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诗手稿》是一本由洛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夫诗手稿》精选点评:
●漂泊的年代,河到哪里去寻找他的两岸?
●原来《边界望乡》就是洛夫写的
●信手拈来的想象却有水到渠成的圆润,拟人手法和比喻以及通感玩得很溜。诗歌想象的张力如何拿捏到不至于晦涩得毫无逻辑的境地,还是很考究的,字句精雕细琢一如诗人所言“以语字镕铸时间的人”。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内伤
●“窗子外面是山,是烟雨,是四月 更远处是无人”
●“我跪向你 向昨日 向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
●比动物那本好。很多咏物诗。微信读书。
●因为风的缘故~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洛夫是中国将现代主义手法与古典文化结合最成功的一位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中,写满了诗人对于生命及生活的感触。
●特色在手稿,诗选得一般,但也可以一窥洛夫诗的特色。古典与先锋的融合,哲理与宗教的体悟在诗中被反复吟咏,但总让人觉得缺少一点力度。此本诗选诗风略显单调,不如读全集。
《洛夫诗手稿》读后感(一):写现代诗的李贺
小时候买过一本《中国最美现代诗》,里边就有洛夫的三首,一首《我在水中等你》,一首《众荷喧哗》,还有一首《与李贺共饮》。初读大感惊艳,《与李贺共饮》尤为印象深刻。一直觉得洛夫的诗很有古典韵味,虽然他的诗中也不乏西方意象,但是在语言的锤炼上,在意境的营造上,中国诗一脉相承的意蕴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气质上还不是走的婉约含蓄的路子,是李白,李贺那一类的浪漫风格。他被称为“诗魔”,与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倒是遥相呼应。
当然,虽然气质古典,但是他的很多诗在题材上都切中了现代的病芥。他写很多东西,写禅,写爱,写自己落叶缤纷的额角,写无定河边钓云的故事,写望远镜中的乡愁,还写历史里不知为什么而闪烁的泡沫。他写起诗来,灵感似乎总是滔滔不绝,所以他的长诗读起来相对要更为过瘾。他的诗意象繁复,想象奇崛,但是这些语句并非在临虚蹈空,而是像蒙太奇一样,以一种精妙的联系一一串联起来。他的诗中没有那些晦涩生硬的词句,而是充盈着各种生动绚烂的画面,语气上也不乏幽默,相比于那些故作高深的现代诗而言,好读多了。好的现代诗,尤其是好的中文现代诗,就应当如此。诗无论怎样编排,诗意还是应当有,如果一句诗读下来完全不像人话,去哪里感受诗意呢?
《洛夫诗手稿》读后感(二):《洛夫诗手稿》 洛夫
中国当代诗魔,超现实主义诗人。
我仰卧在树下,星子仰卧在叶丛中。
每一株树属于我,我在每一株树中。它们存在,爱便不会把我遗弃。
窗子外面是山,是烟雨,是四月,更远处是无人。
一株青松奋力举着天空,我便听到年轮急切旋转的声音。
我依然凝视,你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
还能抓住什么呢?你那曾被称为雪的眸子,现有人叫做烟。
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读镜中你的笑,如读泡沫。
这些话我偷偷藏了很久。 有几句藏在井边,有几句藏在厨房,有几句藏在枕头下,有几句藏在午夜明灭不定的灯火里。有的风干了,有的生霉了有的掉了牙齿,有的长出了青苔现在一一收集起来,密密缝在鞋底。 其实我想说的,正是雨想说的,流过你窗外的淡淡的水迹想说的。
早餐是一窗的云,外带一壶虎跑泉水泡的钟声,饱得打嗝。
但散步到堤上,又补了一顿,被荷叶吃剩的秋风。
《洛夫诗手稿》读后感(三):写山写风也写雨,写爱情写乡情更写人情
洛夫的每一首小诗都有让我感到惊愕的句子和意象。
“漂泊的年代
河到哪里去找它的两岸?”
没有了两岸,河还是河吗?河不就成了无边际的一直在流动的水。
“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依稀记得去年写作课的时候有提到这句,当时就觉得奇妙,关于时间的譬喻已经有很多了,可是当步子一前一后地迈下,人在茫茫时间里就不再是最渺小的了;也许人变得更渺小了,当步子一前一后地迈下,这一天就结束了。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鸟声”
特别灵的一句,能够说出这种话的诗人的心境该是多么的静啊,想起“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来了,洛夫的诗应该是禅诗才对
“好威风啊
那步步进逼的岁月”
“一身水淋淋的月光”
虽然写的是荷塘月色,但是我想到的是《太阳照常升起》里湿漉漉的发。
“水来 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 我在灰烬中等你”
《庄子》里只有短短一句话,“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可是每次读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不知道是因为诺言重于生命,还是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虚妄…
《洛夫诗手稿》读后感(四):读诗
2018年3月19日,洛夫先生故去了。我听说过他,不记得是在哪里,诗作似乎隐隐读过几首,或者是几句,但同样记得模糊。于是便翻来这本书——《洛夫诗手稿》读一读,带着有关一位诗人近乎为零的知识,走近这五十首诗。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我读着新闻媒体第一时间赶制的纪念文章,揭开了诗集中第一首诗的面纱。《石榴树》简单但情感深厚,手稿的“仰望”到正式出版时改成了“仰卧”,正确的改法。“每一株树属于我,我在每一株树中 它们存在,爱便不会把我遗弃”我住进了爱里,并不害怕失去、并不害怕遗憾,故在石榴树下,仰卧就好,不必仰望。睁眼闭眼之间,树不会消失、离开,我亦不会消失、离开,这是属于我的石榴树们,石榴“每一颗都闪烁着光,闪烁着你的名字”。洛夫笔下的爱情,有时似石榴炸裂般突如其来的震撼,有时似众荷喧哗时温婉而立的平静,有时似水生抱柱般不避水火、刀枪不入。然而我们却看不出,他偏爱哪种模式的爱,或许,他只是平稳地叙述。“我在千寻之下等你 水来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 我在灰烬中等你”这般的承诺与告白没有生离死别的意味,好像在说:爱情就是这个模样,爱情就是说定了见面(永远),我便等到你来(永远)。你的信来了,夜里我反复读过,“信像一尾鱼游来”,鱼被包裹在水中,就像我们浸淫在爱中。我能读到你的一切,我能读到泡沫,鱼的泡沫、信的泡沫,不如说是你在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点柔情吧。
提起泡沫,这里有一首与它有关的诗——《泡沫之外》。这首诗中的泡沫又是什么?不,应该说什么是泡沫?洛夫说“我们的确只是一堆 不为什么而闪烁的 泡沫”生命的意义在何处?是为了赢得不朽,在崩溃之风下化身为一座铜像吗?恐怕不是。泡沫转瞬即逝,有阳光照耀的时候,它最美丽,流光溢彩,像是微型的彩虹。下一秒,它便消逝了。飞去了哪里呢,空气里、大气里、天上、云里。多么不甘,可还是接受了现实。当无情的战火烧在每个人的心头上,泡沫的色彩褪去了,因为大火连天,或许天地之间只剩下一种颜色——血色。“而我们的确只是一堆 不为什么而闪烁的 泡沫”多少心酸,有些无奈。
这本集子,我喜欢前头的诗,多过后半部分,但后半部分的诗主题更广阔,特别还有一部分禅诗。前半部分,有几行文字十分抓人,“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好威风啊 那步步进逼的岁月”“我匆匆由房间取来一件红夹克 从五楼阳台 向你扔去 接着:这是从我身上摘下的 最后一片叶子”或许还是因为年龄的缘故,对祖国、老去、父母的话题尤其敏感。感谢洛夫先生,曾经带给我们如此美好的诗歌世界。愿所有渴望回家的异乡人,不再被困在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