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王新源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夜三点被一阵异动惊醒,失眠到现在。睡眠很浅的人,真的很惨的。
索性睡不着,就写个影评吧。
昨天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玄奘之路》。
例如他在讲大明宫的时候,
他会穿插大唐王朝的兴衰,
如此,《玄奘之路》亦然。
那些散落的文明,
他都没有放过,
一一掘出来,
所以这部纪录片,
但这在我看来也是金导演的缺点,
他的作品有些冗杂,太过泛泛,
换言之,
我觉得不行。
我因为没有宗教信仰,
也很难理解一个佛教徒能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梦想做到这样的程度。
在高昌王麹文泰的威胁中,
每次几欲崩溃的僧人,
又一次次活了下去,
片中有两个让我感动的故事,
第一个,玄奘在大漠中丢失了水,
返了十里,
手无缚鸡的僧人想起曾经对佛祖的起誓“不踏入印度,绝不东归一步”
沙漠里,
信仰是僧人的唯一了。
于是,僧人又踏上了苦旅。
四天五夜缺水的僧人,
最终等来了奇迹,
不再是海市蜃楼,
是真的,是真的救命之水。
第二个,有着汉人祖先的小国高昌国竭力挽留僧人,
僧人不为所动,以绝食想抗。
他承诺取经归来,在高昌国讲经三年。
也许是麹文泰明白国不久矣,
他发动了举国之力支持玄奘之行,
给了他足够二十年的盘缠,
相当于一千五百匹良马的钱财。
麹文泰恳切的写了国书,
可以说,没有麹文泰,
当玄奘取经归来,
来到高昌兑现承诺时,
高昌终于灭亡了,
变成了大唐的西洲,
麹文泰也早已去世。
辩经之时,
当他历经艰辛回到阔别十七年的长安,
一连几十年的四个小时的睡眠,
让高僧过早的遇到人生的解脱。
圆寂一刻,举国悲恸。
人生有时候,
不然他早就在戈壁中渴死,
不然他早就被信仰印度教的突厥王杀了祭天。
赵岭老师的旁白中说到:“印度的历史,中国人书写,英国人发掘。”
这也太客气了,
在《文化苦旅》中,曾经看到过斯坦因对莫高窟的掠夺,
真的非常的愤恨。
在纪录片中,
再次以玄奘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王道士的浅陋,
被以玄奘名义相骗的斯坦因描述为“他的眼里流露出近乎痴迷的感情”,
让我突然觉得,
还以为是知己,
到头来也只是,
愚蠢而已。
总之,要警惕啊!
有时候觉得一个词语,
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说不清的。
譬如“玄奘西行”这一词语,
讲来,可以有12集之多。
我这人也只是喜欢拿历史作为消遣吧,
对于史实不是全信,
闲着无聊也会质疑。
因为喜欢历史,
是真的就敬仰,
不是,就当作故事吧。
(全文写的啰嗦了,
其实可以简洁的,
不过我太无聊了
《玄奘之路》观后感(二):那个和《西游记》里不一样的唐僧:玄奘。
《西游记》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奇幻,不是仙就是妖精,唯独唐僧是一个人。
人,他没有铜皮铁骨,不能飞檐走壁,他不识精怪,又悲天悯人,还时不时给孙悟空“添乱”,有时候说教的功力又确实像紧箍咒一样,让我们觉得非常无趣。
人,我们自认为是平凡的。
他与《西游记》里有太多的不一样。
甚至更新了我对人的认识……
《玄奘之路》
12集历史纪录片
《玄奘之路》观后感(三):一路一念,一生一事
小时候看《西游记》,感叹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之余,一直有一个疑惑,“孙悟空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背着唐僧腾云驾雾到西天”?
尽管疑惑,却从未思索,而是被孙悟空巧妙化解了妖魔鬼怪的一个又一个圈套所吸引。不曾想,这个疑惑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就有了答案。
不经历磨难,怎能取得真经?取经的路程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只有经历一个个磨难,始终怀着虔诚的心,才能有所获。
对于唐僧的认识,除了《西游记》中内心摇摆不定,懦弱的形象,以及从历史书中得知他叫玄奘之外,剩下的一无所知。
一口气看了十二集,对他肃然起敬,钦佩一生只做,并且做好一件事的人。他坚韧、执着、淡定、隐忍、勇敢,他是佛学的传播者、无畏的探险家。
纪录片画面和配乐很棒,旁白娓娓道来,随着玄奘曾走过的路线,为我们讲述了佛教的发展,呈现了大唐的盛世,人文地理以及信仰的力量。
在唐代很多人信奉佛教,因为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慰藉。或许今日的佛教已与曾经大不相同,能够慰藉人心的东西也变多,玄奘对于信仰的追随只能让人仰视。然而,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多一些纯粹的信仰,不断靠近。
“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调落,我才赶到这里。”文案让人痴迷,引入落泪。观毕,对佛教寺庙多了一些认识,对玄奘多了一份崇敬,对印度多了一份憧憬。
《玄奘之路》观后感(四):真正的玄奘
拜旅游时各大名刹288,688,888高香和一些身宽体胖,肥头大耳白天当和尚,晚上当流氓的酒肉和尚所赐,我向来对佛教不感冒,甚至抵触。玄奘的形象也更多来自西游记塑造的怕撩,文弱,啰嗦又时而昏聩的老和尚形象。 这部剧的故事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旧壶沏新茶,还原了一个真正的玄奘,一个有血有肉,意志坚不可摧,又有儿女情长,懂政治的真实形象。他出生富贵,有着幸福的童年,却又年少多难,十岁父母双亡。聪明好学,二十多岁时就学贯当时中原佛教的经典,也意志坚定,坚不可摧,为了解释学习遇到的疑惑,寻找真正的答案,毅然走上了西行求法之路,穿过河西走廊,越过莫贺延碛,走过西域,翻越葱岭,最后到达那烂陀。十九年的学习,终成一代大师,面对戒日王和众僧的苦劝,为了在东土弘扬佛法,再次踏上丝绸之路。归国后,为了佛教在中土发扬光大,奔走于宫廷,官场之间。年老时归故里,看到自己父母的坟墓已荒废不堪,唏嘘不已,奏表朝廷重修自己父母的坟墓。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片段,重塑出了这个聪明好学,意志坚定,身在沙门,却也儿女情长,出家之人却入世,在政坛奔走,一副说客嘴脸的僧人形象。而这才是真正的玄奘。
《玄奘之路》观后感(五):生死大海,谁做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数年前,我曾在喧闹的人群中,仰观你的模样,彼时,身着袈裟,手持法杖,双目微合,面容安详的你,矗立于大雁塔南面不远之地。我虽处拥挤的人流,但却仿佛自动忽略了那些蜂拥与你合影的游人,只与你一人遥遥相对。穿越千载时光,我似乎仍能感受到你内心的平和与虔诚。一时的盛名与荣耀犹如过眼烟云,终将慢慢散去,执着的信念之光却能超越时空,感动人心。
数年之后,我才能真正读懂你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却足以令我受用一生。
幼年不幸的你屡遭变故,十岁时不得不踏入空门,十三岁时剃度为僧,青年时游历天下,遍访名僧,研习经典,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深研佛法之后,你有感典籍混乱,佛法不明而欲西行求法。虽有国家限制出境的律法阻碍,一同上表请求西行的同伴也已放弃,惟你矢志不渝,历经十九年时间,从大唐到天竺,从长安到那烂陀,行程数万里,历经坎坷,饱受艰辛,终于求得佛法。在佛陀的故乡,被尊为一代大师的你,却毅然舍下一切荣耀,返归故里,只为在中华弘扬佛法,普渡东土众生百姓。又一个十余载春秋,只不过是你翻译那些千里迢迢从印度收集来的经典的事业的开始,而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你还要周旋于皇室与寺院之间,为的使佛门弟子更好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耗尽心血的你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贝叶经,向弟子宣告,大限将至。回想幼年时有人曾问你:“出家意何所为?”你回答说:“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一生,你终究未曾辜负自己本心半分。
西行途中,身陷沙海,几欲东还时,你想起自己的誓言:“不求得佛法,决不东归一步”,于是四天五夜困于沙漠滴水未进之时,你凭借心中对佛执着坚定的信仰走了出来。
在佛祖悟道的菩提树下,眼见外道横行,佛光散去之时,你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助与悲哀,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然而这亦未动摇你的信念。在那烂陀,你终于求得了梦寐以求的佛典,并通过艰苦认真的研习、辩经,终成一代大师,被印度大小乘各派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临终之时,回想一生,你终究是无悔无恨的吧,弟子听到你喃喃自语,“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纯洁无瑕,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亦是佛的象征,你相信此生终会圆满,死亡不过是舍弃这副臭皮囊罢了,在永生的彼岸,你将得到永恒的超脱与幸福。
生死大海,谁做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你在菩提树下痛哭时,曾如此发问。
其实,不言自明,在你的心中早已有答案。匆匆一生,你始终追随者佛的脚步。佛的光辉一直在你的心中,从未动摇。拥有信仰的人值得人尊重,而能够执着于心中信仰,不曾动摇的人,我却只能仰视而已。
想起太史公曾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夫子,然而对于玄奘这般的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八字,又岂能称过?
《玄奘之路》观后感(六):一生一事一念
10年灿漫童真,18年寺院苦修,19年印度求经,19年归唐译经。这是玄奘的一生。是玄奘,而不是唐僧。
看纪录片《玄奘之路》,是一个常识更新的过程。旧日那个迂腐孱弱的唐僧印象在逐渐淡出,代之以一个智慧而孤独、德高而执着的信徒模样盘踞脑海,想起便几分动容。
原来,他并非是从小长于寺院的遗孤,他的祖父曾官拜至太守,他的家庭小富安康,父母皆知书达理,可说是阖家美满有余。然而,10岁那年父母双亡的变故,致使他流落寺院修行。他西行求法并非太宗皇帝的授意,而是在修行18年后自感当时的典籍混乱、佛法不明,出于解惑心切,只身偷渡出境前往印度求经。他更谈不上是太宗皇帝结拜的“御弟”,真正与他拜把子、为他西行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的是高昌国信奉佛法的国王鞠文泰……
西行之前,28岁的玄奘已经是长安城颇有名气的高僧。年轻的玄奘具备了成为高僧的所有有利条件:天赐的敏慧善记,家学打下的文史功底,以及命运让他领略的无常之感。而所谓高僧,不仅应精通佛法,且性情亦受佛法熏陶而敛去常人之喜怒哀乐。玄奘的淡定可于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闻见。西行路上自然条件恶劣,险境重重,无论是黄沙翻滚的大漠,还是风雪肆虐的高山,都在他笔下寥寥略去。
可是他又有着远胜常人的执念。
在刚进入到沙漠之时,他不小心打翻了仅有的水源,却因心念着“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活”的诺言,不愿折返取水,就滴水未进地在沙漠里走了四天五夜,直至有水源出现。在佛影洞,玄奘“不见佛影,誓不离洞。”“一百次的拜首,未见佛影,再一百次的拜首,佛影转瞬即逝,再二百次的拜首,佛影显现。”这才离去。连片中的解说词都只好无奈地用“自然幻象”来解释他死磕出的佛影。当他跋山涉水到达佛祖的故乡,站在佛祖悟道的菩提树下,却只见寺院遗废,佛法凋零的景象。片中的玄奘留下两行清泪。总之,悲痛溢于言表,令人忆起那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他心系佛法而西行,到达时却发现已错过佛法的鼎盛时期。这或是玄奘自持的一生中罕有的失控。
一个对佛法倾心动情至此的修行者,究竟是入道得道过高,还是陷入了另一个形式的桎梏?又或心意笃定虔诚便是唯一法门?
只属臆测,不敢妄下判断。但可以肯定一点是,近佛者皆孤独。据玄奘的徒弟回忆,玄奘“性情淡雅,不喜交友”。玄奘一生,除了佛祖从未有过旁的知己。准确说,从未有过尘世的知己。无论是在沿途各国寺院布道,还是在西行的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讲经辩经,在他看来面对的都是抽象化的“芸芸众生”而已。即便他能够向一位国王讲经一夜后改变其信仰,被弥留之际的唐太宗招到身边陪伴,他的心愿都仅是“匡扶经典,弘扬佛法”。为了达此目的,他甚至还深谙借助政治庇佑、传播佛法之道,邀太宗为所译经卷作序,为高宗之子数次祈福。豆瓣上一篇评论的标题精辟总结了玄奘的故事:一生一事,一事一生。
“生死大海,谁做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玄奘用一生所向作答。
因是主流纪录片,片中从头到尾都未对玄奘秉持的佛法理念予以阐释,只简单提到他信奉大乘佛教,创立了法相宗。他所译六百卷之多的《大般若经》是最重要的佛教经典。若再说到其中的《金刚经》和《心经》,人们便可见其份量了。而片中并未提及,仅沿着他修佛—求经—译经的线索,以《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两书为主,辅以相关考古资料进行故事化的叙述,重在介绍玄奘西行的历史影响。结尾玄奘的离世,仍循着传统路数将其平生浓缩地追忆了一遍:少时的家庭变故、求经之路的艰险、在那烂陀获得的满国盛誉、归国之心的坚定、译经的勤奋严谨……乐声激昂推进,旁白反复褒扬着玄奘“对理想的坚持,对信仰的执着精神”,以撇清宗教这一敏感内容。
如果把这些意识形态的话语剪掉,仅回到一位信徒的最后时光吧:年迈的玄奘感知到去日已近,便在房中静待着那一刻的到来。他对弟子说道:“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玄奘译解的《金刚经》版本,认为世间的烦恼直到成佛时方能断净。他相信自己可以成佛。那么句点就在这里了。落定最后一念,心内平和喜悦,哪个信徒不渴求这样的结尾?或者说是,开始。
2013-8-12
《玄奘之路》观后感(七):重新认识那个和尚!
一个离经叛道毅然偷渡出国的少年,一个艰苦跋涉不屈不挠的探险家,一位满腹经纶名满天下的大师,一名晚年为了弘扬佛法不得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却绝不辱没其名号的高僧,但多少年以来,我们只知道他叫“唐僧”,只知道他长的细皮嫩肉,只听过他讲“阿弥陀佛!”或者“你这泼猴!”但我们不知道其实他真的徒步行走了五万里,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国家,不知道他耗了十九年时间,历尽艰险,只靠一双腿及两个半路收来的徒儿(不叫悟空八戒),趟过雪山、大河、荒漠,多少次在强盗的刀下侥幸逃脱,也不知道他在佛法诞生的故乡,在当时汇聚了全世界佛学大师的顶级学府——那烂陀参加辩经数十场,未尝败绩,以至于被尊称为“大乘天”、“解脱天”即可以洞悉一切的智者。
不得不说一下纪录片中的音乐,也就是主题曲《大乘天》,怎么形容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离开了它,《玄奘之路》绝没有宗教的静谧深邃,而不出现在《玄奘之路》纪录片中,《大乘天》又不会带给我们超凡脱俗的撼动,二者就如同《沧海一声笑》之于《笑傲江湖》,《1492征服天堂》之于《士兵突击》。
冥冥中仿佛突然就看见了那个肉眼凡胎的和尚,那么执拗,那么无惧,在风沙中在雪山下在佛像前,于是心有戚戚焉,不由双手合十“学海无涯,一往无前!”
《玄奘之路》观后感(八):不知疲惫的施舍
虔诚与运气。
丝绸之路不止运输商品,还传播信仰。
面对未知的一腔热血。
洛阳。西安大雁塔。
决心已定,即使死在中途也绝不后悔。
传播佛教的使命。
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无所畏惧。
生死大海,谁做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石槃陀,孙猴子。
麴文泰。
悖论。
焉耆。
迷惘。
八百里,文化使者。
般若心经。
瑜伽师地论。
不知疲惫的施舍。
唐太宗。
执著。
苦海方阔,舟楫邃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
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问心无愧。
《玄奘之路》观后感(九):西游记拍了八十遍,我敢说就这部找对了主角
小十君心里有个捂了很久的男神,一直没好意思说,因为对他的感觉实在很复杂。
他执着却懦弱、心诚却迂腐、慈悲为怀却善恶不辨。最可惜的是,他威严雅秀却不近女色。
没错,就是《西游记》里这个男妖怪见了想吃、女妖怪见了想嫁的唐僧。
小十君不喜欢他动辄赶走大师兄、是非不分、死到临头又无计可施的要命性格。但他披上袈裟后的气度不凡,在师徒四人以及众多妖魔鬼怪中实在耀眼。
颜控如我,就此沦陷。
《玄奘之路》观后感(十):玄奘才是真和尚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午CCTV9 ,六集的《玄奘之路》看完了。三藏法师玄奘之所以这么执着于佛法大概与他的身世有关系,因为他是一个孤儿,就跟雷锋一样。没有了亲情和家庭作为精神寄托他只能把情感寄托于佛法和寺院,毕竟他10岁就出家了,寺院和佛法就是他的家,这样把弘扬佛法当成其毕生的事业也就有了强大的动力。
玄奘无疑也摊上了好时候,他所处的时代还是一个中原佛法相对混乱和不清的时代,这为他成为一代宗师创造了一个时代背景。但也正因为是那个时代,玄奘是以偷渡客的身份前往天竺的。玄奘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在历史上如此有名的人,除了他在佛教上的生就外,还因为他是通过西域去的天竺而他还把沿途的见闻纪录下来了。玄奘自已或许都没有意识到他的的记录会在一千多年以后成为后世研究当时西域中亚状况的稀有资料。
玄奘前往天竺的真实旅途其惊险的程度似乎不亚于后来的小说西游记,只不过妖魔鬼怪变成了现实中的西域各国的国主和抢劫团伙。幸运的是当时葱岭以东的地区还信奉佛教,所以在那里玄奘的最大威胁还是恶劣的气候和强盗,在这里玄奘得到了他的义兄高昌国王的保护,高昌王赞助了玄奘整整一个取经团队,这样玄奘由单枪匹马变成了一个团队的领队。可以说如果不是有高昌王和后来的突厥可汗的支持,玄奘是不可能到达天竺的。过葱岭,玄奘的团队遭遇类似当年红军过夹金山遇到的困难,队伍损伤一半。到了中亚和天竺,佛法成为众多信仰之一,很多外道成了玄奘的新威胁。这里,玄奘的记录告诉了后人一个多少有点惊奇的信息——西突厥人并不信奉佛教而是信奉拜火教,也就是波斯的所罗亚斯德教,但西突厥可汗并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反动,竟然派人护送玄奘去天竺。可终于到达佛法故乡的玄奘得到的竟然还是失望,他发现公元七世纪,佛法在印度的很多地方已经衰落了,印度教和耆那教正大行其道。佛法衰落的地方竟然包括中原佛教的源头键陀罗和佛祖的家乡。在参观访问了一些列圣迹之后——这些胜迹包括佛祖的出生地、成佛地。玄奘开始在天竺游学。
这段我没怎么看,所以不太清楚,好像当时印度有些地方佛法还是很昌盛的,比如一个叫纳兰托的地方。玄奘在天竺的19年有点类似咱们今天的留学镀金。在佛法的故乡,玄奘最终获得了据说是最高的学位,这证明了玄奘的正宗,也证明了中原大乘的正宗。玄奘在天竺留学19年,最终就想咱们主旋律电影里怀着一颗炽热爱国心的海外游子一样,踏上了返回大唐的归路。在回国的途中他听到了他的结拜大哥高昌王因为抗拒大唐而被吓死,进而国破家王的消息,这时的西域已经与他离开时大为不同,大唐正在开展公元7世纪的西进运动。
回国后的玄奘自然成了资深海归,佛法方面的高端人才受到了皇家的器重,可见知识改变命运,当初的偷渡分子凭借印度佛学大师的身份回国之后成了中央宗教方面的高级干部。到此为止,玄奘剩下的生命基本就两件事了,一件事翻译他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文献。另一件就是在中国弘扬佛教。可是在推广佛教上,玄奘似乎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成功,因为皇上家姓李,臭不要脸认人家老子当祖宗,所以当时无论如何佛教干不过道教。所以玄奘回国之后的主要成就翻译他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文献,据说其中最牛逼的一部叫大《般若经》耗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此外玄奘也从印度带回来不少植物种子,其中就有菩提的种子,这是佛家类似基督教十字架一类的标志性物件,据说佛祖当年就是在这棵大树下相通的。
玄奘最后于AD644年圆寂于长安周边的玉华寺。可以说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佛法和翻译佛经上,据说他临死之前认为自己死后能成佛。玄奘圆寂后政府为他举办了超高规格的追悼会,规模堪比去年年底的朝鲜国丧。
现在玄奘的骨灰被分成了若干份,有一部分在西安的慈恩寺。还有一部分在陕西樊梨川的兴教寺,那里有一座高五层的墓塔,可见玄奘地位之高。人家高僧的墓塔也就两三层,他一个人五层。最牛逼的是当年日军侵华也拿走了一部分,现在供奉在奈良药师寺的什么堂里,能把一帮军国主义分子都给迷住了,可见大和尚的人格魅力。
现在很多印度的学者研究本国历史竟然要参考玄奘当年的记录和见闻,因为很多资料在他们国内已经失传了。佛教已经彻底在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衰落,因为有三藏法师玄奘,中国反倒成了佛教经典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国家。
看完了纪录片,写下这么一篇不伦不类的观后感。我就想,今天那些在各大庙宇里拉着人家小媳妇的手给人家算命的老骗子和少林寺那些打着宗教旗号却崇尚暴力和旅游发家致富的农民工们,当他们了解了玄奘大师的世纪后他们就不脸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