,拼命找理由反驳。

  作者在书中提到“如果你认识不到你的自我价值,你感受不到自己的自尊,生活苦不堪言”道出了自尊的重要性,如果缺少自尊就会有很多“保护懒行为”,比如抱怨、发怒、自吹自擂等等,这样我想起自己每次在工作中低落的原因:工作被质疑,领导忽略了自己、甚至某次聊天突然没人接话也会感觉很失落很down·······于是工作中经常会不快乐,常常要与负能量作斗争。一个真正自尊的人,不管别人怎么待他,都能看到自己的可贵之处,也不易被他人左右快乐。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想法和因素会使人自尊不足,并且传授了提升自尊的对策。(待续)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三):如果早一些

  我出现最深层次的否定时期应当是2018年秋末,当你遭受过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以及对自己的期待落空时,那种潮水般袭来的挫败感,让你相信自己真的是一个没用的人,我甚至是打印了一”我是废物“的纸张裱在床头(现在想来,这其实是一种保护自我的手段,只不过代价是通过承认自己的无能。比如我承认自己是废物,我就不用继续工作,坚持学习,面对未来发生的事情也能心安理得,毕竟废物总是失手,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过。

  无法去形容这本书对我来说多有用,只是如果我早一年读到这本书,早一些学到提高自尊的方式,或许我今天又不一样,但就像书里所说的

当时看上去最佳的行为取决你的觉悟

  很可能我当时可能并不会去看这样的一本书,自然而然也不会有现在的不一样。我也时常会想,要是从去年开始每天坚持学英语,到现在我的水平是不是会更好,答案是肯定的,但就我去年的觉悟以及规划来说,英语并不在我的计划之内,去年我跟植物还是玩得挺开心的,所以停止去想这些事情,而着手于现在,有什么是比活在当下更好的选择呢?

  一边看一边写笔记一边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一个慢慢疗愈的过程,而本书恰恰是一个认知-接受-改变的历程,我们都经历过伤痛,面对别人的无理的指责无地自容,也可能从内心深处狠狠的否认自己,但是改变或者我称之为救赎,却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加油。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四):一个人的价值是什么?

  

一个人的价值是什么?

事实上你的价值就是你的意识、你感知和经历的能力。人类生命的价值在于它存在的事实,你是造物主创造出的精密复杂的奇迹。你是一个为生存而努力的人,这足以让你与其他同样为生存而努力的人价值相当,无关乎成就。你做的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份贡献都不应该以证明自我价值为目标,而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体现。你应该为了充实生活努力,而非拼命证实自己。

无论你是一个正在攻克癌症的研究者抑或是扫马路的清洁工,你都已经知道希望和恐惧、依恋和失去、需要和失望,你都已经远眺过世界并竭力将它看明白,你都已经处理过一系列自身特有的问题,并且承受过痛苦。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能够缓解疼痛,你已经尝试过很多策略。一些已经奏效,一些却没有。一些只能在短期内奏效,从长远来看,却让你变得更加忧伤。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努力活着。尽管生活的道路布满荆棘,你仍不懈尝试。这就是你的价值、你的人性。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五):读后感

  7.【每日一问】现状3/11

  12月8日群昵称:东巴兔子

  这是情绪状况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忘了“自己的价值”是保护自己的壳,就容易感到被冒犯。

  需求很多次被忽略,不被重视的时候。

  语言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哎,这个就有点让人捉急了。

  阅读《自尊》的过程中,就像在这本书里提到的种种案例和情况里对应自己过往遇到的事情,是的是的,我也是这样,没错没错,我也遇到过,嗷,原来是这样子,嗯嗯,有道理。

  对应结束以后集成册的就是我们的“自尊”遇阻错题本,方便在最合适的时候引导我们向一个良性方向去走。

  在书中提到诸多的量表和科学方法里,对“认识到自我价值”印象最深刻,对触动我的“自我价值”四个字开始重复念方便琢磨,念着念着就有点不识字的倾向,更不要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情形出现,只剩迷茫,于是翻开手机看到综艺《舞蹈风暴》,其中沈伟老师对大朱辅导后的采访,“叮”给了我启发,

  “如果你要是去帮助他,首先要把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先说出来,而且很严重的说出来,他其实有一点开始要放弃的状态,就是被大的趋势给吓坏了,就感觉什么都不愿意做了,他忘了他自己的价值了。”

  沈伟老师安慰大朱:难在你不知道,你知道了就不难了。

  启发就是,原来工作生活中,没有谁是希望我们不好,说出问题的严重,意图是让我们重视,做出最大努力调整,而我们接收过程中,注意力会被环境和严重性全部吸进去,完全忘了自己原有的可以做到的能力。连舞艺出众的大朱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不是一个孤例。

  也想明白了,一直在追寻初始原因的目的是对症下药,连这个都有点忘了。所以在听书《悲剧的诞生》时,断章取义“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现象,二者均无意义,他得出了否定世界和人生的结论。尼采也承认世界和人生本无意义”,拿人生无意义给自己的负能量,负情绪以合理赋值,但是尼采也承认世界和人生本无意义接的下一句是“但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艺术赋予它们一种意义,借此来肯定世界和人生”。

  计划通过阅读和请教继续追寻“价值”,赋予追寻过程一种意义,借此来肯定我的人生和“自我价值”。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六):自我价值

  

马修•麦凯说:如果你认识不到你的自我价值,你感受不到自己的自尊,生活就会苦不堪言。

1.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自我意识: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看到自身价值。

2.自尊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同情,当你对自己有同情心时,就能了解并接受自己,如果你犯了错,也能原谅自己。

3. 自尊根植于你对自己的无条件接受,认清自己与生俱来的宝贵价值,不被错误蒙蔽双眼。悦纳自己不是在改正错误之后应该做的—而是无论犯错与否,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4.错误并不存在于当下,只是你做过之后经过反思的事后解读,这个解读是以当下的觉悟去度量当时那个既使竭尽全力但还不具备成功条件的自己。

5.他人的负面评价对你的自尊是致命的打击,他们说出或暗示你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令你对自己的好感骤然下降,对自尊不足的人而言,批评是强有力的泄气手段。

6.无论你多么公正聪明或多么有洞察力,先天因素造成的行为倾向都会阻止你完全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现实,因此,没有人的批评是完全客观的。

7.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拖着一个巨大的旧行为模式包裹,他们懒得对现实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就对你展开指手画脚,所以,不要把别人的批评太当回事。

8.对批评进行回应的有效方法就是使用肯定的方式,说三句话:你说的对,我按你说的办,谢谢你。这样可以快速中止喋喋不休。

9.无法开口向别人提出要求,是自尊不足的表现,它根源于你的自卑情节:你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所想的东西,你的需要不正当或不重要,而别人比你更有意义,更为迫切。

10.无论你是谁,你的父母都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对你的自我感觉产生最强的影响。没人哄,没人抱,没人说话,没人爱抚的孩子,体会到了无助和微不足道,这是自尊不足的第一步。

作者说,你对自身在世界中的价值的看法是你的核心信条,这是自尊的基石,决定了你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以及你如何解读周围的事件。本书有大量的深刻观点与具体工具,畅销30余年,帮助近百万读者重建自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自助好书。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七):为什么你要听批评之声

  

你洗耳恭听批评之声是因为这样做大有裨益。尽管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批评者能帮助你满足某些基本需求,听他们恶意攻击的这种倾向也就能够得到强化。痛苦不堪如何得到强化?自我抨击既然让你饱受煎熬,又如何满足需求呢?

了解批评者功能的第一步是明白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感到:

·安全无忧

·天生我才必有用

·被父母和其他重要人士认可

·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价值感,感觉良好

自尊充足和自尊不足的人会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如果你自尊充足,就会充满自信,通过抗击或消除让你担惊受怕的事物来保持安全感。你会去积极解决问题,而非一味地忧心忡忡,你会想方设法地让周围人对你做出积极响应。你会直面人际冲突,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它们自然消失。

相反,自尊匮乏会剥夺你的自信,让你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消除焦虑、解决人际纠纷或者规避风险。因为你质疑自己的能力,生活愈显艰难痛苦。你会抗拒改变,也会因此而焦虑不安。

这时批评者就开始见缝插针。自尊不足的人往往要依赖批评之声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无助,停止仇视和贬损自己。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批评者在抨击你的同时,也是在安慰你。这就是摆脱批评者的困难所在。你能活得更有安全感、更舒适自在,批评者可谓功不可没。不幸的是,你要为批评者的支持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以损害自我价值感为前提。但是,因为每次批评者大吼大叫时,你的焦虑都会减轻,不再感到那么一筹莫展,或是不再那么不堪一击,洗耳恭听由此得到强化。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八):读书笔记

  

笔记规则:“直接引用”(用自己的话说书上的内容)【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一章 自尊的实质

“当你排斥自己的某些方面时,实则是在大肆破坏自己的心理构造。而只有自尊,才能真正维系你的生命。”

(评判和否定会让你陷入被动,失去主观能动性,失去进取心和尝试的勇气。)“你不愿与人敞开心扉、谈论性事、成为焦点、听到批评、寻求帮助或者解决问题。”【来自自己的评判和否定更甚于来自他人的。】

(自尊和环境的因果关系?无直接关系。自尊——想法——环境,环境——想法——自尊)

第二章 病态批评

【我个人的病态批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好好看看能怎么解决。】

(你的批评之声是谁的声音?)【一个愤怒的脱离权威离经叛道的人,一个天父,一个复制了我自己声音的评判者,一个制定规则的人。】

“自我评论很正常,因为只有你最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但是批评者的攻击却不是关注自我感受和行为的正常方式。比如说,当你反思第一次约会的感受时,批评者会用大喇叭冲你喊,你乳臭未干、呆板迟钝、前言不搭后语,对方不可能再出来见你,从而蒙蔽你所有正常、理性的反思。大喊大叫、絮絮叨叨的批评者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他对你的心理健康的毒害程度几乎高于任何创伤或失败,因为悲伤和痛苦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但批评者却总是与你形影不离——评判、指责、挑错,而你只能束手就擒。他一说“你又白痴了一次”,你就瞬间觉得自己大错特错。”

(批评者说话的时候喜欢用缩略语。“懒”“愚蠢”“笨”。批评者回放场景、形象、图片。【尽管那已经几乎与你没有关系。】)

(批评者在做的事情是诋毁你的自我价值。)

(“应该”,阻止你干你真正想干的事儿【从后果出发,而非从评判出发】)

(“禁止手势“是人格心理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提出的,“不接受几次惩罚,就不可能成长”,这样的惩罚就是所谓禁止手势。禁止手势的频率可以使得谎言成为现实,因为你慢慢接受一个“你不够好”的谎言为现实。)

(自尊的人会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问题消失。自尊匮乏则剥夺人们的自信,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批评者见缝插针,自尊不足的人依赖批评之声来克服焦虑和无助,借助批评来停止仇视、贬损自己。摆脱批评者难在抨击的同时,批评者也是在安慰你。)“你能活得更有安全感,更舒适自在,批评者可谓功不可没。”(但代价是沉重的,损害自我价值感)

【找到一个人,帮他建立起自尊。你会获得更多的经历。】

【我为什么说到而做不到呢?因为要求正是批评者提出来的。或许我生活的困难还来自于对批评者的逆反心理。】

【使用正强化与“负强化”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负强化:“任何能够减轻焦虑、负罪感、无助感或者挫败感的想法都会被强化。”

(贬低工作、贬低别人、做白日梦、痛苦追忆)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九):如何去面对大脑中的病态批评?

  

如何去面对大脑中的病态批评?

本文作者:马修·麦凯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赖特学院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致力于研究焦虑和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著有众多心理自助畅销书,包括《自尊》《放松与减压手册》《想法与感受》等。

有时候一个认大脑中会存在病态批评,“病态批评”一词由心理学家尤金·萨根首次提出,用以描述自我抨击、自我批判的内在声音。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批评的内在声音,但自尊不足的人往往听到的是更加恶毒、更加洪亮的病态批评之声。

事情进展稍有不顺,批评者就会向你发起进攻,拿你和别人比——比他们的成就和能力——然后得出你技不如人的结论。批评者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完美标准,你稍有不慎,就被骂得狗血淋头。他只记一本账,写满了你的失败经历,从不记录你的优点或成就。他为你该如何生活制定出清规戒律,如果你不照章办事,就能听到他对你大吼大叫,痛斥你糟糕透顶。他督促你要成为佼佼者——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就是一文不值。他用各种恶名辱骂你:愚蠢、无能、丑陋、自私、软弱,还让你对此深信不疑。他能读懂你朋友的心思,还能让你认为他们对你感到厌烦、失望、厌恶,不想再和你继续交往。他坚持认为你“总是言语幼稚”,或是“总把关系搞砸”,或是“从没按时完成任务”,从而夸大你的缺点。?

病态批评每天都乐此不疲地诋毁你的自我价值。但他的声音却深藏不露,和你的想法浑然一体,致使你无从知晓它的存在,自然也看不到它毁灭性的恶果。自我抨击却还常常显得合情合理。这种吹毛求疵、指手画脚的内心声音似乎已自然而然地和你融为一体。事实上,这种批评是一头心里的猛兽,每发起一次攻击,都会削弱和击碎你良好的自我感觉。

为了打压大脑中的批评者,你可以借鉴下列肯定语句。

·我是有价值的,因为我能呼吸、有感觉、有意识。

·为什么我会伤害自己?我在努力求生存,不遗余力。

·我痛,我爱,我为生活而打拼。我是一个好人。

·我的痛苦、我的希望和我为生存做出的奋斗是我与其他每个人的共同点。我们都只是为了生活而打拼,不遗余力。

以上语句可能会有某一个适合你,也可能都不适合。重要的是你能编写出自己认可的语句,并用它替换你的批评之声。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十):你的生活中有多少的“应该”?

  《自尊》封面

  “你这么大了,应该找对象/结婚/生娃/要二胎啦!”

  “你过年就应该在家陪着爸妈聊天、走亲戚,找你那些同学干啥?”

  “你干工作就应该从不犯错。”

  你是否听过别人对你说的这些“应该”?

  “我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呀,怎么这么久还没想到思路?”

  “我应该成为完美的孩子/爱人/朋友/家长/员工/老板。”

  “我应该克制,抵挡美食的诱惑,保持身材。”

  你是否也有对自己的很多“应该”?

  《自尊》这本书认为,这些“应该”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各种清规戒律,是病态批评的火力最大的武器。它们来自父母、文化和同伴的期待,来自你对关爱、融入集体的需求,来自对安全感和悦纳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做到了“应该”,病态批评者的评价会强化你的“应该”,从而可以保护你的自尊。如果没有做到“应该”,病态批评者可能会把你批评得一无是处,让你感觉自己特别内疚、没价值、与他人格格不入,从而攻击你的自尊。

  当然,每个人心中的“应该”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发生同样的事情,秉持不同信念的人,产生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考上了某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的两个人,小A可能认为自己发挥超常,因此特别开心地就到学校报到了;小B平常总是年级前几,认为自己应该能考到全国Top3,对目前录取的学校和专业都很不满意。

  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应该”,只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太熟悉自己了,导致习焉不察。那如何找到这些“应该”呢?

片段来自《自尊》P139: 针对每一方面,对自己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我在这方面是否有负罪感或是常常自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2、我在这方面是否常常举棋不定?比如,我是否在应该做的和自己想做的事情之间举棋不定、备受煎熬? 3、我是否总感到要在这方面尽义务或是偿还什么? 4、我在这方面是否总在逃避自认为应尽的职责?

  当你确定了想要探讨的生活或工作的方面,按照这四个问题逐个找到答案,就能够很顺利地发现自己在该方面存在的“应该”。如果把生活和工作所有涉及的方面,都挨个问一遍,就能够发掘出自己未被发现的人生信条、准则、价值观。

  最近,朋友小张找我闲聊了一回。小张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地对待每一项任务,绝不容忍一丝一毫的倦怠。无论任务多艰巨,她都不会拖延超过最后期限,因为不惜通宵达旦地加班。虽然她偶尔也会抱怨自己太累,但她喜欢看到自己精明能干、免受批评的状态。她就符合第3种情况,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工作,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小张的男友经常出差,加上小张工作忙,两人经常见不上面,或者约会吃饭的时候小张还在处理工作。时间久了,男友责怪小张不重视他俩的感情,时常闹情绪。小张不得不花时间来哄男友开心,但为了保障工作进度,经常在约会之后回家熬夜赶工。每当这时,她都感觉自己像被掏空了一样,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个正常的有事业和爱情的女孩”(她的“应该”),一度怀疑自己没能力让自己感觉幸福。她在恋爱上的状态符合第1条,她在平衡男友感受和工作状态两个方面常常受到煎熬,要么心理承受男友的不理解,要么身体承受加班的苦。

  我给小张分析完,她发现了自己其实是个事业型的女孩,她认为女孩子应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而自己现在年轻,正好是拼事业的好时机,因此,她现在是工作第一位,情感第二位。理顺了这个,她对于自己和男友的关系也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打算约男友好好谈谈自己目前的想法,争取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男友责怪小张时,假若小张觉得男友应该理解她,这时候她就会产生对男友的怨念,而不会主动哄男友;假如小张觉得自己应该先事业再感情,也许就跟这个不理解她的男友分手了。

  一般来说,当你存在愧疚、犹豫、亏欠或是逃避的想法时,你很有可能被某种“应该”束缚着,可以用刚才提到的“四问”来找到现象背后的“应该”。当然,一件事情很简单,不需要特别考虑就能完成时,我们不需要考虑这件事情背后是否有“应该”,比如,听音乐时先戴左耳的耳机还是右耳的耳机。

  亲爱的小伙伴,你的生活中有多少的“应该”呢?推荐你在遇到窘境的时候,多多问自己,找出背后的“应该”,确定自己的信念及价值观,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尊(原书第4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