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是一本由顾雪衣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精选点评:
●古龙武侠小说的版本非常复杂,这本书对于厘清古龙小说成书年代和版本十分有帮助。至少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盗版也是如此五花八门。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的插图也很丰富多彩啊。
●版本厘清,还不错,五星鼓励。希望国内再版一套最佳版本古龙全集就好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顺便把楚留香系列看了一遍,古龙心中,友情第一,其他都是浮云。
●四星半。值得古龙小说迷珍藏的一本书,细数了古龙每部作品的由来和发展,包括版本真伪考证、代笔考证等。因为《欢乐英雄》我对古龙的作品较有好感,但其他作品读得很少。读了这本书会发现我们心中有印象的那几部作品只是古龙庞大作品群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金庸自己作的那副对子可以把他的作品与伪作分开,但古龙作品一则数量太大,二则没有这样便于记忆的东西可以参照,三则有些作品的题目也显得比较普通,所以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很难区分一本书到底是真的他的作品还是伪作的。而且古龙作品中代笔的数量似乎很多,非粉丝可能真的不会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这本书算是帮大家梳理清楚了吧,可以算作一本古龙作品辞典了。
《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读后感(一):美
#读书.05月.05.055#2020年5月24日7看毕《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整个5月没有好好读书,时间都浪费在选书上。两大电商平台,拼命做活动,书便宜得跟白菜一样,然后又迷上了孔夫子,在上面寻找那些曾经的错过,良莠不齐忧喜参半,后果就是书没时间看,家中又堆积如山。这本书根据古龙小说的出版形式进行分类,小册子形式的出版物称为旧版或原版,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称为连载版,结集出版的叫新版或厚本。作者对各种版本的真伪、时间进行了甄别,甚至对各种伪书盗版也进行了研究,很不容易,因为收集不易,数量庞大。书的印刷很是精量,各种书影看起来真的心旷神怡,确是一种享受。尤其让人惊艳的是在杂志报纸连载时的那些抽图,漂亮得不行,云君给《倚天屠龙记》画的插图是我最喜欢的金庸小说插图,没想到他也给古龙画了这么多。如果有心人把这些插图搜集整理出来出一本书,我是一定要买本来收藏的,期待这一天。
《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读后感(二):爱好的力量
这是一本介绍,更准确地说,是考证古龙武侠小说版本的书。作者全力搜求古龙自出道以来所著的所有武侠小说,对每部著作的问世时间、出版社及出版方式(单行版本和期刊连载),甚至包括盗版、伪作等各种资料都囊括无遗,进行认真梳理、逐项比对,再加以详细分析考证,条分缕析、正本清源,将每部作品由哪家出版社出版、哪家杂志首先刊发,甚至各个版本文字的异同,都分析得一清二楚,甚至附上了不同版本的封面七百多张,可以说是古龙武侠小说的最为齐备的版本信息大全,是广大古龙书迷的一大福音。
我在单位是做文字工作的,深知材料整理之难。古龙和金庸是武侠小说的两大高峰,但两个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就作品数量来说,金庸只有14部,而古龙则多达70多部,并且还有与人合著、他人续作等现象,再加之新版、旧版,单行版、连载版,正版、盗版之分,各种版本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断定真假,而且很多版本啥的都已经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极难判断,只怕是古龙再世对自己的作品也是一头雾水,难以说个清楚。不难看出,整理这些东西需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必须有极大的耐力,因此古龙的弟子丁情也在序言中说,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并非古龙的粉丝,对古龙的小说并没有喜欢到想要来追本溯源的程度。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个顾雪衣是谁?在武侠小说已经式微的今天,仍然不计功利、不要报酬来做这件事,他又凭什么能够完成这么一本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关于顾雪衣,网络上除了他发表在一些网站、博客中关于古龙武侠小说的文章之外,相关信息极少,仅知他原名杨洪勇,是古龙武侠小说版本学专家,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能够以外人难以理解的执着来做研究古龙和他的小说,最终完成这部作品,成就这么一部绝无仅有的“旷世佳作”,这应该归结为他对于古龙、对于古龙小说的极端热爱。
爱好确实有一种魔力,能够让人专注于某件事情、某项活动,从中得到他人所不能体会的愉悦和快感,有时可能“狂热”到旁人难以理解的程度,以至于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我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但我可以理解那些追星族、粉丝们让人难以理解的狂热行为,感受过那种想要为某个人做件事、把某件事做成的急迫感、焦灼感,不去做就会坐卧不宁、寝食难安。顾雪衣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出于对古龙小说的纯粹地喜欢、简单地爱好,使他不惜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研究古龙的小说,做这样一件无利可图的事情,甚至于将此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来做。当然,把爱好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那也是一种幸福。
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的大概就是爱好的力量,已经年届中年的我,大概也应该来培养一种爱好……
《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读后感(三):《北京晚报》:古龙连载时代的苦与乐
大家书话
《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 顾雪衣 著 北京出版社 《中华读书报》2020年2月好书榜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史上,金庸与古龙可以说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他们将武侠小说这个曾被称为“不入流文学”的品种,抬进了中华文学的宝库。成为进入现当代后最为新颖、最广为流传的文学种类。武侠小说也改变了中国甚至全世界对于古代中国世界的想象,那种飞天遁地的武林高手、为国为民的一代大侠成为人们对于古代中国平民江湖的印象。古龙这位剑走偏锋的武侠小说大家,人生短暂却流传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著作。 名声在外的古龙,在那个并没有什么版权保护意识的年代,他的书虽然影响了很多人,但在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冒名伪作。有些颇有研究的书迷可能一看开头便知道是否为古龙所作,而大多数书迷对于古龙并没有那样了解,就会产生古龙作品参差不齐的印象。而今有这么一本书《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在作者顾雪衣多年考究下,完整地梳理了古龙小说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对小说的鉴别、分析、源流解释等进行了细致的汇总。从中我们不光能看到古龙小说的“全家福”,也能从中了解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英雄惜英雄 金庸与古龙
武侠小说的兴起,报纸杂志的连载在当时功不可没,几乎是武侠小说的主要阵地。一部小说连载数月到数年,所达到的推广效应持续而又广泛。连载版的小说,增添了时效性和互动性,在当时就好似现在的微博一样能够及时反馈读者的评价。古龙得意于当时连载的互动性也饱尝了其中的苦涩。
金庸与古龙在如今人们的眼中是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各自作品在后人评价中难分伯仲,齐名江湖。但在1972年,当时的古龙虽已有名气,但与已经有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著作的金庸相比,两人在当时并非并驾齐驱。当时金庸成名已久,功成名就的金庸在最后一部作品完结前,寻觅他的连载接班人。而在金庸眼里,古龙的风格和所写的内容非常合他的心意,代表了武侠小说的一种全新风气,因此决定在《明报》上连载的《鹿鼎记》完结后,让古龙接棒。古龙在当时虽已名声显赫,但是得到金庸的赏识他还是比较兴奋的。他以“求新求变”的思路,顶着舆论压力推出“陆小凤”系列来接棒《鹿鼎记》。在作者眼里,古龙的“陆小凤”系列中有个绝顶厉害的人物——西门吹雪,这似乎是在和金庸小说中另一个极有名气的人物“东方不败”相呼应。这两个名字很有趣,充满对立感。这次连载也是两位武侠小说大家的重要交集,代表着前辈对晚辈的认可,也代表了金庸对于古龙武侠小说的接纳。
除了得到前辈的认可外,在连载中古龙也品尝到了极大的挫折。1974年4月古龙的新作《天涯·明月·刀》开始在《中国时报》上连载。总共只推出了45期便惨遭腰斩。坊间对于连载被腰斩的理由众说纷纭:有种说法是许多读者不习惯古龙的快节奏,蒙太奇手法,向报社投诉,要退报。报社老板吓得只好让东方玉来赶紧接上,砍掉古龙的连载。还有种说法是古龙常常拖稿断稿,无组织无纪律,加上受到读者投诉,借机就砍了他的连载,整治一下他。还有各种说法,不过在作者看来,结合各家说法,当时《天涯·明月·刀》的写作手法不被某些人接受是事实。其中很多创新的写作手法,和传统的武侠小说阅读也有比较大的差别,让看惯了传统小说的读者一时难以接受。这次连载被砍,让古龙倍感难受。古龙曾坦言:“而一部在我这一生中使我觉得最痛苦、受到的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有关代笔的争议似乎在武侠小说家的身上多有发生,金庸和倪匡那段代笔往事,把《天龙八部》中阿紫这个角色写得时好时坏、死去活来的趣闻,在坊间传成一段佳话。这是后话。作家找人代笔并不光彩,古龙也曾被质疑过有代笔。1981年《神剑一笑》在《时报周刊》连载时,对于是否存在代笔,各种说法都有。其中最为认可的说法是:小说是古龙口述,代笔者一字一句如实记录下来。这其实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代笔并不一样。这个代笔者也没人说过,大家猜测有可能是古龙的大弟子丁情,也有人说是网上流传的薛兴国,总之说法很多但实证比较少。本书的作者也难以判断究竟谁是这个所谓的代笔者。
从连载过后集结成书的全本来看,从文字风格上作判断可能难度比较大,一般人难以鉴别。但是,作者从古龙在连载时的断载来看,则可以判断有出现过代笔的可能。根据《时报周刊》连载的情况看,小说曾在197期至225期之间连载,但其中有4期并未刊登,都是偏靠连载的后半段。如果古龙从一开始就找人代笔,那之后就不会出现断载的情况,整体差别不会太大。经过作者一番分析和比对,认为应该是从220期开始到225期,其中有4章内容,大概率是代笔者所写。或许那几次断载,古龙那边确实出了些问题,因此在最后几章就有了这名代笔者。
在古龙的连载经历中我们看到这位新派武侠大师,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期间也品尝了百种滋味。有被武侠大家金庸认可的喜悦,也有新作被半路腰斩的酸楚。很多的新尝试、新东西,古龙都愿意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作者在这里有这样一句评论:“金庸是在改良旧派武侠小说基础上卓然成家,而古龙则完全是别开天地,自我作古。”
引进内地 旅程曲折
古龙的作品之所以在华人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中国内地其实是最主要的影响力播散区。但因为当时内地与港台地区的政治原因和文化隔阂,再加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使得古龙的武侠小说进入内地也颇为曲折。
在这本书的《附一:古龙武侠小说的内地之旅》中,详细全面地介绍了古龙小说与内地的接触,伴随着内地出版事业的开放与发展,最终在内地安家落户的过程。
内地的武侠小说热潮起步很晚,在20世纪80年代才算真正被批量引进,而那时港台的武侠小说已经热了二十来年,很多武侠大家或已封笔或已作古。尤其是当古龙被众多读者追捧、认可时,看到的已经是他的遗作了。在当时内地和港台地区一样,在广大地区有租书屋。当时可以说是每家租书屋必进古龙的小说,只要有古龙和金庸的小说在,书屋就可以开张了。在作者的不完全统计中,20世纪80至90年代,印过武侠小说的出版社多达200家,只要有读者看,各出版社一波波的引进各种港台武侠小说。
虽然如此之热销,但在作者翻阅各种资料后,并未见古龙与内地的出版社有任何的往来。在1985年古龙去世之前,内地的《著作权法》还未推出,极少有内地出版社愿意向港台武侠小说作者支付稿酬。比如金庸在内地如此之热,图书非常泛滥,各种版本各种作品都有,甚至还有合编版、精选版等,但在1994年前金庸也只正式卖出过一部作品的版权,与之图书的火热形成反差。
当时的一些出版社,为了规避有可能的法律风险,使用一些含糊其词的声明来撇清关系。比如有的出版社就声明自己使用了当时香港某出版社的海外版进行印刷,作者的稿酬希望原作者与他们取得联系,再支付。但是当时两岸的关系非常复杂,古龙的亲属又怎么能见到远在彼岸出的书呢,就算看到了,有没有精力去追索,期间要克服多少困难这不言而喻。而且,其中声明所使用的那家出版社根本就不在香港而是在台湾,也从没有过任何海外版的授权。因此这种看似周到、动听的声明,其实到头来就是一纸空文。但这好歹也是有版可依,作者在总结后归纳了内地翻印常使用的版本,因为涉及竖版改横版、繁体改简体这个过程,在校对和排版方面疏漏很多,印刷质量也不好。但另一方面也让数以亿计的读者认识了古龙。
在古龙武侠小说的内地之旅中,翻印、盗版还真不是最头疼的事。伪作和冒名顶替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麻烦,有些是出版编辑知识不足审核不严,有些则是出版社故意取巧蒙骗读者。有的出版社把作品张冠李戴之余,还会写一些文字误导读者。把古龙大弟子丁情所写的《边城刀声》当做古龙的《怪侠神刀》出版,并且还附有一则启事,称这部作品是古龙的遗作。还有些出版社在推出“沈胜衣系列”时,甚至替古龙拟了自序,其中糅进去了许多古龙在其他地方发表的文章,欺骗性极大,并附上了古龙的书法落款。其实,这一系列根本不是古龙所著,是灵异派推理作家黄鹰所写,在当时出版商利用读者们闭塞的信息,而公然欺骗读者,此行为不管是作者还是笔者,看到此事是既无奈又愤怒。
伪作的存在虽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古龙,但同时也给古龙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当时一些文学评论家拿着古龙的伪作一通批评,而这一切跟古龙一点关系都没有,一切就这样混乱地进行着。1991年6月《著作权法》正式实施,此后内地的出版界终于回到了正轨,业界的知识版权意识也逐渐增强。虽然有些出版社还是敢顶风作案,打着正版授权的名头刊印盗版,但总体还是往好的方面发展。作者就专门罗列了授权方为古龙亲友及合法出版过古龙小说的台湾出版社,那些以正版名义推出过古龙小说的出版社,可以说是为了净化出版市场的环境而做出过努力。
武侠小说在内地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因为盗版而衍生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出版业的必然经历,随着制度在不断地完善。武侠小说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峰期后,如今虽没有了当年的热度,但依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2018年金庸去世,大家感到了武侠小说的支柱没有了,但这有点过于悲观,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作为一种被世界认可的中国特色。武侠小说就像这本《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一样,当它成为历史,它周边布满了细节,等待热爱它的读者、研究者去挖掘。
作者 吴新 《北京晚报》 2020年02月21日
《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读后感(四):武侠时代的经典记忆:古龙小说连载版逸事
古龙武侠小说版本学专家顾雪衣收集了古龙每个时段出版和连载小说的版本及资料,加以汇总整理编辑,将收集到的资料一一比对分析,从而将古龙小说版本数十年来的发展与演化,加以总结概括,图文并茂地呈现。书中收录珍贵彩色书影、插画700余张,具象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面貌、气质和混乱热闹的氛围,还原了一个武侠时代的经典记忆。 大家书话《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 顾雪衣 北京出版社
在报刊连载小说:经济、身份、地位的象征
从古龙武侠小说问世,到逐渐被人所知,再到后来得享盛名,连载版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报刊作为传统媒介,几乎无处不在,一部小说连载数月甚至数年,累积起的读者量非常可观。连载版与旧版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实时性和当下性。也就是说,文字一经发表就永无更改。不可能有二版、三版或更多版,更不可能通过再版加以修改和更正。
连载小说又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出版方为控制版块面积删字并段,为增强阅读效果擅自增加或修改标题。以《中国时报》连载的《天涯·明月·刀》和《明报》连载的《陆小凤》为例,前者丢段不说,居然还少了著名的“楔子”。而后者却将楔子并入正文,中间居然连分隔符都没有。于此可见,这些报纸连载固然名声久著,但文本却难称尽善尽美。
但要注意的是,杂志连载因为有更大排版空间(动辄数页甚至十数页),就较少出现报纸连载的这些问题,如《武侠春秋》和《武侠世界》连载的古龙小说,就多以版式精良著称。此外《时报周刊》连载的“大武侠时代”系列,八开的版面,本身就显大气,古龙超拔野逸的文字,配上胡泽民、李林绘制的插图,可谓必收之妙品。
报刊连载不但为出版发行方争取到一定的关注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武侠作家的兴起和长篇武侠小说的兴盛。以报纸副刊为例,叶洪生曾形象地称其为“兵家必争之地”。翁文信更进一步撰文点明报刊连载的重要性:
对武侠作家而言,在杂志或副刊上发表武侠小说的主要目的,亦不在稿费的收入或扩大读者群属性的考虑,而是在武侠小说界内增加知名度,以此作为向出版商要求更高稿酬的依据和在原有的武侠消费市场中扩张自己的地盘。
这段文字表明,在报刊上发表小说,不但跟经济效益挂钩,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从连载版一窥新派武侠大宗师是怎样炼成的
综观各方资料,已知有百余部古龙小说在报刊上连载过(含重复连载),这也变相证明了古龙的卓然成就和他在武侠小说创作领域的龙头地位。在此期间,有几个片断不可不提:
一、1972年:“陆小凤”系列接棒《鹿鼎记》
金庸,是与古龙双峰并峙式的人物,他既是写武侠小说的宗师,也是香港《明报》的创办者。当他在《明报》上连载完《鹿鼎记》,就将目光投向了古龙。据说古龙接到金庸约稿信后,有些意外,也略略有些兴奋,尽管那时的他已经声名显赫。古龙与金庸不同,金庸封笔时已经功德圆满,走到了一个从来无人达到的高度。而古龙却仍在高竖“求新求变”的大旗,顶着舆论压力写作。“陆小凤”系列能够接棒《鹿鼎记》,既代表了前辈对晚辈的期许,也代表金庸对古龙式武侠小说的真正认可,这两点完全可以成为古龙兴奋的理由。
二、1974年:《天涯·明月·刀》惨遭腰斩
《天涯·明月·刀》于1974年4月开始在《中国时报》上连载,总共只推出45期。至“孔雀终于走进了这屋子,走进来的时候,他的手已缩入衣袖,指尖已经触及了孔雀翎”处惨被腰斩。究其缘由,有这样几种说法:
《天涯·明月·刀》连载于《人间》副刊竟被腰斩,原因是许多读者不习惯古龙的快节奏,蒙太奇笔法,去函报社表示要“退报”,吓得报社老板仍请东方玉之流连载,而中断了古龙的作品。(陈晓林《关于〈古龙全集〉的一些疑问及回答》)
因文风跳跃,读者大惑,东方玉等人趁机向老板施加压力,报社被迫腰斩古龙。(曹正文《在古龙读书的地方》,转述陈晓林语)
大作家常常脱稿断稿,纪律不彰,加上也不是太受欢迎,我的主编上司忍痛腰斩了小说连载。(詹宏志《第一件差事》)
后来古龙红了以后,有点想写哲学的东西,于是写了《天涯·明月·刀》,在《中国时报》连载。余纪忠看了之后,可能觉得在武侠小说里谈人生谈哲学,节奏太慢了,很不满意,下令停了他这本小说的连载,所以这本小说最后没有写完。(张文中《薛兴国访谈》)
曹正文转述陈晓林的话,但进一步指出东方玉等人是主动落井下石,而非被动接受邀稿。詹宏志提到连载腰斩的部分原因是古龙“常常脱稿断稿,纪律不彰”,从腰斩后古龙的痛苦回忆来看,《中国时报》在其心目中非常有分量,常常脱稿倒不至于。但这也算詹的一家之言,聊以记录。薛兴国与前几者的说法可以相互印证,他口中的“余纪忠”,就是《中国时报》的老板。
综合各家说法,《天涯·明月·刀》的写作手法在当时不被某些人接受应该是事实。古龙亦曾坦言:“而一部在我这一生中使我觉得最痛苦,受到的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一个作家的成长与转变——我为何改写〈铁血大旗〉)
三、1976年:《碧血洗银枪》成功“复仇”
在《天涯·明月·刀》惨遭腰斩后,《碧血洗银枪》能够再次登陆《中国时报》,评论界几乎一致认为是《中国时报》低头的结果,更有人说这是属于古龙的“王子复仇记”。时任《人间》副刊主编的陈晓林证实:
我接任后,坚持古龙是最有才华和创意的武侠作家,仍请古龙开新稿,并告知报社老板,如不同意,我即辞职。(《关于〈古龙全集〉的一些疑问及回答》)
再据詹宏志回忆,可知内有故事。当时他初出茅庐,担任副刊的助理编辑,授命向古龙约稿。因为陪古龙痛饮而被其看好,从而约稿成功。其中有段回忆很有意思:
古龙突然又笑了起来:“你知道吗?我不喜欢写稿,写稿太不好玩了。”我摇摇头,我太年轻了,听不懂这句话。
下车时我还步履不稳,古龙扶我下车,回到车上,又摇下车窗:“嘿,小朋友,你够意思,我给你写稿。”(《第一件差事》)
“写稿太不好玩了”,是标准的“古龙式”用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如果我们返回头仔细再看陈晓林所言,发现他和詹宏志的叙述并不矛盾。很可能是陈晓林先向老板争取,再派詹宏志向古龙约稿。
四、1981年:《剑神一笑》存在代笔
《剑神一笑》在《明报周刊》连载时,名为《陆小凤与西门吹雪》。对于是否存在代笔,各家认知有所不同。翁文信说是“古龙口述,代笔者一字一句如实记录下来”。(《古龙一出,谁与争锋》)这种帮助“一字一句如实记录”的写作手段,虽也是代笔,但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笔,完全可视为古龙独立创作。这个“代笔者”是谁,翁文信没有说,据许德成证实,此人就是古龙的弟子丁情。但小说结尾并不是由古龙和丁情完成,而是另有他人代笔,至于是否为网络上流传的薛兴国,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如果单看万盛结集本,也只能从字句风格上加以判断。而《明报周刊》连载本,却可以从文字以外的方面,比如根据断稿的情况来分析。小说曾在第一九七至二二五期连载,其中第二○九期、第二一四期、第二一七期、第二一九期未刊登,如果古龙在前三期就找人代笔,不可能会出现断稿的现象。经过探究,笔者认为从第二二○期开始,至第二二五期,约有四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代笔者所写。
五、2008年:《银雕》问世惹争议
《银雕》与《剑气书香》同为古龙佚作,但它比后者更鲜为人知,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怀疑这部书是否存在过。因为数十年来,几乎所有的古龙年表都未提及。幸好这部书的结集本(玉郎版)在2008年7月现身于拍卖网,被笔者买下,随之在网络上引起真伪热议,后经陈舜仪深入挖掘,彻底证实了《明报周刊》连载版的存在,并厘清连载的时间和期数。
回看这些片段,我们就会知道古龙这位新派武侠大宗师是怎样炼成的。其间经历绝非一帆风顺,他也有被人否定后的痛苦,也有不为人知的烦恼和艰辛。金庸是在改良旧派武侠基础上卓然成家,而古龙则完全是别开天地,自我作古。从创新的角度看,古龙更为不易。 推荐阅读:大家书话 本文选自大家书话《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作者顾雪衣首发《文汇报》2020年8月14日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