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本由(英)达纽西亚﹒斯多克 编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精选点评:
●非常非常好的导演,这个冷静的旁观者,永远的大师。
●那个深紫色忧伤的灵魂
●只看过四部老基电影的我算不上合格的粉丝,但还是看了这本书。作为一个概念先行的剧本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提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式,“我总是先把整件事写下来,不论是什么都先写下来,然后从这整体的最短的版本开始——也就是一页或一页半,但那是个整体。我从不把注意力集中在独立的场景、独立的解决方法和独立的人物上。整个都是我的跳板。”所谓跳板公式。他还提到他在电影学校时热衷于与同学一起玩的一个游戏,他们在一个老太太来回的路上做了记号,打赌12点时她会到达哪个记号。“我们玩这些游戏是出于对生活的兴趣、对他人生活的兴趣、对这个跟我们小时候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兴趣。”他的这种窥探的欲望渗透进摄像机里,演变成为“描绘”与“塑造”的欲望。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个哲学家,但他首先还是个艺术家。他用镜像诠释哲学思想,而非理论论证。
●曾经读过,再读一遍。期待新发现。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相比之下,对《伯格曼论电影》更有不分昏天黑地一口气读完的冲动。断断续续,也许散了基氏的精神气。
●找一本明天地铁里想要读的书来打发掉15分钟的空白。这本不适合,但要小推荐一下。早在戏文大课第一堂上,H导师就有讲,他崇拜的狠,列入书单内,于是去图书馆借来拜读,竟然忘记归还。赚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算是个天才。
●fiction et récit
●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波兰人的个人主义,他认为自己是标准的波兰人,对所有事情“都没有那么在意”,包括政府、审查、定量配给。他的电影中从没出现过排着长队等面包的人、粮票。他知道如何与审查周旋,并在审查的压迫下获得灵感。在发觉纪录片在真实面前的无力之后,他转而关注私人的内心和个体的道德困境,并且在体制内拍到了他想拍到的作品。“我认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并没有完美的正义,永远不会有。这种正义是以我们自己的天平衡量的,而我们的天平很小,我们很小,我们不完美。”
●¥
●还原哲思guru的真实思考 不许扣帽子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一):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不错不错
我想知道怎么样才可以让我注意力集中看电影吗?我经常去http://www.zhj2.com可我的注意力哈是一样的呀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感 我理想中的导师不会要求我去做什么,也不是简单地告诉我做事的方法有哪些,这样的导师都是我自由天性的天敌,我希望我的导师,只要让我确信,若我持之以恒,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二):享受孤独的大师
孤独和痛苦在很多人是负面的
而在大师心里却成为正面的,成为其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每每在其他国家的人们的文字里,虽然经过了转译
但是我愿意相信翻译他们的人也是充满敬意和喜爱的心去翻译的
我翻译过英文的东西才有那样的体会
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翻译实在是枯燥的事情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的很多事都属于非常私密的话
那是在生活里我们只会对自己的亲人好朋友才会说的话
我想这就是书籍的意义
当话被印刷在纸上就不仅仅是话那么简单了
作者也许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去再去计较那是否属于作者本人的隐私
感谢作者、也感谢译者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三):并不文艺的基氏
“我们实际上记得很多事情,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先得坦白, 基氏的片子我只看过两部,读书时看的《十诫》与最近才看的《机遇》。红白蓝三色因为题材不怎么契合口味,一直没看。看十诫时,我就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好接近的导演,冷、灰暗、故事有点荒诞,乃至略微粗暴。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他的一生其实是最抗拒粗暴的了,便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那能拍出那样情节的电影。
根据书中的描述,60至80年代的波兰完全称不上一个好的世界。而他身为一个小导演,连资金、过审、上映都成问题,对一洋洋社会又何来矫治之力。所幸的是,他老老实实地随着自己的心做了能做的。论文艺性,书中所列影片清单,是太不文艺了,一半以上都在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卡夫卡式的生活过程与结局(何况就概述看完全不好看),是加了叙事艺术的写实主义。但正是这些小故事,才保住了真实的、原味的波兰性。“在波兰事情总变化得太快。”末了,基氏这么说,好像也只能这么说。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四):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的
1.我对所有政治游戏不再感兴趣,但我对波兰本身感兴趣,这是我的世界,我源于此,而且毫无疑问,我将归根于此。
2.我过去常想,到一个地方看到三四十年未见面的老朋友的感觉一定很美妙,看看他今天是什么样子,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也恰恰就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3.而且,我一直都居住在小地方,没有做过哪些事情,一旦我明白存在这样的世界,我就知道我也能那样生活。
4.与父母的关系永远是不公平的。当他们处于最佳时期,最有活力、最活泼、最有爱心的时候,我不认识他们,因为那时还没有我们,或者我们还很小不懂得欣赏这些。等我们长大了,开始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已经老了,他们不再有过去的精力,不再有年轻时的意志。他们的幻想以不同形式破灭,他们经历过失败,他们已经充满了痛苦。我的父母亲很了不起,只是在我应该欣赏他们的时候我没有能够欣赏他们。我太傻了。
5.从理论上说,你只可能对在你可及的范围之内的东西感到嫉妒,你可以嫉妒这些东西,但不可能嫉妒那些完全超出你的范围之外的东西。
6.我试图领悟是什么把我带到人生的这个点上,因为没有这种真诚、彻底及无情的分析,就没有故事可讲。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
7.如果电影真的有什么成就的话,那就是人们能在电影中发现自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8.如果你是天才,那么绝对的自由只能导致伟大作品的产生。如果你不是,那么只能导致浮夸、低劣。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一)
花了小半天的时间,把缺页的《基》读完。我从来都记不清楚他叫什么名字,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纸质的书还是比电脑看要给力很多。在序言中,张元在最后提到:“为什么我写了这么多与基耶斯洛夫斯基毫无关系的个人小事情,因为读《基》这本书是我想起了许多。……我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与其他大师比较,他影片的深度不是以沉闷为代价,再一个就是我对这本书中他的很多说法都有共鸣,读这本书对我有启发。”
读的过程中,谈及最多的是审核制度,也是张元在序言中说的最多的内容。我觉得一个导演可能最痛恨的是自己的作品没有公诸于世。我始终觉得,无论一部影片有多少内容是关于导演本身的自我价值观,自我体验,自我表达。电影这种载体本身就是张狂的。
总是要一个事件,一个人,一部作品放在历史洪流中去欣赏。这个观点在《致谢》一文中也有提及。而基氏说“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吃早饭时拍你手的那个人,即你的父亲,你的祖母或你的曾祖父。”
书中共分五部。背景,纪录片,故事片,谈及成功和三色。我对他的纪录片不是很熟悉,但这并影响我的阅读。
纪录片
“我总共拍摄了四部这种电影。我不是特别想拍,可这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这是一种职业——电影导演。有时候你必须提供一些服务,这很乏味,比我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乏味得多,但我得靠它生活。除了这几部电影,我在没拍摄过我不想拍的电影”
“在我看来,纪录片不应该影响其主人的生活,不管是更好还是更糟,它们根本不该有任何影响。”
(这是理想主义的状态吧。)
“那些医生却是那么开通,我们成了好朋友,以至于他们不觉得我们在那里,这就是纪录片花这么长时间拍摄的整个意义所在,但没有人知道这点,特别是现在的电视记者。他们来了,在你鼻尖上粘个麦克风并让你回答问题,你也许很机智或很愚蠢地回答,但那袒露的不是你真实的自己。”
(这应该是纪录片最大的问题了,早在《北方的纳努克》起,这个问题就被挑起,一世都在纠缠。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也因此引来话题重谈的思考,就像音乐流派一样,现代的东西都糅杂在一起,没法一刀切得清清楚楚。不过,拍纪录片是实在不容易的事情。传院那老师拍一个老太太,跟了好几年,最后摄影机也进入了生活。所有人,哪怕初出茅庐的导演,摄影机架在面前都忍不住打颤一下。)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描述,这是纪录片的最大问题。它好像陷入自己的陷阱,和某个人靠的很近,那个人就越是想远离它,这是很正常,根本没法控制。如果我拍摄爱情片,我根本不会走进人们正在做爱的房间;如果我拍摄的片子有关死亡,我就不能拍一个真快要死的人,这种经历是如此亲密!……我怕那些真正的眼泪,事实上,我怀疑自己有没有权力去拍摄它们,这种时候我就会感觉自己像处于一个没有边界的王国。那也是我从纪录片中逃出来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