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蓝海》是一本由毕胜著作,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量是蓝海》读后感(一):流量不是蓝海
书名叫《流量是蓝海》,但是书里说是蓝海的这个流量,并不是你想看的那个流量。你想看的那个流量是红海,所以毕老师重新发明了流量。
简而言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让老用户满意,从而把必要商城推荐给没用过的人。围绕这个思路阐述了一些思考过程和方法论,也有几个产品的设计思路。内部文档因为印出来不好看,没有放进书里,而是提供了下载的方式,所以剩下的内容都是写给外人看的,行文风格偏向自吹。
总的来说,几个小时看这么一本书,不算亏吧,但也没有收获感。被迫吃下了这波安利之后还是去必要下了一单咖啡,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
《流量是蓝海》读后感(二):看完书后我知道了必要商城产品贵的理由
首先我得说明一下自己是个屌丝,常年在职场一线徘徊,工资平均5-6K,平常买的衣服都是100多,最贵也就买过耐克品牌298还是刚好促销的时候,超过300的衣服几乎没有过。
之所以要亮出我的身份,是为了跟标题呼应,毕竟价格贵不贵都是相对什么人来说的,还有一个就是万一被必要APP的运营看到这篇文章,好让他们知道我并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
其实在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了有“必要”这么一个APP,因为我也是做运营的,我了解这个APP是刚好看到某篇文章看到过,于是抱着好奇心就下载了这个APP。
我想大多数人在看一个商城的时候,应该都会先看看服饰类的,说实话,我当时也是当做用户的身份来看,毕竟我知道这个APP是C2M模式,那价格肯定会更便宜吧,看过一眼后发现衣服都要七八百,便宜的也要三四百,我搞不懂宣称C2M模式为什么还要这么贵。
于是在我瞥过几眼大众商品的价格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今天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知道了必要商品贵的理由,原来都是大品牌的代工厂做的,比如Armani的制造商,还有CK,原谅贫穷的我只认识这两个品牌,其他英文名都没听过。
如果是按照品牌的价格来看,原价要几千块但在必要买的话只要几百块,这么一对比好像确实便宜很多,只不过是没有贴牌,就是不知道材料之类的是不是一样,不过对于我这种屌丝依然觉得贵。
但我发现眼镜确实挺便宜的,几乎都是两三百,还是依视路的制造商,虽然我也没有听过。
因为我是这两年才开始戴的眼镜,度数还不到200,如果把近视当做兴趣,那么我是个业余的,我对比了一些眼镜价格后选了一个网络杂牌的眼镜,价格300多。陪我一起去的一个深度近视眼朋友说这价格是真便宜,他配的几乎都要上千,所以我就知道了,一副眼两三百应该算是便宜的,而且还是依视路的制造商,我很想下一副看看,不过我的杂牌眼镜才配没多久,我想以后还要配眼镜的话我是会来必要买的。
这就是我对《流量是蓝海》的读后感,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他是成功的,至少现在我成了必要APP的潜在用户。
《流量是蓝海》读后感(三):做点辛苦的事情,简单的事情没有了
整书都在表达,做点辛苦的事,简单的事情已经没有了,这确认符合当下需要深耕行业且逐步形成孤岛的趋势:
多一页,70%的用户就都走光了
将产品变得有趣,脱离工具化
大部分人离开你的app5秒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贝叶斯推理的问题是条件概率推理问题
必要商城出现的背景,很简单,买不到放心的东西。毕胜又能做到沉住气,确定了一个方向就一点点啃,卡位在中国制造柔性升级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工业4.0一起成长。
其中毕胜很多坑都没有写,推测大概涉及到很多背后的商业逻辑,目前看更像是一个高级产品创始人的心路历程,期待看到更详尽的偏供应链方向的解读。
《流量是蓝海》读后感(四):《流量是蓝海》||电商小白读书笔记(一)
此文纯属读书笔记 & 专业储备(在自己够不上专业二字时,只用做记录)。
如果你也是电商小白,我们携手学习,复盘。
如果你是电商高手,希望不吝赐教。
知道必要APP是从某位大佬在朋友圈晒的咖啡开始,吸引我的是配图,咖啡杯上有他定制的公司LOGO,虽然之前的工作已经用了无数次1500元一场活动,DIY50个杯子/抱枕/手机壳等活动。但他的配文9.9元/杯,手工咖啡,星巴克同一供应商。
如果让我自评自己的优点,那便是执行力强。
下载APP,首笔订单便是买了必要创始人必胜的书《流量是蓝海》,认真读完,做完读书笔记后依旧觉得不过瘾,便想着再记录一次。
这本书很好读,也很需要钱读(可能看到一半就去下单了)。
一.那些词汇(高手可直接跳过)
C2M:Customerto Manufactory,用户直连工厂。
GMV:GrossMerchandise Volume,商品成交总额。
LTV:LifeTime Value,用户终身价值。
CPM:CostPer Mille,每千人成本。
OM:Billof Materials,物料清单、产品成本价格。
LBS:LocationBase Service,地理信息服务功能。
ODM:Original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
OKR:Objectives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CRM:Consu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
CRB:ConsumerRelationship Building,客户管理建设。
EDM:EmailDirect Marketing,电子邮件营销。
EO:搜索引擎优化。
EM:搜索引擎营销。
Impression Traffic:印象流量。
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获取用户、提高活跃度、提高留存率、获取收入、自传播。
Anti-EDM系统:国际反垃圾邮件组织。
RFM模型:Recency、Frequency、Monetary,消费、消费频率、消费金额,是衡量客户价值的重要指标。
Cohort:队列数据,由流量、商品品质、服务以及用户“留量”多种因素组成。
二.那些观点(值得保存)
1. 为什么大家都做开屏广告?
因为这种广告带有强制性和独有性,在这个注意力日益稀缺的时代,能卖出好价钱。
2. 传统广告模式:
第一层就是打广告的,这是View,代表有多少人看到。
用户看了广告后,开始第二个动作,叫作立刻点击,这个转换率通常是万分之一。
点击之后叫做Visit,访客,访客下面叫驻留,再往下叫Bounce(跳出),概率是90%。
再往下是5%的购买转化率,95%的支付率。
3. 乐淘成本分解:
乐淘的毛利是30%,其中物流占11%,毛利率剩19%了,营业成本占毛利的8%,退货成本占2%。
4. 创业判断条件:
a.不是为用户创造独特价值的,不做,否则会陷入同质化竞争。
.不具备2年以上的领先性,不做,否则BAT等几座大山压下来,死相很难看。
c.不是亿万级市场不做,否则未来没有想象空间。
5. 流量蓝海的五大核心关键词:
有数、有钱、有货、有情、有趣。
6.感受流量之美:
a.不要做pc站。
.不要把商品照片拍得好看到失真。
c.不要每天叫嚷着流量。
7.关于平台优化:
a.从首页到商品,不要超过两页。因为多一页,70%的用户可能就走光了。
.能不让用户点的,千万不要让用户去点,因为多一次点击,70%的用户可能就流失了。
c.能不让用户输入的,千万不要让用户输入,实在要输入的,最好用语音转文字输入。
d.电商公司,推广专题千万不要选品!因为你根本选不准。
最后,引用一句话:你是做什么的,就做什么,别认为什么都会,其实你什么都不会。
《流量是蓝海》读后感(五):《流量是蓝海》的阅读价值核心所在
这本《流量是蓝海》图书累计一共出版发行了1.2亿册以上(120000000+册数)包括纸质档+电子档。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回到图书核心的内容中来。 P121页:回答了影响的根本所在 毕胜不喜欢被人称为电商,新型电商也不喜欢。他认为必要商城是一个“人驱动生产的平台”,但是为了消费者理解,用户端不得不用电商的形态表现,人就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必要平台传递给优质生产商,驱动他们的生产。 小结一下,1个字为核心即【人】,3个字即【消费者】。 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天下苦流量久矣!!! 1个现实中的数据,随着流量时代的结束,流量变得越来越贵,2016年淘宝获得一个新增用户166块钱,京东是142块钱。2016年有一个拼多多,获得一个用户花10块钱。2019年,淘宝要花536元,京东花757元,五线以外用的拼多多获得一个用户也需要花143块钱。获得一个用户是多么困难、多么贵重的一件事情。 而我们每一个消费者去使用这些平台的成本也变得很贵。比如在淘宝开店,以前是零成本,平台上汇集了跨越地域的消费者。但今天在淘宝开店的小店主平均需要支付的流量成本占比在20%左右。今天在淘宝开店的小店主,他平均需要支付的流量成本在20%左右。 引用自:吴晓波:2019,中国的制造业、互联网、消费、创业处在必须进行自主创新的节点 (再算上,各式各样的刷数据,机器人等)能回到商家的还会有更高的流量成本,而这些成本就必然需要转嫁到咱们消费者头上来平摊。 同时再加上流量的3大困局思维,在图书P5页: 1、流量被5大公司(BAT等5家)垄断; 2、竞争者蜂拥,抬高流量成本; 3、互联网人口红利结束(诚如现在拼多多百亿补贴以及格局大战:2020年电商之争“百亿补贴”)。
故而知其困局,必然需要有破局之道法。 回顾整个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当一个事物进入一种极端状态之际,必然会有全新的事物诞生。而在阅读《流量是蓝海》这本书之时,豁然开朗,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围绕3个层次 第1个层次:大势,世界购物及电商发展演变通史 第2个层次:必要公司的发展史 第3个层次:底层大逻辑
我们先从第1个层次:大势,世界购物及电商发展演变通史 从3个核心要素展开:人、货、场 第一代:以货为核心驱动 第二代:以场为核心驱动 第三代:以人为核心驱动 回顾现有的案例,诞生了一批杰出的人物:亚马逊的贝佐斯、阿里巴巴的马云、京东的刘强东、拼多多的黄峥,甚至还有《富可敌国》的沃尔玛山姆.沃顿,推出拍卖的eBay皮埃尔等等平台一系列的购物行家里手。 同时亦有投资神话的出现 投资阿里巴巴马云的孙正义(翻了将近3000多倍) 投资京东刘强东徐新(超过了150倍,为她赚回100多个亿) ……. 当然这当中有一站封神,还有失败的经典案例(带来另一面的残酷现实) 麦考林(同样有五部手机的沈南鹏先生,红杉资本大鳄在上面失过手) *图书作者本人也有5部手机,在P87页 P18页图书作者本人在麦考林股票上面也损失巨大 垂直电商(鞋品类)的集体阵亡,他们(她们)每一个转型重新找路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案例(背后用金钱+时间+汗水….硬砸出来的教训与经验)值得深思 诚如图1所示:在全球每1家顶尖投资机构,投资人办公室,必然有这样的一本书《流量是蓝海》在做深度的研究,运用各式各样的“函数”或“经验公式”进行各式各样的“复制”历史上面的过往成功经验。
图1《流量是蓝海》读后感(六):信任是流量时代的蓝海
因为广告营销专业出身,营销类书籍看得比较多。
其他书在跟你说:欢迎来到成人的商业世界,你要根据人性的弱点来做营销、做竞争、做品牌溢价,掌握这些套路、手段就能帮公司赚钱。学习这些方法,像是少年怀着赤诚之心上山斩恶龙,当恶龙倒下那刻,少年的背上长出一片龙鳞——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世俗样子。
而看完《流量是蓝海》,好像在对你说:嘿,我登上山顶了,恶龙不存在,你快上来和我做朋友吧。少年依旧少年,笑声爽朗,风度翩翩。能感受到毕胜的一片赤子心,他用实际行动和千万资金的投入告诉你:赚钱可以更体面,商家和顾客也可以是朋友。
下面与你分享看完的几点感受:
一种是商人逻辑。在降本、增效上做到极致,产品精心包装,品牌也能做到溢价,总之就一个目标——利益最大化。在这种逻辑里,客户关系维护是手段,建立信任是目的,和你套近乎的一切基础是你来买我的产品。
一种是朋友逻辑。朋友会在你有需求的时候,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帮助,也会把自己亲测好用、高性价比的好物分享给你。「我并不是为了从你这儿获利,如果你要感谢,就请我吃顿饭。」在这种体系里,信任是基础,分享是手段,朋友关系的确立,是有掏心窝子的好货做背书。
营销行业不乏所谓专家、大咖,在理论推演和趋势分析上头头是道,但运用到实际,或者就他自己在做的事情来对比,并不像嘴上说的那般光鲜亮丽。原因在于理论终究留在纸面上,是二维的,而事情推动是三维的,有空间中的万种因素在左右、干扰,也有时间在打量。抽象的理论研究如果脱离了三维,不过是纸上谈兵。
所以别信专家说了什么,也别听他对未来趋势如何判断。要看他做了、在做什么、结果如何,以及在他的方法下投入了多少时间和金钱。
讲理论总是很简单的,好比告诉你做仰卧起坐能练腹肌一样,但只有八块腹肌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仰卧起坐」四个字包含了多少汗水和时间,以及这四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见底已是不争的事实,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据《私域流量白皮书》中描述,阿里、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的近几年获客成本如下:
传统的营销、互联网方法论中,客户获取模型是漏斗型的:关注-兴趣-欲望-信任-购买-自传播,又或者拉新-留存-促活-转化。要想从最后的口子滴下来更多沙子,你要扩大入口的口径,也就是覆盖更多用户,把基数做大。
毕胜的逻辑是反漏斗模型,我觉得叫「喇叭模型」更合适。是先从一个好产品开始,在获客-付费-活跃-复购-扩散每一个环节上提高转化率。从你来了开始,就不让你走,甚至还要让你再带两个人进来。这样,即便有流失,留存客户量也是会越来越大的。
这种方法很有效,到今天,我已经成了必要的忠实用户,买东西先上必要搜,而且也安利了身边好几个朋友。
零售是搞定供应链,营销手段是「耍花招」,最本质的还是要做好产品、高性价比产品。这个时代,产品又好又便宜是可以存在的。
一件商品从原材料到加工-包装-运输-终端售卖,中间每个环节都增加了成本。举个例子,一支300元的口红,算上原料、制作成本,出厂价只有不到10元,大部分成本摊在品牌、广告、库存、终端、渠道上。如果把中间这些环节都去掉,给你一支品质一模一样的口红,只要30元,售价仅为原来十分之一,你愿意吗?这就是价值链重构的魅力。
商业创新的本质是降本和增效,其中一大部分来源于对价值链的优化、重构。如果你想具体了解,可以看之前采访虾米音乐创始人王小玮时写过的一篇:《虾米音乐:重构产业价值链,做搅动音乐市场的鲶鱼!》
入冬后,部分动物会有冬眠,储存一身厚厚的脂肪,同时调节体温、代谢和其他生理活动,以减少能量消耗。到来年春天,钻出泥土、山洞,万物生长。
身处互联网行业,听到的最活跃的周期性词汇是「风口」。只是自打ofo开始排队退押金、共享经济三大代表Uber、Airbnb、Wework负面不断、孙宇晨下周回国、老罗又成功破坏了电子烟大环境、思聪公子的熊猫直播倒闭后,再听到风口这个词,投资人和创业者眼里不再闪光,更像是听到「狼来了」的神情。
行业寒冬着实降临了,钱也的确没有以前好赚了。但有个问题:是不是没了红利、风口,就不会赚钱了?是不是常年生活在春天,就丧失过冬能力了?
股市疯涨的时候,初中生也敢称自己是投资天才。经济低迷期,不妨沉下来练练内功,学会在冬天产粮食,有了这项能力,才能穿越经济周期。
在电商争斗二十年,牙缝里的油水都被搜刮干净后,毕胜蛰伏几年,带着必要商城杀出来了。这一路的心酸历程和指路明灯,在这本书里可窥视一二。
所以,我推荐你买这本书看看,从创始人角度认识下柔性生产,也认识下商人让人温暖、感动的一面。不用抱着看完后能学系统方法论、干货的心态来读,那样你多半会失望。就当是一个陌生朋友跟你聊了两个小时天吧。
当你看完,感觉到有些想法在大脑里萌生、发酵,有些念头在心里更坚定后,我想那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本文首发在公众号苏佬师(sulaoshi886),欢迎交个新朋友。
《流量是蓝海》读后感(七):流量不是曝光量,而是人心
《流量是蓝海——流量实战日记与内部产品运营文档开源》,去年看到和菜头在公众号的文章买的书,一路颠簸流离从上海到横店到合肥,从不见天日的纸箱里拆封摆在书架上,默默承受尘埃,直到昨天被翻开。
作者是毕胜,必要商城的创始人,大概三年前我关注过必要的公众号,那时候以为只是个普通的小电商平台之一,那段时间这类电商平台实在太多了,在我心里大概等同于毫无前景的代名词,有淘宝在前,这类电商平台能掀出什么特别的浪花呢?我没有在上面购物,没有去了解,更别说独具慧眼地发现“必要商城”有什么独特之处。
毕胜是百度的老人,第一代互联网人,百度上市之后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大多数同事都选择了退休,他却觉得待在家里闲着没事干的生活很无聊,撑不住了还是要出来工作,这回就不用给别人打工了,可以自己创业当老板引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他卖掉了乐淘网,开创了必要商城,打出的口号是“大牌品质 工厂价格”。
我第一反应是想到网易严选,有段时间很火,理念也直击人心,叫作“好的生活 没那么贵”,也是找到奢侈品的代工厂,直接生产制造商品来售卖,用低档的价格买到奢侈品的质量,一听就很棒是不是。
我在上面买过几样东西,除了一个护颈枕觉得不错用了很久,其他东西,无论是乳胶枕,还是一千多块的人体工学椅,用我的个人体验都是:“价格偏贵,而且没那么好”。
必要商城也会是这样吗?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忍不住想要打开手机下载必要APP,后来还是没忍住下载了,逛了一圈,种草了一堆想买的东西,比如猫粮(比我现在买的便宜,而且看原料描述品质更好),比如电动牙刷(之前给全家买的飞利浦,本来以为只要定期替换牙刷头就好,没想到陆陆续续,每支都是不到一年就坏了,我有点怀疑这类商品可能故意做成了需要隔段时间就整支替换的设计,不然一支可以用三十年商家还赚啥钱呢),比如单肩包(头层牛皮!好材质啊,看样子也挺美貌,让从来get不到包好看在哪里的我也觉得挺好看),还有酒店的半成品菜肴(胃经常不舒服,我怀疑我和我妈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可是不吃外卖自己做饭吧也太耗时间,这种菜肴回家微波炉转一下或者下锅加热一下就能吃,在家自己煮个米饭,又健康又方便,而且不算特别贵能吃得起)……
稍微逛逛就是一堆,如果不是默念克制,可能就要像砍瓜切菜似的大肆剁手了。
仔细想想,一方面是商品本身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所谓性价比,还有一方面,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快速建立了对必要商城的信任,我知道了这个商城的老板是谁,这家公司所秉持的理念“大牌品质 工厂价格”,我刚刚升起的怀疑,又被毕胜所仔细描述的,怎样一步步克服艰难,去真的实现这个目标,这些海量细节和背后的理念支撑所完全说服,打消了怀疑心。
像毕胜说的,也是很多研究证明的,一个商品到我们消费者手中,基本是成本价的4-10倍,像眼镜更恐怖,是30-50倍。造成这种现象的,不仅是从生产的工厂到消费者之间存在太多的中间环节,也因为库存。
是的,中间环节我之前有所预想,库存问题也或多或少听闻过,但是没想到库存会对价格造成这么大影响,原文“每销售一件衣服,大概会产生3件库存。所以,你每买一件衣服,等于付了4件衣服的钱。”
想起读库,想起多抓鱼一次次搬迁到更大的仓库,这是第一次去想,我手中买到的每一本书,会不会同时在为我没买的库存中的其他三本书(或者更多本)付费。库存不仅仅是商家的难题,也是消费者的困境。
商业社会真是复杂啊,假如还原成最简单的样子,一件商品生产出来的成本价是多少,再加上工厂需要的利润,消费者原本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买到品质很高的产品。但现实却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绝大部分都需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经销商啊,电商平台啊,营销成本啊,铺天盖地的广告砸下来,垃圾短信到处发,不但打扰了消费者的生活,还让消费者为这些不想要的打扰买单,花更高昂的价格,结果生产的厂家没赚到钱,这不是很可笑吗?
当然,从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不经历中间环节,不摆到超市上,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可能什么也买不到。有些环节是为了高效运作,为了让消费者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但是,总能存在一些意外情况吧,总能有人站出来,想要打破这种看似滑稽的循环。
这个时候,站出来的就是必要。
如果必要真的完全践行了它的理念,做到了连接工厂和消费者,让消费者先下单,工厂再生产,消除库存的成本,砍断中间环节的消耗,那么必要实在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购物平台。
并且必要不会插手工厂的生产,制造商是专业的,专注生产自己的商品,不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我很喜欢毕胜说的一句话,老说什么互联网去给制造业赋能,居高临下的,“你知道制造业有多么复杂吗?必要和制造业的关系是互相仰视互相赋能。”
不过也有问题,就是这样的平台,并不能覆盖消费者百分百的需求,还是有些东西要在别的电商平台比如京东淘宝买的,那里更广更杂,也因此什么都有。
杂七杂八写了一通,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地方很打动我,毕胜在创办必要商城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遇到过想不通的时候,像他这样在现实中事业取得成功的人,原来也会被抑郁所困,陷入深深的焦灼,戒烟复吸,睡不着觉。
对不起,虽然平常总说抑郁症是种病症啊不挑人的情况收入啊,但是临到现实,总会有种你看这个人都财务自由了,实现了你这辈子可能都无法实现的梦想,原来也会陷入个人的困境。一个人想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幸福感是多么艰难,身在沼泽的人仰望山巅,觉得那是圆满的顶峰,殊不知身在山巅的人对天空的追求。
人生就是活在持续不断的苦之中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层出不穷的困境和艰涩,天才有天才的忧虑,庸人有庸人的烦忧。能从这样的生活中,获得偶尔一丁点的喜悦,都是应该珍重的时刻。
啊有一点忘记讲了,我很赞同毕胜的理念:传统观念的流量其实是曝光量,你展现了,被亿万人看见了,但实际产生的消费行为有多少,一个大漏斗模型过滤下来,投入的成本完全没法被覆盖,压根没法实现盈利。
十几年过去,早就不是过去那样大家看得眼熟就会买你的商品,消费者被海量信息充塞大脑,更挑剔也更茫然,看到广告不会觉得惊喜,只觉得警惕“又是哪个商家想对我的钱包下手了”。
当下真正有价值的流量,不是有多少人看到了你的曝光,而是有多少用户信任你的平台,对你做到的“商品品质、性价比和服务”感到满意,愿意把你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
如果初始用户是10,每个人都愿意推荐带来两个新用户,新用户变成老用户之后又能带来身边的人作为新用户……于是,这才是令人心生向往的,无穷无尽的流量,也就是,永不枯竭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