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30 03:33: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摘抄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是一本由(不丹)帕武著作,新世界出版社|耕雲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一):感谢帕武带领我们一路朝圣

  因为人们渴望某种可以和佛陀联结的东西,锡兰便有了菩提伽耶的菩提树;因为玄奘的虔诚西行,后人才有幸寻回菩提伽耶以及某些消失的古迹;因为作者的朝圣之旅,我们才有幸开启这一段旅程,感受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得到又失去,失而又复得;凡事有因果,万物有轮回。就像佛陀告诉弟子们:他也受制于无常!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二):读家教练Ⅱ级

  〖树评〗 《朝圣未竟,顿悟方兴》 那烂陀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 水平最高的佛学院, 他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 寺内设有有100多个讲堂, 以讲座的方式讲学: 一人主讲, 众人发问, 往往成为气氛热烈的辩论会, 主讲者通常是该寺的长老 或邀请而来的客座学者, 一天可以同时开100多个讲座,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听哪一门课, 这样的规模, 无论是五天竺还是当时的中国都比不上。 从回到长安的第二十七天起, 玄奘就开始着手翻译佛典, 最先翻译的就是《大般若经》, 并以《心经》为纲要。 一直到去世前的二十七天, 他才搁下手中的译笔, 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于玄奘大师对梵文造诣精深, 而且学术态度极为严谨, 后世将他与前秦的鸠摩罗什、 萧梁的真谛、开元时代的不空, 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在这四个人中, 其他三个都是外籍僧人: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生于龟兹, 真谛是西天竺人, 不空是北天竺人, 只有玄奘是唯一的中国人。 在玄奘孜孜以求寻找佛经真义时, 中国的佛教徒们却已经抛弃了 印度过于烦琐的教义, 发展出更加简洁的理论, 也更便于普通信徒理解: 第一,世间万物都是苦, 要想摆脱这种苦难, 必须理解世界万物都是空的, 理解了空,就可以悟道成佛。 第二,人们修行不再是为了修解脱道, 世界上只有一种大法, 修的是佛,即菩提道。 第三,打开佛性可以是一种顿悟, 只要悟了,就直通佛性, 玄奘想恢复印度佛教烦琐复杂的教义, 最终却败给了这三点共识。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三):夜色庇护,此处独明

  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太阳意味着希望炙热和光明,月亮意味着孤独安静和指引 这本书叫做皓月当空,看似清冷孤寂却像一盏明灯在指引着路人,它蕴含着安静的力量也是一种希望和信仰。 会被这本书吸引一来是因为内容,它是不丹摄影师历经两年时间重走玄奘取经的路线用自己的视角和影像记录带给我们的时空之门和视觉震撼;二来是序章右下角一个修行者的淡蓝色墨迹的影像,一种如梦如幻,如去如来的感觉瞬间吸引了我。 这本书是全彩印刷,质量很好,质朴的文字透露出的悲悯情怀与玄奘的人物性格相得益彰。真实的唐僧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协助,孤身一人带着一颗赤子之心踏上漫漫取经路,磨难却不比《西游记》中的少。取经之路凶险异常,更有雪山、荒漠、盗贼,数次几近命丧黄泉,但都没能吓退他寻求真理的信念。历经十七年的艰苦旅行和修行,他终于完成誓愿,将佛法带回中国,直到还影响着我们的思想、生活与信仰。细致的人物写实技巧、气势磅礴的写景功力,以及对气氛的精准营造,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一千多年前,在黄沙滚滚的沙漠、琼楼玉宇的寺庙、神秘华丽的古印度和繁华热闹的长安城中见证玄奘完成旷世伟业。 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者是失恋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圆融的状态,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并非是受到情欲诱惑责任束缚的那个别人眼中的人,那个自己展现给外界的人,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种可以宽纳一切的精神状态。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源于此处。“当一切都在打扮,全没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时候,最美丽的打扮是孤独” 《皓月当空》能为深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寻得一盏明净的灯光,照亮那被遗忘的自信、善良和勇气,也许,这里会成为你下一个独自出行的港口,夜色庇护,此处独明。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四):朝圣之旅

  国人乃至于世界佛教界对于玄奘法师的大名以及经历都如雷贯耳、如数家珍。各种小说、戏曲、电影、游戏等等都借由着玄奘以及西游记这两个IP成就了自己的商业价值。自己对于玄奘以及西游取经的认知和了解来源于影视作品西游记、零星的历史知识、百家讲坛的玄奘西游记以及小说西游八十一案。钱文忠教授讲授的玄奘西游记算作是玄奘法师西游经历的真实还原,小说西游八十一案是以史为骨对玄奘法师人格魅力的艺术加工,两者互相渗透,让自己本就对于玄奘法师产生出无限热情。

  本书重走玄奘之路,作者帕武,不丹人。作者的经历以及背景让人八卦不断,但抛开头衔,帕武自认自己是一个摄影师,一个心怀信仰、虔诚、无畏、决不放弃的普通人。透过书名见内容,本书是作者一次玄奘西行之路的再次出发,但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摄影,我们跟随着玄奘法师的脚步,读着玄奘法师西行的真实故事的同时,透过作者的古老与现实讲述和真实照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各地风情,见人见物见心,也见丑陋与罪恶,但古道热肠、真善美,依旧根植于这条古老的西行路上,和玄奘法师当年一样,未曾改变模样。在这一千多年以后,我们仍可以沿着前人脚步的接受又一次的洗礼。从西安出发、兰州、敦煌、吐鲁番、塔克拉玛干沙漠、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那烂陀,再从印度返回西安,这不单单是一串地名国名,更是文明的延续与历史的选择。

  敦煌的莫高窟、月牙泉、已被历史淹没的高昌古国等丝路上曾经繁荣并立的国家和城市、被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和毁掉的石窟、已经消失的佛国犍陀罗、以及消散在历史中各种盛极一时的佛教寺庙以佛教经书典籍等等,文明的兴起与消散都是人类活动的证明,有的文明只剩下遗址、有的文明正在衰败、有的文明开始保护、有的文明只能挖掘。

  读完本书不经要问自己,我们是在建设还是在毁灭。这样一段一位意志坚定、无私无畏的僧人花费17年时间走过的道路,我们是否还需要反复跟随...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但作者确解答了自己内心的疑惑。每个人都需要救赎,有的人仅仅需要的是找到一个信仰,然后跟着它,就能获得力量。这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五):朝圣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如果觉得这首歌不够高端,我们还可以高歌一曲《敢问路在何方》,这就是我们关于唐玄奘和西天取经的印象,寒暑假里电视无数次循环播放《西游记》告诉我们,他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四人一马的队伍,师父弱到爆全靠徒弟保护才能取得真经,从出发到回归始终被整个唐王朝翘首以待。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打破了所有电视剧集和小说告诉我们的事情,比如玄奘不是当朝皇上的御弟,而是违背了皇命私自出境,甚至还一直被朝廷通缉;比如历史上没有什么悟空、八戒、沙僧,玄奘也不是柔弱到手无缚鸡之力的男子,他有着绝佳的意志力、信念、甚至是体力、生命力,是这些素质让他一次次的走出困境;再比如,玄奘虽然很早就失去了双亲,却并不是顺着河流飘下的无知婴孩,他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出家剃度。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是不丹摄影师帕武的一本摄影随笔作品集,书中收录了大量绝美的风景图片。图片的顺序是从先出发,沿着昔年玄奘西行的路线逐一向后排列。与图片同步的,是作者帕武一路走来的所闻、所思、所感,他把自己关于玄奘的了解与自己行走的进程相结合,再加之当下在那些“旧路”上发生的“新事”,似乎千百年前的过往被拉到眼前,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玄奘当年的西行,是冲破了自然与人为的双重阻挠,只因为一颗一心向佛的真心,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事比能够习得佛法的真谛更为重要,因此他把从那烂陀寺取回真经当作了自己毕生追求。而他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的那些土地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着朝代的更迭与兴衰,留存下来的印记都已经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残垣断壁。这些荒芜早已经不复往日辉煌,可仅仅是作为历史与文化的遗产保存至今,就已经是对今人最好的赏赐。

  应该说,重走玄奘之路是作者帕武的一次朝圣之旅,这种朝圣是对昔日辉煌的那烂陀寺,是对这一路的沧桑与辉煌,也是对玄奘本人,更是对作者自身的信仰。今时今日,距离玄奘的年代已逾千年,现在的学者、专家大都只是从史料中寻找当年壮举的只言片语,从文献里分析那一趟远行为佛教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帕武却不同,他用的是另一种方式,这种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不仅仅是对历史与人物的回顾,而是历史投影在今天的最佳回响。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六):脚下万里路,心中一盏灯

  脚下万里路,心中一盏灯

  ——只为那一轮救世安民的明月

  一位孤独的行者,一颗朴素的童心。不管自己困苦与否,处境如何,只因心中怀有普世大众,所以我要孤独远行。

  在摄影师帕武面前,一个国外学着面前,我才发现对唐僧的理解是那么的浅薄,我以为唐僧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只是辛苦些把印度的佛教带到了中国,我对唐僧的理解还停留在可笑的西游记阶段,看完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文盲,甚至于唐僧这个称呼都显得那么拙劣——玄奘,原名陈祎——祎者,美玉之一也。

  本书是摄影师帕武1400多年后,重新按照玄奘当年西行的路径,从西安出发一直走到那烂陀寺。本书也因此分为中国,阿富汗地区,印度三部分。作者用两年多的时间,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摄影记录了一路的精彩与无奈。

  文明,在交流中延续了延续了自己的生命;文化,在融合中诞生了新生——没有包容一切的印度佛教广传佛法的初一,就别提千年后那烂陀文化重焕新生的十五——好一个轮回!

  文明融合的问题,千百年前历史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可是看看眼下的世界,东西割裂,中部混战,南北不均,内外失调。根源,何不是文化的基因在作祟!

  人类向苍天宇宙问了五千年的世界和平问题,怕永远没有尽头,苍生黎民的明月,何时才能普照每一个角落?!这应该就是唐玄奘能够历千辛经万苦救众生的心力所在了。

  僧者,“曾”是人,因欲渡人而成僧;佛者,“弗”是人,因救苍生而为佛!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七):《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虔诚、勇气和坚定信念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四人最终取回真经。《西游记》中的唐僧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唐僧取经这件事,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这本书,就是不丹作者帕武,在用了整整3年时间,重走玄奘之路后写下的。从西安出发,一路途经兰州、敦煌、吐鲁番、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最后到达印度。沿着那一条古老的西行之路,我们能感受到文明的延续,也能感受到当初玄奘的虔诚、勇气和坚定信念。

  玄奘遇到的第一个大挑战,就是横穿戈壁。茫茫的沙漠一望无际,迎接他的,只有炽热的黄色,四周的静默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而此时的玄奘,还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唐太宗的捉拿令,所以他要尽快穿越沙漠,并且在穿越之前不被发现。二是从未来过沙漠的他,对眼前的这片土地一无所知,他需要找到一个有经验的向导,帮助他指明前方的道路。

  幸运的是,他还真就遇见了这个向导。在瓜州的弥勒殿里,玄奘遇见了石磐陀,一个中亚商人。经过一番交谈,石磐陀答应做玄奘的向导,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将带领玄奘走出沙漠。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天夜里,睡梦中的玄奘被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惊醒,睁开双眼,却看见走来的是手持短剑的石磐陀,那个他深信不疑的向导。

  千钧一发之刻,玄奘坐直了身子,开始念诵《心经》,才逃过一劫。

  原来,石磐陀对答应做向导一事后悔了。他深知,要穿越沙漠,就要到烽火台获得补给,而玄奘因为身份特殊,根本不能到烽火台。石磐陀家有老小,他开始担心自己会因为帮助玄奘被治罪,才产生了这一罪恶的念头。

  后来石磐陀没有再跟着玄奘前行,但他还是为玄奘详细地介绍了走出沙漠的路线。

  玄奘并没有做过多的逗留,带着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又踏上了取经之路。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都在降妖除怪,而所有的妖怪都想要吃唐僧肉。玄奘在征服沙漠之后,也很快遇上了威逼利诱想要留下他的高昌国国王。

  不过,这位高昌国国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恶意。他想让玄奘留下做国师,完全是出于对玄奘的佩服和欣赏。他采取了有点极端的方式,也是因为他情绪化和易怒的性格。

  所以,当玄奘以绝食的方式表示抗拒后,高昌国国王最后还是被感动了。他不再强迫玄奘留在国昌国,还给玄奘提供了很多行程上的帮助,比如物资和陪同人员等。当玄奘离开时,他也亲自送玄奘出行,并一直目送到玄奘的身影已经完全看不到为止。

书中照片

  在第一眼看见菩提树和金刚座时,玄奘情不自禁地像孩子般痛哭起来。

  对玄奘而言,这是他的取经之路,也是他的修行之路。从被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淹没,到最后的永远从容淡定;从一开始鲁莽的热情,到后面智慧的坚定。每一次,他都在反思。每一次,他也得到了成长。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八):对逝去的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反省

  讲真,在给这本书写书评的时候,我的手是颤抖着的,因为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好到我害怕我写得书评会让读者误以为这本书不够好,不值得一读。

  作者沿着玄奘当年走过的取经之路,重新走了一遍,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都聚集在了这本书中。通过阅读我们不仅仅能够了解当一代名僧玄奘当年取经路上历经的艰险和困苦,还能对沿途国家的历史和风光有一个细致深入的了解。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地点,作者都拍了令人陶醉的照片。作者这一路上的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思索。

  作者面对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毁的那种惋惜和反思是振聋发聩的,文化遗产承载了我们人来太多太多的文明,要毁灭几乎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再造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成功再造,那种原本由岁月积淀的文化也将荡然无存。作者在此处通过兴都库什巴米扬大佛被毁向我们再一次说明仇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想这是作者面对眼前那种令人沉痛令人心碎的景象所能做的唯一就是唤醒那些肆意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人的良知了吧。正如作者最后所说,时间终会让一切消逝,也许几十年过后其它地方的人们早就忘记了巴米扬大佛的存在,但是曾经生活在巴米扬大佛周围的那些民众应该世代不能忘记吧,毕竟那尊大佛曾令全球为之叹为观止,也是他们祖先生活中的一部分,阿富汗民族也应该不会忘记吧,那是他们民族的沉痛的历史。

  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我们人类仍将会创造文明,其中也不乏被后世称之为杰作的文明,但这注定不能使我们破坏以前的文明积淀的理由。玄奘离我们远去了,但是玄奘的精神将会和我们永存,那个时代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那个时代留下的辉煌文明成果应该由我们永久加以保护。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九):玄奘之旅,朝圣之旅

  拿到一本不丹人说写的关于中国高僧玄奘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点不放心,一个外国人,对我国的历史又了解多少呢?他是否和我们的立场和观点一致?

  但当读完的时候,所有的疑惑烟消云散。

  我们被各种戏说的影视作品影响太多,当局者迷,反而看不清玄奘坚定的身影了。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不像西游记里那样懦弱无能,也不像大话西游里那样絮絮叨叨。他勇敢、智慧又坚定,有勇有谋,永远风尘仆仆,永远阔步向前。

  图为我去年拍的龟兹故城,曾经的王国,仅剩一些土堆 。

  千年古塔,仅剩塔基的遗迹

  中国作为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字记载帮助很多国家找回了他们的历史。比如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详细描述了当地的山川物产、风土人情,对吴哥的建筑及雕塑描述的极为精确,帮助了柬埔寨人重新找回了他们灿烂的文明。

  印度也是一样,在印度创始的佛教,曾几何时,却在印度销声匿迹。是玄奘《大唐西域记》的精确记载,帮助印度找回的不仅仅是佛教,也找回了失落的历史,他们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今天,在印度,玄奘是家喻户晓的,所有印度孩子的课本都会讲述玄奘的故事,不知道是否也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小小的种子呢?

  我想《皓月当空》这本书名的意思,也是在说,玄奘有着像月光一样皎洁的品质,一样指引着方向吧?

  我自己虽然不是佛教徒,也曾从西安出发,抵达兰州,在敦煌艺术馆欣赏了精彩绝伦的壁画,在天水看震撼的麦积山石窟,也曾沉迷于丝绸之路,跑去南疆一窥当年西域三十六国的影子,舒服地坐在现代的高铁上,想象这漫漫路途,玄奘都是用脚来丈量,任谁都会忍不住感慨吧!

  以一张在高昌故城拍下的玄奘雕塑作为结尾吧,他毫不动摇,一往无前。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十):无边皓月去还来,寻找你我内在的玄奘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两句诗“岭上白云舒复卷,无边皓月去还来。”如果提到这样几个地点——长安、敦煌、蓝毗尼、鹿野苑、菩提树……你会想到什么?对,就是千年前那条朝圣之路,那条求佛之路,那条寻觅超脱之路。今天帕武这本《皓月当空 重走玄奘之路》,用了大量的影像图片向我们展示了皓月还来后的景象。他用脚步和心灵丈量这条路,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帕武是谁?他是不丹外交官之子,他的妹妹嫁给了不丹国王,他的妻子是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女儿。而帕武却说自己只是个摄影师,是一个旅行者。他和妻子选择在印度的一个小山村比尔生活,那里远离喧嚣繁华,仿若世外桃源……这本书的特色有点月照古人,今人窥古的意味。帕武一边用详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玄奘当年寻找真经的艰难,另一边用现代的语言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玄奘路上的新景观。这种对比的写法,让我们既可以还原甚至仿佛亲历当时玄奘经历的一切,又可以让我们看到如今时代,佛学在一些地方的没落让人遗憾惋惜。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叫做寻找甘露。甘露在佛教中寓意很多,比如常听到的甘露法雨,观音菩萨手拿玉净瓶中的甘露等。这一部分主要讲了玄奘的出生及出发地长安。帕武除了介绍长安的辉煌以外,在描写敦煌莫高窟一段让人深思。由于帕武的个人经历,他自认为看过许多佛像雕塑造像,因此在刚来到敦煌莫高窟时候,他内心有种超自信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像是与生俱来的。但当他看到墙壁上庄严的佛像时候,加上孙师傅给他详细的介绍后,帕武开始心生谦卑。这正是佛陀的力量,让任何一个骄傲优越感的人都会变得谦卑柔软。作者开始为有孙师傅这样乐于奉献的人而觉得福德甚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生随喜之感。

  讲到玄奘,总会让人想到《西游记》这部书。很多人认为玄奘和石磐陀的故事激发出孙悟空的创作灵感,可悲的是现代人更熟悉电视中的唐僧。其实如果认真去读《西游记》不由得发现,这是一部佛书……现实中玄奘念诵《心经》进行自我保护,小说中唐僧念起《心经》,孙悟空就会俯首听命。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意思就是去吧去吧。玄奘的求经之路继续前进,现实中帕武的脚步也在继续追寻……他对兴都库什山的巴米扬大佛念念不忘,历尽艰难,终于成行……可惜如今的阿富汗只剩下巴米扬大佛的遗址了。帕武提到他做过一个巴米扬梦,梦中雕像完整无损,这种散发出须弥山光芒一样的力量召唤着帕武继续前行……而巴米扬之旅让帕武感觉到无常……无常,往往是我们尽力逃避的,甚至是不喜悦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有时候太梦想一个事物,反而被感觉自己在梦中之梦所困了。

  这本书的文字朴实,又往往不经意在某一个时刻戳中内心,就像经文开头前的偈子,文字中隐藏着一种谦卑的智慧。这本书的图片真实,有风景有有故事的人,正因为他们,让这本书显得更加圆满。玄奘代表着希望、启发、解脱、勇气、愿力,希望我们都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力量,找到自己内心的玄奘。

  愿风载尘,愿岁月风平,度一切苦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皓月当空:重走玄奘之路》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