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12 03:4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100字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是一本由张琳琳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019-12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一):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和父母一同进步!

  今天下了小雨,雨很绵密,气温还不够,最近是越来越懒,总是想窝在被窝里睡懒觉,奶茶喝的也越来越勤,感觉自己就是奶茶的搬运工。话说,有一个想法在我的心里蠢蠢欲动,最为一个单身狗,在这个大冬天,特别,特别的,想,来一碗烤冷面。 我已经记不清上一下是啥时候吃了,我的口水……,不说了,明天安排上,^_^。 闺蜜昨天告诉我他要考心理咨询师,哎,有这么一个优秀的闺蜜,宝宝有时候也经常感到鸭梨山大,不过我准备把这本《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推荐给她,给她科普一下知识点,在我看完以后。 ◎封面很温馨! 这本《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的封面设计很用心,大部分都是浅蓝色,给人一种很舒服的视觉体验。在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附近的字体都是白色的,而且在封面还有一个简笔画,一个孩子拿着花朵,看着母亲,应该代表着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和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 ◎思路清晰,内容丰富! 孩子小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和父母接触,所以父母的一些言行举止和态度对于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作者在前言里指出父母早期和孩子建立密切和健康的关系,对以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健康温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于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会更好的处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在作者写完自己写书的主旨后,在第一章里作者阐述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及维系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作者也指出父母想要让孩子在更好的亲子关系中成长,父母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且父母要做到对自己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除了让大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位外,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还会引导孩子去积极的生活和学习。 在《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的第二章中,作者直接把12种积极向上的能力以章节的形式表达出来,帮助家长培养更加积极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成长更像是在种树,种树的话需要浇水,施肥和定期除虫。维系亲子关系也是一样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也需要维护和保养,对亲子关系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这本《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二):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养技巧

  自从孩子降临,我们的生活就从此与众不同了,每天和孩子一起做她喜欢的事情,感受着她在不断地成长进步,作为父母的那份骄傲与自豪会经常洋溢在我们的脸上。但,这份自豪与骄傲并不是时时都与我们相伴左右,我们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也会感到手足无措。特别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支配下,每一位家长几乎都会出现焦虑的状况,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却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理解,有的甚至造成亲子关系的终生隔阂,这岂不令人苦恼?

  读过《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我相信每位家长都会找到令我们苦恼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养技巧。良好的亲子关系是1,我们的教养技巧是0,只有有了这个1,我们的教养技巧才会起作用。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以能为孩子提供更好地生活和物质条件为借口,整日里为生计而忙碌,要么因忙碌让孩子处于自由生长的状态;要么为了赶自己的时间,不断地催促孩子快一点再快一点,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别提良好的亲子关系了;更有甚者常常拿出我都是为你好的借口,完全不去理会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父母不能够准确、及时地回应孩子的需求,所以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而形成具有信任、依赖和安全感的良好亲子关系又有赖于父母是如何主动行动的,也就是说父母在亲子关系的互动中是占居主导性的。为了让家长有具体的抓手去实践行动,作者还通过亲身经历的一件件真实的事例展示了家长应该具有的12种亲子关系力——富养力、尊重力、接纳力、信任力、放手力、共情力、情绪力、拒绝力、游戏力、独处力、真实力、幸福力。认真阅读后,作为父母会意识到要学会陪孩子一起成长,倾听孩子对每一件事的看法,了解她的每一个需求;做孩子情感的依靠,才能让每个孩子在亲情陪伴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书虽是写给广大父母阅读的,其实也适合所有教育工作者来阅读,因为它是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注重了孩子情感需求,我想,这样介绍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愿每一个师长都能做一个用心的人,陪伴孩子幸福的成长。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三):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

  一个月之前吧,不知怎的,许久未联系的同学突然联系我,说想要我帮忙寻找下离婚律师,很不幸,我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所以没帮到她。 同学离婚的要求不高,只要孩子。 她说:她实在忍受不了她的孩子生活在那样一个家庭环境里。 长辈一味娇惯孩子,父母连教育孩子懂礼貌最基本的权利的没有。 忘了说,她的孩子刚满两周岁,小人精一个,最擅长的便是识人脸色。 她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唯一记得最清楚就是那句:她亲手带大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了。 我不清楚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也不予置评她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 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流传得最广的一句话就是“熊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熊家长”。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中指出: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一点一滴的相处中建立起来的。 而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立的,孩子的性格同样如此,孩子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便是一个家庭的涵养和教育。 “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能给孩子一个好榜样的却少之又少。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中指出:作为父母至少应该学习和拥有这12种能力:富养力,尊重力,接纳力,信任力,放手力,共情力,情绪力,拒绝力,游戏力,独处力,真实力,幸福力。 你拥有这些,你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通俗来讲,你会了,你才能教给你的孩子。 就好比学校组织同学一起去垂钓,人家孩子脱口而出的是:悬杆青山前,垂丝绿水边。红尘随波远,偷得半日闲。 你的孩子脱口而出的是:这里风景美如画,总想吟诗赠天下,奈何自己没文化,卧槽,鱼高大。 还记得前段时间有句话很火:人生最可怕的事竟然是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 是啊,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小升初、高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职场上的各种晋升都需要考试,通过考试筛选出合适甚至优秀的人。 可唯独成为父母这件事,我们不需要考试,我们只能自己摸索,可摸索的道路不好走,如果有时间,请看看这本《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吧,至少在教给孩子之前,请先武装自己,毕竟,把他带到这个世上,那请对他负责。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四):《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年轻人不该拥有一种满腹嘲讽的性格。在那个年龄,嘲讽会阻碍成长,抑制想象力。最好是以愉悦的心灵和开放的态度开启生活,保持乐观,尽量对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坦诚以待。—— 朱利安·巴恩斯 最近在读《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这本书。电影的话,虽然很多电影纷纷上映,还在挑选,看喜剧和动作片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因为不费脑子,而且在家里更容易打发时间。 可能是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儿童相关的电影,比如《地球上的星星》还有《咯咯老师》,所以对心理学和亲子教育这一方面比较有兴趣,遇到相关的书也会读一读。 相对于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电影以及电视剧,国外多一些,中国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家有儿女》这一部我比较喜欢。中国的书籍多一些,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比如社会的影响和家庭的影响。 在读完这本《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后,我有以下这几个知识点要分享: 1、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家长需要做好情绪管理! 在看完这么多综艺节目之后,我了解到很多艺人除了要学习音乐和舞蹈等才艺,还要学习表情管理,以便于他们在镜头前,给观众有一个好的印象。 很多家庭里如果一个孩子情绪不稳定,很暴躁,那么他们往往有一个脾气不好的父母,因为孩子总是在观察父母的行为,并且潜移默化的学习。 所以有些脾气大的家长,首先要慢慢让自己平静下来,遇到事情要学会冷静。在孩子面前更不能用发火和说狠话来解决问题,这样亲子关系很更加和谐,孩子也会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2、每一个人都需要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评价一般分为两种,个人评价和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评价又分为两种,客观和不客观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可复杂,所以对于别人的评价要筛选一下,不要全盘接受,也不要太过于关注。 对于自我的评价也要客观一些,可以根据自己的一天生活或者测试咨询来了解自己。 对于父母来说一个中肯的自我评价能够让他们更好的规划生活,也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加积极的生活氛围,避免孩子在消极的氛围中抗拒工作和生活。 这本《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适合年轻父母观看,也适合任何喜欢亲子教育,对亲子关系和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群观看,青少年在父母的陪同下观看效果更加。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五):处理关系小能手

  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把孩子生下来,我以为生下来就没什么事了,现在却才知道生下来原来是另一段取经路的开始。从孩子几个月开始到他长大成人这一阶段要比怀孕更加更加的累,如何去教育成了所有家长的难题。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在很多的时候,却在教育上面出现了一些差错,自己的孩子,他的性格、情绪、学习能力各方面都好像与自己心中所想有一定的出入。尤其是与孩子的关系,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发现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十来岁进入叛逆期以后,更感觉跟仇人似的。 《依恋12种亲子关系力》这本书打开之后给了我很多的见解。这本书主要就是讲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去相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因为童年时候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于孩子成年后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甚至我们与上一代家庭与我们自己的父母关系,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孩子。 《依恋12种亲子关系力》这本书一共分为12个章节,从多方面非常细致的对于亲子关系给我们进行了解读,让我们能够轻松的与孩子相处。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我们和下一代的关系?我们对父母角色的看法,如何影响孩子对我们的看法 因为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最强的能力不是学习而是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的一切。如果我们与上一代父母的关系不和谐,容易暴躁等孩子就会对家庭产生恐惧就会有自闭的倾向。只有我们原生态的家庭和谐美满没有矛盾,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 尤其对于孩子自己的一些选择道路,只要不妨碍大局我们都应该予以支持,而不是去否决。毕竟孩子的路以后是要靠他自己去走,而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因为那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我们家长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在社会上总会有两代人的矛盾,就是“我是为你好,你怎么不是好歹!”而另一方则认为“不要再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了,那是你要的,不是我想要的”或许他们双方都对但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讲他们双方却都是错的。 《依恋12种亲子关系力》这本书看完以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里边的笔触非常的细腻。尤其在对于孩子关系的处理上都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之所以这本书能如此成功还要归功于作者张琳琳的高学历,以及本身是为人母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感同身受。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六):父母加强学习,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童年时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于孩子成年后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单纯表现为孩子是否喜欢父母,是否与父母亲近,而是会长远、深刻地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学会与孩子建立起健康、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依恋12种亲子关系力》是作者张琳琳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从业经历与自身育儿经验的结合。作者从发展的角度描述了童年时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人们成年后各方面的影响,又从回溯的角度,发现成年后的婚姻家庭关系、职场关系等其实早在童年时与父母的相处中埋下伏笔。

  这本书共两篇18章,第一篇6章依托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亲子关系的内核——依恋对于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篇12章将其细化分解成12种亲子关系力:富养力、尊重力、接纳力、信任力、放手力、共情力、情绪力、拒绝力、游戏力、独处力、真实力及幸福力。

  第一篇中,作者提出了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父母,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及时地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爱,给孩子提供充分的爱和滋养。孩子成长的前提是父母自身的成长,当我们能够给孩子创设一个有安全感的、被爱及被尊重的环境,孩子不紧张、不焦虑、感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时,才会更容易健康快乐地成长,更可能地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式发展。

  第二篇中,作者提出了12种亲子关系力。作为父母,要想使用这12种亲子关系力教育孩子,那么,自己首先要拥有这12种亲子关系力。在这个篇章中,每一章都先从案例的角度切入,介绍这一亲子关系力的实际影响,从中总结提练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道理及方法。从父母自身及抚育孩子的角度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极具指导力。

  作为父母,要能够尊重、理解和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识方式。当孩子深信自己是被爱着的,是值得爱的时,他们往往会自信、有底气,即使遭遇挫折,他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弹性面对痛苦,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价值。无论他们未来从事什么工作,选择哪一种人生道路,这样的孩子往往都自带温暖和有力量的气场,吸引与自己再频道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加强学习,学会与孩子建立起健康、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七):打造有安全感的亲子关系秘籍

  几年前,我儿子曾被诊断为“疑似孤独症”,全家惶然。为了了解孤独症的成因和辅助治疗手段,我买了很多关于孤独症的书。同时,我也决定适当放下工作,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接着,我又买了很多学做妈妈的书,试图营造更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除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那年还看了不少其他人的亲子育儿书籍,慢慢地,我了解到:尊重、信任、共情和一起游戏,能够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和孩子相处,我甚至还买了本叫做《游戏力》的书。从中习得的理念,让我感受到,陪伴孩子做游戏,发挥游戏力的作用可能给孩子带来何种影响。

  总之,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我的孩子并没有发展成孤独症,他一天天变得开朗,爱上了阅读,喜欢跟他人沟通,并在成长中展示了强烈的表达欲望。看到孩子的转变,我如释重负,也不断地践行有效的方法。

  近期,我看到张琳琳老师的《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才恍然,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尊崇的不正是这12种亲子关系力中的内容么?

  在本书中,张老师从她接触的两个案例入手,给读者举了两个案例:

  一个,是成长在紧张关系家庭中的女孩,因为家庭关系紧张,家长动辄发脾气,她养成了迁就和讨好别人的性格,长大工作以后容易紧张焦虑,并且不自信。

  另一个,是负面管教的案例,妈妈对儿子管的事无巨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相处过程中充满负能量。

  这两个案例,可以说都是不恰当的家庭关系导致的问题。

约翰·鲍尔认为: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一般指母亲)在照顾与被照顾的互动中会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联系,这被称为依恋关系。

  与父母建立了亲密而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信任父母,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能够尊重、理解和接纳孩子,就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方式。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较为自信,也能尊重他人,能正确认识自己,也能较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反之,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正确认知自己,也无可能法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的12种亲子关系力,正是为了帮助父母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孩子,打造尊重、信任、相互理解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有安全关的依恋关系中成长。可谓打造有安全感的亲子关系秘籍。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八):读《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有感

  育儿先育己

  ——读《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

  滁人也/文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成长,每一步都有着孩童时候的影子。因此,在亲子关系中,理清童年时期与主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的,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就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童年时期与主要抚养者存在哪些依恋关系?该怎样理清这些关系呢?《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是一本有关这方面研究不错的图书。作者张琳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阶段师从全国儿童发展追踪研究第一人,专注于对儿童从2岁到14岁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追踪研究。《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是,整个是她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从业经历与自身育儿经验的结合。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共分两大篇共18章。第一篇为“依恋与亲子关系”,第二篇为“12种亲子力帮你和孩子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从这两个篇目的编排来看,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用心:先为读者细细分析人的依恋情感与各种亲子关系的内在联系,然后有针对性地为读者讲解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的方式方法。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的每章节,在内容安排上也考虑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第一章为例:作者的观点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亲密关系状态塑造了孩子关于亲密关系的信念”。作者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案例:有过短暂婚姻的女孩明月对现任男友的不忠总是采取忍耐与宽容的态度,但情感上并不能接受男友的不忠,内心挺痛苦……作者分析,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延续了明月原生态家庭中母亲对父亲出轨的忍耐与宽容。作者在这个案例下得出一个一般的道理:关系决定关系。父母对关系的看法不一定会直接通过语言传达,而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作者强调,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经营好家庭关系,妥善处理好夫妻关系,向孩子传递对于婚姻家庭的良好观念,教导孩子正确处理冲突的方式,进而对孩子未来的恋爱与婚姻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让读者对章节的核心内容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作者还在每章后面写有“本章小结”,读者在阅读完一章之后,就能够回顾一次主要内容,这种编排体系考虑还是很周到的。

  育儿先育己,这是我阅读这本书的深刻感受。作为父母或者孩子的监督人,最应该做到的就是言传身教,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引导孩子的未来。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一书的第二篇里,分富养力、尊重力、接纳力、信任力、放手力、共情力、情绪力、拒绝力、游戏力、独处力、真实力、幸福力等12种亲子力进行诠释。每一种亲子力方面,都有生动的案例引路,还有具体的培养方法说明。“敢于认错”、“把孩子与孩子的行为区分开”、“共情时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每一种方法的阐述,都非常具体且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当然,所有方法的阐述,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人父母,必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过程中不断让自己成长起来。

  育人先育己,做个高素质的父母,至少做一个每天积极上进爱学习的父母,教育孩子的路上才能越走越顺畅,越来越有成就感、幸福感。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九):为人父母,为之计深远,成为合格的父母并不容易

  作为孩子妈,和孩子斗智斗勇是常事,总要绞尽脑汁让孩子听话,懂事,成为那个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孩子。但有的时候并不如愿,有时孩子会耍脾气,有时孩子会生闷气,好像和孩子之间有一道鸿沟,横亘在两个人之间。

  而《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似乎看透这个困局。这本书通过父母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和孩子共处两方面深入分析,对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给出了一定建议。

  作者张琳琳是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儿童成长正好是她的研究领域,专业功底扎实而深厚。在多年的培训、追踪、研究和丰富的实践中,她总结出一套适合儿童发展特点的父母育儿方法,很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开始的那扇窗户,透过这扇窗,看到的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有时候,这种影响力甚至超越言传身教,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被很多人提到的原生家庭,其实就折射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父母自身的性格、脾气,父母处事的方式方法,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等等,糅合在一起,成为孩子之后行为的影响因素。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关系融洽,多体贴少争吵,不仅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婚姻和家庭。

  其实,不少父母都知道自己可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一心想要把孩子培养得更好,但该用怎样的方法,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却依旧是个难题。而这本书中提出的富养,个人觉得可以作为一个育儿大准则。

  这里的富养,其实和“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说法中的“富养”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它指的更偏向于精神层面上的富养,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内心丰盈,并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和能够创造的价值。

  当爸妈的总是恨不得能把能力范围内能给予的,统统都给孩子,爱子之心没错,但这样的做法也可能导致另一种极端,就是孩子不懂得感恩,只觉得这是父母应该的,甚至养成娇生惯养的坏毛病。

  而想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就需要父母在最开始的时候,陪伴孩子塑造出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在精神世界的熏陶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收获内心的力量。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思想,但能给孩子安全感,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给孩子指明人生成长的正确之路。

  当然,富养孩子,既要求父母能够常伴孩子左右,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引路人,也要求父母要适当放手,接纳孩子不同的想法,给予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

  孩子不是机器,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爱不应该成为拴住风筝的那根僵绳,而应该成为放飞风筝的那片天地。

  给孩子自由,也是给孩子信任、尊重和理解。作者在书中提到了12种值得重视的亲子关系力,而如何平衡这些亲子关系力,每个父母心中都要有一把称。

  为人父母,为之计深远。对每个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常有困惑的父母,《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可以说是提供了很多不一样的思路。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十):养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修行

  在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关注一些育儿的信息与书籍,在很多的相关书籍上,我看到了一点,想要成为优秀的家长,想要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孩子。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它是一本如何提升亲子历的书籍,其实并不仅仅是如此。这本书是从作为父母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父母的行为思想语言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每一位家长在他自己的童年也会有一些原生家庭的问题,作为了父母之后,他很容易把这些问题带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连作者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我们应该要改变这一种状态,那就非常有必要提升自己。

  在这本书里也介绍了这12种亲子力,包括富养力,尊重力,接纳力,信任力,放手力,共情力,情绪力,拒绝力,游戏力,独处力,真实力和幸福力。在这12种亲子关系力,作者运用了很多真实的案例,来讲述这些亲子力的重要性。对我一个新手妈妈来说非常有启发。 其实没有人生来就是会做父母的,每一位父母都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的。尤其是年轻的父母,更需要提升管理自己。就像书里说到的很多事情,比如说“踢猫效应“,父亲在单位收到的气发泄在母亲身上,母亲又发现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去踢了一只猫…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作为这一角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自己的情绪家知道其他不相干的人身上,包括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家里的猫。而且我觉得如果当我们犯下的错误能自我反省,自我警觉的话,对于我们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但是我们成为不了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回顾自己的错误,认清自己的不足,在每一次的反省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对待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我的宝宝还非常小,书里对于父母和孩子的依恋关系,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在孩子0~3岁的这一阶段,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陪伴孩子身边,给予他们心灵上的依恋与关爱。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论我们是怎样的父母,只要想成为优秀的父母,我们就能做得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