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溢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1 02:4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溢出读后感精选

  《溢出》是一本由施展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20-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溢出》读后感(一):思考: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他身上表现除了伟大的品格,道理大家都懂,真正去做的时候,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出应该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像个野狗一样乱叫,也不用像个小丑一样淘笑。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物是人已非,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世界又是怎样的世界,我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我呢?

  书中提到了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之间的区别,讲到了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已经完全融于世界之中,怎能轻易消失呢?

  我想未来:以人为本的世界,人在那里,江湖就在那里,世界就在那里,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我感受到了正在冉冉升起的光芒。

  《溢出》读后感(二):全球贸易去中国化的可能性

  全球经济的双循环结构:在实体产业上中国的制造业与西方的创新产业、高端服务业之间形成一个经贸循环,中国的制造业又与不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之间形成另一个经贸循环。在实本领域,美国主导的全球资本循环是“双层循环”当中的上层,统领在各种类型的实体经济循环之上。

  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事实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能够转移的环节,和通常所说的高科技产业还是低技术产业没有关系,而是和不同梯次工业变迁所出现的产业有关系。

  推动中国供应链网络向东南亚溢出的真正力量,是中国民间的力量,非国际产业的格局趋势。

  《溢出》读后感(三):有趣的思考,总是让人“溢出”的

  

施老师的书,总让人有一种回到课堂的感觉,让人想要去思考,主动去思考,并且在人觉得自己快要思考到终点的时候打开一个全新的空间,让人觉得,哇,这件事情原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是这样的不同。

中国制造,这个滥而又烂的话题,炒出了新花样。这种花样并不是用简单的赢或者输的观念去理解。或者说,输赢的观念在这个时代并不能帮助人去理解每一件事情。成年人的世界应该是“我全都要”,换句话来说,没有输赢,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角度,和屁股坐在不同地方看的同样一只白犀牛黑天鹅。又或者说,赢是一种输,输又是一种赢——毕竟这个时代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不多的,deadline什么的每个人都有,资源每个人都不足,怎么化腐朽为神奇,革命年代我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奇迹;新时代里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打工人”、和每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民,更需要在全球、在人类的立场上,思考怎么样让红旗插遍每个角落的问题。

所以,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起来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大约也不会太远了吧!

  《溢出》读后感(四):世界制造未来史:全球大分工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到底还行不行?越南会不会取而代之?

作者的结论是,很行,不会。

基于国内超大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中国制造以分工促专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细化,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不断攀升。

在更大的地理尺度上,分工的深化同样存在。全球贸易中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比例上升,而制成品的比例下降(相对比例而不是绝对价值),制造的专业分工从一隅之地扩散到全球各地,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可以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完成。

以中国向越南的产业转移为例,向越南出口半成品,在越南组装,向美国出口(不完整、准确的概括),既利用了越南的低劳动成本优势,也获取了越南对美出口的有利政策环境。

作者是北大历史学博士出身,发明概念一套一套的,商人秩序、新汉萨同盟等等,简直乱七八糟的,分析解答“中国制造未来史”这个主题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

给3星吧。

  《溢出》读后感(五):供应链网络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与对美贸易摩擦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保的论调,不仅在舆论媒体上反复出现,实际上也有许多工厂已经在东南亚设厂或是在计划转移。表面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地位确实岌岌可危,但实际上呢?

  今年年初,火神山医院十天的建设时间,让中国和世界人民切实体会了一把“中国速度”,这不仅是中国行政组织效率的体现,也是中国制造业效率高,门类齐全的体现。从建设用的钢筋管材,到各种医疗器械,再到配套的水电网络等基础配套,在十天时间内,汇集到武汉并建设成一所医院,体现的是一个国家背后制造业的力量。就目前来说,中国仍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工厂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

  《溢出》一书中,作者在第一章介绍了制作提琴的凤灵集团。其发展反应了中国无数的民营企业的野蛮生长,作者从其研究角度出发,提炼出了凤灵集团发展的三板斧:顺应政策、对内发展产业供应链、对外走向全球市场。中国人做事讲究顺势而为,顺应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时,也顺势发展出了产业供应链和国外销售网络。李书在与上海提琴厂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将工序标准化,无意中推动了产业供应链的初步形成,因为形成供应链的前提就是工序必须被标准化。同时,推动产品走向全球的过程中,由于其订单量足够多,规模足够大,促进了许多配件的专业化生产,从而促成了其供应链网络的形成。

  在中国,很多中低端产品遵循的都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庞大的国际市场刺激着专业化分工的形成,在当地形成了针对某一种产品的,具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供应链网络。又因为其高度的专业化,可以将零部件成本控制的非常低,使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反过来又促进了其市场份额的扩大。两者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美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美国的创新能力,结合中国大规模制造的能力,才能实现创意产业化。作者将其表述为:美国创新,中国制造,全球销售。

  《溢出》读后感(六):从边缘到中介,未来会是中心吗?

  本书是“得到”今年力推的图书,罗胖跨年演讲中重点引述的部分。虽然以网红之身问世,但并非只是为了蹭知识付费的热度,通篇显示了作者建立新理论阐释框架的雄心,体现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有了作者两年前大部头《枢纽》和知识付费特有的讲故事能力的加持,本书与另外几本“得到”新书相比,整体水平高出了一个层次。

  本书关注于中国制造的发展前景,对制造业的趋势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溢出”判断。在逆全球化和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这一议题牵动每个人的神经,也关乎中国发展的长期走势和经济全球化的未来。

  对于溢出而非转移的结论,作者通过理论推演和实地调研来进行支撑自己的判断,形成了自洽的逻辑体系。

  理论推演建构在作者上一本专著《枢纽》提出的“双循环”模型基础上,中国作为中美产业分工和中国东南亚制造业网络的中介,扮演了联动“双循环”的关键角色。在占据了制成品全球供应链的支配地位后,中国的部分生产环节溢出到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但这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转移,因为中国仍牢牢掌控着生产的全链条。

  实地调研聚焦中国制造业的溢出地越南,作者及研究团队深入在越经营的外国企业,其中既有美日韩和台湾地区等原本在大陆设厂的企业,也有纯粹的内地企业,尝试探寻企业生产空间变换背后的商业逻辑,其结论清晰地指向了中国供应链局部环节的溢出,这种溢出同样算不上产业转移,而且未来也不太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转移。

  对于中国制造“溢出”的深层次解释,作者归结为商人秩序推动的经济空间与国家主导的政治空间的分离。而建构在政治空间统摄一切的封装式思维,则引发了国别全球化政策的失准,导致冲突在所难免,修正尚需时日。

  应对商人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失衡,现有的政策框架已力不从心。作者认为,传统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技术、企业组织和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全新变化,基于商人秩序建立的新型商业关系,在书中作者称之为“新汉萨同盟”的国际治理格局,可能会成为建设性的出路。

  本书中有许多令人耳目一些的讨论,对于理解当下的国际经济治理困局,尤其是美欧与中国的矛盾,以及欠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日益凸现的不平等地位,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但如同任何大胆的假设一样,小心求证的过程似乎还有不少疏漏,作者在书中也坦陈其主张具有思想实验的性质。这样的定位,恰恰引发了读者多方位的思考,让人们在怀疑甚至是批判中,多了许多思辨的乐趣。

  总之,一本颇具时代特色的创新之作,值得翻阅品读。

  《溢出》读后感(七):这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制造业转移”的调研报告——施展老师带你用历史的深度去看未来

  买这本书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之前看了《枢纽》,听了《中国史纲》的课,对施展老师莫名的崇拜,然后年三十那天刚看完春晚,就看见手机推送,罗胖推销的施展签名版。 连书名都没看完,就下单了。 (这居然还是春节购物到得最早的快递) 表面上,这是一本关注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调研报告。 但顶级学者能带来是视角的确是非凡的。 书中不仅关注现象,对现象背后的地缘政治、文化演变、历史观与哲学思考皆信手拈来,再加上极具故事性的叙述方式…… 果真没让人失望。 作为一本“意外之书”,甚至对于我现在的工作学习来说算一本“无用之书”,却给我带来了诸多意外惊喜。 比如,我记得很多年前的罗辑思维讲过一段犹太人建国的奋斗史,其中提到了一个“讲好一个民族的故事,如何影响这个民族”的概念。 同样,这本书也提到了“一个国家如何跟国民讲好国家故事,从而影响国民的身份认同”。 (我甚至在书中看懂了越南排华的历史基因) 举一反三,功利的看,一个企业如何讲好企业故事,一个家庭如何讲好家族的故事…… 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最后,我其实对罗胖个人不是特别喜欢的,但我也从来不觉得他在贩卖焦虑,焦虑不都是自己的么。 同时,得到确实是一个好产品,音频课程我不大爱听(可能是个人习惯),但其推荐的书,几乎都值得一看。 作为一个纸书爱好者,阅读质感与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 得到的书,这两点都没让我失望。 绝对是一个靠谱的荐书者。

  《溢出》读后感(八):视角新颖,结论可疑

  

尽管背负着「中国制造未来史」这么一个浓烈畅销书意味的副标题,这本书还是包含了一些独到的观察。作者的问题意识大概是来源于近年频发的工厂从中国迁到东南亚的事件。他试图论证,这并非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而恰是中国供应链规模效应的「溢出」。也就是说,并不是制造业离开了中国,而只是中国制造业的部分环节迁移到了东南亚。这些外移的环节仍然从属于以中国为核心的供应链网络。

先前的产业迁移有从美国到日本,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从亚洲四小龙到中国大陆几个阶段。但作者认为这条产业迁移的路线,中国大陆是终点。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中国是唯一有能力支撑起当今规模的制造业网络的国家。所以,制造业一旦迁入,就无法再迁往其他国家了。全球制造业的最终归宿就在中国,或者说,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供应链网络。现在崛起的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只是作为这个网络的一部分崛起的。所以,工厂的外迁不会威胁到中国制造的地位,相反,只会加强它。

这些观点读来是自洽而雄辩的。但是,人有一种天然的倾向,认为现存的秩序能够永远运转下去,而这种倾向最后几乎都被证明是错的。任何试图为未来写史并声称现在的世界就是终极的雏形的人,我们都应该质疑他的观点是否源自想象力的缺乏与对现有证据的选择性论证。整本书读下来,我没有看到对相反的论调——那些「唱衰中国」的声音的严肃、具体的分析,仿佛作者觉得那些观点不值得认真考虑。同样,中国的人口趋势,以及日后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印度的发展前景,都不在作者的论述范围之中。即便是东南亚当地的工厂,他也只是用这十几年的发展,算不上严谨地论证了它们对中国供应网络的依附性。如此短暂的时间,本无力支撑起一个「中国制造未来史」的框架。是的,现在东南亚的工厂还依赖着中国的供应商和迁入的中国管理人员(所谓「中国干部」),但是明天呢?要知道,东南亚虽然没有大国,但加起来也有6.5亿人。且其西邻印度,那是一个还远没有工业化的巨型国家。中国制造对于世界永远都会像现在一样不可或缺吗?我看未必。

本书论述的另一层逻辑是「商人秩序」的回归。作者引述12世纪德国商人成立的汉萨同盟,认为政治秩序与商人秩序是此消彼长的。而在国际贸易日益重要的今天,被政治秩序压抑的商人秩序有回归的必要。也就是说,国家政府、地缘政治这些政治因素在以后的全球治理中应部分让位给由跨国公司、贸易网络组成的商人秩序。对于商业来说,国界不再是最重要的界限。他甚至畅想了一个「东亚汉萨同盟」,由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分别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定自由贸易区,其中的商人交往由他们自己的商事法律和司法系统统辖。有趣的是,认为制造业迁入中国是永久性的作者,在这里并不认为政治秩序对商人秩序的取代是永久性的。相反,他(几乎一厢情愿地)期盼12世纪欧洲的那种商人自治传统的归来。但是,他似乎并不想去担心政治秩序如何可能让渡出自己已经在现实和法理层面都已经牢牢掌握的绝对统治权,无论这种让渡是出于利益主动为之还是迫于压力被动为之。总之,这一部分论述更像是作者了解了汉萨同盟之后的一通狂想,而缺乏起码的现实关怀。另外,他虽然提到了中国、日本的「强国家传统」,却没有哪怕费一点篇幅去讨论这种强国家传统之下商人秩序的生长形态。事实上,在宋朝、明清等民间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中国都有过商人自治的尝试与发展。讨论「东亚汉萨同盟」的可能而不将这些历史与欧洲的汉萨同盟、与当今中国的政治环境相对比,在我看来是无可挽救的硬伤。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浅显易读但自证倾向强烈的书,适合翻阅以提供另一种视角,但在论述框架上称不上严谨,其结论自然也很值得质疑。

  《溢出》读后感(九):《溢出》读后分析思路总结

  

作者在围绕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这个事实现象,通过调研,通过一个崭新的视角,以历史学角度,构建了自己的分析逻辑思路,并回答了书名 “溢出”,即中国制造业向越南所谓的转移 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推动“溢出”的真正理论,是中国的民间经济;溢出根本原因是技术、公司组织以及生产逻辑的演化,另经济空间以各种方式穿透国界,商人秩序有可能走上历史前台,与政治秩序共同推动世界新秩序变化。

1、分析思路

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选择越南为代表进行分析(越南是中美贸易摩擦最大受惠国,也是最强劲世界工厂地位竞争最强劲国家,在大儒家文化圈,政治体制与中国较为接近, 不选印度是因为基础设施较差,政府效率过低等等;泰国是因为经济太成熟,成长性一般)

选择越南-新加坡园、深越工业园等进行调研,从人力成本、土地成本、水电成本、税收等等要素成本角度,分析得出, 越南拥有人工成本和税收成本(包括对美关税成本)优势。

越南能否发展成世界工厂? 作者否定的。 1、当地企业家缺乏,基本上都是外部投资,2、越南历史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 3 .供应链视角分析 基本上是嵌入中国乃至全世界供应链中,更多是中国供应链外溢(越南工厂生产用的大部分原材料、中间件来自中国);4 越南未来将走日韩, 完整工业体系路径,还是走澳、加 不完整工业体系道路 ?经分析,大概率走澳加道路 5、显性知识容易外溢, 但是隐性知识(不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 需要躬行数年)的难以外溢等等

这种外溢是产业链中不同工序层面的跨国分工,将生产环节配置在合适地区。

2、历史文化分析视角,

文化的多元化:北析 从西汉到唐末, 断断续续又被中国王朝统治历史, 属于儒家文化圈;中析 山区,南析受印度文化影响和法国文化影响,社会结构比北析松散。

国家的自我意识:

国家统合性自我意识, 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历史叙事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内整合内部多元性要素,对外恰当安顿自身与世界关系。 国家历史叙事主要通过国民教育是如果讲述历史;国家历史博物馆两个细节。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更多讲了远古时代,强调元古祖先独立性,而对北析处于中国王朝统治之下 北属历史 表达为独立自主越南被北方强邻统治但不断反抗的历史。 独立、自由、幸福三个观念,作为现代越南自我意识,也在其历史叙事中不断被现实化,被直观化,在方方面面渗透现代越南人生活。

根本上是一种民族主义追求,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帮助他实现民族主义追求的外衣,所以越南在改革问题、观念层面有更大灵活和自由度。

3.商人秩序和政治秩序

商人秩序一直被封存在政治秩序之下,形成一种封闭性思维

现代国家的国民就是随着民族主义的普遍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我们越发需要一种观察世界以及构想未来秩序的新视角。

在越南的中国侨民特别是新侨民, 在越南开办工厂、或在中资投资公司任管理层,将越南和中国供应链相联系的微观主体。

  《溢出》读后感(十):《溢出》:关于文明和个体的位置

  前两天看完了施展的《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觉得这本书还是可以分享一下的。

  它主要阐述了一个这样的观点: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不会全面转移到东南亚(就像从欧美转移到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大陆那样),因为中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承接如此庞大的制造任务的经济体,这种能力的核心是庞大的供应链。可以理解为,生产一件商品所需的绝大多数零件都能从中国的制造厂中买到;庞大的市场需求促成了很多“偏门”的小企业,他们专门生产一两种部件,不仅产生价格优势,还可以生产品类齐全的此种部件,以满足个性化产品的生产需求。今天我们看到一些制造企业向越南迁移,实际上迁移的是生产链条中特别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环节(主要是组装),另外就是为了越美贸易低关税的福利(实际上是转卖产品而非真正的迁移产业),这就是所谓的“溢出”。

  关于产业经济,施展还提及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自由主义偏向和民族主义偏向经济学观点之间的争论。前者认为应该放开经济,让市场配置资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率;后者则主张在本国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善的产业体系,从而在极端情况下能自给自足、对抗外敌,哪怕为此需要以政府力量扭曲市场,例如强行维持那些亏损中的重化工业企业的运转,或是实施保护性的贸易政策。长期以来,两者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例如西欧、澳新国家采用前一种政策,也达到了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维护国家安全似乎也是一个现实需要。施展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对于自身的定位:它乐于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螺丝钉,还是要维持自己的独立性?这和该国的外交环境有关,外交环境险恶、易受外敌威胁的国家显然有必要保持本国经济的独立性。

  基于这个观点,施展认为中国应该采用一种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国家对那些保证经济系统正常运转、影响国家安全的产业进行干预(例如通信、货运交通),而把剩下的放开给市场,让市场去配置——“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他强调这个的理念必须被落到实处,这也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在现有框架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超出限度的干预,可能引来这个“世界经济体制”的负面反应。

  除了中国,他还用这种逻辑分析了越南,认为越南在其发展愿景和发展路径上有着根本性矛盾:越南试图保持其经济独立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同时又希望加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带动产业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全球经济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国为核心的体系,而美国对它的认可程度则与其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成正比。然而越南既然要维持自己的工业体系来抗衡中国,就不可能任由西方决定其产业结构,因此必然会实施干预性的经济政策。越南如同被卡在了梯子的中间,既不能成为欧美澳新那样的发达螺丝钉,又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其足够庞大的产业体系。

  在个人层面,书中也有一个地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那就是对Overqualified者的描述。这个人群有比较好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但是去的往往是一线的生产岗位,并且一呆就是很多年,看起来是大材小用。可也正是因此,他们有机会把先进知识思维和一线技术、经验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这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一个基石,也是他们个人事业的基石。这对于刚上一线的年轻人可能有一个这样的启示,就是要真正进入一线工作的世界中,积累那些看起来不高端但却行之有效的隐性知识,然后用那些从大学里学来的专业思维来发挥它们真正的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溢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