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7-17 2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锦集

  《博物学传世名作》是一本由[英]朱迪思.马吉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元,页数:2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精选点评

  ●书里花花草草动物又萌又精致,还有那些画风清奇插图,这些博物学家对自然纯粹又专注的人心羡慕感动

  ●前辈们的做书故事,感动又唏嘘啊!

  ●伦敦自然博物馆收藏重要博物类图书介绍,主要包括作者生平、成书历程书籍意义等。趣味性上不及另一本《博物学家的传世珍宝》,但对于博物学爱好者来说能积累大量知识

  ●做的挺精致的,18 19世纪植物学,动物学原来在上层社会这么风靡~

  ●伴随着地理发现的自然大发现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但博物志记录了美的印痕

  ●前些天,还和同事讨论,在“点击链接”和“一键收藏”的年代,有些书真的没有【印刷价值】了。但,这本书是个反例——很值得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一):草稿

  提起中世纪,自然会想到各种各样怪物,本来在古老神话中,怪物就已经存在各式各样形象早已录入书籍之中。阿尔德罗万迪的笔下,就有着各种怪物,或许这些形象,是人体畸形所致,要记住,在过去,怪物拥着更广泛的地位

  说起玫瑰花,谁都知道表示爱情话语,现在的情人节送的玫瑰应该算是月季吧。看看 雷杜德 笔下的玫瑰花,枝条上有刺,叶片上有皱纹。还真没想到,林奈所提出的按雌雄进行植物的分类方法曾经被“下流的”。不过,他的方法真的是简单易懂

  这幅绘有蝴蝶图片看起来极度美丽,其出自巴布对笔下。对于蝴蝶和蛾对区别,之前关注于他对翅膀,原来触角也是区分的重要依据。巴布在描述昆虫时,文字言语当代科学家有着区别,文笔随意自由有种美丽的浪漫色彩

  都知道拿破仑曾经为了埃及的广大资源,效仿亚历山大大帝想占有埃及,只是在埃及的战斗最终却是失败而告终。其有影响力举措,是派兵的同时,还组织了法国的各类科学家前往,对地的动植物地形遗址等进行了观察描绘,并编写出《埃及志》。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二):博物学的世界真心美!

  一座荒无人烟小岛,千百年来,静静地躲在大海深处,与世隔绝。这一天,一艘船在海风带动下,经过了小附近,船上的人发现了小岛,于是调整方向,朝小岛驶来。船上下来两个人,身上背着包,向着岛深处走去,尘封千年的小岛,第一次在人类面前展现原始面貌突然一个人被一株从没见过的植物吸引,他细细测量着这株植物的各种数据并记录在纸上,甚至还挖开了地上的泥土,看它的生长环境。最后,他找了一个角度,将这种植物画了下来,做完这一切,他将所有资料归并在一起,放在一个袋子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现在还不是制作标本时候,等他发现第二株一样的植物,他就会尝试着将它制作成标本,带回人类世界展出或研究。 这是我目中博物学家的日常,也是我想着如果某一天我能穿越回到大航海的时代,想要过的生活。寻找未知,发现未知,记录未知,这样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当人类不再只是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时候,或者说确保生存已经不是生活中占据大多数时间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研究的兴趣,于是这个世界就慢慢地对人类展现出蒙在面纱中的脸。 博物学是什么?它很古老,是研究人类与大自然的一门古老学问,包含了很多内容。可能这么说还是有点让人懵懂,那有一句话你一定有印象,那就是我们常说一个人很博学就会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来形容他。这就有博物学的意味在里面了,因为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都包含在博物学内。 当然一开始人类的技术还不够先进,对事物的认知还在原始阶段。慢慢的,人类的科技树让人类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可以探索以前无法探索的地方。通过文字、图像、影像来保存着对未知事物的发现研究成果。世界的大拼图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拼出来的。当然即便是现代社会,我们也不敢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全貌,这个大拼图可能依然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拼图片。这个大拼图需要谁去完成?我想,这需要更多的博物学家。 初初翻阅《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看到目录的时候,我是把它当成一本书单推荐书,还想着照着这里面的书名去看看这些书,然后发现不对,这些都是文物了,有没有引进还真不好说。我搜索了一下平常去买书的网站,果然不是都能搜索到,不过我发现了我最喜欢的《玫瑰圣经》在做活动,于是开心的下了一单。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讲述了三十一本博物学的经典著作,它们的作者,它们的诞生,就好像一个个优美的传奇故事,还有一些小八卦,阅读起来很有意思。当然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就是精美的插画了!也是这些插画让我想到要一本本地把书买来看,不过客观条件不允许,只能在这本书中解解馋了! 这些著作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也有一些谬误的地方,不过有些大道理我也不想多说,我觉得它们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我相信它们一定保留了一些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的物种的描述和图画。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种灭绝的速度也在加快,很多物种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人类视线中了。是灭绝了么?还是在人类看不见的地方休养生息?或许我们只能在资料中寻找它们的踪迹了。 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跟一个笑话一样,“从前有一位公公……”。好好体会一下。不过我还是会举双手双脚推荐给你看,因为真的太美了!尤其推荐给像我一样希望宝宝们更多接触大自然的宝爸宝妈们!最后,不想配图,我相信只要你看一眼,就会爱上!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三):有些人,本就是为冒险而生,这才是人生的浪漫

  

“博物”二字由来已久,《汉书》有载“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这是一句高赞,形容某人学识渊达,放在常人身上,自然难以见识那种浩瀚。

不过我们可以先做个畅想,假如有一个老物件摆在你面前,就比如最常见的琥珀吧(当然不是郭德纲口中所说于谦家里那件长颈鹿蜜蜡),你看着那个剔透如晶石的淡黄物什里包裹着一只眼熟又觉得古怪的虫子,脑海中会不会有一刻突然好像连接上了时光机:那是几十万年前的盛夏,树枝高长,虫鸣、风声、除此外四下一片静谧,阳光透过枝头斑驳在松软的地面,一只甲虫正抬头望天,却不巧松脂摆落将其层层包住。然后它们一起被深埋在土壤里,炎夏、寒冬,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被路人无意间捡起,过去的同类早已消亡归于自然,只有它还保持着抬头望天的动作。

历史感从何而来,就在此处,你见此石,眼前却是山峦壮阔,你见此叶,眼前却是万羽朝天。有人说“物”的价值在于它背后的故事,这是对的,任何一件博物品之由来非得是历经颠沛辗转,过手不下数百上千,方能凝聚力量。

所以“博物”,看的是物件,要的却是那份博大。

当然,话说回头,看物简单,博物很难,说到底是若想在一方面擅长且精,非得是醉心于此甚至伴有些病态才行。

那么便有人针对我等路人想到了轻便的主意,为大大小小的“物”做著,写成“博物志”,一则是科学的记录价值,二则有了分享与传播的人文价值。来自大英博物馆的这本《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便是如此。

这么一本厚重的读物当然不是作者马吉一个人的功劳,其中汇聚的知识含量来源于31位博物学家的心血,其中内容包罗有鸟兽鱼虫,花草林木,,各篇出处不同,专攻有异,不过也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纯自然之物。

博物学对应的英文为 natural history,此词组来源于老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 )。其history可以等同于研究、探究,字面意思倒不难解,但《博物志》中所对应的historia并不含有“历史”的意思,这就有些奇妙了,博物学包罗万象,分支众多,但与“历史学”又截然不同,其同样也不对应“科学”,它所指向的,是人们对于已知事物朝未知世界的一种推想,其中感性的部分并不弱于理性。

比如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记载的怪物异兽之幻奇并不亚于《山海经》,更被撰文者托马索批评为错乱一通,但从开拓层面,老普林尼此著部分也是为攻讦当时贵族对奢靡的享受,并寄希望于将书中记载的广阔世界带给工匠、农民阶级阅读,此举又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的意思。

所以阅读“博物类书籍”是除了需要一定的遐想空间的,也需要一定的分辨能力,以杰拉德的《草药通志》为例。

任何触及生命安全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在现代医学还未启蒙的阶段,草药学本身就承担着很重的社会责任,与《本草纲目》相同,创作者以个人经历为主,通过各地传说、见闻、实测总结整合而成。不同的是,其中依旧不乏西方的浪漫强调,比如“痛并快乐地生长在潮湿地带”这类修饰句屡见。虽然依旧有浮夸、引用方面的错漏,被赫胥黎认为是一部分的轻浮乱来,但不可否认,在距今四百年的生物变迁里,这本书所起到的引导作用是极其可观的。

当然,聊起“博物志”,不得不聊绘图的重要性,此书中所截取的插图均来自于各原著手稿,或有作者听闻夸大而成,如乌利塞的《怪物志》,奇幻之处不输神学,或有创作者临摹写实为主,如萨巴的《自然宝藏》中,对古老物种不厌其烦的真实还原。其指向性的明确,对阅读体验的加成都是无法被忽视的。

此处还有个小故事,罗伯特桑顿创作《花之神殿》时因所雇佣的色师开销巨大,而导致其竟然破产,也能让人想见一种对“物”的痴迷感,正应了我们所说不疯魔不成佛的道理。

绘图之于博物志的重要性,就如人体解剖对现代医学的撬动。想当初医生安德烈·维萨里不惜去刑场盗尸来研究人体结构最终自己也被送上刑场,两千年博物学演变中,绘图所记录下的那些或真实、或传说的生物图案,何尝不是对科学、对历史的另一种推进。

翻开这些书页,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个个为爱好、为梦想奉献一生的痴人所留下的宝藏。也许这个世界本就分开两边,一半属于凡人,一半属于痴人,或许你无法想象,有些人会因为他人口中的一句“指鹿为马”,而跨越千里,辗转百日,去找寻那本就不存在的生物;你也无法理解,那些本可以依靠超过平民百倍学识而收获丰足生活的大人物们,甘愿放弃眼前的唾手可得,去应一场与自然虚无的约会。

但他们确切发生着,萨巴将东印度至美洲、非洲的大小渡口跑遍;马丁散尽万贯家财招募画手,又能以因标准不符真实,放弃三年的努力重头再来;艾伯特在微型摄影技术出现的几十年前,一生为昆虫们绘制五千多幅水彩。

有些人,生来就是冒险者,而改变这个世界的机会,永远都属于这些冒险家们。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四):这些科学家们的伟大发现,你知道多少?

01.

一千九百多年前,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熔岩夺去了博学多才的老普林尼的生命。

公元23年,老普林尼于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城,他家境优渥,曾经在罗马攻读法学。大学毕业后,他先是担任律师,后来又在法国、西班牙、北非等地区担任过军事和行政职务。

老普林尼学识渊博,思想敏锐,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共三十七卷的《博物志》,这部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总汇。

据说哥伦布在进行第一次航海旅行之前,仔仔细细地把《博物志》读了两遍;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也对此书作了深入的研究。

后来,十九世纪的评论家们认为,《博物志》是古代人对知识的错误认识,所以对它的评价并不高。但是随着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这部著作是我们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述了许多纯历史的事实。

要不是有老普林尼的记载,许多古代的城市、河流和港口的名字早已湮没无闻。学者们借助《博物志》才认识了许多与老普林尼同时代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有许多古代作品都没有保存下来,而老普林尼的记载则是说明它们存在的唯一证据。

1506年,在挖掘罗马时期的一个葡萄园时发现的大理石雕像,充分证明了老普林尼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个雕像被证实是一个失传很久的艺术品,而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中把它称为“一切绘画与雕塑作品之中的珍品”。这座雕像塑造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在同两条缠住他们身躯的巨蟒奋力搏斗的生动形象。这个雕像现存梵蒂冈博物馆,每年为罗马招徕大批游客。

老普林尼毫不掩饰自己独创性的不足,在给将要继承皇位的提图斯的献词中,他写道,“在我的作品中有二万个条目抄自过去作家的作品,其中大多数是古希腊的。”但是,在这样一部拥有三万五千个条目的著作中,许多都是他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是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不耻下问的结果,即使对方是创作奶酪之人,或者是渔夫,他也向他们虚心求教。

老普林尼对钻石、彩虹、人眼、胚胎、葡萄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他对蚂蚁、蜂、蚊子等十分感兴趣,对这些昆虫的活动情况曾作了细致的观察。在《博物志》中,还记载了一次日食。

不过,有些事儿确实让现代人看了觉得不可思议,比如他在《博物志》中写道,“治胃病最好的方法是,吃煮沸后经火烤而又整个地放入酒或鱼油中的蜗牛;用鼠粪擦腹部,对治疗肾结石十分有效。”

但无论如何,《博物志》为我们提供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人类伟大的知识宝藏。

02.

在英国,有个和老普林尼同样伟大的人,名字叫做罗伯特·胡克。

他是英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仪器设计师和发明家。他从小喜好制作各类模型,到了二十多岁,开始与波义耳等科学家合作制作实验设备。

胡克曾亲手制作了一具采用多片透镜组合而成的复合式显微镜,虽然复杂有余,但放大倍率不足。受放大率的限制,胡克并没有观察到真正意义的细胞,但他将软木腔室结构命名为“cell”,影响了后人对细胞结构的硏究与命名。

1665年,胡克出版了《显微图谱》,第一次把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显微结构展示出来。这本书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相当轰动的效应,堪称与伽利略的《星空信使》媲美。

如今,《博物志》和《显微图谱》都被存放在伦敦自然博物馆里。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有着超过7000万件动物、植物、化石、岩石与矿物标本的馆藏,更有一间傲视全球的自然史图书馆,收藏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自然历史文献和罕见的古卷宗,以及超过50万件艺术品,包括鸟类、开花植物、哺乳类与昆虫为题材的精美水彩画,极具科学与艺术价值。

除了《博物志》和《显微图谱》以外,还有巴西利厄斯·贝斯莱尔的 《艾希施泰特花园》、约翰·杰拉德的《草药通志》、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的《怪物志与动物志》等等,每一本都令人瞠目结舌。

03.

尽管你没有机会亲自去伦敦自然博物馆,但可以在《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里欣赏这些传世珍品。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的作者朱迪思·马吉,是伦敦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的艺术藏品主管,他曾经出版的《大自然的艺术》《植物发现:植物学家探索之旅》和《伟大的博物学家》等,都畅销于十几个国家,让无数人圆了自己的科普梦。

这本《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是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精选了经典博物学家的31部传世名作,借助31篇简练生动的文字和200幅精美珍贵的手绘插图,回顾伟大著作的诞生,展现博物之美,重现那段有关探索与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历史时刻。

如果说伦敦自然博物馆的收藏,包含了许多知名科学家所提出的概念,和无名英雄的心血结晶,那么《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就是将这些或知名,或无名的伟大科学家们的努力,从历史的尘埃下捡拾起来,让那些曾经闪耀过的科学,穿过时间的隧道,重新来到我们面前。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五):富二代作死指南:把生命浪费在不被人理解的事上,是怎样的体验?

  过去,“理想主义者”还是褒义词,他们穷得理直气壮,也不太在乎失败,好像失败本身就是梦想的一部分。而不知什么时候起,大家越来越讨厌“为了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头破血流”的毒鸡汤,这种人现在被认为很蠢,拥有不切实际的偏执,也不太体面。

  尤其你的梦想看上去没什么实际作用的时候。

0 1

  这群愚蠢而悲情的理想主义者中,罗伯特•约翰•桑顿 (Robert John Thornton) 是比较特别的一个。

  为了做书,从剑桥三一学院毕业的优秀医生、衣食无忧的富二代沦落为穷困的乞丐。桑顿的人生可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手好牌打到稀烂。

桑顿的一生令人唏嘘:毕业于剑桥三一学院,却因为沉迷于植物学,想要出一本“旷世奇书”而破产,沦为乞丐。

  桑顿的浪漫情怀继承自父亲。230多年前,罗伯特•约翰•桑顿出生于伦敦一个优渥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博内尔•桑顿放弃行医,投身写作,与当时的诸多文学巨匠都有交集。博内尔在儿子出生不久就去世了,罗伯特由母亲抚养长大。

  学生时代起,桑顿就对博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学校建造了一座花园和一只住满“所有鹰类”的大鸟笼。1768年,桑顿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他很快就沉浸于药学,尤其喜欢当时药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植物学课程。

  顿的行医事业蒸蒸日上,他被伦敦一家慈善医院(Marylebone Dispensary)聘为医师;为了保持对植物学的热情, 他还在一家医院(Guy’s and St Thomas’s hospitals)讲授药用植物学课程。

  如果这个富二代能一直从事这份体面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教教课、写写书、发展业余爱好,那他的故事也将画上圆满而令人羡慕的句号。但桑顿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要做一本“欧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匹敌的书”!

  也正是这本他奉献一生所成就的奇书《花之神殿》,开启了他的“厄运”。

807年,《花之神殿》( The Temple of Flora )这部对开本作品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它是集成桑顿医生对植物及分类思考和32幅震撼人心、非同寻常、引人入胜的系列色彩图画于一体的三部作品之一。2013年的日内瓦国际高级钟表展上,江诗丹顿 (Vacheron Constantin) 艺术大师系列发布Metiers d’Art 艺术大师“花之神殿”系列 (Florilege) 。三款腕表以19世纪英国植物图谱里的花卉插图为样本,向《花之神殿》致敬。图片来源:Twitter

  撰写、绘制和这本书,不仅出于桑顿对植物学的狂热、对卡尔•林奈的植物分类法的痴迷,还有爱国情结的驱动——桑顿认为当时英国的博物学已经落后于欧洲大陆的其他对手,尤其在植物插图的艺术和科学领域。

  而《花之神殿》,就承载着用精美绝伦的绘图为大英帝国扳回一局的任务。

  可这本书,真的太难做了!

0 2

  首先他要请插图师画绘制插图,描摹出这些花的形态,据他宣传,他邀请的是“当时最好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水平究竟怎么样尚且存疑)

  雇佣了三位插图师之后,他又聘用超过10位雕刻师和印刷时把艺术家绘制成的原画雕刻成版、再印刷出来;用到美柔汀、飞尘和线雕等多种技法以及彩色印刷和手工着色的方法。

  如果觉得这些名词陌生,大家只要知道都是很复杂、很贵的方法就可以了。

  图为虫的大花犀角,一只苍蝇被恶臭的气味和腐烂的外观所吸引,从这株肉质植物的花上爬过。桑顿和彼得•查尔斯•亨德森通过配诗和画了一只盘在植物下面的蛇来渲染恐怖的氛围。

  桑顿所做的事情,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设计师自己开店做定制服装:掏腰包请师傅,选材料,一切都要最好的,做爱马仕中的爱马仕。可惜,购买者寥寥。

  本来对植物学、花朵的根茎形态感兴趣的人就不算多,更别提这本书因成本过高,售价巨高,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桑顿计划出版70张图版,可没印制到一半,他就没钱了;之前做的书卖不出去,他更失去流通资金,做书,成了只进不出的无底洞。

  其他人如果遇到这种问题,早就放弃了,可桑顿偏不,为了描绘他心中的植物王国,他绞尽脑汁。放在当代,桑顿也是出版行业不可多得的营销奇才:

  众筹一定要有,受到前辈——“不靠谱”出版商博伊德尔的启发,1803年,桑顿在伦敦开设了林奈画廊(Linnaean Gallery),展出了20张彩色图板以及更多未着色的黑白图版,展览目录售价1先令。令人失望的是,办画展并没有挽救桑顿糟糕的业绩,相反,令他陷入更深的债务危机。

  不过,桑顿没“作”够,他还为筹钱设立了彩票!这位“折腾大师”甚至说动了当时的摄政王、未来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在他的支持下通过了议会法案,发行皇家植物彩票,以《花之神殿》的原画为最高奖项。

  可是呢,即使在王室加持下...彩票最终也失败了。

  桑顿将种花命名为王后之花,现在它被更多地称为鹤望兰,这种花被引入时,其妩媚动人的外观吸引众多关注。它的名字是为纪念桑顿曾寻求支持的乔治三世的王后——梅克伦堡的夏洛特。

  除此之外,做《花之神殿》期间,桑顿给皇室成员写信,阿谀奉承寻求支持;也坚持行医赚钱,还出版了一些其他作品增加收入,但都没能挽救失败的命运——不仅是70张画版计划的流产,他自己的家底也被掏空。

  桑顿最终倾家荡产,死于贫困。

  03

  比世界上大部分人幸运的是,桑顿找到了热爱的事业,并且坚持下去;比世界上大部分人悲催的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选择的事业,像一辆超载过重的夜间货车,摧枯拉朽地把他的生活,拽向了失败的深渊。

  不过幸好,这本承载着破碎之梦的《花之神殿》,和其中奇诡的花朵世界留了下来。

  翻开书,你一定会为书中的插图惊叹。正是这些耗尽桑顿的一生的艺术插图,让《花之神殿》意义非凡。不同于其他植物的“肖像画”,桑顿把植物放置在象征性的浪漫背景中,每幅画还会配相应的诗歌。植物们的内在气质,植物、神奇生物还有环境间的互动,像流转的诗歌勾住桑顿的魂魄。

  比如这幅:

  夜间开的仙人掌——大花蛇鞭柱。热带仙人掌的花朵在黑暗农村教堂背景之下有些不和谐的闪耀着。月光和时钟强调开花的时刻。戏剧性优先于准确性。

  迷人的大花蛇鞭柱(又叫夜皇后)被放在夜间英国乡间教堂的背景之中。桑顿在导言中写:“每个场景都适合主题。在这幅夜间开花的仙人掌中,月亮在充满涟漪的水面上嬉戏,塔中指向午夜12点——花儿全部绽放的时刻。”

  这些硕大无比、令人惊喜的花朵靠夜间飞行的蝙蝠和蛾类饮取花蜜时顺便带走花粉。这种植物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以及安德列斯群岛(Antilles)的高温炎热地区。那里白天鲜有传粉昆虫活动,同时还要减少水分散失,夜晚开会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策略。这张图版还附诗一首:“光辉谷神在这昏暗时刻,举步沉思寻觅山上凉亭,面色红润犹如暖阳升起,午夜冷眼忧郁更显魅力。”

  有的植物,让桑顿感到冷酷阴郁,比如他在龙木芋的图版就呈现了一个阴郁的哥特式场景,与夜皇后的“月光与诗意”完全不同——“这种剧毒植物不能采用素雅描述,那就让我们把它拟人化。她顽皮地从紫色帽子中向外窥探:她那绿色隐蔽之处突射一支黑暗射流的恐怖之矛...”

  桑顿和一位术家通过笼罩在龙木芋上方的阴郁天空,营造出了一种颇为流行的哥特感。

  花朵散发出的腐臭气味,它们造型诡异的器官,还有在月光下温柔的颤动....桑顿精心描摹植物们稀奇的、百态的面孔(还有科学的分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个“植物艺术家”,用灵魂做交易,以窥探自然的秘密。很多人会惋惜为这个剑桥出身的富二代惋惜,就像《月亮和六便士》中被艺术“毁掉”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样——醉心于“无用的花朵”,“毁”了他一辈子。

  不过在那个浪漫的时代,桑顿这样的人并不少。他们全身心投入自然的奥秘中,为没有回报的事情挥霍着一生。

  0 4

  桑顿所从事的事业,现在被称为“博物学”。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分类等(源自百度百科)。

  15—19世纪,现代科学还不够发达,博物学家们对大自然的研究、记录和展示,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并投入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精力、财力。

  没有照相机和微镜,插画就尤为重要:配在文字旁边的插图可以增强读者对文字内容的理解,经常被用于向读者展示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特质。插画反映的是博物学者对所观察事物的独特理解,“从而有助于在一幅画中揭示出一个物种的真谛”。就像是桑顿对植物的描述,既有科学的分类视角,又有感性的浪漫眼光。

  为了在画出最精致的插画的同时降低成本,1760年出生于考文垂的托马斯•马丁不惜自己培养一批年轻小孩做画手,完成《环球贝壳学家》,一本欲包含全世界所有贝壳的插画名录▼

  为了用艺术的笔触现昆虫生存周期,德国传奇女博物学家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抛家弃子,在那个女性还很少独立出门的年代,全球航行,颠沛流离,出版《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

  还有观察西西里火的汉密尔顿、撰写《鹦鹉螺回忆录》的欧文...这些博物学家的故事都被收录在《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中。

  翻开这本书,你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偏执狂”,在对自然的专注和狂热中度过一生。博物学家都是理想主义者:博物是无穷的,他们却想用有限的一生探索自然无限的真理。现在看起来,多么可贵。

  当下若提起“想过的生活”,很多人恐怕不敢想象,生存尚且艰难,又怎么敢奢望灵魂的满足?于是不断地告诉自己:再等等。等到物质充裕一点,等到生活闲暇一点,可这一等,便与自己的梦想“所爱隔山海”。

  而桑顿这群“异类”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把生命“浪费”在奢侈的兴趣上,是怎样一种感受?

  这种状态也许愚蠢得让人唏嘘,但也勾起羡慕:

  或许是夜皇后开花的黄昏,或许是发现了新鹦鹉螺种的那个清晨——在这些令博物学家们灵魂震颤的高光时刻,他们听到这个世界最诱人、最美妙的秘密,如微风在耳边低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博物学家的传世名作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