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是一本由[英]朱迪思.马吉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精选点评:
●书里的花花草草小动物又萌又精致,还有那些画风清奇的插图,这些博物学家对自然纯粹又专注的爱让人心生羡慕和感动
●做的挺精致的,18 19世纪植物学,动物学原来在上层社会这么风靡~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自然大发现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但博物志记录了美的印痕。
●前些天,还和同事讨论,在“点击链接”和“一键收藏”的年代,有些书真的没有【印刷价值】了。但,这本书是个反例——很值得
●前辈们的做书故事,感动又唏嘘啊!
●伦敦自然博物馆收藏的重要博物类图书介绍,主要包括作者生平、成书历程、书籍意义等。趣味性上不及另一本《博物学家的传世珍宝》,但对于博物学爱好者来说能积累大量知识。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一):草稿
提起中世纪,自然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怪物,本来在古老的神话中,怪物就已经存在,各式各样的形象早已录入书籍之中。阿尔德罗万迪的笔下,就有着各种怪物,或许这些形象,是人体畸形所致,要记住,在过去,怪物拥着更广泛的地位。
说起玫瑰花,谁都知道,表示爱情的话语,现在的情人节送的玫瑰应该算是月季吧。看看 雷杜德 笔下的玫瑰花,枝条上有刺,叶片上有皱纹。还真没想到,林奈所提出的按雌雄蕊进行植物的分类方法,曾经被“下流的”。不过,他的方法真的是简单易懂。
这幅绘有蝴蝶对图片,看起来极度美丽,其出自巴布对笔下。对于蝴蝶和蛾对区别,之前关注于他对翅膀,原来触角也是区分的重要依据。巴布在描述昆虫时,文字言语与当代的科学家有着区别,文笔随意自由,有种美丽的浪漫色彩。
都知道拿破仑曾经为了埃及的广大资源,效仿亚历山大大帝想占有埃及,只是在埃及的战斗最终却是失败而告终。其有影响力的举措,是派兵的同时,还组织了法国的各类科学家前往,对当地的动植物、地形、遗址等进行了观察描绘,并编写出《埃及志》。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二):博物学的世界,真心美!
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千百年来,静静地躲在大海深处,与世隔绝。这一天,一艘船在海风的带动下,经过了小岛附近,船上的人发现了小岛,于是调整方向,朝小岛驶来。船上下来两个人,身上背着包,向着岛深处走去,尘封千年的小岛,第一次在人类面前展现了原始的面貌。突然一个人被一株从没见过的植物吸引,他细细测量着这株植物的各种数据并记录在纸上,甚至还挖开了地上的泥土,看看它的生长环境。最后,他找了一个角度,将这种植物画了下来,做完这一切,他将所有资料归并在一起,放在一个袋子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现在还不是制作标本时候,等他发现第二株一样的植物,他就会尝试着将它制作成标本,带回人类世界展出或研究。 这是我心目中博物学家的日常,也是我想着如果某一天我能穿越回到大航海的时代,想要过的生活。寻找未知,发现未知,记录未知,这样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当人类不再只是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时候,或者说确保生存已经不是生活中占据大多数时间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研究的兴趣,于是这个世界就慢慢地对人类展现出蒙在面纱中的脸。 博物学是什么?它很古老,是研究人类与大自然的一门古老学问,包含了很多内容。可能这么说还是有点让人懵懂,那有一句话你一定有印象,那就是我们常说一个人很博学就会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来形容他。这就有博物学的意味在里面了,因为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都包含在博物学内。 当然一开始人类的技术还不够先进,对事物的认知还在原始阶段。慢慢的,人类的科技树让人类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可以探索以前无法探索的地方。通过文字、图像、影像来保存着对未知事物的发现研究成果。世界的大拼图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拼出来的。当然即便是现代社会,我们也不敢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全貌,这个大拼图可能依然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拼图片。这个大拼图需要谁去完成?我想,这需要更多的博物学家。 初初翻阅《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看到目录的时候,我是把它当成一本书单推荐书,还想着照着这里面的书名去看看这些书,然后发现不对,这些都是文物了,有没有引进还真不好说。我搜索了一下平常去买书的网站,果然不是都能搜索到,不过我发现了我最喜欢的《玫瑰圣经》在做活动,于是开心的下了一单。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讲述了三十一本博物学的经典著作,它们的作者,它们的诞生,就好像一个个优美的传奇故事,还有一些小八卦,阅读起来很有意思。当然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就是精美的插画了!也是这些插画让我想到要一本本地把书买来看,不过客观条件不允许,只能在这本书中解解馋了! 这些著作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也有一些谬误的地方,不过有些大道理我也不想多说,我觉得它们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我相信它们一定保留了一些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的物种的描述和图画。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种灭绝的速度也在加快,很多物种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人类视线中了。是灭绝了么?还是在人类看不见的地方休养生息?或许我们只能在资料中寻找它们的踪迹了。 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跟一个笑话一样,“从前有一位公公……”。好好体会一下。不过我还是会举双手双脚推荐给你看,因为真的太美了!尤其推荐给像我一样希望宝宝们更多接触大自然的宝爸宝妈们!最后,不想配图,我相信只要你看一眼,就会爱上!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三):自然的历史
我相信,对于咱们所生活的大自然,人类是充满着好奇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种好奇推动着我们向这一个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发起无数的探索。从古至今有不少的人对自然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这一本书来了解一下,古往今来对于大自然的探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博物馆已经成了咱们去学习,或者说探索咱们身边的或者说过去的历史的一种途径。博物学是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早期最大销量著作的题材。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一些著作。并且,本书还讨论了这些图书的创作过程以及图书与科学及其发展的相关性,书中的文章揭示了插图是如何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人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更加全面。在对自然事件的研究中,博物学插图与文字说明同等重要。
这本书的目录设计非常的有独特性,因为它的目录是以不同著名人物的作品为标题的。首先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通览了整个目录,看一看哪一位作家的哪部作品的名字比较吸引我,然后我就先去看对应的部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是非常适合读者有趣味性品味阅读的,当我对那一部作品感兴趣了,我就直接可以翻着那个页面去看。
边看这本书里面的不同的著作,我感觉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却了解了这些名人,他们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他们是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去,比如普林尼在自己的《博物志》这本书里面,他倾尽了他的所有。《博物志》. 这本书是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是那个时代自然世界所有知识的汇编,也是已知的人类在这个研究领域的首次尝试。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还向我们阐述了关于普林尼的这一部著作,他的每一部分在向我们讲述的是什么东西,以便我们在看完他的作品之后,对名家的作品有兴趣,从而自己去把这些书找出来,详细的读一读。
可能你听我的讲述,你会觉得这一本书是一本特别枯燥无趣的科学类文章,其实你想错了,这本书它的印刷上面非常的精美,因为几乎它的每一篇文章都配有非常精美的关于植物的一些插图。可是呢,这些插图的下面又配有一些独特的文字,只有当我们不断的去学习了解语言,才能够更好的来看懂这一些插图。
如果说你对自然界非常感兴趣,那么我觉得你可以来看一看这本书,这本书里面不仅给我们讲了植物、动物,甚至是一些特殊的存在。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上优美的插画,在我们的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美妙的共鸣。自然界离我们很近,也可以说很远。但是呢,在这部作品当中,我们就可以离自然界非常近了。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四):有些人,本就是为冒险而生,这才是人生的浪漫
“博物”二字由来已久,《汉书》有载“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这是一句高赞,形容某人学识渊达,放在常人身上,自然难以见识那种浩瀚。
不过我们可以先做个畅想,假如有一个老物件摆在你面前,就比如最常见的琥珀吧(当然不是郭德纲口中所说于谦家里那件长颈鹿蜜蜡),你看着那个剔透如晶石的淡黄物什里包裹着一只眼熟又觉得古怪的虫子,脑海中会不会有一刻突然好像连接上了时光机:那是几十万年前的盛夏,树枝高长,虫鸣、风声、除此外四下一片静谧,阳光透过枝头斑驳在松软的地面,一只甲虫正抬头望天,却不巧松脂摆落将其层层包住。然后它们一起被深埋在土壤里,炎夏、寒冬,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被路人无意间捡起,过去的同类早已消亡归于自然,只有它还保持着抬头望天的动作。
历史感从何而来,就在此处,你见此石,眼前却是山峦壮阔,你见此叶,眼前却是万羽朝天。有人说“物”的价值在于它背后的故事,这是对的,任何一件博物品之由来非得是历经颠沛辗转,过手不下数百上千,方能凝聚力量。
所以“博物”,看的是物件,要的却是那份博大。
当然,话说回头,看物简单,博物很难,说到底是若想在一方面擅长且精,非得是醉心于此甚至伴有些病态才行。
那么便有人针对我等路人想到了轻便的主意,为大大小小的“物”做著,写成“博物志”,一则是科学的记录价值,二则有了分享与传播的人文价值。来自大英博物馆的这本《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便是如此。
这么一本厚重的读物当然不是作者马吉一个人的功劳,其中汇聚的知识含量来源于31位博物学家的心血,其中内容包罗有鸟兽鱼虫,花草林木,,各篇出处不同,专攻有异,不过也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纯自然之物。
博物学对应的英文为 natural history,此词组来源于老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 )。其history可以等同于研究、探究,字面意思倒不难解,但《博物志》中所对应的historia并不含有“历史”的意思,这就有些奇妙了,博物学包罗万象,分支众多,但与“历史学”又截然不同,其同样也不对应“科学”,它所指向的,是人们对于已知事物朝未知世界的一种推想,其中感性的部分并不弱于理性。
比如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记载的怪物异兽之幻奇并不亚于《山海经》,更被撰文者托马索批评为错乱一通,但从开拓层面,老普林尼此著部分也是为攻讦当时贵族对奢靡的享受,并寄希望于将书中记载的广阔世界带给工匠、农民阶级阅读,此举又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的意思。
所以阅读“博物类书籍”是除了需要一定的遐想空间的,也需要一定的分辨能力,以杰拉德的《草药通志》为例。
任何触及生命安全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在现代医学还未启蒙的阶段,草药学本身就承担着很重的社会责任,与《本草纲目》相同,创作者以个人经历为主,通过各地传说、见闻、实测总结整合而成。不同的是,其中依旧不乏西方的浪漫强调,比如“痛并快乐地生长在潮湿地带”这类修饰句屡见。虽然依旧有浮夸、引用方面的错漏,被赫胥黎认为是一部分的轻浮乱来,但不可否认,在距今四百年的生物变迁里,这本书所起到的引导作用是极其可观的。
当然,聊起“博物志”,不得不聊绘图的重要性,此书中所截取的插图均来自于各原著手稿,或有作者听闻夸大而成,如乌利塞的《怪物志》,奇幻之处不输神学,或有创作者临摹写实为主,如萨巴的《自然宝藏》中,对古老物种不厌其烦的真实还原。其指向性的明确,对阅读体验的加成都是无法被忽视的。
此处还有个小故事,罗伯特桑顿创作《花之神殿》时因所雇佣的色师开销巨大,而导致其竟然破产,也能让人想见一种对“物”的痴迷感,正应了我们所说不疯魔不成佛的道理。
绘图之于博物志的重要性,就如人体解剖对现代医学的撬动。想当初医生安德烈·维萨里不惜去刑场盗尸来研究人体结构最终自己也被送上刑场,两千年博物学演变中,绘图所记录下的那些或真实、或传说的生物图案,何尝不是对科学、对历史的另一种推进。
翻开这些书页,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个个为爱好、为梦想奉献一生的痴人所留下的宝藏。也许这个世界本就分开两边,一半属于凡人,一半属于痴人,或许你无法想象,有些人会因为他人口中的一句“指鹿为马”,而跨越千里,辗转百日,去找寻那本就不存在的生物;你也无法理解,那些本可以依靠超过平民百倍学识而收获丰足生活的大人物们,甘愿放弃眼前的唾手可得,去应一场与自然虚无的约会。
但他们确切发生着,萨巴将东印度至美洲、非洲的大小渡口跑遍;马丁散尽万贯家财招募画手,又能以因标准不符真实,放弃三年的努力重头再来;艾伯特在微型摄影技术出现的几十年前,一生为昆虫们绘制五千多幅水彩。
有些人,生来就是冒险者,而改变这个世界的机会,永远都属于这些冒险家们。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五):这些科学家们的伟大发现,你知道多少?
一千九百多年前,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熔岩夺去了博学多才的老普林尼的生命。
公元23年,老普林尼于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城,他家境优渥,曾经在罗马攻读法学。大学毕业后,他先是担任律师,后来又在法国、西班牙、北非等地区担任过军事和行政职务。
老普林尼学识渊博,思想敏锐,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共三十七卷的《博物志》,这部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总汇。
据说哥伦布在进行第一次航海旅行之前,仔仔细细地把《博物志》读了两遍;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也对此书作了深入的研究。
后来,十九世纪的评论家们认为,《博物志》是古代人对知识的错误认识,所以对它的评价并不高。但是随着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这部著作是我们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述了许多纯历史的事实。
要不是有老普林尼的记载,许多古代的城市、河流和港口的名字早已湮没无闻。学者们借助《博物志》才认识了许多与老普林尼同时代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有许多古代作品都没有保存下来,而老普林尼的记载则是说明它们存在的唯一证据。
1506年,在挖掘罗马时期的一个葡萄园时发现的大理石雕像,充分证明了老普林尼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个雕像被证实是一个失传很久的艺术品,而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中把它称为“一切绘画与雕塑作品之中的珍品”。这座雕像塑造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在同两条缠住他们身躯的巨蟒奋力搏斗的生动形象。这个雕像现存梵蒂冈博物馆,每年为罗马招徕大批游客。
老普林尼毫不掩饰自己独创性的不足,在给将要继承皇位的提图斯的献词中,他写道,“在我的作品中有二万个条目抄自过去作家的作品,其中大多数是古希腊的。”但是,在这样一部拥有三万五千个条目的著作中,许多都是他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是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不耻下问的结果,即使对方是创作奶酪之人,或者是渔夫,他也向他们虚心求教。
老普林尼对钻石、彩虹、人眼、胚胎、葡萄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他对蚂蚁、蜂、蚊子等十分感兴趣,对这些昆虫的活动情况曾作了细致的观察。在《博物志》中,还记载了一次日食。
不过,有些事儿确实让现代人看了觉得不可思议,比如他在《博物志》中写道,“治胃病最好的方法是,吃煮沸后经火烤而又整个地放入酒或鱼油中的蜗牛;用鼠粪擦腹部,对治疗肾结石十分有效。”
但无论如何,《博物志》为我们提供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人类伟大的知识宝藏。
在英国,有个和老普林尼同样伟大的人,名字叫做罗伯特·胡克。
他是英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仪器设计师和发明家。他从小喜好制作各类模型,到了二十多岁,开始与波义耳等科学家合作制作实验设备。
胡克曾亲手制作了一具采用多片透镜组合而成的复合式显微镜,虽然复杂有余,但放大倍率不足。受放大率的限制,胡克并没有观察到真正意义的细胞,但他将软木腔室结构命名为“cell”,影响了后人对细胞结构的硏究与命名。
1665年,胡克出版了《显微图谱》,第一次把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显微结构展示出来。这本书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相当轰动的效应,堪称与伽利略的《星空信使》媲美。
如今,《博物志》和《显微图谱》都被存放在伦敦自然博物馆里。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有着超过7000万件动物、植物、化石、岩石与矿物标本的馆藏,更有一间傲视全球的自然史图书馆,收藏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自然历史文献和罕见的古卷宗,以及超过50万件艺术品,包括鸟类、开花植物、哺乳类与昆虫为题材的精美水彩画,极具科学与艺术价值。
除了《博物志》和《显微图谱》以外,还有巴西利厄斯·贝斯莱尔的 《艾希施泰特花园》、约翰·杰拉德的《草药通志》、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的《怪物志与动物志》等等,每一本都令人瞠目结舌。
尽管你没有机会亲自去伦敦自然博物馆,但可以在《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里欣赏这些传世珍品。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的作者朱迪思·马吉,是伦敦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的艺术藏品主管,他曾经出版的《大自然的艺术》《植物发现:植物学家探索之旅》和《伟大的博物学家》等,都畅销于十几个国家,让无数人圆了自己的科普梦。
这本《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是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精选了经典博物学家的31部传世名作,借助31篇简练生动的文字和200幅精美珍贵的手绘插图,回顾伟大著作的诞生,展现博物之美,重现那段有关探索与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历史时刻。
如果说伦敦自然博物馆的收藏,包含了许多知名科学家所提出的概念,和无名英雄的心血结晶,那么《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就是将这些或知名,或无名的伟大科学家们的努力,从历史的尘埃下捡拾起来,让那些曾经闪耀过的科学,穿过时间的隧道,重新来到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